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他汀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探讨
2015-02-22刘青志
王 妍,张 力,刘青志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矿总医院神经内科 553000)
·基层园地·
强化他汀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探讨
王 妍,张 力,刘青志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矿总医院神经内科 55300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上三大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1]。急性脑梗死即使经过积极药物治疗,但是仍然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2-3],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4]。因此,寻找促进斑块稳定的药物对临床预防急性脑梗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5]。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延缓、阻止,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6]。越来越多的证据都支持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外的多重保护作用,可有效通过抑制炎性因子,逆转、延缓斑块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和治疗卒中的发生[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109例,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强化组、观察组、对照组3组。强化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8±11.6)岁;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3±12.4)岁;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55.6±10.8)岁。纳入标准: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3组性别、年龄、BMI、空腹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采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及辛伐他汀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阿托伐他汀20 mg/d。强化组第1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阿托伐他汀40 mg/d,之后将阿托伐他汀改为20 mg/d。3组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差值及影像学病灶大小。
1.2.2 疗效判断方法 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大于8分为显效,4~8分为有效,<4分为无效。显效率=(显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治疗前后磁共振脑梗死病灶缩小大于1.0 cm为显效,0.5~1.0 cm为有效,<0.5 cm为无效。
2 结 果
2.1 强化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疗效对比 从NIHSS评分差值方面,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强化组显效25例(73.5%),有效6例(17.6%),总有效率为91.1%;观察组显效19例(54.3%),有效12例(34.3%),总有效率为88.6%,强化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显效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磁共振病灶缩小方面,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磁共振梗死灶均有缩小,强化组显效17例(50.0%),有效6例(17.6%),总有效率为67.6%;观察组显效12例(34.3%),有效12例(34.3%),总有效率为68.6%,强化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显效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对比 从NIHSS评分差值方面,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对照组显效13例(32.5%),有效10例(25.0%),总有效率为57.5%;观察组显效19例(54.3%),有效12例(34.3%),总有效率为88.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磁共振病灶缩小方面,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磁共振梗死灶均有缩小,对照组显效8例(20.0%),有效10例(25.0%),总有效率为45.0%;观察组显效12例(34.3%),有效12例(34.3%),总有效率为68.6%,观察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大量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脑梗死的发生与淀粉样脑血管病(CAA)斑块密切相关[8],CAA斑块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引起血流量减少或不稳定,斑块自身破裂后脱落导致远端动脉阻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阿托伐他汀是经典的降血脂药物,此外它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的炎性反应并延缓动脉硬化。因为其有抑制血管内皮炎性反应及稳定版块的功能,目前被广泛应用到了脑血管意外事件中[9]。对他汀类药物预防卒中进行Meta分析,发现其使脑卒中危险下降2l%,且不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10-11]。有研究选用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初、中期较安全、经济,不良反应较轻且疗效明显[12]。临床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疗效更佳[13],更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4]。
本研究发现经过6个月治疗前后,强化组NIHSS评分及磁共振病灶缩小显效率高于观察组及对照组(P<0.05)。提示强化他汀1周对于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明显,强化组磁共振病灶缩小明显,可能是由于他汀类药物降脂和稳定斑块的功能减轻了缺血半暗带的损伤,从而促进了缺血半暗带的恢复,使患者致残率下降且NIHSS评分明显好转。同时观察组NIHSS评分及磁共振病灶缩小显效率高于对照组也说明阿托伐他汀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要高于普通他汀。可能是因为其在降脂的同时兼有稳定斑块及抗炎的作用。总之,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明显降低,效果明显好于普通他汀。而本试验更进一步发现强化他汀治疗的效果优于正常阿托伐他汀治疗,但因样本量较小,仍需大样本长时间进一步证实结果。同时,虽然阿托伐他汀的临床效果显著,但在老年患者治疗中应注意避免严重的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及肌酸磷酸激酶等。
近期,有报道研究了对阿托伐他汀对心血管意外事件作用[15]。然而,在脑血管方面,强化他汀治疗引起治疗效果优于正常剂量他汀治疗正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试验通过病理回顾方式分析了强化他汀治疗的效果,并期待进一步大样本试验进一步证实。
[1]周燕.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70-71.
[2]蔡乐,舒占坤,何丽明,等.昆明市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负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168-169.
[3]李亢,余正.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1,32(3):130-132.
[4]贺文敏.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TIA后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4):409-411.
[5]楚英琴,张松兰,王竹娟.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探讨[J].医药前沿,2012,2(17):394-395.
[6]周锐.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9-11.
[7]尤群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4):140-141.
[8]陈岚.ApoB/ApoA1比值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研究[J].医学信息,2013,26(19):176.
[9]韩居才,杨莉莉.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脑血管事件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2,2(2):148-151.
[10]Amarenco P,Labreuche J,Lavallée P,et al.Statins in stroke prevention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systematic review and up-to-date meta-analysis[J].Stroke,2004,35(12):2902-2909.
[11]李斌,张奇峰.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血清炎症因子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3):518-520.
[12]张东彦.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9):102-103.
[13]Pinto N,Haluska B,Mundy J,et al.Ischemic cardiomyopathy:midterm survival and its predictors[J].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2012,20(6):669-674.
[14]曹瑞.阿托伐他汀与氟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比较[J].当代医学,2013,19(20):146-147.
[15]Arsenault BJ,Barter P,Demicco DA,et al.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statin-treated stable coronary patients of the treating to new target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y lipid and non-lipid biomarkers[J].PLoS One,2014,9(12):e114519.
10.3969/j.issn.1671-8348.2015.22.058
王妍(1974-),副主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的疾病研究。
R743.3
C
1671-8348(2015)22-3164-02
2015-02-12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