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

2015-02-26以菏泽市鄄城县陈王社区为例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6期
关键词:体育课儿童农村

——以菏泽市鄄城县陈王社区为例

张兆红(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山东曲阜 273165)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

——以菏泽市鄄城县陈王社区为例

张兆红(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 要:该研究从体育教育的视角对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陈王社区的曹庄完小、夏骇完小、信义完小的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严重,提出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现状,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长期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留守儿童已经超过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如此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留守儿童来说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更应成为广大体育人关注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研对象涉及菏泽市鄄城县陈王社区信义完小、夏骇完小、曹庄完小三所小学在读的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留守儿童。

1.2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并对三所小学的教师、学生进行的实地访问法和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行分析。发放调查问卷300份,三所小学各100份的留守儿童,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100%。

2 结果分析

2.1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正是需要与家长交流的时期。而留守儿童中只有23.4%的留守儿童半年与家长见一次。52.7%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生活负担落在其中1人身上琐事比较多,真正用心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更加少之又少,使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紧张、疏远。35%的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老年人不仅年老体弱,文化素质和意识形态也远远落后于其他监护人,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不能起到帮助和监督作用,情感方面由于年龄差距比较大无法进行很好的情感交流。还有12.3%的留守儿童是其他亲人监护,留守儿童的内心往往会有寄人篱下的孤独感,会将会阻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2.1.1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通过统计调查问卷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对上体育课的态度,有264人表示喜欢上体育课,占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88%,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占1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都是很喜欢上体育课的。通过与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访谈发现,只有年龄大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对体育活动能强身健体、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加深朋友间的感情、增强信心陶冶情操的作用表示赞同。

农村留守儿童对参与学校早操、课间操的态度上,问卷中,只有23.3%的同学喜欢参加“两操”,76.7%不喜欢参加“两操”,并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认识到“两操”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效率、丰富生活、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作用。

在参与学校举行的运动会或课外活动竞赛的态度上,有66%的留守儿童是喜欢这些活动和竞赛的,而真正参加比赛的同学只有35%,通过与被调查的同学交流,得知喜欢而不参加的同学是因为存在自卑心理、没有自信。经常参加运动会能从中体会到互助、协作、友爱、信赖的愉快,感到温暖的人际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精神。

2.1.2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情况

经统计得,放学回家只有14%的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做农活和家务占据了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这些生活重担使得他们没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锻炼、放松身心。访谈得知,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后可以参加的其他活动很少,村里更没有体育活动娱乐设施,课余体育文化和娱乐生活枯燥乏味,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更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浪费时间不如帮家里干活,可见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不容乐观。

2.1.3留守儿童课外活动的形式

80%的留守儿童希望和同学们一块活动,只有20%的同学喜欢独自活动。说明留守儿童有较强的朋辈群体意识,相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得到友情和亲情,所以这些群体开放性的活动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2.2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2.2.1学校体育课程情况

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每个班级每周开设两次到三次体育课,这与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一周开设2~3节体育课相符合,但实际体育课程要一周只有一次。老师人们认为开设体育课浪费时间,甚至有些班级的体育课被占用为补课时间。农村场地及设施的限制,使得农村体育教育的规范化水平较低,有限的体育课多为“放羊式”的体育教学,老师并没有在课堂上讲解体育专业技能,上课效果很差,同学们无法在体育课中学习到基本的运动技能。

表1 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体育师资情况和场地设施情况 注:n=3

2.2.2学校“两操”情况

经调查得知,这三所学校都有早操和课间操。经访谈得知,早操和课间操只是简单的慢跑和广播体操,秩序散乱、态度不端正,做操效果并不好。不仅起不到发展身体健康、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效率、丰富生活、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作用,反而使学生对“两操”失去兴趣产生反感。

2.2.3学校组织运动竞赛的情况

所调查的三所学校中,每年都举行一次春季运动会,竞赛项目比较少,并且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鼓励、成绩好的同学得不到相应的奖励。体育课、“两操”、运动会的现状都会降低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

2.3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体育师资情况和场地设施情况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心小学每六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而针对各级学校人数与体育教师人数又做了如下规定:“中学每300名学生配备专职体育教师一名,小学每400名学生配备专职体育教师一名”。表1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工作由各班主任兼职,学历比较低,这些兼职体育老师在教学中缺乏常规的教学计划作为指导,平时写的教案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他们体育教学方式一般就是“放羊式”,体育课程内容单一、刻板,这更能说明农村小学体育并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是留守儿童。这种现状对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影响很大。

在场地设施方面,表1中可以看出该区体育场地及器材配备滞后,农村小学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地,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中小学学生人均场地面积不得少于小学生人均5 m2。到2006年12月底,我国中国中部农村小学学生人均场地为3.5 m2,西部农村小学学生人均4.5 m2。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留守儿童家庭父母教育缺席,家庭体育教育功能弱化。

(2)学校的课程设置虽符合国家标准,但实际开课次数达不到标准。

(3)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及优秀体育教师师资缺乏。

(4)留守儿童课外活动以做家务为主,没有时间、精力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并且村里没有公共运动器材,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不容乐观。

3.2建议

(1)以政府为后盾,制定和实施全面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弱势境遇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改变应试教育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健康第一”的理念,创设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2)以学校为中心,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体育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建造体育活动场地,配备种类丰富的体育器材。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3)以社区为基础,分担教育责任,与家庭、学校协调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4)以家庭为基础,承担起作为家长的应有的责任,劳逸结合,支持和鼓励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给留守儿童一片自由的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唐明红.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60.

[2]刘婷,黄懿,刘斌.衡阳市农村留守儿童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群文天地,2012(2):179.

中图分类号:G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9(b)-0214-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214

猜你喜欢

体育课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体育课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新农村 新一辈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