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发展与银行服务能力建设
2015-02-26徐州泉山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徐州泉山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消费金融发展与银行服务能力建设
徐州泉山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消费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消费金融也将进入黄金发展期。本文结合徐州地区消费金融发展特征,剖析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加强农行消费金融服务能力建设。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方式正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推动型转变,发展消费金融成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0日主持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放开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至此,全国范围拉开了消费金融发展序幕。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消费金融产品主要仍由商业银行提供。在此背景下,发展消费金融,提高银行业的服务能力非常必要。
一、消费金融的基本内涵
传统意义的消费金融,是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但是,对商业银行而言,消费金融还应包含银行对客户的消费行为提供金融服务的全过程。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迅速,规模成倍增加态势明显。截至2014年末,居民消费性贷款余额约7.7万亿元,是2000年的517倍。据艾瑞咨询预计,2014年至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随着消费观念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逐步扩大服务领域,形成了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包括汽车分期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装修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信用卡贷款、个人信用贷款等多产品的传统消费金融体系。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加大了对消费金融的范围开拓,注重对消费行为全过程的服务,积极构建包括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线下收单、POS机、转账电话、与第三方合作自助业务终端等涉及消费领域的全方位消费金融体系。
二、徐州地区消费金融的发展特征
(一)市场消费均量较小,消费结构层次不高。
徐州地处江苏北部,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十二五”期间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居民消费日益活跃,但消费量质不高的困境十分明显。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本地区人均GDP、人均居民消费量一直较低。就消费结构层次而言,恩格尔系数一直被视作重要的衡量指标,恩格尔系数越大,消费结构层次越低。据测算,2014年徐州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3.70%,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5.80%,均高于同期全省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平均值,本地区消费结构层次不高的状况明显。
(二)消费金融占比较低,消费信贷结构失衡。
消费金融的发展程度,主要通过银行的支持力度和消费信贷结构来体现。据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13年徐州地区银行业信贷资产中,消费信贷只占18%,远远低于30%的公认标准。其中,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为429.57亿元,居省内第9位,占信贷比重为17.09%;短期消费贷款为21.52亿元,居省内第13位,占信贷比重仅为0.91%。可见,徐州地区的消费金融发展程度还较为落后,消费金融占银行总贷款的比重明显较低,消费贷款结构发展失衡,短期消费金融市场较为落后和封闭,中长期消费信贷规模不大。
(三)消费支出差距加大,城乡消费金融不均衡。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徐州地区城乡差距逐年缩小,但消费性支出却呈扩大趋势,城乡消费不均的情况日益凸显。2011年,徐州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为10558元/人,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为5216元/人,城乡差额为5342元/人。2012年,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为13730元/人,农村为6742元/人,相差6988元/人。2013年,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为15963元/人,农村为7246元/人,城乡差距增加至8717元/人。同期,徐州城乡的银行业消费信贷规模也呈现日益拉大差距的趋势,城乡消费金融不均现象明显。
(四)消费信贷不良攀升,各类隐性风险走高。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原则是,使用最少的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优先采用非化学防治措施,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发生扩散的生态环境,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主要防控技术是: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始终存在,不仅企业资金链吃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无法偿还个人贷款、信用卡账单,个人消费信贷隐性风险逐渐显露。央行数据显示信用卡坏账余额已经连续二个季度环比上涨,高达1.5%。徐州地区来看,除各商业银行的汽车分期贷款违约率仍保持较低水平,个人不良贷款持续呈高攀态势,信用卡违约户数也在不断增加,个人消费信贷隐性风险压力不断增加。
三、徐州地区消费金融发展中的银行服务问题
(一)银行对消费金融认识不足,多局限于传统的消费信贷思维。
经济新常态下的消费金融,是对客户整个消费行为全过程的服务,在消费信贷之余,还包括对消费支付行为的服务。银行通过消费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推动自身基本功能的延伸,围绕信贷、支付、清算等基础功能,催化代理、交易中介、电子银行、财富管理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然而,当前徐州地区的商业银行依旧局限在传统的消费信贷思维下,仅仅注重对个贷条线的消费信贷维护和开拓,不重视个人贷款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有机结合。
(二)消费金融业务亲周期性明显,银行整合客户信息能力欠缺。
消费金融业务具有很强的亲周期性,经济高涨阶段的个人需求旺盛、信用状况良好,银行扩张冲动较强,经济萧条阶段,银行惜贷倾向明显。这使得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极易出现波动,消费信贷客户经理往往出现月末、季末、年末冲业务量的冲动行为,不利于客户的持续维护和开拓。尽管徐州地区各商业银行日益重视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但多年的发展历程造成产品分散、业务分散、营销分散,导致客户信息不同步,各部门联动效率低下,同一银行内部的客户信息整合功能始终欠缺,如个人住房贷款中心的客户信息往往迟于汽车分期业务,单一客户的信息及消费数据分布在不同系统,难以进行有效整合,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做好客户的维护和新业务体验宣传。
(三)相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银行服务效率低下手续繁琐。
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带动客户消费行为也在悄然改变。电商涉足金融,银行试水电商,消费金融机构主体逐渐多元,竞争日益白热化。总体来看,电商做金融的力度和魄力远远高于商业银行。除个人住房贷款外,其他消费金融业务都逐步被互联网金融蚕食。然而,徐州地区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仍没有抛开传统体制的束缚,服务效率低下。如同一笔汽车分期业务,互联网金融允许足不出户,仅仅三个小时就可走完全部流程,而商业银行大多需要客户往返多趟,时长三个工作日。
(四)重城市轻农村消费金融服务,银行金融支持力度不均。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使得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不相符的是,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却未能及时改善,农村居民金融消费意识不强,农村金融机构惜贷现象明显、支持力度匮乏。近年,徐州地区各商业银行都大幅撤并了县域金融分支机构,将业务重心向城市倾斜,这在消费金融业务方面尤其突出。一方面,城市地区消费信贷、消费金融业务竞争激烈,银行服务的可获得性相对容易,数十家银行瓜分市区导致单一份额都不高,中间业务收入较微薄;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消费信贷、消费金融市场广阔,服务的可获得性相对较难,可开发潜力巨大。从调研结果来看,农行、工行、淮海银行、各县域信用社对农村消费金融服务知识反应较为敏感,其他行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区业务的开展。
(五)消费金融风险防控缺失,银行贷后风险监控不力。
调研发现,个贷部门贷前监测流于形式,贷中、贷后监控忙于应付,非正规第三方中介作假等现象频频出现。往往是消费金融风险已经形成,各银行信贷机构才接受到坏账信息,使得催收局面被动而艰难。调研结果显示,徐州地区90%的银行机构对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缺少坏账应急预案。各银行信贷中心相关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不强,认为除房贷外的单笔消费金融额度不高,风险较低,主观上忽视了风险管理。同时各银行信贷部门业务量较大,每天疲于应付超额业务量,客观上松懈了风险案件的防控。
四、加强农行消费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明确市场定位,坚定发展信心。
一是相信消费金融前景。尼尔森公司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为106点,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点。但三、四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却逆势走强,保持在109的稳定水平。这次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重点针对的是中低收入人群,正好为挖掘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带来了机遇。农行要紧抓机遇,稳步有序制定消费金融业务的可执行方案。二是突出市场定位。农行在消费金融市场上相对处于劣势,前有其他大型国有银行的份额竞争,后有中小银行消费贷款业务的异军突起。要准确把握市场其他银行产品,结合农行的物理网点优势,做好消费金融业务的宣传与服务。三是确定发展方向。尽快改变传统消费信贷观念,明确消费金融业务既是以消费信贷为主,又离不开对消费行为全过程的服务。在夯实传统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研发适合消费行为全服务的各类信贷产品,积极做好信贷与零售产品的互补。
(二)打造统一服务平台,加大信息化建设,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一是统一服务平台建设。打破部门设置壁垒,建立跨部门、跨条线的消费金融平台,整合个人客户登记信息、信贷记录、大额支付、贷后管理等消费交易数据,利用系统做到行内共享信贷数据,全方位综合授信。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网上银行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步伐,真正将便捷的服务送达每一位客户。三是各信贷中心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优化审批、准入、贷款流程,向“一次审批,分项支用”的一站式服务靠拢,提高服务客户的效率。
(三)注重差异化竞争,做优城区领域,做实县域服务。
一是要对客户进行分类和差异化定位。实施分类营销、分类管理、分类服务,细化各群体的消费金融服务需求,大力拓展服务式营销、精准营销,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主动关注客户,不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培养与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与贡献度。二是做优城区消费金融服务。农行的城区消费金融服务主要定位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和银行类金融机构等具有稳定收入人群,但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城区消费金融业务,这种定位较为狭窄。应大胆将重心放于高价值客户、贵宾客户的消费金融需求上,紧盯这一稳定财富,积极挖掘贵宾客户消费需求。三是做实县域消费金融服务。近年,农行县域城区的消费金融规模逐渐扩大,但大都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开发,因此业务增速缓慢。同时,乡镇、村庄的消费金融需求旺盛而且不易得到满足,农行各乡镇网点应加大消费金融宣传,积极主动对接有效客户的咨询,引导乡镇有保障消费客户走上接纳银行消费金融服务的道路。
(四)加强风险管理,树立消费金融品牌形象。
一是杜绝与非正规中介合作。在向客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时,做到任一业务的有效合规。对不能办理的业务,向客户解释清楚,对需要满足的条件,给客户列好清单,既要自身远离非正规中介,又要规避客户与非正规中介机构合作。二是加大贷后管理。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源于消费者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消费者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消费信贷市场的不确定性,消费金融贷后管理要紧紧围绕这三大不确定性,实时监测。进一步加大贷后复评的力度,严格掌握个人消费贷款的评估标准,密切关注客户的信用变化情况。三是树立消费金融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在消费金融业务中的宣传作用,具有很大的营销联动性。应重视对消费金融服务的舆情风险控制,积极有效解决服务过程中的投诉,将个别服务案件中的声誉风险降到最低,以优质的服务树立消费金融品牌形象。
(执笔: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