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5-02-25夏维海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成都60066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00875成都师范学院成都60
陈 璟,王 娟,2,夏维海(.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成都60066;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00875;.成都师范学院,成都60)
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陈 璟1,王 娟1,2,夏维海3
(1.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成都610066;
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3.成都师范学院,成都611130)
摘要:通过对178名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弹性状况以及个体、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影响因素的考查,结果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居住类型、健康状况、与子女关系、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自尊、社会支持均会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弹性,其中,六个因素共同预测心理弹性的65.8%,预测重要性依次为:主观支持>自尊>健康状况>支持利用度>经济收入>与子女关系,自尊在主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和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5.22%和25.88%。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个体;家庭环境;社会支持
王娟(1992—),女,四川宜宾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夏维海(1978—),男,四川达州人,成都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教育。
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老龄问题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因为比其他成人经历更多应激事件,如离退休、子女离家、丧偶、收入降低、疾病增多等,老年人更可能出现身心问题;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认知功能、自我保健意识普遍较低,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城市老年人[1]。不过,生活目标的改变能减少老年人的挫折感,人生智慧能帮助其更好地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究竟何种因素在老年应激事件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呢?国外研究者一致认为,心理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上述疑惑[2-3]。
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称心理复原力、心理韧性和压弹[4],是个体的一种心理品质的综合,包含人格特质和外部保护性资源(如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5]。美国心理学会(APA,2005)将其定义为: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形象地展现了个体在遭受不利处境或危险后未朝着创伤方向发展,而是主动进行自我调整,从困境中反弹,达到或超越危机前的能力层次的一种过程和现象[6]。参照Wagnild和Collins的界定[7],“老年人心理弹性”可定义为:老年人在压力或逆境等不利条件下,能够积极利用内外部资源以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国外研究表明:年龄增长和身心衰退,严重疾病、亲人死亡及人际关系紧张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增多,会造成老年人的情绪变化,甚至导致自杀[8];但也有部分老年人能积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有效利用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稳定,其心理弹性水平高于或等同于年轻人[9]。丰富经验使老年人比其他成人更易接受环境变化
和重新设定目标,如通过助人应对创伤,对空难前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支持了该观点[10]。心理弹性可预测心理困扰(二者呈负相关)[11],还与成功老龄化的关键成分密切联系[12]。应用研究的结果表明,分析高心理弹性老年人的心理弹性技巧有助于制定与实施心理干预方案[13]273-287。
遗憾的是,我国虽面临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直到近年才出现了四项针对我国老年样本的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分别采用CD-RISC、ERS及自编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前两个工具虽被用于测查不同年龄个体的焦虑和应激障碍症状,在我国有较好的应用效果[14];但其宽广的年龄适用范围削弱了其对老年群体的针对性,且迄今未见考查其对老年群体适用性的研究报告。而四项研究中水平最高的一项仅考查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客观因素对老年心理弹性的影响,未涉及心理因素的影响;且只分析了CD-RISC的7个条目[15]217-229。我国的老年心理研究多聚焦于对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考查。首先,老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留守、空巢、移居、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农村留守老人的认知效能、适应能力、自我认识和情绪体验能力均低于全国老年样本平均水平[16],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老年人[1],自杀率高于城市老年人[17]。其次,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已有的影响因素研究[18-20]偏重于对客观因素(如保障制度、养老模式等)和人口学变量(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的分析或考察,却鲜见对自尊等主观影响因素的考查。
综上,国外老年心理弹性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心理弹性反映了个体积极利用内外部资源主动适应逆境的能力,是老年人成功老龄化的特征之一,对促进老年群体实现健康老龄化有着重要作用[3];采取有效策略和接受训练可提升其水平,基于该角度开展研究必将对提升我国老年人口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同时,我国的老年心理研究促使我们反思:除了改变社会和医疗保障制度等客观因素,从个体心理层面探究成功老龄化途径,或许更加经济有效;同时关注老年人心理弹性的主客观影响因素,有利于全面整合研究成果,探索提升老年人口心理弹性水平的有效途径。鉴于农村老年人口在全国老年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60%,对如何实现农村人口的健康与成功老龄化目标的探索亟待启程。而心理弹性的发展动力来自内、外部的保护性因素,个人因素、家庭环境及社会支持是逆境中个体可以利用的主要资源[21]。因此,本文考查了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弹性状况及个体、家庭环境、社会支持三方面因素对其心理弹性的影响,以期为提升农村老年人口素质的政策制定与项目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一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西部某省东西南北四个区域选取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200名。限于其文化水平和可能的认知功能障碍,由几名心理学专业本科生通过入户调查、口头问答完成数据采集。排除听力严重受损和无法理解题目的老年人,收集有效答卷178份,有效率89%。
(二)研究工具
1.压力弹性商数量表(Stress Resilience Quotient Scale,SRQS)
由Miller和Smith(1994)编制,经胡寒春等[22]引进与修订,用于评估个体在压力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生活方式与应对资源,是目前唯一在我国样本中获得良好检验效果的完整老年心理弹性测评工具[23]。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间隔一月重测信度为0.83;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6-0.80,重测信度为0.75-0.81[22]。包括社会支持、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和健康评估四个维度,19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代表心理弹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6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χ2/ df=1.990,CFI=0.855,GFI=0.877,AGFI=0.815,TLI=0.805,RMSEA=0.075。
2.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
由Rosenberg(1965)编制,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Fleming等(1984)报告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2;得分越高,代表自尊程度越高[24]。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05。
3.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由肖水源(1986)编制,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10个条目;内部一致性系数
为0.89,重测信度为0.92;得分越高,代表社会支持越多[25]。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21。
二 研究结果
(一)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的总体描述性分析
本样本的心理弹性总均分为63.83,标准差为12.19;各条目均分为3.36(满分5分),标准差为0.64,这说明本次调查的农村老年人的总体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条目均分大于等于4的样本占19.10%,在3 -4之间的样本占48.88%,低于3的样本占32.02%。
(二)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对性别和婚姻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对居住类型等其它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1.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在性别和婚姻状况上的t检验结果
表2.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在其它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方差分析结果
由表1可知:性别主效应显著,t=2.242,p=0.027,男性被试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被试;婚姻状况主效应显
著,t=5.362,p<0.001,有配偶被试得分显著高于无配偶被试。
由表2可知:(1)居住类型主效应显著,F(2,175)=6.034,p=0.003。事后检验表明,家近组得分显著高于留守组(p=0.012)与非留守组(p=0.002),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0.922)。(2)年龄主效应不显著,F(2, 175)=0.607,p=0.546。(3)受教育程度主效应显著,F(2,175)=23.109,p<0.001。事后检验表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小学及没上过学的被试(p<.001)。(4)经济收入主效应显著,F(3,174) =13.056,p<0.001;事后检验表明,月收入高于2000元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500-1000元及低于500元的被试(p=0.047;p<0.001),月收入1000-2000元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低于500元的被试(p=0.001)。(5)健康状况、与子女关系两个变量的组间人数差异较大,得分呈现方差非齐性,F(2,175)=6.926,p=0.001;F (2,175)=5.577,p=0.004。Tamhane’s T2检验表明:健康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有1-2种和3种及以上疾病的被试(p<0.001);与子女关系很好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关系一般及不太好的被试(p<0.001)。
根据检验方差分析效果大小和统计检验力的标准,被试的心理弹性在年龄上的效应量偏小,η2=0.007,统计检验力为0.15;在性别和居住类型上的方差分析功效属于中等效果,η2=0.03,η2=0.065,统计检验力为0.64和0.879;在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子女关系、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上的方差分析均有大效果,η2均在0.144-0.244之间,统计检验力均为1。
(三)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与自尊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对心理弹性得分与自尊、社会支持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心理弹性与自尊、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
表3.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与其自尊和社会支持各维度的相关分析结果
(四)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差异显著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相关显著的心理因素为自变量,以心理弹性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对多分类变量进行哑变量设置。结果显示:居住类型和受教育程度对应的所有哑变量对回归方程均无显著预测作用,故未将其纳入回归方程(见表4)。
表4.影响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多分变量筛选检验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健康状况、与子女关系、经济收入、自尊、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进入了回归方程,共同预测心理弹性的65.8%(见表5)。回归方程为:心理弹性=22.545-6.023×健康状况(1-2种疾病)-6. 926×健康状况(≥3种疾病)-5.379×与子女关系(一般)+4.94×与子女关系(不太好)-1.024×经济收入(500-1000)+5.109×经济收入(1000-2000)+5.556×经济收入(>2000)+0.742×自尊+0.735×主观支持+1.187×支持利用度。所有预测变量的Tolerance值均在.440-.819之间,说明该回归模型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其中健康状况、与子女关系和经济收入是哑变量,其预测作用需与参照类对比,即在控制自尊和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心理弹性得分呈现如下特点:(1)与健康被试相比,两组有病被试的得分平均低6.023分和6.926分,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p=0.001);(2)和与子女关系很好的被试相比,关系一般被试的
得分平均低5.379(p<0.001),关系不太好被试的得分平均高4.94(p=0.026);(3)与月收入小于500的被试相比,月收入500-1000元被试的得分变化不大(p=0.569),月收入1000-2000元被试的得分平均高5.109 (p=0.001),月收入大于2000被试的得分平均高5.556(p=0.002);(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尊、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得分每增加1分,心理弹性得分分别增加0.742、0.735和1.187(p<0.001)。
表5.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健康状况、与子女关系、经济收入、自尊、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为预测变量,以心理弹性为因变量,进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25]130-134。结果表明(见表6),各预测变量的重要性依次为:主观支持>自尊>健康状况>支持利用度>经济收入>与子女关系。
表6.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回归方程中预测变量的重要性
(五)自尊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客观支持未进入回归方程,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自尊对心理弹性均有预测作用。已有研究也发现,某些特殊类型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自尊[26],那么社会支持或许还能通过影响自尊间接作用于心理弹性。为进一步考查自尊是否分别在主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与心理弹性之间起中介作用,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27],以主观社会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为预测变量X,自尊为潜在中介变量M,心理弹性为结果变量Y,依次做预测变量对结果变量、预测变量对中介变量、预测变量和中介变量共同对结果变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见表7和表8):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的独立预测作用显著(c=1.536,p<0.001),对自尊的独立预测作用显著(a=0.318,p<0.001);主观支持和自尊共同预测心理弹性时,自尊对心理弹性的预测作用显著(b=1.1,p<0.001),说明自尊的中介作用显著。此时,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的预测力有所下降但仍显著(c’=1.218,p<0.001),说明自尊在主观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318×1.218/1.536×100%=25.22%。同理,自尊在支持利用度与心理弹性之间也起部分中
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456×1.276/2.248×100%=25.88%。
表7.自尊在主观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表8.自尊在支持利用度与心理弹性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三 讨论
(一)本研究样本的心理弹性水平总体状况
本研究中各条目均分为3.36分(满分5分),可见本样本的心理弹性为中等水平。Van Kessel曾总结过数篇使用不同测量工具的老年人心理弹性研究,结果发现各组样本在7级评分的心理弹性量表(the Resilence Scale)上的条目均分约为5.83,在其它不同评分等级的心理弹性量表上的均分也都处于中等或偏上水平[28]。这说明本研究样本的心理弹性水平还有可提升空间,但尚需扩大样本容量,并使用同一测量工具做进一步检验。
(二)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探讨
1.个体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影响
本研究考查了农村老年样本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及自尊对其心理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男被试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女被试,这支持了老年女性心理健康水平低于老年男性的研究结果[29-30];性别因素未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在控制了其它因素后,性别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影响不显著;而健康状况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影响颇大。无论是否控制其它条件,有病被试的心理弹性都低于健康被试,且健康状况的预测重要性居第三。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不可避免,这也是心理弹性的风险因素,健康状况越糟糕,心理弹性就越低。正如一名83岁男被试自述:“出生到现在从未生过大病,从未吃过药,身体抵抗力强,小病也可自愈,现在都经常游泳锻炼,冬天洗冷水澡都没问题;……没病精神就好,什么烦心事儿都不会总放在心上。”虽然该被试较典型,但也说明了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可对生理衰退起缓冲作用,进而提升心理弹性。已有研究也证实练习太极、气功等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31-32]。我们发现被试的心理弹性水平未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这与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结果不同[32-33],但与栾文敬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有二:其一,基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放弃了部分视听能力受损严重的高龄老年人;其二,被试的心理弹性出现了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交互作用,前者指逆境减少了个体面对今后消极经历的坚韧性,后者指逆境增加了个体面对今后消极经历的坚韧性[4]。部分老年人的心理弹性从老年早期即出现敏化效应,在中期达到顶峰,到了老年晚期心理弹性出现钢化效应。
本研究发现自尊水平对心理弹性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且重要性居第二。这支持了压力缓冲效应,即自尊是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性因素,自尊水平越高,越能减缓逆境带来的消极影响[34];自尊不仅反映了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还体现了经历逆境时的自我修复力量。该结果还支持了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心理弹性的建构的研究结果[21]。
上述结果恰好可解释另一发现:被试的心理弹性水平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升高。文化程度高者较程度低者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社会地位更高,社交圈更广,有更多方式和渠道进行社会沟通[35]。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可能主要通过影响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间接作用于心理弹性,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受教育程度对心理弹性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当然,此推断有待进一步验证。
2.家庭环境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影响
本研究考查了居住类型、经济收入、与子女关系及婚姻状况的影响,发现:家近组的心理弹性高于留守组与非留守组。由访谈得知,家近组是因生活习惯差异或眷恋祖宅才与子女分开居住;其身体较健康,需要的生活援助少,可自由安排生活,自尊更高;“分而不离”的方式使其既能感受子女的关心和支持,又能避免可能所产生的摩擦。这与相对空巢组(与子女同一城市但吃住不在一起)和非空巢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无差异的研究结果互为支持[36]。但其他两组的差异未达统计显著水平,且居住类型对心理弹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这或许与本样本的容量有关。
本研究发现,经济收入能正向预测心理弹性。这与栾文敬等[1]发现收入较高的城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农村老年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样本中,月收入高于2000元的仅占14.04%,收入来源包括社保、养殖及打零工;月收入不足500元的占53.93%,收入主要靠种地和子女供养,常为开支而焦虑。相关研究为此提供了解释: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35];心理弹性在家庭支持、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均有中介作用[37-38]。
与子女关系很好的被试的心理弹性好于关系一般或较差的被试,有配偶被试的心理弹性好于无配偶被试,说明与子女关系和婚姻状况会影响心理弹性。这验证了社会支持层级补偿模型的观点——子女和配偶是老年人最核心的重要他人[39]745-781,对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有配偶被试心理弹性更好的原因在于:配偶是与老年人相依为命、给其物质和精神支持最多的人;丧偶切断了老年人的首要社会支持来源,会通过加重孤独感和抑郁影响其心理健康;老年男性尤其如此,因为他们比女性从配偶处获得更多支持[40]。但未发现婚姻状况对心理弹性的预测作用,这或许是因为婚姻状况因素中配偶主要通过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弹性间接发挥作用。与子女关系很好被试的心理弹性更好是因为:这一关系不仅通过社会支持影响其心理弹性,还通过自尊影响其社会支持。且该良好关系的建立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子女的关怀是老年人重要的情感支持和精神寄托,与子女关系好的老年人会获得更多亲子支持、调动更多社会资源,这是对其能力的客观肯定,能增强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与子女关系好的老年人会增加对子女支持的接受和给予,进而影响其自尊感、孤独感、恩情感和主观幸福感。因此,与子女关系对心理弹性具有预测作用。但在控制自尊和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关系一般被试的心理弹性得分显著降低,关系不太好被试的心理弹性得分却有所上升。这或许是因为:如无法从子女处获得足够支持,老年人会转向其他途径寻求支持,此时亲子关系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会减小,所以与子女关系的预测重要性较小。欣慰的是,61.41%的被试与子女关系很好,这也是本样本心理弹性水平居中的重要原因。
3.社会支持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影响
除子女与配偶外,社会支持系统还包含亲戚、朋友、邻居、政府和社会机构。本研究发现,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能预测心理弹性;前者预测重要性最大,客观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这与徐红波等[33]的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结果吻合。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的重要外部保护性因素,老年人获得的尊重、理解等主观支持比物质与经济等客观支持更能促进其心理弹性的发展。同时,社会支持还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从重要他人处获得的社会支持质量越高,老化态度就越积极,身心健康水平也越高[41],这又能提升其自尊及心理弹性水平。
我们发现: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能通过影响自尊间接作用于心理弹性,自尊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5.22%和25.88%。这与申继亮等[26]的研究结果吻合,其曾将老年人接受和给予成年子女的社会支持分为情感信息支持、物质支持和服务支持;发现老年人接受子女的服务支持和给予子女的情感信息支持均能正向预测其自尊。接受子女服务支持多的老年人,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生活问题,进而增加信心、提升
自尊感;而其在给予子女情感信息支持过程中所展现的人生智慧,也可使其体验到自身价值,提升自尊感,这一自尊感又转而参与心理弹性的建构[21]。
综上,社会支持的增益效果能抵消或缓冲老年人遭遇的逆境,也能通过提升自尊水平,促进心理弹性的发展,但该效果只体现在主观社会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两个维度上。要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弹性水平,不仅要增强对其的主观社会支持、促进其利用支持,还应为其创造更多向他人(如子女)提供情感信息支持的机会,鼓励其通过自身努力赢得尊重,以增强自尊与自我效能感。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研究方法的局限减弱了样本的代表性。虽然调查由心理学专业本科生采用入户调查、口头问答的形式完成,但仍有部分视听功能障碍严重的被试无法完成问卷而被舍弃。后续研究或可采用更直观的卡片分类技术来弥补此不足。其次,研究条件的局限导致未能考察所有影响因素。所考察的三方面影响因素均为基于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选取的重要变量,但个体因素未选择人格、应对方式等,家庭环境因素未选择夫妻关系、依恋等。这一局限是源于农村老年人偏低的文化水平,上述因素的现有测量工具对其来说条目太多且太难以理解,基本难以操作。后续研究有待从技术层面克服这一难点。第三,鉴于篇幅限制和分类变量数目太多,回归分析中没能给出两个、三个甚至多个因素组合的哑变量相乘项,或许存在变量交互作用可能导致的误差。第四,后续应加强对农村、城镇、失能、失独、流动等各老年群体心理弹性的对比研究。因为只有多层次多维度地探究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才能更深入系统地开展提升其心理弹性的干预训练研究。
四 结论
在个体、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性别、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自尊、居住类型、经济收入、与子女关系、婚姻状况、主观社会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会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弹性。其中六个因素能共同预测心理弹性的65.8%,预测力依次为:与子女关系>自尊>健康状况>经济收入>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自尊在主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和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5.22%和25.88%。未来研究应从多层次多维度深入探究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以期促进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干预训练研究。
参考文献:
[1]栾文敬,杨帆,串红丽,等.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5-83.
[2]HARDY S E,CONCATO J,GILL T M.Stressful life events among community living older persons[J].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2002,(11):832-838.
[3]MONTROSS L P,DEPP C,DALY J,et al.Correlates of self-rated successful aging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06,(1):43-51.
[4]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4):995-998,977.
[5]MASTEN A S,BEST K M,GARMEZY N.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0,(4):425-444.
[6]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WAGNILD G M,COLLINS J A.Assessing resilience[J].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Mental Health Services, 2009,(12):28-33.
[8]WAERN M,RUBENOWITA E,WILHELMSON K.Predictors of suicide in the old elderly[J].Gerontology,2003,(5): 328-334.
[9]NYGERN B,ALEX L,JONSEN E,et al.Resilience,sense of coherence,purpose in life and self-transcendence in relation to perceive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the oldest old[J].Aging&Mental Health,2005,(4):354-362.
[10]DEEG D J,HUIZINK A C,COMIJS H C,et al.Disaster and associated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older
resid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5,(2):170-174.
[11]FRIBORG O,HJEMDAL O,ROSENVINGE J H,et al.Resilience as a moderator of pain and stres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6,(2):213-219.
[12]LAMOND A J,DEPP C A,ALLISON M,et al.Measurement and predictors of resilience among community dwelling older women[J].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2008,(2):148-154.
[13]NETHERLAND J,FINKELSTEIN R,GARDNER P.The age-friendly New York city project:An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aging resilience[C]//RESNICK,et al.Resilience in Aging:Concept,Research,an d Outcomes.New York: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Inc,2011.
[14]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5):1169-1171.
[15]SHEN K,ZENG Y.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silience and survival among Chinese elderly[C]//RESNICK,et al. Resilience in Aging:Concept,Research,an d Outcomes.New York: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Inc,2011.
[16]聂淼,汪全海,姚应水.我国留守和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2):2364-2366.
[17]刘燕舞.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及其危机干预(1980-2009)[J].南方人口,2013,(2):57-64.
[18]王福兴,徐菲菲,李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3):2533-2535.
[19]邢华燕,孟令杰,鲁晓娟.郑州市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3):4648-4650. [20]张玉芳,邹凌燕.城市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1):21-23.
[21]郑敏.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学的新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3-126.
[22]胡寒春,邓云龙,潘辰,等.压力弹性商数量表在部分社区老年人中的测试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318-320.
[23]许闯,李宏翰.老年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1,(2):70-73.
[2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5]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6]申继亮,张金颖,佟雁,等.老年人与成年子女间社会支持与老年人自尊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1):749, 782.
[27]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
[28]VAN KESSEL G.The ability of older people to overcome adversity:a review of the resilience concept[J].Geriatric Nursing,2013,(2):122-127.
[29]李娟,吴振云,许淑莲.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5):336-338.
[30]邢华燕,常青,沈建,等.河南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5):506-507.
[31]吕晓标,卫志强,张楠楠.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5):112-115.
[32]傅蓉.近十年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04-107.
[33]徐红波,李亚红.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10):1489-1491.
[34]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89-96.
[35]于慧雅,郭宏,侯丹,等.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2,(4):249-250.
[36]熊建萍.河南城区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1):2068-2069.
[37]崔红霞,张英俊.心理弹性对家庭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6):869-872.
[38]李义安,张金秀.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7):797-799.
[39]CANTOR M,LITTLE V.Aging and social care[C]//BINSTOCK R E,SHANAS E.Han dbook of Agin g an d the Social Sciences.2nd ed.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5.
[40]王大华,张明妍.老年人配偶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夫妻依恋、婚姻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195-201.
[41]张明妍,等.老年人重要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老化态度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2):441-446.
[责任编辑:罗银科]
作者简介:陈璟(1979—),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教授,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性发展与促进;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困境与应对”(SC13B026)及四川师范大学“251重点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成果。
收稿日期:2014-09-24
中图分类号:B8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5-01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