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心村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对策——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

2015-02-25钟震颖

关键词:空心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

钟震颖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空心村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对策——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

钟震颖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剖析我国农村的空心村问题,结合我国二元经济与双重体制交织的客观环境,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应从单纯的“候鸟式”迁徙转移,转变为部分劳动力实现向城市的彻底转移与其他部分劳动力在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就地转移相组合,并结合空心村的形成机制提出:一方面政府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转移,使进城人口在农村占用的生活用地有效退出;另一个方面,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空间、产业与人的配套就地转移,以避免农村人口结构的“空心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空心村;户籍制度;土地制度

从现代化理论视角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但从我国二元经济与双重体制交织的客观环境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形态.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乡村发展的“空心化”问题又似乎验证了依附理论的观点:农村人口的流出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空心村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产物[1].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规模庞大的农民流入城市,形成“农民工”.“以城市为中心理论”指导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市”,在这种单一的劳动力转移方式下,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倾巢式转移致使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致使“空笼”的保留,形成空心村.

如何组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寻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共同促进的平衡点、合理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关系农村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转移”是劳动力从事劳动的产业转换,包含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不同方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一样的[2].这将为我国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治理空心村问题提供新思路.即科学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经济,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理论”指导下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市”的单一劳动力转移方式;实现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转向“农村自身非农业化与城镇化扩大劳动力的需求”的转移方式的丰富化;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从“候鸟式”迁徙到家门口的“就业路”和“致富经”的转变,从而从根本上避免农村的“空心化”.

一、空心村现象的解释

学术界对于空心村问题的论述很多,并且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主要有村庄空间形态变迁、村庄住宅布局、农村规划和人口结构四种角度解释.在此,我们从村庄人口结构及城市化的角度反思空心村问题.本文认为,空心村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流向城市,造成农村失去生产建设主力军,仅留守一些儿童、妇女和老人在家,从而导致农村建设缓慢,农村经济萎缩,人才流失的现象.本文所研究的空心村问题是农村空间形态的空心化与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的交

织.空心村的特点之一是因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身份难以实现由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务工者不得不在城乡之间呈候鸟式往返迁移的状态,而曾居住的农村房屋被保留下来,处于长期空置状态,形成“空笼”.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空心化表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农村主要劳动力倾巢式转移致使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具备较高素质和掌握一定技术的青壮年人才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出现“空心化”.

根据迁移动因推拉理论可知,有两项动因造成人口迁移:一是迁入地具备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二是居住地存在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两项动因具备其一或两项都具备均会促使人口迁移.相比农村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及大城市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拉力效果更为明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依然存在,加之改革开放之初的非均衡化发展战略的诱导,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日渐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由“离土不离乡”转向“离土又离乡”.农村主要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流向东南沿海及发达城市,造成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导致农村地区空巢化问题以及农村劳动力稀缺问题日趋严重.“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最终引发空心村问题.

其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致使“空笼”的保留.现阶段,我国转移至非农产业的农村人口数量已达1.2亿[3].这类人口正以每年8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然而,其中不少群体不得不选择过两栖式生活,即,在城市奋斗,在农村养老等.这种过客式的生活方式造成农村劳动力并未得到彻底转移.

二、空心村问题的形成机制

(一)空心村问题的劳动力转移机制

1.农村劳动力转移内容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剩余劳动时间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定义,一般认为是从农业部门抽取,而不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其转移的实质是将劳动者涵盖整个农业生产周期的劳动时间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通过在迁移地时间和资本上的积累实现完全转移.而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国家统计局以“一年内累计从事非农业工作时间是否达到6个月”为标准判断其是否属劳动力转移.二是农村剩余劳动时间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传统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转移”的内涵是所在产业的变更,可以是就地转移也可以是异地转移[4].现实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外的其余农村劳动力在农闲阶段也可从事非农业工作,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时间转移.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象既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完全脱离农业部门进入非农业部门),也包括其余农村劳动力农闲阶段的剩余劳动时间[5].通过将剩余传统农民的农闲阶段的剩余劳动时间用于当地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来实现其余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2.劳动力转移本质上是从落后的小商业、加工业、传统农业逐步朝向从事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和其他现代化产业发展,并最终完成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现代农民和其他现代化的劳动者的转变[6].这符合质量评价劳动力转移的观点.转移的方向不只是现代化城市也包括现代化城镇与现代农村,这个转移过程见图1.

图1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

(二)空心村问题的制度机制

一是城乡二元体制性障碍.城乡二元体制源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计划经济的桎梏短期内是无法消除的[7].农村人口大量流动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容纳力有限之间的矛盾,造成农村人口流动的不彻底.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较少,不能满足城市生存需求,从长远角度考虑,仍保留农村居民身份,并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最后

保障,最终形成“旧有村落为糠”的局面.

二是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目前,健全和完善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及配套法律规范尚未形成,且缺乏统一的标准,现实中权责不明、权责不清问题十分严重.同时,土地涉及多方利益,土地使用者不会轻易放弃土地.劳动力转移的不完全,城市务工人口不能有效退出在农村占用的大量生活用地,是形成空心村的主要原因.

三、空心村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空间、产业与人的配套就地转移,充实空心村

要解决空心村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主要瓶颈.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消除空心村的根本保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推动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与农村产业化相结合,以工业化带动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和农业企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应避免刘易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中忽视“三农”发展的本质缺陷,要做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时间的转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兼顾,重点强调产业、人与空间的农村劳动力配套的就地转移.尽量以本区域工业化作为坚实基础,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就业.

(二)政府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转移

1.政府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引导劳动力,减少高素质劳动力流失.一是要做好跨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流量、流速的统计和预测工作.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做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疏导和情况预告,提升组织化程度.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转移劳动力档案,提供数据满足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管理决策需求.三是要出台相关政策规定以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2.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主要体现为户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层面.

其一,改革户籍制度,引导农民入城定居.改革户籍制度,对有能力在城镇居住的农民进行妥善安置,释放农村占用的生活用地.通过出台相关户籍政策,实现由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化.同时,同步推进社会养老、医疗和就业保障制度等的一体化覆盖,突破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户籍等方面的现实困境.通过解决部分农民的城镇户口问题,实现这些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有效流转和充分利用,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其二,取消农民工户籍限制,放宽政策,容许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成为正式城市居民,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使之成为当代工人阶级的一员.打破二元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合理转移,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国务院关于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曾于2014年7月30日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指出改革“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其三,创新土地制度,解决农地产权问题是科学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需求[8].要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完全转移,尊重和保护农民土地权利是前提.多年来,一方面由于非农就业机会的不稳定性,农民将土地作为自己最后的生产保障而不肯放手,另一方面因为我国农地制度的限制,导致外出务工的农民所种土地的粗放经营以及抛荒现象严重.

其四,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是解决土地产权问题的当务之急.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能实现劳动力向种田能手的集中,最终会实现农村农业规模化经营.在非农业产业发达的农村,可以基于自愿原则采用联合服务、转让、转包等方式,按照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有偿将土地经营权转让.土地流转制度下,土地承包者拥有决定土地是否流转、流转对象以及方式的自主决定权.此外,将土地使用权作为种田能手与转移劳动力进行合作的资本,并使转移劳动力取得合作收益,实现互利共赢.2015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要促进农地流转规模扩大,逐步使土地产权问题不再成为农村劳动力彻底转移的制约.

四、结 语

城市化中的空心村现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合理的直接体现,以农村主要劳动力为对象,以异地输出为主要方式的不合理转移致使空心村问题凸显.反思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本质,科学引导农

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的优化组合是治理空心村问题的关键.在党和政府的科学引导下,我们应该以不影响农业生产为前提实现走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过程中努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姜绍静,罗 泮.空心村问题研究进展与成果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51G58.

[2]高 文,曹 茸.城镇化离不开产业支撑[N].农民日报,2013G03G11(001).

[3]秦振霞,杨明金,宋 松.空心村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2009(3):96G99.

[4]王 琦.黑龙江省农民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10G12.

[5]苏 北.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新解[J].价格与市场, 2013(8):23G24.

[6]徐 利.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再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22G23.

[7]王海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2005(9):21G22.

[8]刘灵芝.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4(7):89G90.

(责任编辑 王婷婷)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of“Hollow Village”Probl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ZHONG ZhenG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T,Wuhan 430063,Hubei,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 of“hollow village”in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our country,and combined with China's dual economy and dual system of objective environment,this paG per also proposes that the way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should becomes that a part of the labor force transfer to the city completely,and others are transferred in the local region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of rural labor,instead of the way of transfer like migratory bird simply.Combined with th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hollow village”,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on the one hand,the government guides the rational and orderly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effectively,realiG zes the countryside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completely through system innovation,and makes the people to go into the cities return the land for living they have occupied in the countryside.On the othG er hand,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to transfer the rural labor in the local regions by the combination of space,industry and human,in order to avoid the“hollowing out”of the rural population structure.

Key words:rural labor transfer;the hollow village;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land system

作者简介:钟震颖(1971-),女,上海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社会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2015G02G11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G6477.2015.04.018

猜你喜欢

空心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
农村经济发展与土地制度改革初探
广州市小产权房的现状与出路研究
“空心村”民生调查
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建设统筹发展研究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关于我国“空心村”形成原因的法律研究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论我国户籍制度功能的异化及其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