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及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2015-02-23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浙江省温州市325035
穆 杰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浙江省温州市 325035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及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穆杰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浙江省温州市325035
摘要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以及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以30d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6个疗程;观察组使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3个月后改用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2hBG)含量、体重指数(BMI)变化以及胃肠不适反应等。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68,P<0.05),FPG、P2hBG、BMI以及胃肠不适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以及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明显,可降低血糖各项指标、胃肠不适反应、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体重指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二甲双胍吡格列酮西格列汀2型糖尿病
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以口服药物为主,最常使用的口服药物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使用,但长时间使用后临床疗效逐渐降低,且低血糖、体重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症状增多。随着对糖尿病治疗的研究,肠促胰岛素(Incretin)受到人们的关注,属于多肽物质,能明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及改善β细胞功能和减少胃肠反应,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方向,但该多肽容易被二基肽酶(DPP-4)降解,影响其功能。磷酸西格列汀是DPP-4抑制剂。近几年使用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糖尿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蓟县人民医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诊断并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62.5±3.5)岁;病程3~20年,平均病程(12.5±2.8)年;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8例,冠心病9例,慢性肺部疾病8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排除急性糖尿病酸中毒、高血糖高渗和感染等急性并发症。(3)排除慢性心力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饮食护理,根据体重计算总热卡和配置营养物质含量并按三餐进行分配。停用原来降糖药物,给予二甲双胍口服,0.5g/次,3次/d,均餐后服用;并口服吡格列酮,30mg/次,1次/d。上述治疗以30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6个疗程。
1.2.2观察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饮食护理,停用原来降糖药,给予二甲双胍口服,0.5g/次,3次/d,并口服吡格列酮,30mg/次,1次/d,连续治疗3个月后,改服二甲双胍1g/次,1次/d,口服磷酸西格列汀片,100mg/次,1次/d,连续服用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2hBG)含量变化以及体重指数(BMI),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以及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
1.4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显效:患者平时血糖在7.0mmol/L以下,餐后2h内血糖水平在8.2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有效:患者平时血糖在8.3mmol/L以下,餐后2h血糖水平在10mmol/L以下,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7.5%以下;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血糖含量未达到上述标准或与治疗前无显著变化。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显效和有效之和计算。
1.5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0统计软件包处理,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患者间临床疗效比较、胃肠不适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2hBG)、低血糖平均发生次数以及体重指数(BMI)变化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9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0%。经统计,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8,P<0.05)。
2.2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变化治疗前两组患者FPG、P2hBG、BMI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PG、P2hBG、BMI均改善,观察组患者FPG、P2hBG、BMI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不良反应比较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平均发生低血糖次数为(8.2±1.2)次,对照组患者平均发生低血糖次数为(10.8±1.3)次,观察组患者发生低血糖次数明显低于对
±s)
照组(t=2.21,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不适反应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对照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不适反应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3%,观察组患者胃肠不适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08,P<0.05)。
3讨论
二甲双胍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吡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物质,二者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减少胰岛素抵抗,使血糖降低。但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会使临床疗效降低,二甲双胍会产生胃肠不适反应,吡格列酮会使体重增加,二者联合使用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率。本文结果与其相符。
肠促胰岛素主要为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能够增加胰岛素合成和释放胰岛素,GLP-1还能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葡萄糖利用。但二者在肠道分泌会迅速被二肽基肽酶-4(DPP-4)降解。磷酸西格列汀是较强的DPP-4抑制剂,可明显抑制DPP-4对肠促胰岛素的降解,增加血液中GIP和GLP-1含量,从而增强胰岛素含量和功能。
研究表明,磷酸西格列汀还能够降低空腹时血糖水平以及餐后2h血糖并控制血糖在稳定范围内,同时还能够增加胰岛素对葡萄糖依赖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并能降低血浆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在使用磷酸西格列汀过程中还能延缓胃排空,减少胃肠道反应,并不引起体重增加。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基础上使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率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血糖各相关指标改善水平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及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明显,可降低低血糖发生和减少胃肠不适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付鸿玉,唐海燕,金雪花.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40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6):136-137.
[2]杨光,李春霖,田慧,等.非肥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9(5):417-420.
(编辑旭琳)
收稿日期2014-08-2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07-08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