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评促学
——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反馈应用研究

2015-02-23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学习者英语教学

王 捷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以评促学
——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反馈应用研究

王 捷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本文探讨了形成性反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与应用。首先介绍了形成性反馈的涵义、方式、分类、作用、特征及问题所在;其次,结合两个英语教学反馈模型的分析以及国内外英语教学中形成性反馈实例的归纳和总结,阐述了形成性反馈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促进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最后,从教师、学生、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等角度,探讨了理解和实施形成性反馈对我国英语教学的意义和启示。

形成性反馈,形成性评价,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1.引言

目前,国内外教育评价越来越重视其促学功能,评价的目的也由传统的“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转向“促进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Black和Wiliam(1998:54)指出,伴随着英语教学从“测试文化”向“评价文化”的范式转变,教育测量也从心理测量逐步转向学习评价。因此,形成性评价和反馈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给予学生和教师有效且具个性化的反馈,以达到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目的。同时,形成性反馈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形成性反馈是实现形成性评价促学作用的有效途径,反馈的质量决定形成性评价的效果。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共同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成为高效的自主学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英语学习不再被认为只是一个简单的以教师传递信息为特征的过程,而是学生能够积极构建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而形成性反馈恰是架起形成性评价与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桥梁。本文将界定形成性反馈的概念,分析国内外英语教学中的相关实例,阐述其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并探讨相关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意义和启示。

2.形成性反馈概念界定

2.1 定义、方式及分类

Stufflebeam(1983)指出,形成性评价以“提高”(improve)为目的,而不是以“证明”(prove)为目的。实现形成性评价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形成性反馈,即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师生或同伴之间的交流为学习者提供信息,以改进学习者的思维和行为,实现促进学习的目标(Shute 2008:154)。形成性评价是能够产生与学习相关的反馈(feedback)或前馈(feedforward)的任务或活动(Irons 2008:7)。反馈或前馈的实质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如果信息内容与过去已经完成的学习活动相关,则称之为反馈;而如果信息内容与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相关,则称之为前馈。

形成性反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反馈三明治”(the feedback sandwich),包括肯定优点(如表扬)、提出缺点(如发展需求)以及探索各种提高的可能。“反馈三明治”注重教师对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传递,但是对反馈过程中的师生间或同伴间的对话和交流缺乏重视。虽然学习者能够从这种模式中获得信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但这种模式并未给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提供自评和反思的机会,不能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其二是“互动方式”(the interactive approach),旨在鼓励学习者的自评与反思,包括询问学生自我认可的优点、教师(同伴)评价、学生自认为亟待提高的方面、教师(同伴)认为能够提高的方面、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能够实现。在互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意识和行为,改进学习策略,并有效地监控整个学习过程。此外,通过来自外部的反馈信息(如教师和同伴),学生能够补充完善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思,以更快地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因此,“互动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形成性反馈的特征和优势。

形成性反馈的信息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分类。从教师层面来看,反馈分为评价性反馈和描述性反馈两大类。积极的评价性反馈包括奖励、表扬等;消极的评价性反馈包括惩罚、批评等。相对而言,评价性反馈并不能十分有效地促进学习或帮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描述性反馈可分为“成就反馈”(achievement feedback)和“改进反馈”(improvement feedback)。成就反馈描述指肯定学生好的方面及其原因;改进反馈向学生指出有哪些方面可以提高,以及可采用的相应策略。因此,描述性反馈能够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反馈信息,具有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学生层面来看,反馈可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在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信念来构建对所要完成任务的特征和要求的理解。随后,学习者会基于这个理解来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习者会选择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同时监控自己的心理(认知和情感)和行为来完成学习任务。当学习者监控这些活动过程并逐步完成任务时,就会产生内部反馈。内部反馈信息为重新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依据,并指导随后的学习过程。而外部反馈来自合作小组同伴的贡献或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语。外部反馈提供的补充信息能够帮助学习者确认、补充或者纠正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路径的理解。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反馈都会影响学生的知识和信念。外部反馈是一种输入信息,有助于学生融合自己的内部反馈信息,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如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确立学习计划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来实现学习目标。研究表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越是愿意接受来自外部的反馈。

2.2 作用、特征及问题所在

形成性反馈具有两个主要作用,指导(directive)和促进(facilitative)。指导作用更多体现在学习者的早期学习阶段,而促进作用则更多体现在后期阶段反馈对学习者的帮助。从反馈机制来看,形成性反馈从认知和动机两个层面实现指导和促进作用。就认知层面而言,形成性反馈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信息,使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下一步的目标。尤其当反馈有关于完成和理解学习任务的过程,这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相信通过自身努力和调整学习策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就动机层面而言,一旦反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时,多数学生就会因此相信能够掌控自己的学习。

Shute(2008:153)提出形成性反馈应具备“非评估性、支撑性、时机性、具体性”等特征。非评估性指反馈应着重指出学习者现有水平和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以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激励学习者向更高层次努力,并增强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支撑性指反馈应对教学与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撑。教师通过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通过反馈信息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时机性指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时机提供反馈信息。如对高水平学生可以给予延迟反馈(delayed feedback),而对于低水平的学生则应给予即时反馈(immediate feedback)。具体性指在学习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具体详细的指导。明确指出学生的优缺点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总之,系统设计的形成性反馈对促成学习成就和提高学习动机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首先,如果提供的反馈过于简单,只显示学生所得的分数或等级,或反馈信息过于复杂而不具有启发性,或是不被学生所理解,这样的反馈对学习就没有促进作用。其次,存在潜在偏见的反馈信息难以保证反馈的公平性,因此难以被学生接受。再次,反馈时机把握不好或未能给学生与反馈者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也难以达到理想的促学效果。此外,如果学生只对反馈中的分数和等级感兴趣,不能很好地利用反馈信息,这样的反馈可能给学习者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3.形成性反馈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形成性反馈是形成性评价乃至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以下结合Hattie和Timperley(2007)以及Nicol和Macfarlane-Dick(2006)提出的形成性反馈模型,具体阐述形成性反馈如何能在英语教学中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并有效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1 适用于英语教学的形成性反馈模型

3.1.1 促进学习的反馈模型

促进学习的反馈模型(见图1)指出,反馈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缩小当前理解或表现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学生通过更加努力或采用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放弃或降低原来的预期学习目标等途径来缩小差距;教师通过提供合适的、具有挑战性的具体学习目标或是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反馈来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其次,该模型指出,有效的反馈应该能够回答三个问题: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即正馈;在达到学习目标过程中我取得了什么进步以及如何取得这些进步,即反馈;下一步该做什么来取得更大的进步,即前馈。这三个问题紧密相连,尤其第二个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的思考。最后,每个问题包含四个层面:关于任务完成情况的反馈、理解或完成任务的主要过程、自我监控、指导并对学习行为的调整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情感。

图1 促进学习的反馈模型(Hattie &Timperley 2007:87)

3.1.2 自主学习及促进学生自主的反馈原则模型

自主学习及促进学生自主的反馈原则模型(见图2)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学生在整个反馈过程中的作用。在此模型中,学生在制订预期学习目标和选择学习策略方面,主动积极地监控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并根据来自外部的信息构建自己对于反馈信息的理解。这与以学生为中心和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相符。此模型的上半部分借鉴了Butler和Winne(1995:248)自主学习模型;下半部分是作者基于大量关于评价和反馈研究的回顾提出的七个反馈原则,并与自主学习模型融为一个整体。

图2 自主学习及促进学生自主的反馈原则模型(Nicol &Macfarlane-Dick 2006:203)

该模型显示,整个学习过程由教师设定学习任务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领域知识、策略知识和动机信念来理解任务,并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相应的学习策略,最后产生内部的学习结果。此过程也是学生的自我调控,涉及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随后,内部学习结果转化成为外部可观察的学习结果,并得到来自教师、同伴或雇主的外部反馈。学生结合所接收到的外部反馈,重新调整领域知识、策略知识和动机信念,并重新设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此模型的创新点是促进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七个反馈原则,包括:(1)反馈应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学习表现;(2)反馈应能促进学习中的自评(反思);(3)反馈应传递给学生高质量的反馈信息;(4)反馈应鼓励师生或同伴间的沟通;(5)反馈应鼓励积极的动机信念和自信;(6)反馈应提供缩小当前与预期表现之间差距的机会;(7)教师应利用来自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由此可见,这些反馈原则从反馈内容、目的、方式和对象等几方面,对如何提高反馈质量以促进英语学习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3.2 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反馈应用研究

在应用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就形成性反馈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研究者关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形成性反馈手段对提高学习者元认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例如,提供范例(exemplar)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以便把自己的学习表现与范例进行比较。同时,范例能够帮助低水平学生在面临复杂的学习任务时降低认知负荷(Orsmond et al.2002;Sweller et al.1998)。此外,自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无论是在简单的课堂环境或是长期的教学项目中,学生都应给予反思自己学习的机会(McDonald &Boud 2003;Cowan 1999)。Taras(2001,2002,2003)的研究也表明,在自评过程中如能结合教师反馈,则更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纠正自己或同伴原本无法意识到的错误,即有效的自评应将内部反馈与外部反馈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内化并应用来自教师的反馈。而且,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提供给学生相互评价学习以及提供反馈的机会,以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客观评价的技能(Boud et al.1999;Gibbs 1999)。同时,规律性的评价任务,如诊断测试,能帮助教师持续获得与学生理解和技能水平相关的信息,由此教师能够相应地改进教学。此评价手段尤其适合大班,教师能够定期获得关于学生学习规律的反馈信息(Angelo &Cross 1993)。如Steadman(1998)采用一分钟问卷,即在每堂课前发给学生一份涉及这堂课教学内容的问卷,并在该课结束时让学生用一分钟时间填写完成,以帮助学生提高元认知能力。Stefani和Nicol(1997)进一步指出,一分钟问卷不仅为教师提供反馈,也能够通过教师在下一次课上的问卷分析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此方法能促进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应用性研究关注不同的反馈方式对英语学习产生的不同效果。例如,反馈不同的复杂度和聚焦点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Lunsford(1997)通过给学生写作的书面反馈评论研究发现,超过三个方面的反馈评论就很难期望学生做出回应。Baron(1988)与Goldstein等(1968)指出,不应该只提供简单的判断性评论,而应帮助学生认识读者是如何理解这篇作文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与实际写作效果之间的差别。此外,提供反馈评论比提供评分更有效,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数只会让学生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任务的难点以及如何努力提高学习上,而且分数会对低水平学生的自尊产生负面影响(Butler 1987,1988)。Page(1958)通过对74个班级的实验也证明,简短的书面评论比给予分数更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相比得到自由评论或分数的学生,接收到预设评论(prespecified comments)的学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Day和Cordon(1993)通过两个小学三年级班级的实验发现,给予支撑性反馈的学生更善于把知识应用到相似的学习任务中去,且表现要远好于直接被告知完整答案的学生。因此,提供反馈时告诉学生如何改进比只告之对错要有效得多。Butler(1986)研究了几种反馈方式的效果,如评价性反馈(分数)、描述性反馈(评论),以及不提供反馈。结果显示描述性反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成为成功的自主学习者,并在发散思维任务(divergent-thinking task)上的表现也更为突出。就反馈的频率而言,如果学生能够经常有规律地接受反馈,他们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Gibbs &Simpson 2004)。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对话也是保证有效反馈的重要前提(Laurillard 2002)。此外,在学生收到反馈后,给予学生改进作业的机会也尤为重要(Boud 2000)。反馈交流可以采用多种模式,如听觉反馈、计算机反馈,以及产生反馈信息的其他方式,如张贴学习成果,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和同学的成果来获得反馈(Hounsell &McCune 2003)。就反馈环境而言,对不同的反馈对象应采用不同的反馈模式。de Luque和Sommer(2000)通过对比研究证实,来自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学生(如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缺乏自我层面的反馈,更喜欢非直接、含蓄的、以小组为焦点的反馈(group focused feedback)。而来自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学生(如美国)则更喜欢与个人努力相关的直接反馈,更倾向于通过直接询问来获得反馈,更喜欢聚焦与自我相关的反馈。

再次,研究者关注形成性反馈对于促进英语学习有不同的作用。形成性反馈能够有效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尤其是初学者或低水平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高要求而不堪重负,因此支持性反馈(supportive feedback)能够减少他们的认知负荷,并从中受益(Ilgen et al.1979;Mory 2004;Narciss&Huth 2004)。而且,反馈还有助于学生改进不适合的任务策略。Hoska(1993)指出形成性反馈是影响学习者目标导向(goal orientation)的方法之一,即从注重表现转向注重学习。同时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能力与技能都能够通过练习而提高,因此个人努力对提高技能很重要。Graesser等(2005)认为“支架”(scaffolding)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改进学习策略。Hattie和Timperley(2007)发现有效的反馈形式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计算机辅助的或跟学习目标相关的教学反馈,而程序化的教学,如表扬、惩罚、外在奖励都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可见,与学习任务相关或如何有效利用反馈信息的反馈比单纯的表扬、奖励和惩罚的反馈更有效。

国内关于形成性反馈应用的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为止,较典型的形成性反馈应用有三个实例。胥国红(2006)对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反馈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反馈所具有的不同“支架”功能。同时指出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反馈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可理解输入的一部分,同时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该研究对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不同类型的反馈提出了建议。邓跃平、张薇(2009)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重铸(recast)和引导(elicitation)两种修正性反馈与目标语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规则动词发展的关系。结果显示,两种反馈都能使学生进步显著,且重铸反馈效果更明显。王学锋(2011)把形成性评价反馈循环模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证明此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取得学习效果的自我监控、反思和调整的内部过程;同时,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向学生提供高质量反馈信息,是学生不断向目标靠近的外部作用。

4.形成性反馈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4.1 对教师和学生的启示

形成性反馈研究对教师培训和学生发展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就教师而言,要理解形成性反馈的内涵,并认识到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如何把形成性反馈有效地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去,既要具备理论知识背景,又要建立实际操作技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应该通过评价来及时发现问题和存在的差距,并通过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更快地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目前我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阶段,都提出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各阶段英语教学都应把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以更好地记录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同时,通过形成性反馈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使其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意识到在形成性评价和反馈过程中自己角色的转换。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有效、高质量的反馈信息来对学生自身的内部反馈进行有效补充,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帮助学生培养理解和内化外部反馈的技能,改进其学习意识、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等各个方面。正如Brookhart(2008:3)所提到,教师反馈是输入,结合学生的内在反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完成到什么程度以及下一步的学习行为。教师应该清楚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不同的反馈类型和方式对教学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而且,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形成性反馈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困难,并积极思考应对和解决的措施。此外,在反馈过程中,教师还应给予学习者更多师生之间或同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机会,创造良好的反馈环境。

学生应该通过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并高效地利用形成性反馈信息,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标。同时,增强对自己学习的管理和提高认知和动机意识以最大程度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形成性评价仅仅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则很难培养自我调控技能,无法为其终生学习做好准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师生互动,很好地理解和内化教师反馈或同伴反馈,并结合自己的内部反馈,才能更好地理解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由此产出理想的学习结果。Black和Wiliam(1998)也强调了培养学生自评以及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否则学生无法有效地利用形成性反馈。

4.2 对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启示

Hattie和Timperley(2007:82)指出反馈不可能脱离教学环境而存在。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当前我国的英语教育背景下调整评价理念和改进教学管理。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为评价模式的转变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和评价环境。正如唐雄英、章少泉(2007)所指出,新型评价文化的建立需要来自教学环境的支持和更有效的教师培训。教育管理部门应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下,结合目前的外语教育现状,制订出适合新型教育理念和评价理念的教育政策,来指导英语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与此同时,各学校也应营造适合新型评价文化的教学环境,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把形成性评价融入到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英语教学中。正如Hamp-Lyons(2009)在介绍如何把校本测试(schoolbased assessment)嵌入标准化考试时所提到的,香港考评局通过DVD演示和职业发展课程等多种方式培训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校本测试,以保证其效度、信度、可行性及其对教学积极的反拨作用。这对我国研究如何通过新型评价方式来更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5.结语

概括而言,形成性反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增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及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形成性反馈的应用对目前我国各教育阶段所进行的英语教学改革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形成性反馈的有效实施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将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促学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才能使形成性评价成为我国英语教育评价机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Angelo,T &P.Cross.1993.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Baron,R.A.1988.Negative effects of destructive criticism:Impact on conflict,self-efficacy,and task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3(2):199-207.Black,P.&D.William.1998.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Assessment in Education 5(1):7-74.

Boud,D.,R.Cohen &J.Sampson.1999.Peer learning and assessment[J].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4(4):413-26.

Boud,D.2000.Sustainable assessment:Rethinking assessment for the learning and assessment[J].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4(4):413-26.

Brookhart,S.2008.How to Give Effective Feedback to Your Students[M].Alexandri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utler,D &P.Winne.1995.Feedback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A theoretical synthesi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5(3):245-81.

Butler,R.1986.Effects of no feedback,task-related comments,and grade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3):210-16.

Butler,R.1987.Task-involving and ego-involving properties of evaluation:Effects of different feedback conditions on motivational perceptions,interest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4):210-16.

Butler,R.1988.Enhancing and undermining intrinsic motivation:The effects of task-involving and ego-involving evaluation on interest and involvement[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8(1):1-14.

Cowan,J.1999.Being an Innovative University Teacher[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Day,J.D.&L.A.Cordon.1993.Static and dynamic measures of ability: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1):76-82.

de Luque,M.F.&S.M.Sommer.2000.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feed-back-seeking behavior:An integrated model and proposi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4):829-49.

Gibbs,G.1999.Using assessment strategically to change the way students learning[A].In S.Brown &A.Glasne(eds.).Assessment Matters in Higher Education:Choosing and Using Diverse Ap proaches[C].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41-53.

Gibbs,G &C.Simpson.2004.Conditions under which assessment supports students’learning?[J].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1):3-31.

Goldstein,I.L.,J.T.Emanuel &W.C.Howell.1968.Effect of percentage and specificity of feedback on choice behavior in a probabilistic information-processing task[J].Journal of Ap plied Psychology 52(2):163-68.

Graesser,A.C.,D.McNamara &K.Van Lehn.2005.Scaffolding deep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hrough Auto-Tutor and iSTART[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0(4):225-34.

Hamp-Lyons,L.2009.Principles for large-scale classroombased teacher assessment of English learners’language:An initial framework from school-based assessment in Hong Kong[J].TESOL Quarterl y 43(3):524-30.

Hattie,J &H.Timperley.2007.The power of feedback[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7(1):81-112.

Hoska,D.M.1993.Motivating learners through CBI feedback:Developing a positive learner perspective[A].In V.Dempsey &G.C.Sales(eds.).Interactive Instruction and Feedback[C].Englewood Cliffs:Educational Technology.105-32.

Hounsell,D.&V.McCune.2003.Students’experiences of learning to present[A].In C.Rust(ed.).Improving Student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Ten Years on[C].Oxford:Oxford Centre for Staff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108-19.

Ilgen,D.R.,C.D.Fisher &M.S.Taylor.1979.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feedback o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4(4):349-71.

Irons,A.2008.Enhancing Learning through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Feedback[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Laurillard,D.2002.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A Conversational Framework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Learning Technologies(2nded.)[M].London:Routledge.

Lunsford,R.1997.When less is more:principles for responding in the disciplines[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9:91-104.

McDonald,B &D.Boud.2003.The impact of self-assessment on achievement:The effects of self-assessment training on performance in external examinations[J].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0(2):209-20.

Mory,E.H.2004.Feedback research review[A].In D.Jonas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C].Mahwah:Lawrence Erlbaum.745-83.

Narciss,S.&Huth,K.2004.How to design informative tutoring feedback for multimedia learning[A].In H.M.Niegemann,D.Leutner &R.Brunken(eds.).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Multimedia Learning[C].Munster:Waxmann.181-95.

Nicol,D.&D.Macfarlane-Dick.2006.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A model and seven principles of good feedback practice[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31(2):199-218.

Orsmond,P.,S.Merry &K.Reiling.2002.The use of formative feedback when using student derived marking criteria in peer and self-assessment[J].Assessment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7(4):309-23.

Page,E.B.1958.Teacher comments and student performance:A seventy-four classroom experiment in school motiv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9(4):173-81.

Shute,V.J.2008.Focus on formative feedback[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1):153-89.

Steadman,M.1998.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change both learning and teaching[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75:23-35.

Stefani,L &D.Nicol.1997.From teacher to facilitator of collaborative enquiry[A].In S.Armstrong,G.Thompson &S.Brown(eds.).Facing up to Radical Chang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C].London:Kogan Page.131-40

Stufflebeam,D.L.1983.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A].In G.F.Madaus,M.Scriven &D.L.Stufflebeam(eds.).Evaluation Models:View 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C].Boston:Kluwer-Nijhoff.117-41.

Sweller,J.,J.V.Merrienboer &F.Pass.1998.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0(3):251-96.

Taras,M.2001.The use of tutor feedback and student selfassessment in summative assessment tasks:Towards transparency for students and tutors[J].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6(6):605-14.

Taras,M.2002.Using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and learning from assessment[J].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7(6):201-10.

Taras,M.2003.To feedback or not to feedback in student self-assessment[J].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8(5):549-65.

邓跃平、张薇.2009.任务型交互活动中的修正性反馈与目标语发展[J].外语教学(6):58-6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唐雄英、章少泉.2007.新型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和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1):14-19.

王学锋.2011.形成性评价反馈循环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52-55.

胥国红.2006.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的功能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4):63-6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杨 丽)

H319

A

1674-8921-(2015)05-0035-06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5.007

王捷,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与评估、二语习得。电子邮箱:jiewangcathy@126.com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学习者英语教学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剖析
幂的运算对学习策略及生活方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