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燥论治湿疹的研究概况

2015-02-22王淑娟罗小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33期
关键词:血虚脾虚湿疹

王淑娟,罗小军

(1.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从燥论治湿疹的研究概况

王淑娟1,罗小军2

(1.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湿疹;燥邪;研究概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之说,即燥在地域上主西方,且燥邪易伤肺,肺为娇脏,外合皮毛,燥为秋之主气,易伤津液,在肌肤和脏腑上均可体现出津液缺乏的症状,如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皱裂等。燥为六淫之邪之一,为秋之主气,五行属金,《素问·气交变大论》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秋主收敛,其气清素,呈现一派肃杀之象,气候干燥,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1]。燥的特点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便已提及,即“燥胜则干”,故若感受燥邪,便表现出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的特点,临床表现多为口舌干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舌苔干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依据湿疹的临床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及其皮损特点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急性湿疹以糜烂、渗出为主,亚急性湿疹渗出减少,可有丘疹、丘疱疹及鳞屑,慢性湿疹则以皮肤粗糙,苔癣样变为其特点。对于其治疗,《难经·二十二难》中提到“气主呴之,血主濡之”,可见血气的充盈对肌肤的濡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燥易伤血生风,导致肌肤失养。《医宗金鉴》则提到“经久不愈血燥者,服用当归饮子”。后世医家常将此方用于治疗血虚风燥型的慢性湿疹。为了解湿疹的发病与燥邪的相关性,现从湿疹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一步阐述。

1 从湿疹病名探寻与燥的相关性

古籍中对湿疹病名的认识,大多是从其特点“湿”来论述,如《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便提出了“浸淫”二字。《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曰:“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 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中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渍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而中医对湿疹病名的认识,与燥相关的病名记载在古籍中也有陈述。湿毒疮叫“湿癣”,慢性的称“干癣”,把有形而有分泌物渗出的称为疮,与皮肤相平如苔藓之状,无分泌物渗出的称为癣。《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湿癣候”中曰:“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在“干癣候”中曰:“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为干癣也。”从中可发现,古籍中所记载的皮肤苔藓样变、瘙痒、脱屑等均与中医对湿疹的辨证分型中血虚风燥型的临床表现相一致。

2 从湿疹的病因病机探寻与燥的相关性

2.1经典文献论湿疹病因病机与燥的相关性 《诸病源候论》认为“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宋《圣济总录·浸淫疮》曰:“风热蕴于心经,则神志燥郁,气血鼓作,发于肌肤而为浸淫也。”古代医家通常认为湿疹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从“湿”邪论述, 《证治准绳·总论证治》记载:“夫疥癣者,皆由脾经湿热及肺经风毒客于肌肤所致也,风毒之浮浅者,为疥。风毒之深沉者,为癣。盖癣则发于肺之风毒,而疥则兼乎脾之湿热而成也,久而不愈,延及遍身浸淫溃烂或痒或痛,其状不一。”即风湿热邪浸淫肌肤,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而伤及脾胃,脾失建运,湿热内蕴而感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于肌肤而成,为急性湿疹发病的常见病因病机。《圣济总录·浸淫疮》曰:“风热蕴于心经,则神志燥郁,气血鼓作,发于肌肤而为浸淫也。”可见慢性湿疹的病因病机多因湿邪留恋日久,其重浊、黏腻,使得湿疹病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而湿热日久停于体内,则会血虚伤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2.2现代医家论湿疹的病因病机与燥的相关性 现代医家在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上,也认为与燥有一定的相关性,如:徐恩波[1]认为湿疹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脾失健运或营血不足,湿热逗留,以致血虚风燥,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张健臣[2]认为湿疹的慢性期以血虚、脾虚受风或寒湿所致。白彦平等[3]认为饮食失节,如嗜酒或过于辛辣、鱼腥,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而发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致脾虚血燥。郭盾等[4]认为饮食失调伤及脾胃,脾失健运,导致湿从内生,充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本病,且湿性重浊黏滞,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艾儒棣认为,湿疹本源于湿,再源于热及风,风湿热互结郁于肌肤,或化燥伤阴[5]。白彦萍[6]认为脾失健运或营血不足,湿热稽留,以致血虚风燥,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尹东辉等[7]认为本病主要病因是风、湿、热、血热、血瘀、血虚,本病后期的病机是风热伤阴化燥,瘀阻经络,血不营肤;或气阴两虚,血虚风燥。综上,现代医家从燥论湿疹的病因病机,多是脾失健运,日久血虚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3 湿疹的辨证论治与燥的相关性

3.1古代文献中湿疹的辨证论治与燥的相关性 古代文献中也有通过消风、养血、润燥为法治疗湿疹,如《疡科捷径·四弯风》认为“消风三秒最为灵”,《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用消风导赤汤治疗奶癣,《疡医准绳》曰:“耳疮……若发热焮痛属少阳厥阴风热,用柴胡栀子散;若由热痒痛属前二经血虚,用当归川芎散;若寒热作痛属肝经风热,用小柴胡汤加山栀、川芎;若内热口干,属肾经虚火,用加味地黄丸,如不应,用加减八味丸,余当随证治之。”

3.2历代医家论湿疹辨证论治与燥的相关性 历代医家对湿疹的辨证论治上,有部分提及与燥相关,并大多认为慢性湿疹为血虚化燥生风所致,以养血润肤为主。赵辨[8]将湿疹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三型,对慢性者以养血祛风为主,佐以清热利湿,收效甚佳。赵纯修[9]分风热蕴结、湿热蕴蒸、风湿热瘀、血虚风燥4型,认为湿疹病程中各阶段均存在风湿热毒的病理变化,只是轻重程度不同,故清热、利湿、祛风法是本病贯穿始终的三大治法,有良效。王茜茜[10]将62例湿疹分湿热并盛、脾虚湿盛、肝胆湿热、血虚风燥、湿瘀互结5型,以除湿止痒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疗效满意。张志礼[11]将湿疹分三型:湿热内蕴,热盛于湿(热盛型);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湿盛型);脾虚血燥型。对其中脾虚血燥型治以健脾燥湿、养血润肤,药用党参、茯苓皮、白术、当归、赤芍、白芍、熟地、丹参、鸡血藤、白鲜皮、苦参、首乌藤、刺蒺藜、地肤子、陈皮、枳壳。瞿幸[12]将湿疹分为六型:血热湿盛型,肝胆湿热型,肝经湿热型,脾虚湿蕴型,湿瘀互结型,血燥夹湿型。其中对血燥夹湿型治以养血熄风、除湿止痒,药用当归、生地、首乌、丹参、鸡血藤、红花、黄柏、苍术、白鲜皮、白蒺藜、全蝎,疗效满意。刘佳彬[13]辨证治疗慢性湿疹分四型:肝胆湿热型,脾虚湿盛型,湿瘀互结型,伤阴耗血型。对其中伤阴耗血型治以滋阴养血止痒,药用生地、熟地、白芍、当归、首乌、玄参、麦冬、百合、丹参、桃仁、白蒺藜,疗效满意。刘辅仁等[14]将本病分为湿热并重、脾虚湿盛,脾虚血燥三型,分别以清利湿热、健脾利湿、健脾养血为法,疗效满意。韩兰成[15]在此理论上将352例湿疹分急性(湿热风邪蕴结)、慢性(血虚生风)两型,内服中药汤剂及外搽酊膏并用,总有效率为98.8%。杜锡贤分湿热内蕴、风热血瘀、血虚风燥3型,并强调对湿热内蕴型辨清热与湿孰轻孰重尤为重要[16]。毕武艳[17]将湿疹辨证分为3型,湿热证以消风散加减,湿阻证以参苓白术散合消风汤加减,血虚风燥证以四物汤合消风散加减,收效甚佳。米要和[18]将慢性湿疹辨证分成4型:血瘀湿阻型,肝胆湿热型,心脾两虚型,血虚风燥型。血虚风燥型选用四物汤加玉竹、薏苡仁各30g,防风、麦冬,地肤子、白鲜皮、千里光、蝉蜕、乌梢蛇、丹皮各15g,疗效满意。榻国维将慢性湿疹分成三型,脾虚湿困型、血虚风燥型、阴虚血燥型[19]。对其中血虚风燥型选用生地黄、牡丹皮、白芍、当归、防风、紫苏叶、赤芍,紫草各12g,胡麻仁、白鲜皮、钩藤各15g,鸡血藤30g,莪术、苏木(先煎)各10g,甘草6g;阴虚血燥型选用熟地黄、生地黄各20g,丹参、何首乌、白鲜皮、泽泻、茯苓、乌梅各15g,麦冬、女贞子、旱莲草、当归、白芍、赤芍各12g,疗效好。综上,现代医家在湿疹的分型中,都涉及血虚风燥型或脾虚血燥型,且此类证型在慢性湿疹中较为常见,在治疗上运用了利祛风、健脾、养血、润燥等法。

4 湿疹的实验室研究与燥的相关性

部分实验室研究对湿疹不同的证型进行了相关研究,江雪等[20]根据湿疹的临床特点及其“古现代湿疹中医外治处方数据库”统计的湿疹外治法主要以清热、燥湿、祛风为主,又根据临床实际及近年文献报道总结出祛风止痒、清热燥湿解毒法、清热解毒法、祛风止痒法、清热燥湿法、清热燥湿解毒法、收敛解毒法六种外治法。将豚鼠分组造模,以耳厚度差、耳质量差,真皮炎细胞数、脾脏,胸腺系数为观察指标,最终发现祛风止痒、清热燥湿解毒法比其他几种治法更能减轻豚鼠湿疹模型耳郭炎症肿胀、减少真皮炎细胞浸润、降低免疫器官比重系数。李勇华[21]从慢性湿疹的历年文献着手,发现慢性湿疹的主要病因证素为风、血虚、燥、湿、热和阴虚等,提示本病多本虚标实,本虚以阴血亏虚为主,标实有二端,一则多为风燥,二则为湿热。刘治[22]对128例慢性湿疹患者的中医症候临床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脾虚湿困型占73.4%,肝肾亏虚型占46.1%,血虚风燥型占18%,风湿热困占7%,气滞血瘀型占4.7%,湿热毒盛占2.3%。高东玲[23]对225例湿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脾虚证占41.8%,湿热证占35.5%,血虚证占22.7%,胡秀云[24]对309例湿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医证候类型以湿热蕴肤证最多,其次为风寒外束,湿热内蕴,风热挟湿,阳虚外寒,脾虚湿蕴,血虚风燥,气阴两虚,其中血虚风燥,气阴两虚证分布最少,均低于5%。综上,部分实验室研究中从辨证论治中涉及燥,在辨证中,多以脾虚湿蕴为主,血燥型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在治法中,多以清热、健脾为主,同时也涉及燥湿、祛风之法。

5 小 结

纵观历代医家对湿疹的研究,以慢性湿疹从燥论治论述较多,多因脏腑经络和津、气、血、精液的功能失常,而发生阴亏血虚而化燥生风。而新疆地处西北,燥邪更盛,“西方生燥”“燥旺于西北”,周铭心教授提出的“西北燥证”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一组以口鼻、咽喉、肌肤干燥和干咳、烦躁等各种不适症状为特征的一组中医证候。经过多年研究,从方域、地势、气候、民俗4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燥邪盛于西北之结论,并提出西北地区燥病见证殊众,有正化之燥,有从化之燥,有兼化之燥等[25],燥邪为西北燥证的主要致病因素[26]。湿疹在我国一般人群中患病率约为7.5%[27]。目前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就诊的湿疹患者人数日趋上升,无论在辨证还是治疗上,都不能忽略其特殊的地域气候及致病因素。辨证施治时,不得不考虑地域气候、饮食偏好的影响因素,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临床上,笔者发现,部分湿疹患者会同时出现皮肤干燥,口咽、眼鼻干燥等症状,为探究湿疹是否与西北燥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故做此论述,希望能够为今后湿疹的诊治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

[1] 徐恩波. 浅谈湿疹证治[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6):8

[2] 张健臣. 速效湿疹灵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 中药材,1995,18(12):641

[3] 白彦平. 湿疹的中医治疗与研究现状[J]. 北京中医,1999,18(6):50

[4] 郭盾,张友仁. 胃苓汤加减治疗手部慢性湿疹120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4):301

[5] 杨凡,甘海芳,艾儒棣. 艾儒棣教授治疗湿疹经验[J]. 四川中医,2009,27(2):4-5

[6] 白彦萍. 湿疹的中医诊治[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59-261

[7] 尹东辉. 李月玺治疗湿疹临床经验[J]. 中医药学报,2003,18(8):509-510

[8] 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M]. 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

[9] 唐志坤,伏圣祥. 赵纯修教授治疗湿疹经验拾零[J]. 新中医,2000,32(10):13-14

[10] 王茜茜. 辨证治疗湿疹62例临床体会[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6):26-27

[11] 张志礼. 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2

[12] 瞿幸. 中医辨证治疗湿疹85例[J]. 中医杂志,1995,36(10):61

[13] 刘佳彬. 辨证治疗慢性湿疹32例[J].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7):59-60

[14] 刘辅仁. 实用皮肤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4

[15] 韩兰成. 中医辨证治疗湿疹352例的体会[J]. 申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7,4(8):375

[16] 张春红,辛叉周. 杜锡贤治疗湿疹经验[J].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1):690

[17] 毕武艳. 湿疹的病机及防治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2):129

[18] 米要和. 辨证治疗慢性湿疹40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3):17

[19] 王欣. 榻国维教授治疗慢性湿疹经验介绍[J]. 新中医,2005,37(2):9

[20] 江雪,钱思宇,张钟. 不同中医治法对豚鼠亚急性-慢性湿疹模型疗效试验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与性病学杂志,2012,11(5):284-287

[21] 李勇华. 慢性湿疹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43-445

[22] 刘治. 从证候分布探讨慢性湿疹从补脾论治的理论及实践依据[C].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23] 高东玲. 湿疹患者体质类型与其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C].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24] 胡秀云. 湿疹临床症候分布规律及皮损特征研究[C]. 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14

[25] 牟全胜,周铭心. 西北多燥说[J]. 新疆中医药,1991(4):1-6

[26] 王燕,孙域,周铭心. 西北燥证病因病机简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30(1):23-25

[27] 路雪艳,李邻峰,尤艳明. 丽水市社区人群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9):692-694

罗小军,E-mail:1641551588@qq.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3.044

R758.23

A

1008-8849(2015)33-3760-03

2015-03-15

猜你喜欢

血虚脾虚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石榴补血糖浆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血虚≠贫血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血虚≠贫血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