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的构建与“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
2015-02-26程宏如
程宏如
一、马克思恩格斯主观无意构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主义”,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即独有的概念、观点和逻辑体系,包括立场、观点和方法, 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防止后来继承者教条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多次明确反对构建所谓的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反对构建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德国古典哲学在体系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时,其中一个重要的矛头就是针对德国古典哲学用理论体系来想象和裁剪事实的做法。 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德国古典哲学家不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 而是用概念和逻辑去推演和想象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 这样构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自然哲学体系,但这个自然哲学体系与真正的自然界发展规律差距甚大。 黑格尔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自然哲学只能这样来描绘: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 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 ”[1](P246)
二是体系构建对客观研究的损害。 正是以体系的面貌来约束和裁剪现实,体系体现是概念和逻辑的演绎,而现实则是丰富和发展的;体系是僵硬的,追求体系的完整必然会用观点去束缚和要求现实。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及“但是,体系要求这样,于是,方法为了迎合体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1](P229)。 可见,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很容易出现只注重思维逻辑的抽象性而忽视现实实践丰富性的问题,最终往往是为了所谓的理论圆满而使研究者丧失研究的客观立场和科学方法。
三是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是研究的关键而不是理论体系的构建。 作为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理论,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思维认识,理论的体系性也有必然性。 但是,事物的变化和存在联系的复杂性使理论体系远远不能承载对事物的全面反映。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反映,其理论的内在联系和体系结构不过是外在事物的客观联系的反映。 “可是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 ”[2](P340)理论的体系化是理论固化的表现, 而事物研究的关键是要坚持对客观事物用联系、变化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用理论去裁剪客观事物。
二、马克思恩格斯客观形成了理论体系
学者和革命家们一般都认可马克思恩格斯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问题的世界观、方法和基本观点本身就自成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确实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有自己的逻辑和叙事风格。 虽然早期思想及晚期思想有所变化,但基本是发展而不是转向,是一个人面对复杂事物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恩格斯用一贯的观点研究了各个领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研究的方法, 这就是一个理论体系。马克思还对自己的基本观点作了描述,这些基本观点成了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成果的主线,当然也就可能以此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是马克思恩格斯确实有形成自己理论体系的努力和成果。 革命斗争的需要和研究逻辑的需要都使马克思恩格斯在自觉地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如资本论则是典型的系统表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作品。 马克思为使这部作品表达的观点更具说服力,逻辑更严密,论述更全面,对其写作提纲和内容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内容,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体系与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体系是不同的。 首先,它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研究的基础上的;其次,它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因此这样的体系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反对反映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理论, 包括理论体系,而是反对用理论去约束客观事物,把理论看得高于客观事物的所谓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客观上有理论体系,也曾经通过著作表述了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系统观点,但是毕竟没有全面系统地表述过自己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的理论体系的表述都会与客观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存在矛盾,况且理论表述一旦形成文字,就会固化,而事物自身的发展却是持续的。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加以固化。 因为人们应该关心的是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是自己对客观事物变化的描述。 如果自己所论述的是科学,自然会在今后的社会研究中得到认可,而不必承认这是某一个人的思想。
三是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作了“两大发现”的概括,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内涵和体系特征的认识。 “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 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2](P740)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厘清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运动规律。 这说明,“两大发现”所代表的不是凌乱的话语,而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自然需要一个完整的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表述,以便更全面地反映社会复杂的运动规律。 以剩余价值理论来说,马克思为充分阐述这一思想,开展大量的工作,《资本论》的写作就曾经有六册计划,是为了全面充分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而马克思生前只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一卷,基本只是六册计划中的第一分册,这充分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力图全面深刻反映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艰苦努力。
三、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后人理解的理论体系是两回事。马克思恩格斯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但是由于没有明确清晰的表述,是隐藏在他们许多具体的论述之中。 实际上,即便马克思恩格斯有明确的理论体系表述,也由于后人的不同理解和不同需要而会出现不同的理论体系表述,而何者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的真正表述就成了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问题,学界一般将之概括为三大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这三个部分,明确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的是源于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文本。 “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 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 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3](P309-310)此后,列宁在《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文章中继续坚持了这一提法。 由此,这一提法就为各方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形成也是由于马克思在不同阶段的科学研究侧重点不同造成的。马克思早期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对黑格尔等古典哲学浸淫较久,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成员,后来在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才从黑格尔哲学中摆脱出来,逐渐转入对社会现实的研究,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当马克思定居英国之后,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主要精力都放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从而完成了伟大的著作《资本论》。 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在政治革命生涯中与各种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焦点不同,也就出现了马克思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
三个组成部分研究的对象不同,回答的问题不同,三个组成部分不能完全融合,而是各有分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解决了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最一般规律的问题,这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成为研究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与揭示,这一部分既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又为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这一部分的研究也不仅仅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运用, 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与更深入的发展。其结论不仅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助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经济学思想在政治革命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这些思想的具体实践与运用,是这些思想的归宿。
对马克思主义从三个部分加以划分,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把握和理解,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由于三个部分侧重不同,各有逻辑,如果一定要将其不加区分地统一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就不鲜明了,这一思想与其他思想的关系及其区分也不显著。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思想中发展起来的, 是在革命斗争中丰富与完善的。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批判性,必然要求继续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而错误思想主要来源于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等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的领域。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就是从这三个领域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的论述,而这样做也正是因为杜林的著作是从这三个领域进行写作的。这些领域只要存在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必然要求在这些领域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方法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在这些领域的主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部分, 在三个领域内齐头并进,可以更好更深入地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得到了恩格斯和列宁等人的认同,而且通过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宣传而得到了广泛认同。
四、把握“三个组成部分”内在联系,构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体系
历史证明,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是有价值的。但是,三个组成部分在后来的学习、研究和传播过程中固化和僵化,使人们只能从每一部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间联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一方面,由于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与宣传对三个部分的需要有所侧重,使得某一部分的重要性得到了强化。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丰富的,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与归纳。 出于革命与宣传需要,为激发无产阶级革命斗志,侧重宣传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以此说明社会主义革命的正当性。 这势必要重点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 而为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则强调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论思想。 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则强调马克思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进行新的理解。 不同历史阶段的需要使人们在不同领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得三部分在各自领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但三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学科设置也导致了三个部分的分化。 由于学科规范设置和科学研究的要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放在三个学科里, 其目的是依托三个学科来加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对每一部分所在学科的影响力和指导作用。 但是,这样的学科设置使三部分分化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大哲学的学科下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哲学内涵加深,非哲学专业的人越来越难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动态。 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放在理论经济学学科中,在西方经济学引入后,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及其研究方法——数理模型的推广,使经济学的研究门槛提高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领域和方法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中不被边缘化,只有学习与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在与西方经济学的交锋中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而这一切也使没有受过经济学训练的其他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难以了解经济学领域的思想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在国际政治学学科领域内的情况也相似。 在三个部分分散在不同学科进行研究的情况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识碎片化了,三个学科的区分使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被固化了,人们很难对马克思主义形成整体印象,鲜有学者能融汇综合三个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 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就无法对复杂的世界进行科学认识;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无法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动力,无法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也不能构建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而没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资本家剥削秘密的揭示,马克思主义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而不可能为一般民众真正接受,这种概括是否真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就更令人怀疑。 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的,是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而非空想之上。 但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也只有找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所在,才能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案。 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不能在生产力发展上超越资本主义,不能在生产关系上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三者是一个整体。
从三个不同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未否认三者之间的联系,也割裂不了三者的联系。 三者存在联系就说明三者是一个整体。 但是,是不是在三者之上还存在一个更高的整体呢? 正如唯物辩证法对事物个性与共性的理解一样,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在个性之上可以抽象出具有一般性的共性,但在个性之外并不存在独立的共性。 因此,脱离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实际上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我们可以从三个部分中进一步概括出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线,作为三个部分共同研究和宣传的内容。 但是,这样做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因为过于抽象的归纳只能对宣传、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有意义, 但对研究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研究是否真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值得怀疑的。 因此,没有必要过于抽象地概括所谓的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而是要在丰富的实践中注意运用马克思的方法、 立场和基本观点。 丰富的社会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泉,而不是用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来裁剪丰富的现实。
当前,人们对基本原理的概括很不一致。 有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线, 有的以无产阶级革命为主线,有的以人的自由解放为主线。 每一种概括都可以自圆其说,有其道理。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整体性的主线并不是唯一的,可从不同角度提炼。 因此,以三个组成部分为基本框架来搭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也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教材的做法。 完全脱离三个组成部分来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际上难以得到认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只是说基本原理不是简单地对应于这三个组成部分,而是对三个组成部分中相互联系的内容作了提炼,这种提炼要能够较全面地反映马克思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强调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及人的自身发展规律的整体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更全面更充分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体系必然会落后实践的需要,容易僵化为教条。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深入,马克思的有些思想和观点已经为实践检验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些思想和观点的现实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各自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它们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只有找到并突出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就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能为了概括抽象出一个基本原理体系就把三个组成部分完全打破。 重新架构会使这种架构完全成为思想的创造物而脱离历史与现实,也可能使这种无所不包的完全圆满的体系走向封闭,继续在不同学科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依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