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价值观:共和国的价值理想与实现路径
——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探究*

2015-02-23黄显中夏有权

关键词:共和国价值观核心

黄显中,夏有权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 湖南 湘潭 411105)

核心价值观:共和国的价值理想与实现路径
——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探究*

黄显中,夏有权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 湖南 湘潭 411105)

共和国是通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毛泽东在各革命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共和国形态,但独立、平等、民主、富强始终是其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目的是实现国家和人民无支配的自由理想。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依赖和取决于共和国自身的建设,毛泽东确立了由集体主义、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构成的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是关于整个人民共和国的基本观念体系,是由内核和外核价值观共同构成的体系,是共和国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子体系,对共和国建设所有主体都具有规范约束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共和国核心价值观,也是对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充分借鉴和汲取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宝贵经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重点防范、抵制和消除教条主义、规则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四种主观主义作风。

毛泽东思想;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共和国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继续照亮我们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不仅是由于毛泽东思想深深融入一代一代人民心中,也是由于毛泽东为我们指明了唯一可走的正确道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1471毛泽东的人民共和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现实的共和国,自身具有面向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当前全国上下的共同主题和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内涵着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也是对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发展。本文就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行关联性探究,目的是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革命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奇葆在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革命文化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见:《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大会在遵义召开》,《人民日报 》,2015-01-16。,通过彼此照应来推进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并沿着共和国道路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

一、价值理想: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自幼胸怀革命理想,大胆实践革命理想,为国家和人民实现更好的可能性生存而奋斗终生。青年毛泽东带着对旧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未来社会的极度憧憬,放胆与蔡和森、张昆弟一起在岳麓山下构建新村新生活。[2]449随着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迅速转变,毛泽东树立起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并从此不曾有任何改变和动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个不懈追求、不断接近的过程,其中的阶段性理想在毛泽东那里就是共和国理想,并通过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出来。毛泽东在各革命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共和国形态,但独立、平等、民主、富强始终是其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目的是实现国家和人民无支配的自由理想。当前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毋庸置疑就是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

一是独立。即个体自身无支配的自主观念。独立在消极意义上指不受任何其他力量的威慑、干涉和强制,在积极意义上指自主选择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发展道路。独立在共和国之间指向国家的国际法地位,在共和国之内指向个人的国内法地位。毛泽东不否定个人的独立,甚至极力主张和倡导个性自由;“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3]541个性不仅必须与党性相统一,而且必须以国家的独立为基础和前提,后者构成毛泽东为改造中国和世界而坚决革命的动因。*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主编的《政治周报》在广州创刊。毛泽东为该刊撰写的《<政治周报>发刊理由》指出:“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参见:《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45页。毛泽东是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坚决而彻底地为国家独立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1]1465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独立自主的坚定决心和对外宣言,表达了独立作为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两面。毛泽东将独立提升为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既是顺应近代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世界历史潮流,“一切受压迫的民族都要独立”[4]71,更是近代以来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救亡图存的历史必然,被迫承担起“变中国为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国家”[5]152的重任。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胜利果实。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不惜抗美援朝,挫败美国重新变中国为殖民地的野心;无条件拒绝苏联侵害主权的援助条件,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在和平崛起的动荡多变格局中,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仍然是中国人民的神圣责任。

二是平等。即个体相互无支配的权利观念。平等在消极意义上指个体之间不因大小、能力、强弱之差而享有不同的权利,在积极意义上指个体之间彼此尊重各自权利和利益。平等作为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既指向国家自身在国际世界的地位,又指向国家成员在国内社会的地位,两者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主宰控制着,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国,不是国家领土主权得不到保障,*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国。在凡尔赛和会上,中国就提出要求,收复山东半岛。美、英、法三巨头却做出一个决定,山东半岛不还给中国,给日本。就是反法西斯的贡献不被国际肯定。*中国挥之不去的愤懑情绪:中国在二战期间对同盟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不但未被全面承认,也未转化为中国在本地区的政治资本。参见:Rana Mitter. The World’s Wartime Debt to China, NewNork Times, 2013-10-17.毛泽东坚决与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极力争取共和国的国际平等地位。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向世界宣布:我们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的基础之上”,[1]1466同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955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6]176与亚非拉国家共同倡导国家之间相互平等的核心价值观。1971年我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倡导国家之间平等的核心价值观。毛泽东所阐述的平等,不仅指国家之间的平等,大国就不应该损害小国,不应该在经济上剥削小国,在政治上压迫小国;同时也指个人之间的平等,“我们是平等的,不平等待人是不应该的”。[7]36劳动是平等的,“不劳动的不得食”;[8]90性别是平等的,“重男轻女。这个风俗要改”;[9]166人格是平等的,必须使人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毛泽东主张人格平等,坚决禁止“丈夫打老婆,工头打工人,教员打学生,官长打士兵,上级军官打下级军官”。参见:《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页。。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造成旧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因此平等构成了毛泽东人民共和国的核心价值观。

三是民主。即个体意志无支配的权力观念。民主在消极意义上指专断意志的阙如,在积极意义上指人民当家作主。民主作为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指向党和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在个人层面指向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党和政府执政的合法性主要指向民主选举,毛泽东将民主选举提升至极端重要的地位。“边区各级政府都是由人民投票选举的”,[10]130目的是建设成为全国民主的模范;“如果有人轻视选举,或者说不要选举”,[11]48那就是等于不要民主,就是等于不要革命。1953年以后,县以下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全国和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实现由下一级人民代表选举产生。因此,民主选举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合法性基础。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指向民主集中,民主集中制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法宝。民主就是“老百姓能起来说话、活动、想办法”,[12]132从而把群众分散的意见加工为系统的意见;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13]294毛泽东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民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主线。毛泽东把民主提升为共和国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因为中国自古缺乏民主的优良传统;中国缺少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14]731毛泽东在批判继承西方民主制度的优点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协商民主的政治模式,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党务等各方面实行民主,为当代中国拓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制度、实践基础。

四是富强。即个体发展无支配的实力观念。富强在消极意义上指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在积极意义上指先进强大的实力。富强作为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既指向国家在国际世界的综合国力,也指向个人在国内世界的生活水平。毛泽东不仅非常关心人民的生活,尤其指出了 “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5]442理想,因而必须把国家的富强置于优先地位。国家的富强集中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新中国建立后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4]1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15]455生产力的发展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又有国际比较的客观标准,形成了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理想,他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6]346毛泽东把富强提升为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根源于近代以来我国一穷二白导致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而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参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48页。因此,毛泽东把发展生产力、改革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看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当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你死我活的竞争。“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4]89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了一切困难,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先进的国防体系,实现了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独立、平等、民主、富强作为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或补充,以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为共和国建设增强了精神命脉,又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汇通,以开放的胸怀为共和国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既正视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价值的凝练表达着人民的共同向往,又展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以价值的实现推进通往该伟大理想的共和国建设事业。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不仅以核心价值观的形式描绘了理想的共和国形态,而且把马克思共和国理论变为了现实的共和国建设。而毛泽东这个理想的共和国的内核,就是毛泽东毕生追求的国家和人民无支配的自由理想;[17]132-142独立、平等、民主、富强作为共和国核心价值观,不过是国家和人民无支配之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并且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和人民无支配的价值理想。这就需要在以无支配自由为内核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上,整体探究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路径。

二、价值体系: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毛泽东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共和国理想,并构成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他领导中国人民全力推进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开创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体系,构成了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路径。共和国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性存在,并非独立自存的实体性的建设对象,而应该通过共和国建设加以实现。共和国成员具有建设核心价值观的个体能动性,共和国自身具有建设核心价值观的集体能动性。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离不开公民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但在根本上则依赖和取决于共和国自身的建设。因而,毛泽东坚持立足共和国作为整体的原则和立场,确立共和国建设的组织原则、党的领导的工作原则、个人实践的行为原则,也就找到了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共和国建设的伦理原则,也是导引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伦理精神。*毛泽东的集体主义可以凝炼为一条根本性的伦理原则:社会主义集体对于其所有成员具有实体性的伦理优先性。它包括两条基本条款:条款一:社会主义集体鼓励和促进与其相容的个人利益(肯定原则);条款二:社会主义集体反对和限制与其不相容的个人利益(否定原则)。参见:黄显中:《集体主义的伦理意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伦理秩序的探寻》,《道德与文明》,2011(6):36-42。集体主义作为伦理原则,规定着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黑格尔曾断言:“在考察伦理时永远只有两种观点可能:或者从实体性出发,或者原子式地进行探讨,即以单个的人为基础而逐渐提高。”[18]173由于共和国属于人民共有、共治、共享、共荣的共同事业,毛泽东坚持从实体性的共和国出发来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而非从原子式的个人出发来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是外在于个人的,个人唯有在共和国核心价值建设中意识到自身,又在自身的伦理行为中意识共和国建设,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才可能获得认同,并通过个人的伦理行为培育起来和践行下去。妄图把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简约为个人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不合乎共和国自身的伦理本性,也不合乎共和国建设的伦理原则。在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根据集体主义原则进行处理。由于集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融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张“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统筹集体与个人利益,“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19]729由于集体总是在伦理上优先于个人,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张集体利益的优先性,“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13]133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之改善;个人利益获得可靠保障,必须共同增进集体利益。因此,集体主义关涉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立场问题,从根本上决定着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方向和成败。

二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共和国建设的组织原则,也是促进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组织方略。民主集中制作为共和国的根本组织原则,包含“民主和集中两个似乎相冲突”[14]383的方面,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以一定的形式统一于共和国建设之中。在毛泽东共和国的制度体制中,国家结构、国家政体、人民内部关系、党委决策等,都属于共和国政治基本结构的具体内容,都是共和国建设适用民主集中制的重要领域,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着共和国政治的组织关系。在国家结构中,民主体现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集中体现为中央统一行使主权;在国家政体中,民主体现为权力机关的人民普遍意志,集中体现为政府对权力机关通过的人民普遍意志的执行;在人民内部关系中,民主体现为人民各方面的权利和自由,集中体现为秩序和纪律;在党委决策中,民主体现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党委会议充分协商,集中体现为分析研究群众意见和党委会议形成正确决定。基本组织结构是政治基本结构中的核心和主体,它配置着政治组织中的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对于共和国建设具有普遍、长期、稳定、深远的影响。民主集中制规范和调节共和国政治的基本组织结构,从而“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20]543,不断推进独立、平等、民主、富强的共和国建设。因此,遵循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开展共和国建设,是加快独立、平等、民主、富强的共和国建设的根本组织方略;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在共和国建设之外,而是内含于共和国建设的科学组织和发展进步之中。

三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共和国建设的领导原则,也是促进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工作方法。共和国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这就需要党的领导干部坚持走群众路线,实现“共产党人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要求密切地相结合”。[21]902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与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领导和工作方法相对立。群众的意见既包含着对其困境和需要的表达,又包含着对党的期望和态度的表示,更包含着解决和破除困境的经验与智慧。领导干部坚持“集中起来,坚持下去”,[3]422就是要以一个普通群众的姿态深入到人民中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要了解人民群众对共和国建设的意见和需求,帮助人民克服参与和支持共和国建设的困难;就是要吸纳人民群众对共和国建设的经验和智慧,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美好的共和国。领导干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向人民群众宣传解释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并就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形成思想共识;也是率先垂范践行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并带领人民群众践行共和国核心价值观;也是动员参与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并组织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22]71从工作上直接影响着共和国的建设,决定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效。然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领导作风,在目前和很长时期内都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个大问题,成为毛泽东发动整风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原因。因此,推进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群众观点作为一切行动的始点和归宿。

四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参与共和国建设的行为原则,也是促进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行为方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1]1004支持、参与和从事共和国建设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包括两个规范性特征:一是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指为人民服务的意愿。它关乎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解决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动机问题。二是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指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它关乎为人民服务的结果,解决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效果问题。行为的效果和结果作为整个行动的归宿,从终点上检验为人民服务的动机,以及是否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21]873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对的一种倾向,是为人民服务工作上的三心二意。三心二意的为人民服务,是讲求条件的为人民服务,是有始无终的为人民服务,是虚情假意的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人对工作脱离群众,拈轻怕重,不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样的服务腐蚀我们与人民的密切联系和团结,对人民的利益和事业造成严重破坏,非常不利于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毛泽东说:共产党“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4]285每个人都应该“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21]1096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到从动机到结果的整个过程,将共和国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之中。

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这个伟业是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的领导是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包括思想领导、政治领导、政策领导、组织领导等,贯穿共和国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于政策、工作、行动,要在实际上实行领导”。[22]328广大党员干部在共和国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和核心骨干作用,率先培育和践行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动员、组织、团结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共和国建设,形成了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等革命美德。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历史充分证明,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共和国建设就会繁荣发展,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就会深入人心;任何时候弱化和脱离党的领导,共和国建设就会遭受挫折,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就会虚假变色。

三、重要经验: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鲜明特征

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面临双重重任,既须推翻长期压迫人民的三座大山,又须顺应世界潮流向现代民主共和政治转型,建立与建设国家和人民免于支配的共和国。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各个阶段相应提出、建立并推进共和国建设,从核心价值观上描绘了人民共和国的理想蓝图,取得了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伟大成就,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23]8毛泽东对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开创性探索,不仅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核心元素;[24]从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本身考察其特征,其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是关于整个人民共和国的基本观念体系。这涉及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主格问题,具体而言共和国的核心价值观,是指整个共和国的核心价值观,还是共和国成员的核心价值观。个体的个人和集体的个人都可以作为价值主格。德国价值伦理学创立者舍勒指出,个人作为道德价值的真实主格,包括“个体的个人”与“集体的个人”两重含义。[25]28从毛泽东对共和国理想的憧憬来看,尽管各个时期其共和国的名称及价值理想有差异,但毫无疑问都是整个共和国的核心价值观。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提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21]1053;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26]348毛泽东各个时期提出的共和国核心价值观,都是把共和国整体地作为价值主格;共和国整体作为一个个体是核心价值观的主格,而核心价值观表达的则是整个共和国的价值理想。共和国的成员作为个体的个人,与共和国作为一个整体一样,都是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主体。但毛泽东是从共和国整体出发凝练其核心价值观,然后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组织共和国建设,合力将共和国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现实的共和国理想。共和国并非人民群众单个个人的集合,相反它是作为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政治共同体。当作为共和国成员的个体的个人,与共和国作为个体的整体相冲突时,后者在规范的有效性上总是优先于后者,也是共和国建设必须遵循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据。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必须分辨清楚其价值主格与价值建设主体,科学确立各价值建设主体之间的逻辑次序。

第二,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是由内核和外核价值观共同构成的体系。这涉及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结构问题,共和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众星拱月式的系统结构,还是平行并列式的离散结构。从毛泽东著作的文本考察,他各个时期对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阐述,都是将各核心价值观平行并列展开。其中,各核心价值观固然有先后顺序,但似乎并无作为内核的更高的共同目的。然而,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的历史使命及其毕生从事的伟业审视,其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显然又有共同围绕的内核。近代中国人民肩负着革命以立国、建设以强国的双重历史任务。革命以坚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建设以不断消除自然必然性与社会必然性对国家和人民的支配。不论是革命抑或建设,无不是为着实现国家和人民无支配的至高理想,以达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中国革命终极目的。[14]650这个理想在毛泽东思想与事业中居于内核和中心位置,也是至今为止远未完成的自由解放事业,其现实形态就是我们代代不懈推进的无支配的共和国理想。在毛泽东思想和全部事业中,这个理想具体化为独立、平等、民主、富强的核心价值观,后者合力实现国家和人民无支配理想。因此,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众星拱月式的系统结构,具有内核与外核的层次区分。不仅共和国外核价值观自成体系,引领着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尤其为外核价值观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提供据以评判和调解的依据,使外核围绕内核形成有吸引力和向心力的价值结构。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必须正确处理各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使之围绕共同的至上的目的而发挥作为系统的整体功能。

第三,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是共和国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子体系。这涉及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地位问题,具体而言共和国的核心价值观,是共和国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子体系,还是与共和国核心价值体系完全不同的一个体系。毛泽东在毕生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虽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核心价值体系,但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毛泽东思想中不存在,并且共和国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其中的一个子体系。[27]共和国的核心价值观并非自足而行的,它只是一个抽象的、静态的观念体系,不仅需要人民群众自觉地加以培育和践行,尤其需要形成一个能动的、行动着的核心价值体系,来有力地推动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仅坚持把共和国核心价值观作为革命方针,尤其强调把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化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革命行动。由集体主义、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等构成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共和国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来的,目的是把一切积极因素发动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统一战线,以排山倒海、战无不胜的力量去实现共和国的价值理想。毛泽东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22]202民众的关键在于实现民众大联合,民众大联合的关键在于民众的先锋队,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政党。不有效解决民众大联合的问题,一切价值理想的实现都无从谈起;不解决政党的主义、理想、政策问题,一切民众大联合也必然漆黑一团。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必须建设一个系统的包含并支撑和推动其实现的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党的领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四,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对共和国建设所有主体都进行规范约束。这涉及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功用问题,具体而言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规范约束作用只是针对共和国普通公民,还是也针对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其他主体。核心价值观作为共和国价值理想,既是对整个共和国建设和发展的引领,又是对共和国人民群众的凝聚和激励,毋庸置疑地也是一种价值导向。把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上分开,不可避免地把核心价值观建设引向教条化。核心价值观作为共和国价值理想,对于共和国建设而言应该含有绝对的义务力量,这种义务既是理想性义务又是约束性义务,并作为绝对力量体现在共和国建设的意志行为之中。它作为约束性义务以其作为理想性义务为基础,它作为理想性义务以其作为约束性义务为根本。作为理想性义务也就是共和国奋斗的目的;作为规范性义务则是对实现该目的的行为的约束。这正如“没有这种伟大的理想,是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的”[10]123。只有理想而无丰富的生活经验,亦无良好的艺术技巧,同样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然而不论是理想性义务抑或约束性义务,不应仅仅只是对共和国普通公民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对于共和国建设非普通公民、其他主体以及共和国建设自身亦应有规范和约束作用。共和国建设的绝对义务力量,也唯有在组织上作用于整个共和国建设,在行动上同时作用于共和国普通公民、非普通公民和其它主体,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方有可能协同起来并又好又快地推进。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同样有必要从共和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层面同时推进,而不能简化为共和国普通公民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鲜明的特征,而且在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未提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但倘若认为两者毫不相关甚至相互对立,则必然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先生比学生高明,学生最后一定比先生高明。”[7]373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必要认真学习总结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经验,坚持毛泽东为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正确的思想方略。

四、重点防范:社会主义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建设方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接续实现着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了共和国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党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8]这套由“三个倡导”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完善,也是对毛泽东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本质上仍然是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效,而且深层次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如火如荼地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着力预防、抵制和消除四种主观主义作风。

第一,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4]79教条主义是长期来我国道德建设的弊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必须积极防范。此中的教条主义有认知上的也有建设上的。认知上的教条主义固执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表达,以至陷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种认知误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人们将核心价值观机械地固定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而非视为社会主义作为整体的核心价值观;人们不理解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与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比较而言何以也是核心的价值观,不能深层次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回答的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23]169的重大问题;人们质疑公民层面价值准则的对称表述,不仅数量过少且与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缺少内在关联性,何以可能支撑和促进后两者的实现?诸如此类的误解不可避免地造成认同和建设障碍,并且造成建设上的教条主义。后者由于心理障碍必然走向“唯上”、“唯书”,使得文本及其精神脱离建设实际,而建设又不顾甚至背离道德实践的宗旨。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上的这种教条主义倾向,有必要进一步科学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除人们从文本、从客体直接诠释的教条主义风险;有必要从国家和公民两个建设主体相对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权力的行使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权利的行使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有必要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整体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对范畴相互割裂、彼此冲突,乃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深层次的普遍的恶劣影响。

第二,规则主义。规则主义主张“一切道德规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应该遵守的”[29]494,不仅把道德规范无限拔高和夸大,甚至把道德建设简化为道德规范的制定。这种倾向在我国的道德建设中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不能不加以防范。由于公民个人层面的四大价值准则不足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规则主义主张制定更加详细具体、明确可施的礼仪、程序、规范、规矩、制度、戒律等,使得人们的行为都有规可依、违规必究。道德规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有必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遵循。规则主义的症结在于,“规则成了道德生活的基本概念”[30]150,道德能力被边缘化、狭隘化,道德规范的遵守与人们的生活相割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走向规则主义,必将致使其内涵被规范之网遮蔽,其建设被规范的执行取代,其目的将被规范的遵循消解,最终阻碍和窒息道德的生成。道德情感是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动力,道德能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所在,深层次地影响和决定着培育和践行的动机、意志、效果与境界。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规则主义倾向,根本在于视其为立德树人的事业,培养和激发人们的道德动机和道德情感;核心在于启发和引导人们的道德理想与道德修养,使之对道德的修养既意志高远又立足平实,涵养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关键在于既制定基本的行为规范,又着力培养和锻炼人们的道德能力,并通过两者的结合而造就道德的人和道德的社会。

第三,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因官气、官架子而得名,本质上乃为官者的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在我们党和政府内长期存在,也是我国道德建设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道德建设的步伐和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领导干部必须在其中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习近平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23]164官僚主义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上,不少领导干部办事拖拉、不讲效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僵化、墨守陈规,好说空话、好摆门面,工作懒散、作风浮躁,互相推诿、互卸责任,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欺上瞒下、打击报复,压制民主、专横跋扈。*这些官僚主义现象多数也是邓小平所批评过的。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页。官僚主义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践行上,不少领导干部具有尾巴主义倾向,培育和践行的觉悟与积极性还比不上人民群众;具有空头主义习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上言行不一;犯有命令主义错误,指挥命令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而自己无动于衷。官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不仅影响和控制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质量与成效,不仅削弱和消解人民群众培育与践行的动力,而且不能发挥其对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官僚主义倾向,需要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治理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看作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需要领导干部“以一个普通的姿态在人民中间出现”[31]291,并率先垂范带动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和机制,把“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和工作作风,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四,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以内容空泛、徒有其表的形式为至上价值。在我国长期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形式主义不仅没有消减而且广泛严重存在,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加以防范和抵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非无需借助任何形式,相反必须通过并依赖于一定的宣传、教育、学习、实践等形式。毛泽东也曾批评少数同志不知道“形式主义与需要主义之不同”。[32]72但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满足于诸如此类的形式,或者把这些形式当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全部或主体内容,那么就不可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思想错误。此中的形式主义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上,比如,组织齐全、方案完整、建设消极,用力动员、全力宣传、无力推进,生吞活剥、脱离实际、盲目执行,活动积极、主题偏离、收获不论,且进书本、且进课堂、践行如常,捏造事实、补全形式、应付检查,走马观花、充分肯定、回避问题,等等。形式主义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践行上,有利无利不一,口上手上不一,会上会下不一,人前人后不一,对上对下不一,家里家外不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危害极大,不仅导致成效甚微而难以提升人们道德素养和道德能力,尤其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必须注意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核心价值观深化落实于人们的一言一行;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列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使之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环境熏陶、实践锻炼、制度保障、法律推动、社会管理等综合推进;必须勤学、修德、明辨、笃行,坚定“德者本也”[33]85之信念,做知行合一、自觉自愿、有勇有谋的道德行动者。

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任重道远,只有进行时而无完成时,必须摒弃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长期、科学、系统、持续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只有我们每个人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和人民无支配自由的崇高理想才能够齐心协力地获得实现。

[1]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 毛泽东早期文稿[M]. 长沙: 湖南出版社, 1990.

[3] 毛泽东年谱(中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4]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7] 毛泽东年谱(第五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8] 毛泽东年谱(上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10]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1] 陕西省档案馆,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M].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87.

[12] 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研究室.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四)[M].1981.

[13]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4]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5]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17] 黄显中. 毛泽东免于支配的共和理想[C]//毛泽东研究, 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18]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 范扬, 张企泰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19]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20]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21]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2]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2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24] 廖小平. 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探索[J]. 湘潭大学学报, 2012(6).

[25] 舍勒.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实质的价值伦理学[M]. 美国: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73.

[26]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27] 戴木才. 中国共产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J]. 桂海论丛, 2013(5).

[28]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 人民日报, 2012-11-08.

[29] 王海明. 新伦理学(修订版):上册[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30] 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M]. 龚群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31] 毛泽东年谱(第三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32]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3] 郭蘭芳. 大学浅解[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责任编辑:熊先兰

On the Core Value: The Value Ideal of the Republic and Its Access ——An Explora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UANG Xian-zhong,XIA You-quan

(CentreforStudiesofMaoZedongThought,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Hunan411105,China)

The republic is the only correct way to the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Mao Zedong put forward different republic forms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revolution. However,the independence, equality, democracy and prosperity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value of the republic.The aim of the above which is to make the state and people’s freedom without domination come tru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depend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public, collectivism, democratic centralism, the mass line and the view of serving the people is the access to the core value of the republic established by Mao Zedong. Mao Zedong’s core value of the republic is the basic concept system about all the people’s republic,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inner core and the outer core values, a sub system of the republic core value system,which has the restraint to all people of the republic. The core value of the socialism actually is the same thing what the republic’s core value refer to, which inherit and develop Mao Zedong’s core value of republic. To buil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we must learn from Mao Zedong’s experience about how to construct the republic core value, adhere to the Marx doctrine ideological methods and work methods and take care about resisting and eliminating four kinds of subjectivism style, the dogmatism, formalism, bureaucratism and formalism.

Mao Zedong thought; the core value of the republic; core value system of the republic;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2015-04-06

黄显中(1972- ),男,湖南桂东人,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毛泽东民主思想的根本要义研究”(编号:12JJD710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编号:NCET-13-0986);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编号:14MY49)阶段性成果。

A84

A

1001-5981(2015)03-0001-09

猜你喜欢

共和国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向共和国最闪亮的星,致敬!
共和国历次特赦钩沉
共和国的春天
共和国的春天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