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式中寻变式 组合中求契合——以规则为突破口进行篮球“三步上篮”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5-02-26李俊杰浙江省杭州市周浦中学浙江杭州310024
李俊杰(浙江省杭州市周浦中学 浙江杭州 310024)
常式中寻变式 组合中求契合——以规则为突破口进行篮球“三步上篮”教学的实践研究
李俊杰
(浙江省杭州市周浦中学浙江杭州310024)
摘 要:“三步上篮”是篮球教材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动作,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把“一大,二小,三高跳”这三步作为技术教学的重难点,而忽视了对技术动作本身的理解,一味地让学生机械接受“三步”而未解释“三步”为何而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三步上篮”教学应以规则为突破口,先从为什么要“三步”入手,让学生理解动作的原理。实践证明运用规则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准确的把握技术动作的重难点,从而快速有效地掌握技术。
关键词:篮球规则三步上篮篮球技术教学
1 由一次“三步上篮”考核想到——常规教法要改进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篮球教学单元学习完“三步上篮”后,进行技术动作的考核。一开始,按学号次序进行,学生们推三阻四,那就杨同学先来吧。这位平时篮球还打得不错的同学被大家点名,他也没推脱,拿起球在规定的地点准备考核,运球起步,运球接行进间上篮,一气呵成,实实在在地踏了三大步。其他同学没能发现他违例,一起鼓掌,他却感到不太对劲,狐疑地看着老师,老师摇摇头,说下一位同学准备。接下来可以说是惨不忍睹,甲同学运球运着就运不起来了,乙同学运球接上篮抓球时没抓住球,球砸腿滚出场地了,丙同学运球上篮脚下跨了几步自已都不清楚,旁边的同学都在喊走步违例了,球场上变成了学生们的即兴表演……
图1 传统三步上篮教学步骤
图2 “球类运动新思维”教学步骤
这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愿看到的一幕。此时此刻,笔者考虑的不是怎样去怪罪他们为什么不好好练习的问题,而是在考虑自己体育教学的效果在哪里,五个课时的教学安排在哪里出错了,为什么会的还是那几个学生,不会的依旧是大多数。笔者又随机地调查了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能所知道的也就是教给他们的“一大,二小,三高跳”的技术要领,在实战中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寥寥无几;笔者所给学生的只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那一定是自身的教学中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篮球“三步上篮”技术动作是初中篮球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篮球组合技术之一。这项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帮助个人运球完成上篮得分,也可以通过同伴传切配合完成上篮得分。特别是一旦它成为学生篮球得分的有效手段后,学生就会体验到在比赛中频频得分的快乐,那学习篮球技术对他们来说,每一天都是令人神往的。据了解,这项教学任务完成的并不理想,如何让“三步上篮”在篮球技术动作学习中发挥它的“催化剂”作用,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改变教学方式,使更多学生了解掌握这项技术,从而为进一步学习篮球技术起到推动作用,使篮球运动兴趣在学生心中真正生根发芽,重中之重是怎样把“三步上篮”传授给学生。
表1 三步上篮的技术成绩对比
表2 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对学生正确分析动作的形成及规则学习对技术的影响的统计
表3 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练习方面的效果的统计
2 “三步上篮”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拨开云雾见彩虹
关于这项技术动作的描述,查阅五本体育教参和七本体育课本,最新的人教版的记载是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俗称“三步上篮”),技术分析如下。
(1)腿部动作:跨步接球—上步起跳—腾空投篮。
(2)手部动作(分三拍):①双手前伸接球;②双手后引持球于胸腹;③双手举球至肩前上方。
(3)动作口诀:一大,二小,三高跳。
而在实际教学中,最难教的就是“前两步”的动作,如果死搬硬套上面的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简单重复练习,几乎可以说是没效果;可以分析一下这个组合技术,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否还有可分解的要素?是否还有可依靠的理论?是否可以换到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项技术?《篮球规则》就是笔者找到的理论依据,一切篮球技术都是在《篮球规则》许可的情况下运用的,所以说,“三步篮”技术运用也一定不会在《篮球规则》之外,根据《篮球规则》来理解“三步上篮”形成和分析“三步上篮”技术的本源,具体分析如下。
(1)“带球走”发生的两个要素:①队员控制一个活球;②“中枢脚”概念。
(2)“行进间投篮(俗称“三步上篮)”技术动作(个人观点):①两拍急停(跨步急停);②“中枢脚”概念;③肩上投篮。
从上面可以清晰看到“带球走违例”与“行进间投篮”技术动作的关系的交集就是“中枢脚”概念,这就是“三步上篮”技术学习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的教学方法是分四个步骤进行。
(1)学会控制一个运动中的活球。
(2)掌握三种跨步急停(无球跨步急停,运球跨步急停,接传球跨步急停)。
(3)熟练掌握建立“中枢脚”的各种方法。
(4)学习肩上投篮(单手和双手)。
3 “三步上篮”的两种教学方式——追根溯源找症结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从教的角度出发,对技术动作教学步骤的叙述思路非常清晰,让教师认为只要按法从教,就不会有学生学不会的情况出现,学不会也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达到要求,也就出现了老师们对教参没有进行再深入探究的现象;从教师传授技术动作的方式上来看,一般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教学方式,下面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案例一:传统三步上篮教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单手低手上篮技术的作用,初步掌握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技术,建立篮球运动中相互协作的意识。
教学步骤(见图1)。
教学方法:按传统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静到动”正向思维方式来分解这项技术动作。
(1)徒手练习。一般分三步完成,目的是通过无球分解和完整动作练习,形成“三步上篮”的动力定型。
①腿部动作练习。集体听令按跨步接球、上步起跳、腾空投篮的顺序做徒手模仿练习,体会“一大、二小、三高跳”的要领(在场地上画上标志,进行左、右脚的练习)。
②手上动作练习。与脚配合分三拍进行:第一拍,双手前伸接球;第二拍,双手后引持球于胸腹;第三拍,双手举球至肩前上方,单手肩上投篮。
③徒手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完整动作练习。由慢到快逐步完成。
(2)原地运球上篮。此练习主要是跨步腾空和接球的协调配合。
(3)行进运球上篮。此练习为了增强跨步腾空和接球的连贯性。
(4)上篮的准确性。旨在提高最后出手时的手腕和手指动作。
案例二:“球类运动新思维”指导下的行进间上篮教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单手低手上篮技术的作用,初步掌握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技术,建立篮球运动中相互协作的意识。
教学步骤(见图2)。
教学方法:这种“球类运动新思维”思想是获得联合国“主席奖”的英国拉夫堡大学体育系教授罗得•索普(Rod THorpe)以逆向思维方式提出的新的篮球教法。主要强调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知其然”之前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1)分队比赛。在比赛中,大多数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走步违例和投篮不中的现象,教师中止比赛,提出质疑,帮学生找问题的根源。
(2)完整动作示范。反复练习,尤其是手腕、手指的拨球动作和接球的跨步。
(3)分解示范,与传统教学相似。
(4)实际练习。
两种教学方法的症结有以下几方面。
(1)两种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重复操练学习,对思维培养不利。
(2)两种教学方法优势是符合技术动作“教”规律,有利于形成教的动作步骤,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
(3)球类运动新思维的教学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使我们在准备课的阶段,从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考虑,来设计课程。
(4)两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不能使学生在单元课时中理解并掌握这个组合动作。
从这两个案例的学习中,笔者发现他们(也是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都不深入,技术教学还是停留在对技术动作的陈列,对这一技术动作如何产生,有几个基础动作组合成的,运用到哪些篮球规则,也就是没有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使学生学会了单一的行进间上篮,一旦情况变复杂,他一样还是该违例就违例,该犯规就犯规。
4 “三步上篮”的教与学的变化——剖析问题求突破
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尤其是从初中学生对动作的理解能力来考虑,例如:为什么是三步上篮呀?为什么笔者拿球走一步就是带球走违例,而三步上篮要走三步都不违例呀?同一技术动作,老师和学生的理解完全不同,老师的自我表述可以言简意赅,对学生的教学表述必须考虑学生的技术动作学习的知识背景,从他们的角度来组织教学语言;不但要让他“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要对这一技术动作学习所做的一些努力。
4.1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帮助老师分析技术动作
在自已对这项技术动作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几个年级的教学实践探索,证明笔者施教时,所准备的一些做法是十分有效的。首先是对已往教学问题进行梳理。
(1)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四肢的协同性差(一些女同学左右脚区分有困难)。
(2)教学中发现不良的发力顺序影响新动作的学习(左蹬右跨,右蹬左跨)。
(3)俗称的“三步上篮”叫法,对“行进间投篮”教学有一定负迁移作用。
(4)“齐步走动作”也对该项技术学习有一定的负迁移作用(例如,学生在跨步接球时,本能地跨左脚接球而没有左蹬右跨动作)。
(5)学生对篮球规则中“带球走”违例的学习不够,没有建立“中枢脚”概念。
基于上述问题,在对新学生施教前,总是要先对要教的学生进行重新摸底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例如学生对篮球规则了解程度、篮球基本功和身体素质强弱来决定如何安排篮球技术教学。具体内容有篮球运球半场往返的熟练水平,听信号急停急起的连贯性,基本步法熟练运用协调性,有球练习时对球的控制能力等等。
鉴于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情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重新对这项组合技术进行分析,这项技术是在充分利用规则的前提下产生的,所以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围绕规则进行教学,把它放在规则中来看。
(1)运球时先运后走不存在走步违例,学生可以理解。
(2)运球接跨步拿球,这里考验学生的球性和有没有建立“中枢脚”概念。
(3)拿球上步投篮或传球,这里是对“中枢脚”概念的运用,“中枢脚”动后,在落地前,手中的球必须传或投,否则就出现了“带球走”违例。
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运球接行进间上篮”对老师来说就更容易确定教学目标,也知道自己应该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中枢脚概念如何举例?带球走违例如何示范?跨步拿球怎样是合法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教会了这项技术,也就能回答学生任何无厘头的问题了,这就是笔者的“运用规则教学法”。
4.2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动作
在“三步上篮”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运球接跨步拿球上步时手足无措的尴尬表现,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拿球后一跳一顿的滑稽表演,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拿球后不知迈左脚还是右脚的无助之感等等之现象,都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南辕北辙”的表现。现在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对学生来说就更容易理解,学生不会再问为什么拿球走一步就是带球走违例,而三步上篮要走三步都不违例呀,学生也不会再问拿球是应该跨左脚呢,还是跨右脚呢。学生知道自己什么没学会,有没有理解中枢脚概念;运球时是否发生带球走违例,跨步拿球时是跨左脚适合自已还是跨右脚适合自已,再也不用为先出左脚还是先出右脚而烦恼,也不用在老师场地划的线上来回枯燥的练习脚步动作,再也不用为理解不了“一大,二小,三高跳”而烦恼了,原来这个动作要领是行进间上篮技术动作追求的目标,不是老师的学习目标,而是考核标准。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1)行进间运球熟练掌握;(2)三种跨步急停掌握(无球跨步急停,运球跨步急停,接传球跨步急停;(3)熟练运用中枢脚概念。只要这几项基本内容掌握,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行进间上篮这一种组合动作,例如,运球跨步急停接跳投,接传球跨步急停转身“三威胁”动作,接传球行进间上篮等等。所以运用规则学习篮球技术,学习篮球技术来理解规则,这样相互对照,规则与技术相得益彰,学生的技术学习就会左右逢源,教学任务的完成更是锦上添花。
5 “三步上篮”的成效分析——教学创新出实效
5.1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能够加速这项技术动作的形成
在对照班“三步上篮”技术教学中,采用示范、讲解、练习的常规模式,这种模式在示范、讲解后就是重复的肌肉记忆,即强调动作要领:一大,二小,三高跳练习,这对已经学会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是有利的,而对于新学这项技术的学生只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而在实验班教学中,采用示范、讲解后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对这个组合技术动作进行分解,把它分成一个个具体的小动作,为学生呈现出清晰的技术动作结构图。这就便于学生的针对性练习,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脸前后的测试成绩也说明这一点,实验班提高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1)。
篮球“三步上篮”测试结果,经过两种不同教法的对比,实验班进步明显,而对照班提高则较小,经方差分析结果两种教学方法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
5.2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对正确动作概念形成起积极作用
体育技术动作的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对所学的技术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按正确的动作要领和规范的动作规格掌握技术动作,达到教学目的。动作概念的形成来源于对动作的思维与分析活动,而这项技术教学中采用篮球规则教学法正符合这一动作形成条件和要求。该方法是通过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对这套组合动作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图。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与分析,使得对动作要领及产生过程都可以逐步加以理解。为此,我们就篮球规则教学的效果以交谈、调访的方式,并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通过运用篮球规则法的教学实践,实验班的学生对这项技术的各个动作组合和规则学习对技术的帮助得以充分的领会和掌握,并对完成动作的产生了极大的信心,实验班的学生只有4个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行进间上篮”的动作技术,与对照班相比较,实验班的学生在心理上学习上这项技术的信心要比对照班的学生大得多,没有出现不想学习或厌学情况,他们能认清自己在学习上缺什么,应该练什么,目的很明确,学习的过程,主动性高,心情愉快。而对照班的学生在老师的传统教学法的指导学习下,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学习比较被动,机械重复,心理负担过重,学习的效果也特差,学会的几乎没有,能说清动作来龙去脉的更是不多,对篮球规则的学习基本是零。所以说,传统教法在这项技术的学习上,对学生的帮助已经和实际情况有了差距。
5.3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在“三步上篮”教学中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篮球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不断以所学的技术要领、规格和完成动作过程等进行思维与分析活动,通过模仿和对动作的体验等练习来判断动作的正确与否,并将评定结果反馈于学习过程中,作为加强或修正技术动作的信息。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就必须使学生在看、听、想、练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其形成一定的心理倾向(即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技术,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为此,为检查通过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教学后,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练习方面的效果,我们进行了调访,其结果(见表3)。
在“三步上篮”教学中,正是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正确的分析技术动作和学情,恰当的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有机地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和练习质量,使原本单一的动作模仿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相统一,从而降低学习的心理压力,提升学习效率。
6 结语
在初中“行进间上篮”的篮球组合技术教学中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如下。
(1)有利于给初中学生初学组合技术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学习结构图。
(2)在评价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传统“行进间上篮”教的步骤与学的方法,使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快乐快速。
(3)对学生后继篮球组合动作学习的分解整合动作的能力起促进作用。
(4)在教学实践中表明,它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动作能力和运用动作能力,使教与学更具有实效性,可增加动作信息的反馈速度,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效果。
(5)在实践学习后的调查访谈中了解到可减轻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步上篮”是篮球运动中最精彩的部分,如何发挥它的感召力,使更多学生投入篮球运动,还需我们体育教师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不断优化教学,让篮球运动的文化精华渗融到学生的血液之中,激荡他们的青春活力;让他们在篮球的学习中,得到的不仅是一种享受,而是体质的增强和心智的成熟,更是健康生活的保证,并为终生体育提供一个个人锻炼、集体交流的运动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国锋.三步上篮教学要解决好三个问题[J].体育教学,2006 (3):63.
[2]徐银海.初中生半场来回运球行进间上篮常见问题及练习技巧[J].体育教学,2006(2):60.
[3]王雪焱.迁移理论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2,12(6):46.
[4]张玉芬.中枢脚的确定对篮球技术的促进[J].教练员之窗,1996 (4):13.
[5]张海经.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运动表象教学法初探[J].体育师友,1998(4):5-6.
[6]崔彩云,慕润宽.浅谈篮球教学中行进间投篮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J].榆林学院学报,2009,11(6):103-104.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099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9(b)-00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