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的夫语法视阈下的现代汉语“使”字结构研究

2015-02-23张敬源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词组介词现代汉语

张敬源 夏 静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

加的夫语法视阈下的现代汉语“使”字结构研究

张敬源 夏 静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

本文结合汉语界对致使结构的研究成果,基于加的夫语法这一新的视阈,从形式和意义两个层面对现代汉语“使”字结构进行了分析。基于加的夫语法以语义为中心的原则,论证了“使”字在该结构中的词性。通过典型真实例证,对“使”字结构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借助树形图将分析结果清晰地呈现出来。本文为汉语“使”字结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借鉴意义。

“使”字结构,加的夫语法,句法结构,语义特征,句法功能

1.引言

“致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范畴和语义概念。现代汉语中,表达致使语义的结构非常普遍,其中“使”字结构最为典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许多学者从传统汉语语法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些探讨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使”字的词性问题;二是“使”字句的句法结构;三是“使”字结构的语用功能和语义分析。此外,也有人考察“使”字在上古文献中的用法(阎顺英2013)以及“使”字句的教学问题(廖洁2010)。关于“使”字的词性,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吕叔湘(1942,2000)等学者所持的动词说、范晓(1998)和张静(1986)的介词说、陈昌来(2002)的动介兼类说以及黎锦熙(1924,2007)和朱林清(1997)的动词兼连词说。关于“使”字的句法结构同样众说纷纭:持动词说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使”字句应按“主语+谓语+宾语+补足语”的结构来分析,以黎锦熙(2007)为代表;而丁声树(1961/1999)、宋玉柱(1991)等则认为“使”字句应归为“兼语式(句)”结构;还有一些学者如范晓(1998),从“使”字的介词词性出发,认为“使”字句是一种介宾谓语句。关于“使”字结构的语用功能和语义分析,王力(1989)等研究了“使”字结构中成分的缺省,以范晓(1998)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使”字句的语义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段研究和描述。但这些分析尚不充分,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同时结合句法和语义对“使”字结构的研究尚不多见。

同汉语一样,英语中的“致使”结构也非常普遍。“致使”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范畴和语义概念。英语语法学家们又是如何描述和分析这一结构?他们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能否对汉语“使”字结构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借鉴意义呢?

加的夫语法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分支,其创始人英国加的夫大学Robin P.Fawcett教授提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明确区分了语义层、形式层和逻辑概念系统三个层面,其句法分析也采用树形图而非框形图标示。加的夫语法对于英语中的致使结构有详细的描述,以Ivy made Ike read the letter为例,Fawcett认为致使结构最接近于影响过程(influential process),其中Ivy为施事者(Agent,简作Ag),made是表达过程意义的主要动词(process,简作Pro),而小句Ike read the letter是施事者发出动作后导致的结果(Created-Phenomenon,简作Cre-Ph)。我们可以用树形图将其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表示如下(图1):

图1 加的夫语法对于Ivy made Ike read the letter的分析

与传统汉语语法不同的是,加的夫语法在进行句法分析时将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对语义层和句法层都进行深入研究,这一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汉语中的“使”字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有鉴于此,本文将以加的夫语法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例句对“使”字结构进行系统分析。

2.现代汉语“使”字结构的句法分析

本文的例证均取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研发的现代汉语语料库(CCL corpus)和其他真实语料。所选取例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使”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典型用法。

请看下列例句:

(1)不料这话使苏杭哈哈大笑。(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2)为了使大鲨鱼赢得冠军,我得发展所有的技能。(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3)由于共产党充作二十军的骨干,使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增强。(CCL corpus)

(4)严格掌握政策,不使发生偏差。(吕叔湘1999用例)

以上述四个“使”字句为例,本文首先对“使”字结构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

2.1 “使”字结构的句法结构

按照加的夫语法理论,一个小句中的主要动词表达过程意义。在“使”字结构中,必须先有“使”而后才会出现小句后段的过程,即小句后段出现的事件是因致使的外力造成的结果而非自发出现的。如在例(1)中,“哈哈大笑”不是“苏杭”自发的行为,而是因为有“这话”这一外因,导致了“苏杭哈哈大笑”的结果。因此,在“使”字结构中,“使”字的地位非常重要,起到表达致使过程意义的作用,理应视作主要动词(Main Verb,简作M)。根据Fawcett对于英语致使结构的分析,在例句Ivy made Ike read the letter中,“Ivy”引起或导致的既不是“Ike”也不是“read the letter”,而是“Ike read the letter”。同理,“这话”引起或导致的既不是“他”也不是“哈哈大笑”,而是“他哈哈大笑”这个事件。因此,“使”字结构中“使”字的后段部分结合紧密,应看作一个小句作为一个整体充当补语(Complement,简作C)。而“使”字的前段则是表示致使原因的主语。从过程意义的体现来看,主语“这话”就是该影响过程中的施事者(Ag),“使”字作为主要动词表达过程意义,而补语“苏杭哈哈大笑”是致使结果(Cre-Ph)。例(1)中,“使”字结构的句法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使”字致使结构的句法结构

2.2 “使”字结构中成分的缺省

通常,“使”字结构应包含表示致使原因的主语(施事者)、主要动词“使”字以及表示致使结果的补语,这三者同时出现是完整的、典型的“使”字结构。但从现代汉语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使”字结构中有些成分是可以缺省的。

2.2.1 施事者的省略与隐含

在例(2)中,“使”字结构中的施事者并未明确出现,这句话相当于“我为了使大鲨鱼赢得冠军,(我)得发展所有的技能”。由于后一小句的主语“我”实际上就是整个句子的主语,相当于主语后置,为避免重复,“使”字结构的施事者被省略。在分析这类结构时,被省略的施事者用(S/Ag)标示出来即可。

例(3)这类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也十分常见。“使”字前同样没有明确的施事者,但从语义上来看,致使“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增强”的因素就是“共产党充作二十军的骨干”这一事件。因此,该事件即是句中“使”字结构的施事者。换言之,施事者隐含在前一小句“由于”引出的原因状语中,成为原因状语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被隐含的施事者依然用(S/Ag)标示出来。

2.2.2 受事者及其省略

汉语界将“使”字结构中同时兼有宾主两格的成分称为“使事”。Fawcett在分析英语致使结构时认为,这一成分与其后的其他成分共同构成致使结果而没有将它单独拿出来作分析。本文认为这一成分接近于行为过程(action process)中的受事者(Affected),因为致使过程的对象就是“使事”这一成分。再以句(1)为例,“苏杭”是致使结构的“使事”,它是致使外力作用的对象,“苏杭”受致使外力作用后发生了变化或受到了影响,才“哈哈大笑”。但它又与行为过程中受事者有所不同。因为行为过程仅表示受事者作为一个参与者角色接受到施事者的某个行为动作,至于它是否发生变化或发生怎样的变化并不体现在过程中。而影响过程或致使过程主要强调影响或致使的结果。因此,这里的受事者与其后的成分所构成的影响或致使的结果应作为整个过程的一个参与者成分,在分析中不再将受事者作为参与者角色单独分析出来。此外,“使”的动作意义较为抽象,与行为过程中的受事者相比,致使过程中的受事者接受的行为动作不那么直接,这也是它的特点之一。

这一特殊的受事者是否能够省略,汉语界对此争议颇大。虽然受事者省略使得致使结构的表达不是特别明确,但并不影响人们对于整个结构的理解。例(4)中,由上下文可知,该句谈论的是政策与执行方面的话题。受事者虽不明确,但并不影响读者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在句法分析中,受事者被省略表现为充当致使结构补语的小句中主语被省略,用(S)标示。

3.现代汉语“使”字结构的语义分析

上文对现代汉语“使”字结构进行了句法分析。下面将根据加的夫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见Fawcett,forthcoming b)对这一结构进行语义分析。前文已经提到,致使结构表达影响过程,由Ag+Pro+Cre-Ph构成。本文将着重对过程中的两个参与者角色施事者(Ag)和致使结果(Cre-Ph)进行讨论。

3.1 “使”字结构的施事者:致使的外在原因与动力

请看下列例句:

(5)我们应该使全世界人民知道,原子能如果为和平建设服务,就可以造福人类。(CCL corpus)

(6)这个噩梦使他老了许多,好象他忽然的一气增多了好几岁。(老舍《骆驼祥子》)

(7)过于迂缓,会使国民党军有集中兵力,抢占有利地形攻击起义军的可能。(CCL corpus)

(8)听朋友们在茶馆里议论更使他发胡涂。(老舍《骆驼祥子》)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发现,“使”字结构的施事者各不相同。概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种语义范畴可以充当施事者。

3.1.1 事物(Thing)

加的夫语法中的事物包括人和物。例(5)中,施事者“我们”指人,例(6)中“这个噩梦”则指物,二者都是事物,对应句法分析中的名词词组(nominal group)。例(6)的施事者作图分析如图3。3.1.2 性质(Quality)

性质是指描述事物性状的语义范畴,对应加的夫语法中的性质词组(quality group)。例(7)中的“过于迂缓”就是典型的性质词组,充当句中“使”字结构的施事者,如图4所示。

图4 施事者为性质的情况

3.1.3 事件(Situation)

例(8)中,用于充当施事者的是一个事件“听朋友们在茶馆里议论”,这种致使结构在汉语中也很常见。在句法层次上,事件很多时候由小句来表达,如图5所示。

图5 施事者为事件的情况

3.2 致使结果中可能出现的过程类型

“使”字结构后段的参与者角色,亦即致使结果现象(Cre-Ph),通常都是一个小句。对这类小句作及物性分析可以发现,它所表达的过程类型很丰富,涵盖了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系统中的所有过程类型,即行为过程(action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环境过程(environmental process)、影响过程(influential process)以及事项-关系过程(event-relating process)。请看下列例句:

(9)不料这话使苏杭哈哈大笑。(余华《在细雨中呼喊》)(10)天气的爽燥使锣鼓特别的轻脆。(老舍《骆驼祥子》)(11)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

(CCL corpus)

(12)自南方的暖湿空气太强,直驱北上,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地区,使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很少。(CCL corpus)

(13)希望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第二轮六方会谈能在今年尽早举行,使朝核问题朝着和平、对话的方向继续下去。(CCL corpus)

(14)这场胜利使飞行队阻止了自己的两连败。(CCL

corpus)

3.2.1 行为过程

例(9)中,致使过程的结果现象为“苏杭哈哈大笑”,主要动词“哈哈大笑”表达了一种行为动作,体现了行为过程。在该行为过程中,施事者是“苏杭”,并且只有这一个参与者角色,分析如图6。

图6 致使结果体现行为过程

3.2.2 关系过程

例(10)中,致使过程的结果现象是“锣鼓特别的轻脆”(其中“的”通“地”)。汉语中,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根据加的夫语法理论,本句中的主要动词就是由性质词组“特别的轻脆”充当的。它体现了关系过程意义,传达的是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载体“锣鼓”在致使过程中发生变化后的属性或情状。主要动词“特别的轻脆”在表达过程意义的同时也包含了参与者角色属性的意义。树形图示如图7。

图7 致使结果体现关系过程

3.2.3 心理过程

Fawcett认为,心理过程有三种主要类型:情感过程(emotion process)、感知过程(perception process)和认知过程(cognition process)。在例(11)中,小句“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的主要动词“认识到”体现了认知类的心理过程意义。Fawcett认为,象“认识到”这类词作主要动词表达认知过程时,所描述的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状态的变化(Fawcett forthcoming b:100)。因此,它的认知者(Cognizant)应该是受影响的认知者(Affected-Cognizant)。其中,“朱德”是受影响的认知者,“教育无力救国”是现象,如图8所示。

图8 致使结果体现心理过程

3.2.4 环境过程

在加的夫语法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过程类型,被称为环境过程,用于表达天气状况如下雨、下雪等。例(12)中的致使现象为“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很少”,其中主要动词“降水”体现了这种环境过程。详细分析如图9。

图9 致使结果体现环境过程

3.2.5 影响过程

在加的夫语法中,除了致使过程(causative process)外,影响过程还包含其他过程类型。例(13)中的“使朝核问题朝着和平、对话的方向继续下去”中“继续”一词作为主要动词,表达了影响过程中的一种类别——继续类过程(continuing process),如图10所示。

图10 致使结果体现影响过程

3.2.6 事项-关系过程

例(14)中,致使结果现象为“飞行队阻止了自己的两连败”,主要动词“阻止”表示“使某种结果不发生”(“preventing an effect”or“causing the effect not to occur”)(Fawcett forthcoming b:138),表达了事项-关系过程。具体地说,体现的是其中的“阻止”过程(“preventing”process),属于因果关系(cause-toeffect)的一种,分析见图11。

4.现代汉语“使”字结构的句法功能

以上分析了“使”字结构的句法结构及语义特征。下面探讨这种结构的句法功能,即它可用于填充何种句法成分。目前,汉语界对“使”字结构的句法功能研究和讨论不多。基于加的夫语法框架,本文认为,“使”字致使结构可以在小句和词组两个层次上分别填充不同成分,例证如下:

(15)使球迷在比赛和周末中得到乐趣也是我们的工作。(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16)他的谈话很少能使一个太太听得入耳的。(CCL corpus)

(17)使这些恒星团结在一起的是引力。(CCL corpus)

(18)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使英国改变面貌的主要地区之一。(CCL corpus)

(19)为了使大鲨鱼赢得冠军,我得发展所有的技能。(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20)客堂一扇窗开着,太阳烘焙的花香,浓得塞鼻子,暖得使人头脑迷倦。(钱钟书《围城》)

4.1 在小句层次上

4.1.1 填充主语

“使”字结构在小句层次上可以填充主语,例(15)中主语就是由“使”字结构“使球迷在比赛和周末中得到乐趣”填充的,我们用树形图来对该句进行具体的分析,见图12。

图12 “使”字结构填充小句主语

4.1.2 填充补语

在小句层次上,“使”字结构还可以充当小句中的补语。以(16)为例,小句中“他的谈话”是主语,“很少”是主要动词,其后的“使”字结构充当了小句补语,而句尾“的”字是语气助词(mood partical),用于“说明真相、解释原因”等(丁声树1999:214),同时“增加确定的语态”(黎锦熙2007:270)。树形图分析可以很清晰地将“使”字结构的这一句法功能表达出来,见图13。

图13 “使”字结构填充小句补语

4.2 在词组层次上

加的夫语法中划分了四种词组类别,分别是名词词组,介词词组(prepositional group),性质词组和数量词组(quantity group)。在词组层次上,“使”字结构的句法功能十分多样,主要在前三类词组中充当某种成分,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4.2.1 填充名词词组中心词

中心词是名词词组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成分,充当中心词的一般是名词、代词、专有名词等。例(17)解释了“引力”的作用,小句前段——“使这些恒星团结在一起的”是主语,由“使”字结构加上“的”字构成,相当于“使”字结构被名词化了,和“的”字一起构成一个名词词组。在该名词词组中,中心词由“使”字结构填充,而“的”字充当的是中心词触发语(head trigger),它的存在使得一个既不是名词、代词,也不是专有名词的结构可以充当中心词,分析如图14。

图14 “使”字结构填充名词词组中心词

4.2.2 填充名词词组的修饰语

除中心词外,名词词组中常常还有修饰语。“使”字结构可以置于中心词前,用作它的前置修饰语。例(18)中,“少数几个能使英国改变面貌的主要地区之一”整体构成一个名词词组,其中中心语是“地区”,而“使”字结构充当了中心词“地区”的一个修饰语,分析见图15。4.2.3 填充介词词组中的介词宾语(completive)

图15 “使”字结构填充名词词组修饰语

加的夫语法中,介词词组主要包括介词和介词宾语两个成分。“使”字结构可充当介词词组中的介词宾语,如例(19)。本例中,在表达目的的介词词组“为了使大鲨鱼赢得冠军”中,“为了”是介词,而“使”字结构“使大鲨鱼赢得冠军”整个充当介词宾语,见图16。

图16 “使”字结构填充介词词组中的介词宾语

4.2.4 填充性质词组中的程度调和词(degree

temperer)

加的夫语法中,性质词组的核心成分也称为中心词(apex),所谓程度调节词就是用以描述性质词组中心词程度高低的一种句法成分。“使”字结构可用于充当性质词组中的程度调节词。例(20)中,“暖得使人头脑迷倦”与前一小句“浓得塞鼻子”共用一个主语“太阳烘焙的花香”,我们就“太阳烘焙的花香暖得使人头脑迷倦”来进行分析。根据加的夫语法理论,结合现代汉语特点,本文认为“暖得使人头脑迷倦”是一个性质词组,充当小句中的主要动词。在该性质词组中,“暖”是中心词,而“使人头脑迷倦”描述了“暖”的程度,充当了程度调节词,见图17。

图17 “使”字结构填充性质词组中的程度调节词

5.结语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致使结构都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十分重要的语法现象。这一结构本身的语法和语义复杂性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关于“使”字的词性、“使”字结构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等,至今仍然争议颇多。本文结合汉语界对致使结构的研究成果,基于加的夫语法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使”字结构进行了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分析,认为“使”字在这一结构中作主要动词。以此为基础,本文还借助典型真实例证,对“使”字结构从句法结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利用树形图将分析结果清晰地呈现出来。分析表明,加的夫语法对于分析现代汉语“使”字结构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对围绕这一结构的很多争议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也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和可以借鉴的思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进一步丰富了现代汉语“使”字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理论研究。

Fawcett,R.P.2000.A Theory of Syntax for System Functional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Fawcett,R.P.forthcoming a.The Functional Syntax Handbook:Analyzing English at the Level of Form[M].London:Equinox.

Fawcett,R.P.forthcoming b.The Functional Semantics Handbook:Analyzing English at the Level of Meaning[M].London:Equinox.

陈昌来.2002.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丁声树.1961/1999.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范晓.1998.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

廖洁.2010.试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使”字兼语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57-61.

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黎锦熙.2007.新著国语文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2000.中国文法要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宋玉柱.1991.现代汉语特殊句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王力.1989.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阎顺英.2013.上古文献中“使”字的用法考察[J].阅江学刊(2):137-41.

张静.1986.新编现代汉语(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林清.1979.谈“使”字的连词用法[J].南京师院学报(1):80-84.

(责任编辑 甄凤超)

H08

A

1674-8921-(2015)05-0017-06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5.004

张敬源,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电子邮箱:zhangjingyuan@ustb.edu.cn

夏静,山西医科大学外语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

*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项目“功能语言学视野下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编号NCET-10-02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FRF-TP-11-001A)资助。

猜你喜欢

词组介词现代汉语
介词和介词短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介词不能这样用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副词和副词词组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