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线结合电针及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2015-02-22胡志飞

西南国防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穴位埋线带状疱疹电针



穴位埋线结合电针及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作者单位:610011 成都,成都军区机关医院中医科

胡志飞

[摘要]目的观察微创穴位埋线结合电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对100例门诊PHN患者进行电针、穴位埋线、中药内服综合治疗1个疗程(5 w),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临床痊愈85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0%。结论微创穴位埋线结合电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PHN收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穴位埋线;电针;中药;疗效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常持续数月至数年。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据报道,超过50岁的带状疱疹患者PHN的发生率达62%[1-2],60岁以上患者3个月后,PHN 的发生率仍为24%[3]。其疼痛常使人难以忍受,寝食难安,痛苦异常。并且伴随强烈的情绪反应,可以加重甚至引起抑郁症的发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据报道[4],PHN是急性带状疱疹最常见也是最难治疗的并发症。中药治疗 PHN 疗效不明显,西药及有关理化方法因其毒副作用而应用受限[5],尤其中老年患者病情顽固,临床治疗极其困难[6]。本研究通过穴位埋线结合电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获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12年10月~2014年8月在我院中医科门诊和四川省第二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共计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9~75岁;病程1~24个月;发病部位均在腰腹部和胸背部。排除胸、腰椎疾患、原发性肋间神经痛、胸膜病变等引起的疼痛患者。

1.2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7]:带状疱疹发生后,疱疹已消退,但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时间从疱疹消退后开始计算),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痒痛、烧灼样疼痛、窜痛,持续或阵发性疼痛,夜间尤甚。绝大部分患者有痛觉过敏或触发点,大部分为肋间神经痛,少数可为颞神经、枕大神经、臂丛神经、股神经等处疼痛。

1.3治疗方法

1.3.1穴位埋线(1)器材准备:一次性微创埋线针(镇江高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直径0.9 mm;PGLA线体(上海天清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规格2/0,10 mm。(2)操作方法[8]:主穴取皮损区阿是穴,离疱疹病损3 cm处为进针点,加上皮损一侧的夹脊穴。腰以上部位配双侧曲池、合谷、外关、支沟;腰以下部位配两侧的三阴交、太冲和血海。取适当体位,对进针点进行碘伏消毒,用一次性镊子将PGLA线体慢慢置入一次性埋线针内。右手持埋线针呈20°角斜刺,针身进入3 cm左右,压下弹簧将PGLA线体留在穴位内,按住弹簧同时出针,贴上圆形贴,保持干燥,24 h内不能接触水。PGLA高分子线体由甜瓜及玉米提取物组成,在体内7 d左右即可自行吸收。疼痛面积如果比较广泛,可以在病灶周围埋植3~4根线体,也可以采取浮针皮下扫针法,可立即止痛。1次/w,5次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2电针(1)取穴:①阿是穴(疼痛部位)。②夹脊穴:病灶同侧的夹脊穴。(2)器材:①针灸针:30号1.5寸~2寸毫针(华佗牌)。②华佗牌SDZ-Ⅱ SDZ-Ⅱ型电子针灸仪,广州得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3)操作方法:在微创穴位埋线之前,嘱患者坐位、平卧或者侧卧位,常规皮肤消毒;针刺夹脊穴:选30号1.5~2寸毫针,针尖与皮肤呈45°,向脊柱方向进针深度0.8~1寸;针刺阿是穴:沿肋间神经走向,在距疼痛部位边缘0.2 cm处进针,呈15°角,沿皮下针刺(每簇针数多少与疼痛范围大小成正比)。针刺得气后,夹脊穴接电子针灸仪1组,选疼痛明显处(阿是穴)接电子针灸仪1~3组。电针刺激参数:采用直流电,疏密波,频率为2/100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20 min后出针,术毕再次皮肤常规消毒。3次/w,5 w为1个疗程。

1.3.3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病证,分三型进行经方加减服用,均1剂/d,分餐后3次温服,疗程5 w。(1)气滞血瘀证,用柴胡疏肝散加桃红四物汤:柴胡15 g,陈皮12 g,枳壳12 g,香附12 g,熟地12 g,川芎12 g,当归12 g,白芍12 g,桃仁10 g,红花8 g,甘草8 g。(2)气虚血瘀证,用四君子汤加桃红四物汤:党参12 g,茯苓12 g,山药12 g,熟地12 g,川芎12 g,当归12 g,白芍12 g,桃仁10 g,红花8 g,甘草8 g。(3)痰凝血瘀证,用二陈汤加桃红四物汤:半夏10 g,橘红12 g,生姜10 g,乌梅12 g,熟地12 g,川芎12 g,当归12 g,白芍12 g,桃仁10 g,红花8 g,甘草8 g。

1.3.4注意事项穴位埋线处24 h内禁止沾水;埋线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现象,出现皮疹或结节、水疱等要及时处理并停止埋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饮食清淡富有营养。若发生感染者按常规处理。

1.4疗效评价标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9]。以治疗前疼痛为10分,治疗后分别由患者自述疼痛减轻程度评分,根据VA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痊愈:VAS 0~1.0分;显效:VAS 1.0~3.0分;有效:VAS 3.0~5.0分;无效:VAS 5.0~10.0分。

2结果

经过5 w的治疗,本组100例中,痊愈85例,占 85.0%;显效5例,占5.0%;有效6例,占 6.0%;无效5例,占 5.0%;总有效率达95.0%。

3讨论

祖国医学称PHN为“蛇丹愈后痛”,认为病因是由于患者疱疹期感染的毒邪没有完全清除,留在体内;或急性疱疹期之后,气滞血瘀,络脉阻塞,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脏腑功能平衡失调,影响阴阳气血亏虚,以致脉络失养,气血凝滞不行,不荣则痛而成[10]。其病机主要为:气血不畅,不通则痛;正气不足,不荣则痛[11]。

西医疗法对PHN疗效欠佳。据报道[12],目前治疗PHN主要分为全身疗法和局部疗法。药理途径有三:一是作用在受累皮肤的局部用药;二是影响感觉轴突神经兴奋性和传导性的药物;三是对神经损伤相关的突触改变起作用的药物。三环抗抑郁药对持续性深在痛最有效,抗惊厥药对剧烈的撕裂性痛最有效。几类药物治疗PHN 达到满意或完全止痛率分别为:抗抑郁药40%,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35%,阿片类30%,其他止痛剂18%。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较强优势,尤以中药和针灸常用。中药多采用个性化的辨证论治,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针灸则方法多样,如单纯针刺、刺络、火罐、穴位注射、艾灸等,报道较多,而穴位埋线疗法报道很少,缺乏系统研究。

单一中药内服以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治疗PHN临床效果欠佳,服药周期长,患者依从性较差。电针治疗是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最为普遍和首选的方法。据研究[13-14],高频率100 Hz电针能够促进外周内啡肽的释放,达到即时止痛的目的;低频率2 Hz 电针能刺激中枢内源性阿片肽的持续释放,以维持其镇痛的后续效应。中医认为电针治疗PHN有改善循环、疏通经络的作用,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加强神经营养,但该方法作用时间短是其弊端所在。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PGLA线体埋入腧穴,利用PGLA线体对腧穴的持续刺激作用,激发经气、调和气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该治法能发挥针刺、经穴、留针和“线”的综合作用[15],属于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16],具有刺激性强、疗效持久、安全性高、成本小、操作简便、易于开展的优点,同时又能弥补针刺疗效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

本研究通过三种治疗手段并用的方法治疗PHN,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该方法能明显促进后遗神经痛的消退,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且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易掌握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皮肤科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48-150.

[2]刘孝兵,杨帆.复方甘草酸铵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5):291.

[3]薛志兴,樊碧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疗现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6,20(3):187.

[4]WU CL,Marsh A,Dworkin RH.The role of sympathetic nerves in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J].Pain,2000,87:121-129.

[5]王会霞.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73.

[6]梁皓,涂艳,孙午,等.神经阻滞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C].江西省第5次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234-245.

[7]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1.

[8]孙文善.PGLA微创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5):349.

[9]朱月萍.顽固性眼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治疗及随访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9(3):134-137.

[10]张淑杰,邹艳红.针刺夹脊穴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针灸临床杂志,2009,5(2):5.

[11]孙永建.火针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4):21.

[12]温玉芳,张少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6):402-403.

[13]方剑乔,刘元亮,莫晓明,等.电针巨刺与患侧针刺镇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579-582.

[14]韩济生.吗啡受体拮抗剂翻转电针镇痛的程度决定于电针刺激的频率[J].生理学报,1986,38(5):475-482.

[15]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9.

[16]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59.

(收稿日期:2014-11-07)

文章编号1004-0188(2015)03-0312-03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5.03.031

中图分类号R 752.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成都军区“十二五”医学科研计划面上项目(C2012070)

猜你喜欢

穴位埋线带状疱疹电针
带状疱疹诊治释疑
警惕带状疱疹潜伏恶性肿瘤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穴位埋线融合中医时间医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应用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概述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乳腺增生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防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观察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