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015-02-25周晓莹

学术交流 2015年4期
关键词:保守主义现代化民族

周晓莹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中国哲学研究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周晓莹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近来由于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进步和世界文化多样化入侵,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在重构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文化保守主义继清末民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再度兴起,是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需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深刻的危机意识。再度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挺立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启迪我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冷静客观的心态,并带给我们一种返归内质、开放融摄的文化建构方式。文化保守主义是保守更是创新,它将促进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芒。

文化;保守主义;新儒家;现代化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融合乃至整个亚洲文明的崛起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深受西方文化冲击,异族侵略、国破家亡的沉重打击使中国传统文化被迫进行现代化转型。一百多年来,一代代进步的中国人不断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付出艰辛努力,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现代化还任重道远。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紧密联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代文化保守主义再度兴起,是民族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捍卫。尽管学界对其评价不一,但我们不妨借鉴其思路来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以期得到启迪。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回顾

章太炎、刘师培的“国粹派”是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开端的代表。他们分离了文化上的保种继承与政治上的激进革命,区分了“国学”和“君学”,对传统文化持内省的态度,主张保存国粹,即保存古代典章制度和文学遗产,认为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本位,但同时也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设立的纲常礼教。在面对西方文化时,国粹派认为,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令物质与精神生活分离,功利主义的态度使人类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遭受精神世界的痛苦。所以国粹派在反省双方文化的基础上,主张以中国文化为本位,辅以西方物质文明来调和,将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和西方文化中的物质结合起来,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谋求一条折衷调和的道路。

同时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代表还有康有为推行的“孔教运动”。康有为认为孔教是中国之魂,是民族文明的象征和立国之本。他试图通过立孔子为教主、立儒学为国教来达到保存传统文化并最终挽救民族危机的目标。在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他认为,西方的“形而下”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是值得学习的地方,但这些必须建立在孔教的“形而上”基础之上。

清末民初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在国家满目疮痍、民族内忧外患、文化风雨飘摇的背景下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捍卫,一方面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反省,试图找到中国文化的“魂”来继承,以延续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对西方文化持理性态度,既主张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也看到西方文化的问题所在。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杜亚泉、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和以吴宓、梅光迪为代表的学衡派反对“全盘西化论”,将文化保守主义推上一个新台阶。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的文化观视野开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西学背景,在肯定传统文化精粹的同时,为自己的理论寻找西方思想依据,试图通过西方学理来证明和捍卫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当时的西化派重在强调中西文化落差相比,文化保守主义者重在突出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中西文化各有长短,应该相济,不可偏废。他们认为文化的发展并非西化派所强调的“质变”和“弃旧图新”,而是“量变”和“新旧杂糅”。与清末民初的文化保守主义相比,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西方文化了解更为深刻,态度更为客观,试图在文化中寻求一些具有永恒普世价值的东西来作为民族文化的基石。尤其在对孔子的评价问题上,面对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文化保守主义者十分理性,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世界的文化伟人,但同时也反对设立孔教和神化孔子。

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代新儒学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冯友兰、贺麟、钱穆等。这一时期文化保守主义的最大特征是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以重振儒学、接续“道统”为己任,援西入儒,谋求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抗战时期,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现代新儒学复兴人才,马一浮在四川乐山办复性书院,梁漱溟主讲于重庆北碚的勉仁书院,张君劢在云南大理创办民族文化书院。现代新儒家还先后创办了一些刊物,如牟宗三和姚汉源创办的《历史与文化》、徐复观创办的《学原》。著述方面,如冯友兰“贞元六书”、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钱穆《国史大纲》、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马一浮《宜山泰和会语》,都为现代新儒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50年之后,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在港台继续发扬现代新儒学,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反响。1958年四人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当代新儒家性格及基本方向的最重要文件”。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亚洲四小龙的现代化崛起,现代新儒家海外影响日益扩大,已在国际文化交流和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文化保守主义再度兴起的原因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文化保守主义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思潮之一。李翔海教授曾在《现代新儒学论要》中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全盘西化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自九十年代之后,文化领域出现了整体性倾向的“话语转换”,学术界不但少有人公开主张全盘西化道路,而且诸多学者主动支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其中最鲜明的代表人物为李泽厚,他的文化立场即从八十年代的“西体中用”转向九十年代的“新儒家”,旗帜鲜明地体现了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文化自觉和身份体认。此外,由蒋庆、康晓光、陈明、盛洪等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组成的“大陆新儒家”已然为学界所共认,由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发起的《甲申文化宣言》和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舆论阵地的《原道》杂志创刊10周年纪念以及学术界对国学问题的热点关注都成为文化保守主义再度兴起的重要标志。二十世纪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停留在哲学领域,较为抽象地探讨中国文化的走向问题,诸如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人都是在哲学本体论的基础上架构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体系。当代文化保守主义已经出现了向大众化、世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化保守主义逐渐走入生活世界,涉及政治、教育等多个层面。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已举行11次祭孔大典,2014年9月28日举行的祭孔大典更是盛况空前,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据《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已有120个国家(地区)一共建立了1086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也从另一侧面证实和推动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升温。设置国学专业、开办国学院、举行祭孔大典、举办儿童读经班等等,都是直接响应文化保守主义的实际行动。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再度兴起是中国知识分子危机感的体现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每一次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都与民族危机、文化危机紧密相关。文化保守主义的发生、发展直至成熟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的深深担忧和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热切期许。当今世界是多元文化交流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价值冲突中,这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大环境。全球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的频繁交流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使其以经济、科技为代表的物质层面建设正在迅猛发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处在发达国家制约之下,这种制约除了带来经济层面的不平等,背后更隐藏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高级殖民”。部分发达国家通过大量的文化产业输出,以消费、娱乐为主要特征,在意识形态领域实施侵略,当人们积极享受现代文明的丰富成果之时,他们的意识已经不同程度地接受甚至认同一种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暗含着对西方历史的诠释和对自身民族传统的消解。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以强烈的文化危机意识站出来弘扬以儒学为内核的传统文化,形成一种强烈的保存本民族精神传统的洪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以海外学者为主力军的新儒家竭力宣传儒家文化的第三期复兴,港台新儒家的著作接连在大陆出版,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开始向大陆转移,一些学者更是公开呼唤“新儒家群体”的出现。这一现象也充分证明了知识分子这一阶层在传统文化维系中的特殊作用。艾恺曾在论及民族文化保守主义时谈到:“一无例外,它们都是由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的。这些知识分子所对抗的是外国(或者一个以上的外国)的主宰性文化影响力,以及外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优越性。”[1]

(二)文化保守主义的再度兴起是现代社会主体价值选择的必然结果

一个明显且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再度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其影响力不同以往,在形而上层面对文化观进行讨论过后已进入大众生活世界。表现最为明显的即是在人生理想、教育理念、家庭生活、社会伦理等方面。甚至可以说,此次文化保守主义的再度兴起,亦有普通群众的非自觉支持和实践,而这种大众化、世俗化的倾向也绝非偶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享受物质文明的进步,一方面感到主体价值的“虚无”。台湾著名学者沈清松教授曾就此问题分析道:理性化和主体化作为现代社会两个最重要的精神,虽然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过度发展已引发诸多弊端。就理性化而言,科技理性通过理论宰制经验对象,人们通过数理逻辑结构和纯粹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主观实验来认识感官世界,人对客观制度和机械的依赖已经构成自身的“异化”。从主体化方面看,主体性的膨胀带来人自身权力欲的扩大,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群体、群体和自然之间已经呈现一种“宰制”的关系,这种宰制通过法治、道德或统治的技术加以实行,具体表现在上级对下级的宰制、发达国家对非发达国家的宰制和人对自然的宰制。科技的冲击使得人自身的价值遭到忽视,主体生命的意义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变得苍白。对价值的中立态度、物欲的迸发令人只顾追求眼前快乐而丧失长远理想,心灵的空虚、意义的真空、价值的虚无使得主体生命的存在碎片化。这些问题都令我们开始反思现代化之于主体的意义究竟在何处,并尝试从长期作为中国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儒家思想中寻求启发和突破。事实上,这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有关,一方面也与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双重依赖与认同有关。

(三)文化保守主义的再度兴起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颇受诟病,以儒学为内核的本民族文化传统成为被攻击、被遗弃的对象。欧洲的坚船利炮开启了中国反思自身文化的新时代,五四运动掀起了激烈的反传统浪潮,文革期间传统文化被等同于封建文化而备遭贬斥。但问题在于,经过激烈的文化批判和斗争,能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历史紧密相连并且能够引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现代文化并没有真正系统地建立起来。要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内核是无法规避的问题。从历史经验看,随着十六世纪以来西欧、南欧、北欧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与扩张,亚洲、非洲、拉美、中欧、东欧的一些国家都出现了强烈的、普遍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普遍性的文化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历史必然性的体现,因为民族性和延续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异质文化之间必然出现排斥,全盘西化的结果只能是一个民族的消解或全盘西化的失败。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因此也被赋予了特有的历史局限性。儒家文化的种种不足自近代以来已经被阐释得较为深刻,但作为一个在中国流行了两千余年、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思想体系中的智慧文明,它的历史贡献和存在价值还有许多地方值得人们探讨。儒家文化得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传承两千余年,不得不说是与中国社会封建君主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儒家文化是论证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载体。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它作为中华先哲智慧结晶、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的重要地位。它基于对人性的了解、对民族自身的把握和对区域文化的认知,总结了“社会所以为社会”“人所以为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超越时代、超越空间的古今共通之理,具有普世价值。它对真、善、美的定义无疑是当今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规范。仁、义、礼、智、信于今来讲仍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高尚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充分正视并细心辨析领悟其潜在价值。

三、借鉴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成为文化发展和转型的基本主题。从历史的演进逻辑来看,中国文化已经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外部冲击,并在此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的腐朽传统进行了批判和过滤,确立了科学、民主等现代化的文化价值取向,开启了文化现代化建设之路。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文化要以怎样的姿态继续文化现代化建设之路,如何应对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如何对待中西古今的多种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难题,或许可从文化保守主义的观点中得到一些启迪。

(一)在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挺立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民族化”与“现代化”“世界化”常被笼统地化约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中,而事实上,现代化恰恰是民族化的接续与发扬,世界化恰恰是民族化的超越性概念。“民族化”与“现代化”“世界化”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生相含的互动存在。世界是各个民族的世界,民族也是世界化中的民族。如果将民族性消解,世界化将最终陷入统一化而丧失生命力。现代是立基于传统的现代,一种文明的进步或文化的生成绝不可能通过纯粹移植而成功,更不会因为人为拒绝就戛然而止。

文化是根植于一国经济、历史、民族特征的意识形态,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情感、智慧、思维方式、价值选择、行为样式,它无法移植,不能照搬照抄。我们必须在世界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人重塑价值标尺的重要途径。但世界化、现代化不等于丧失本民族的精神体例。一方面,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已经深深烙上了独有的“价值底色”,正如徐复观所言民族国家文化的个体性。这种特性恰是世界化存在的意义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建设必须立足自身的关键原因。文化是在时空中生成的人类精神结晶,拿来主义恐怕无法在本民族开出艳丽的花朵,只能落得东施效颦般的结果。另一方面,现代化是一种价值判断,并不代表西化。我们必须立足自身,将本民族文化放置在时空的张力中求得更新与超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依然活跃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本身就意味着价值。珍视传统才能更好地去创新,从民族文化中创新得来的现代文化才是属于中国人的现代文化。

(二)在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中要以冷静的心态面对多元化的文化资源

纵观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应该说文化保守主义者在面对多元文化选择时的态度是冷静的,值得学习和继承。在中华民族文化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文化保守主义者没有像全盘西化者那样视传统文化为糟粕,也没有像顽固派那样冥顽不灵。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常难得。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反观自我与接纳新知的同时,省视两种文化的差异,试图寻找一条折衷调和的文化发展之路,这尽管在方式上不一定可行,但这种心态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文化现代化,而西方国家已经开启了后现代的大门。西方社会看到,自十八世纪后期以来,欧洲的现代化运动在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工具理性问题和人的主体性丧失的问题。西方人惯用科学、实验来衡量外部世界,并将这种逻辑化的思维广泛用于人的存在。人之为人的意义失落,人的价值通过物的价值表达,人被物所支配。关于此,徐复观有较为透彻的分析,他说:“现在世界文化的危机,人类的危机,是因为一往向外的追求,得到了知识,得到了自然,得到了权力,却失掉了自己,失掉了自己的性,即所谓‘人失其性’的结果。”[2]345-346正因此,西方后现代主义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儒学中的为己之学、身心之学、性命之学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都是调和工具理性、赋予人以价值的重要学说来源。这也令很多学者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此时,我们应该更加冷静、理性地看待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问题。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可以调和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端,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后现代性有一定程度的类同性。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超人文精神,人们在彼岸世界获得生命的终极意义,并以个体的形式获得人生价值的安慰。而儒家文化涵盖宇宙、自然和人群,倡导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在某种意义上更能够赋予现代人以此岸的存在意义,更能够还原人作为自然秩序一部分的存在样态,更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和谐共处。但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不能过分夸大传统文化对工业文明的意义,更不能在享受现代性所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企图理想地规避它所引发的问题而直接进入到后现代文化生活。文化的生长不可逾越,必须符合经济、政治、社会整体发展的大基调。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冷静客观地面对本土文化。目前中国社会正在促成一股读经热、国学热。蒋庆甚至鼓励怀孕的母亲读经,以保证胎儿在生命初期得到先贤经典的熏陶。儒家思想基源于以农业为基础、以家长为标准、以家族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它的人文关切于今仍有重要意义,但是需要价值提炼和时代修正,不可信手拈来。

(三)文化现代化的建设重点在于内质文化的创新

文化的生命力来源于创新,我们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妨采取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建设思路,即多元综合、内质创新。新儒家贺麟曾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中说:“西洋文化的输入,给了儒家思想一个大考验,一个生死存亡的大考验、大关头。假如儒家思想能够把握、吸收、融会、转化西洋文化,以充实自身、发展自身,儒家思想则生存、复活而有新的发展。如不能经过此考验,渡过此关头,它就会消亡、沉沦而永不能翻身。”[2]332我们一方面应当充分认识并挖掘积淀千年的深层文化心理,用形而上学的方式将其提升和明确,结合时代特征,以理论的高度重释经典,另一方面应当积极主动去接受外来文化的积极面,以一种开放融摄的精神面对世界文化。毕竟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媒体的勃兴,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壁垒正在逐步消减,我们采取这样的文化态度除了有益于本民族文化的更新、发展外,也有利于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事实上,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不单是中国的文化需要开放融摄、内质创新,世界文化同样面临着交流与融合。就此来讲,文化保守主义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令各民族文化在保持异质性的同时得到交流沟通,这样,世界文化就会在不断的交流中发展进步,迸发出新的灿烂文明。

[1][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7.

[2]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责任编辑:余明全 杜 娟〕

B262

A

1000-8284(2015)04-0020-05

2014-07-25

周晓莹(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保守主义现代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柏克的法律思想探究——保守主义者的节制与审慎
现象保守主义与塞拉斯两难——显像的规范化解读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俄罗斯保守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