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彩超结合ABI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的应用研究

2015-02-24艾清秀,杨兵,胡亚飞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颈动脉彩超结合ABI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的应用研究

艾清秀,杨兵,胡亚飞,邓冰晴

(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 超声诊断中心,湖北 恩施445000)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腔狭窄、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一种缺血、缺氧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与梗塞发生的区域、范围大小、缺血严重程度有关,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重者可出现饮水呛咳、走路不稳、偏瘫等,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死亡[1]。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据调查统计[2],我国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率为256.94/10万,其中脑梗死患者占到70%左右,并有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影像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本病人们更加重视疾病防治及预后,现代医学对于脑梗死的检查手段主要有CT、MRI、颈动脉彩超、血液检查等检查手段[3],但CT检查显影时间较晚,MRI费用昂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发现[4],颈动脉彩超能够早期评估颈部动脉斑块的大小、范围及稳定性。ABI(踝肱指数)即一侧踝部动脉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同侧肱动脉收缩压之比,与各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能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ABI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及死亡率显著相关[5]。但关于两者联合在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中的作用研究较少,为了早期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改善其预后,笔者做了有关研究。通过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形态、颈动脉血管内膜厚度(IMT)、ABI值等指标,来探究颈动脉彩超结合ABI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以脑梗死为诊断而收入院患者112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78例,女44例,平均年龄57.3±12.5岁;选取同一时间段健康体检者9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8例,女35例,平均年龄55.1±10.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方案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2 纳入标准

实验组:符合2007年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6],并且经过头CT或者MRI证实;首次发病;病程<3天;年龄45-70岁。

对照组:既往无脑血管病病史,并且经头CT或者MRI检查未发现梗塞灶;年龄45-70岁。

1.3 排除标准

存在脑血管病病史;心、肾功能严重衰竭;肝、胆严重疾病;周围血管非特异性疾病;恶性肿瘤;神志异常;近3个月存在感染史;使用抗炎药物;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实验的患者。

1.4 研究方法

1.4.1颈动脉彩超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飞利浦的IU22型,探头频率采用10 MHz,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由超声科医师进行操作,观察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的形态。

IMT的判定标准[7]:正常:IMT小于1.0 mm;增厚:IMT在1.0 mm到1.5 mm之间;斑块形成:IMT在1.5 mm以上,血管壁向腔内出现部分增厚隆起。

斑块的分类标准[8]:脂质型斑块:形态不规整,表现为低回声,均匀的软斑;纤维型斑块:范围局限,表现为等回声,回声均匀;钙化型斑块:伴有声影或者表现为均匀的强回声;混合型斑块:回声强弱不均,形态不规整。据此可将实验组检出斑块者分为两组,稳定斑块组包含纤维型斑块和钙化型斑块,不稳定型斑块组包括脂质型斑块和混合型斑块。

1.4.2ABI值(踝肱指数)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按SCVIR于2002年发布的标准[9]推荐使用方法测量血压和计算ABI。患者取仰卧位,测量双侧上臂血压并取高值作肱动脉压,再以同侧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中的最高收缩压作为踝收缩压的最佳估计值。最后用选定的踝收缩压除以选定的肱动脉压, 所得值即为所选择踝压侧的ABI。如双侧ABI不同,取较低数值进行分析。ABI的正常值范围为1.0-1.4, ABI≤0.9为异常[1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处理,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IMT和ABI值比较

实验组的斑块发生率为76.8%,IMT为(1.24±0.31)mm,ABI值为0.62±0.25,对照组的斑块发生率为16.1%,IMT为(0.59±0.06)mm,ABI值为1.04±0.06,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斑块发生率、IMT均明显较高,ABI值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IMT和ABI

2.2 稳定及不稳定斑块组ABI和IMT比较

实验组发现斑块的患者有86例,其中属稳定斑块者19例(22.1%),IMT为(0.87±0.11)mm,ABI值为(0.61±0.24),属不稳定斑块者67例(77.9%),IMT为(1.21±0.29)mm,ABI值为(0.63±0.23),与稳定斑块组相比,不稳定斑块组IMT明显较高,且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比稳定斑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A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稳定及不稳定斑块组IMT水平和IMT比较

2.3 实验组ABI值和IMT的相关性

实验组ABI值和IMT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77,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1。

图1 IMT和ABI值的相关性

3讨论

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内膜损伤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引起脑梗死发生最常见的原因[11]。研究发现[12],IMT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表现,提示存在内膜的损伤和纤维蛋白、脂质等的沉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13],脑梗死的发生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有关,还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不稳定性的斑块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时,更容易出现破裂、出血、迁移,导致栓子形成,阻塞脑血管发生脑梗死。因此,颈动脉IMT和斑块的类型可以作为评估脑梗死的指标。国外的研究显示,低ABI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有关[5]。当脑动脉硬化时,周围血管压力传导不平衡,造成踝臂血压比值下降,因此可以通过踝臂血压比值的变化预测缺血性脑卒中。ABI降低,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中风和TIA的发病率显著增加[14]。Cheng等[15]研究第一次证实ABI异常不仅增加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也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 并且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呈负相关。本研究试图通过研究颈动脉斑块的形态、颈动脉血管内膜厚度(IMT)、ABI值等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来探究颈动脉彩超结合ABI检测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斑块发生率为76.8%,IMT为(1.24±0.31)mm,ABI值为0.62±0.25,对照组的斑块发生率为16.1%,IMT为(0.59±0.06)mm,ABI值为1.04±0.06,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斑块发生率、IMT均明显较高,ABI值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颈动脉斑块生成、IMT增加和ABI值降低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实验组发现斑块的患者有86例,其中属稳定斑块者19例(22.1%),IMT为(0.87±0.11)mm,ABI值为0.61±0.24,属不稳定斑块者67例67(77.9%),IMT为(1.21±0.29)mm,ABI值为0.63±0.23,与稳定斑块组相比,不稳定斑块组IMT明显较高,且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比稳定斑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稳定斑块更容易导致脑梗死发生, IMT增加均能影响斑块的稳定性;③实验组ABI值和IMT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77,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BI值与IMT有协同作用。

总之,颈动脉彩超结合ABI检测能够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预后,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义坤,施国文,李焰生,等.后循环卒中的临床表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2,20(6):433.

[2]黄一宁.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率[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1):643.

[3]杜飞,郭艳霞.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487.

[4]王涌,陈莉,王怡,等.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的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血管造影诊断:125例脑梗死患者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1):54.

[5]Abbott RD,Rodriguez BL,Petrovitch H,et al.Ankle-brachial blood pressure in elderly men and the risk of stroke :The Hono-luluHeart program[J].J Clin Epidemiol,2001,54(10):971.

[6]脑梗死、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C].//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1-3.

[7]陶杰,常明,李茜,等.超声检测中老年人群无名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病变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3):492.

[8]王振明,张海滨,赵树林,等.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斑块的现况调查[J].河北医药,2014,(18):2841.

[9]David Sacks.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ankle brachial indein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J].Vase Inter Radiol,2002,13(4):353.

[10]Baumgartner I,Sehainfeld R.Graziani L.Management of peripheralvascular disease[J].Annu Rev Med,2005,56:249.

[11]阿荣高娃,白玉荣,赵秀杰,等.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4):496.

[12]Zhang Dongping,Li Huaiyu.Application of level of serum hs-CRP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plaque propertie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rediction and condition judgment[J].Shandong medical journal,2013,53(47):53.

[13]曾桄伦,章成国,邵燕,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627.

[14]Ogren M,Hedblad B,Isacsson S,et al.Ten year cerebrovqas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68 year old men with 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J].BMJ,1995,310:1294.

[15]Cheng SW,Ting AC,Lau H,et al.Epidemiology of atherosclerotic peripheral arterialocclusive disease in Hong Kong[J].World J Surg,1999,23:202.

(收稿日期:2014-06-09)

文章编号:1007-4287(2015)05-0785-03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