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创新研究
2016-05-27吴丽会
吴丽会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法,以湘西地区为案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村落传统体育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结论:(1)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是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2)结合区域资源优势打造区域旅游文化产品;(3)增强文化宣传维系族群的认同感。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村落 传统体育 湘西地区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特指行政区域划分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列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全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42千顷,现辖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古丈县、花垣县、保靖县、永顺县、龙山县7县1市。截至2010年末,全州总人口275.83万人,农业人口224.65万人,人均耕地0.059公顷,农业剩余劳动力近8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6%[1]。本课题采用量与质的研究范式,旨在落实西部战略、构建新农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重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对策(示意图)
一、加大区域经济发展,拓宽就业领域,促进农民工就地就业
边沁在《功利主义》中提出:“一切行为均出于某种目的,故行为准则势必屈从于行为目的并完全体现出目的的各种特性。”[2]农民最大幸福原理是如何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让农民不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得到经济实惠,既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又留住文化主体。表现为:(1)政府要大力发展地区经济产业,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形象“代言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可以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措施有:一方面,政府要强化招商引资手段,宽口径、多渠道地吸引外资,搞活地区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提供宽松的经济政策,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舒服的经济环境。(2)政府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让农民在物质与精神上感受到本地域的优越性,这样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村寨交通、桥梁、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工就地就业。
二、结合区域资源优势打造区域旅游文化产品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产品是指在旅游地区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借以肢体语言输出民族特色文化,以达到满足游客愉悦身心为目的一种新型的文化产品。与其他实体产品比较,其更加突出了一种文化价值,如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表演者的服饰独特,用稻草编制而成,表演者跋山涉水,跨山越林,把狩猎的情景演绎得活灵活现,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土家族生产、生活方式。奇峰秀丽、树木葱容、云霄遮天,文人画家巨匠的故乡—凤凰古城,民族风味浓厚的—湘西苗寨,人文资源独特具有母系氏族根系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深吸引游客们观光旅游。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文化产业需要人不断地挖掘、整理及打造。因此,农民要转变就业观念,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加快和发展乡村旅游,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双赢”体系。它既能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吸纳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又能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促其持续发展。
三、文、体部门要权责分明,做好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组织工作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表现出体育特性,另一方面它具有文化特性,这样造成政府管理机构权责相冲突或重贴,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组织工作的尴尬——人人管,人人管不好或者根本没有人管的局面。从而出现农村地区文化宣传不到位,组织活动群龙无首,农民参与程度不高的局面。针对以上缺陷,文、体部门要加大力度,权责分明,积极做好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组织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文、体部门要落实权责分明,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领头羊”风范。权责分明是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避免“踢皮球”式相互推搡的情景。部门分工细作,精心谋划,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树立好“领头羊”的风范。(2)当今,现代传媒发展比较迅速,传媒与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是覆盖范围广、收视率高、视觉效果好的一种传播手段,与书本相比更容易被人接受。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借助现代传媒的功效不断宣传其文化价值。如魅力湘西文化文艺活动不仅带来新式旅游气息,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为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舞台。如矮寨每年举行的百狮会很具特色,不同村寨汇聚一堂进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年轻人起到教化作用。
四、加强农村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人才的培养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3]人才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分享者,他将现代的科学理念与传统体育文化融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借助肢体语言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展现给大众,把文化的功能价值与大众一起分享,它是传统体育文化与人民大众沟通的有效桥梁,承接着科学的发展理念与文化的发展使命,在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培养和留住人才是文化发展“双引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1)社会要为体育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满足他人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要求,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且颁发荣誉证书。受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教育的影响,“重文轻武”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村小学中,体育老师地位远远低于文化课老师,严重伤害体育专业人才的自尊心。要改变传统观念,重视人才。(2)鼓励人才到农村中发展,并且针对农村工作的人员制定优惠政策,如人才选拔优先考虑、深造加分等政策,这样,提升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社会地位,使其有成就感与幸福感,同时传统体育文化人才要对农村具有浓厚的情感,勇于献身于农村文化建设。(3)提供发展的舞台。农村地区在经济、教育等领域都与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这样,造成农村地区人才高位移流动模式,为城市的发展做嫁衣。因此,加强人才的培养过程要好好地留住人,让人看到乐观的发展前景并且提供展现的舞台。如德夯旅游景区,穷乡僻壤及不为人知的小山村现今已成为国家重点旅游景区。
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传统文化教育,避免文化断层现象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文化内部因子通过不断变异及整合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显示出超强的生命力,根源是文化的载体充满活力。在漫长岁月里,人类通过一代代人的“文化接力棒”不断传承和创新:回忆历史,反映现在,憧憬未来的文化传递工程。当前,面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现代都市文化的冲击,新生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转移出去的人对都市的文化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追求,造成本民族文化的异化及丢失,面临文化传承的断层危机。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在于传承,而增强传承人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在于教育。教化新生代对本民族文化的清晰认识和定位,从客观的角度正确地审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树立务实发展的文化理念。因此,可以在农村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这样可以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方式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社会教育是前二者的结合体,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社会中的运用。可以借助传媒或民俗节日达到教化的目的,如每四年举办的全国民运会、湘西的百狮会、cctv5龙舟竞渡的转播等。
参考文献:
[1]湘西自治州统计局,编.湘西统计年鉴2003[M].2010.
[2][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著.叶建新,译.功利主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0:5.
[3]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80.
[4]高玉兰.从文化结构看中国体育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1,35(1):9-13.
[5]吴秋来.湘西地区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影响[D].吉首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