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银根教授辨治慢性咳嗽经验浅析

2015-02-22周东花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33期

周东花,周 明,吴 萍

(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499)

吴银根教授辨治慢性咳嗽经验浅析

周东花,周 明,吴 萍

(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499)

吴银根;慢性咳嗽

吴银根教授系上海市名中医,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50年,学验俱丰,在中医辨治慢性呼吸道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临床思路独特,方药配伍精当,用之每获良效。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得益匪浅,今不揣愚陋,兹将吴老师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现代医学认识

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时间连续超过8周,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的一类咳嗽[1]。引起咳嗽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有咳嗽变异性哮喘(CAV)、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EB)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以及变应性咳嗽(AC)等。除此以外,如ACEI药物、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疾病也是引起咳嗽的原因。咳嗽的病因繁多,涉及面广,易被误诊误治;大多数与感染无关,常规的抗菌抗病毒治疗常无效。病程长,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现代医学治疗关键在于查明病因,综合治疗。

2 病机探识

慢性咳嗽属于中医学“久嗽”“久咳”“顽固性咳嗽”等范畴,病程长,病情缠绵,病机复杂[2]。《证治汇补·咳嗽》云:“肺居至高,主持诸气,体之至清至轻也。外感六淫,内因七情,肺金受伤,咳嗽之病从兹作矣。”咳嗽是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或内邪干肺,肺脏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上连气道咽喉,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主宣发与肃降,以清肃下降为顺,壅塞不通为逆。慢性咳嗽常由感受外邪经治疗后,迁延不愈,邪气伤肺,不能鼓邪外出,此时表证已不明显,即使有表证也多为余邪未清,病程日久,耗气伤阴,痰瘀胶着,咳嗽缠绵难愈;或脏腑功能失调,病邪内生,侵袭肺脏,肺气壅痞不能宣畅,气逆为咳。

病位主要在肺,但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功能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失常可波及肺脏,肺脏功能失调,宣肃失司,导致咳嗽的发生。如脾胃运化异常,内生痰饮,循经犯肺,发为咳嗽;或情志失调,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肺气失宣,上逆为咳;或肾阳不足,津液的输布失常,凝滞结聚,痰饮内停,上凌于肺,气逆为咳。诚如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咳嗽》中所说:“《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干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多系统疾病的观点一致。故治病必须探源,考察患者的各个方面,四诊合参,审证求因,因人制宜,随证立法,辨证施治。

3 用药特色

3.1治咳先治痰 吴师治疗慢性咳嗽,首先抓住“痰”这个主证。金元时期医家刘完素云:“咳嗽者,治痰为先。”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液阻滞气道,必须通过咳嗽排出体外;痰液清除,咳嗽自然痊愈,故治咳先治痰,是治疗咳嗽的关键。临床诊治时,将痰分为风痰、寒痰、热痰、湿痰、燥痰五种。风痰咳嗽:症见咳嗽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喉中痰鸣,痰中多夹有泡沫,痰白清稀;治宜祛风化痰,常选择半夏、胆南星、白附子、蝉蜕、木蝴蝶、天麻、钩藤、防风、僵蚕、全蝎等药物配伍使用。寒痰咳嗽:症见咳嗽喘急,痰液清稀而多,易咳,无腥臭味,咳甚呕吐清水,胸背疼痛;治宜温阳散寒化痰,常用麻黄、桂枝、细辛、附子、干姜、吴茱萸等温肺散寒之品与半夏、南星、橘皮、白芥子等化痰药配伍成方。热痰咳嗽:症见咳嗽喘促,胸痛,咳黄痰,痰黏难咳,甚者痰中见血,口渴,大便干结;治宜清热化痰,常用桑白皮、黄芩、知母、石膏、栀子等清热解毒药与全瓜蒌、贝母、竹茹、桔梗、法半夏、胆南星、海浮石、青礞石等清热化痰药配伍成方。湿痰咳嗽:症见咳嗽痰多,口中黏腻,胸脘痞满,纳呆食少,恶心欲吐,神疲倦卧;治宜燥湿化痰,常用白术、苍术、茯苓、泽泻、山药等健脾化湿药与半夏、陈皮、胆南星、苏子、厚朴等化痰药配伍使用。燥痰咳嗽:症见咳嗽,痰少如丝,或痰中夹血,痰黏滞不爽,口干,咽燥,皮肤眼鼻干燥;治宜润燥止咳,常用沙参、麦冬、玉竹、知母、贝母、杏仁、前胡、枇杷叶、款冬花、紫菀等润肺止咳;属温燥者配伍桑叶、菊花、薄荷、淡豆豉清凉解表,属凉燥者常配伍荆芥、防风、苏叶、生姜等辛温之品。

3.2治痰先顺气 咳嗽是肺系多种疾患的一个症状,为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职所致,总属气机不通利之故,或气机阻滞,津停痰生;或气虚不运,津液不布,痰自内生。调畅气机,可使壅滞不宣之肺气宣发,令上逆之肺气得以肃降,气顺则痰降。诚如《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行。”吴师在临床诊治时,注重顺气化痰,气行则湿化,气顺则痰消,而治痰之方,以调气为先。根据病位、症状不同,遣方用药:凡咳嗽声音清脆、咳痰爽利,胸闷气促者,病位在上,常选用瓜蒌、杏仁、桔梗宣肺化痰,降气止咳;凡咳嗽声音深重,咳痰不爽,脘腹胀满,病位在中,常选用枳实、厚朴、苏叶宽中理气;凡咳嗽兼见胸胁胀满,情志不舒,喜叹息,病位在两胁,常选用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凡咳嗽声音不爽,胸闷脘痞,气促,少腹胀满,病位在下,肺与大肠相表里,常选用制大黄、火麻仁、桃仁、葶苈子泻肺通腑。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幽门螺杆菌等有抑菌抗炎作用,对流感病毒等有抗病毒的作用,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3]。至于成方,常选用二陈汤作为顺气化痰的基本方,该方具有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临床使用时根据病情化裁使用。

3.3肺络宜通补 肺络为存在于肺脏的络脉,从广义而言,包括广泛分布于肺中的小血管、肺泡以及为其供血的小血管、微血管等;从狭义而言,肺络是指分布于肺中的血管系统,与现代医学的下呼吸道和肺内毛细血管的功能相似,深入肺脏,联络脏腑,运行气血[4]。慢性咳嗽缠绵不愈,气血阴阳亏虚,肺脏功能受损,肺气不足,血行涩滞,循环不利,气壅血瘀;痰可致瘀,瘀又可致痰,痰瘀互结,胶阻肺络,故有“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之说。《临证指南医案》云:“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或久病气机逆乱,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滞则瘀血易生。”吴师在临床诊治时,注重肺络以“通”为用,治痰不忘祛瘀,治瘀兼顾化痰,祛痰化瘀而不忘扶助正气。在祛瘀通络的药物选择方面,吴师善用虫类药物。虫类药物多偏咸偏辛,咸能软坚,辛能通络,具有搜经剔络,通阳散结,活血散瘀,息风止痉等功效,治疗久病顽疾有很好的疗效[5]。在虫类药物中,吴师喜用蜈蚣、全蝎、土鳖虫、地龙、穿山甲、僵蚕等,其中蜈蚣、全蝎最为常用。蜈蚣《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走窜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全蝎《本草便读》谓之“走脏腑,行经络。”两者相须为伍,有祛风化痰逐瘀之功,能搜风剔络,使肺中伏痰瘀滞消散,肺气得以宣降,祛风化痰之力最强。土鳖虫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活血通络作用较强,而性近缓和,常与祛瘀通经、引血下行的牛膝相须为用。现代药理提示土鳖虫有抗凝血和增强纤溶系统的作用,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强体内主要器官、组织及全身的血液供应[6]。地龙性寒善于清热,又能平气定喘,适用于肺热咳喘的患者。久咳气虚,阴精受损,吴师常配党参、黄芪、太子参等益气之品;肾气不足者,则纳入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等补肾纳气;伴有肺阴虚损者,纳入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玉竹、女贞子等滋阴润肺,标本兼治,通补兼施,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3.4胃气宜顾护 肺胃之气都以降为顺,肺胃之生理特点均为喜润恶燥。《内经·咳论》云:“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表明咳嗽与肺、胃两个脏器的关系密切。吴师在治疗慢性咳嗽时重视顾护胃气,胃的功能状态正常,才能更好吸收药液,使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慢性咳嗽若伴有吞酸、嗳腐、胃纳减退等症,可选用左金丸和煅瓦楞、乌贼骨,或温胆汤;若伴有呃逆频频,可选用旋覆代赭汤;若伴有痞满胀闷者,则以辛开苦降法,选用枳实导滞丸或半夏泻心汤;若见饮食减退,纳呆,选用鸡内金、山楂、神曲、谷牙、麦芽等健脾和胃;若见口中黏腻、口苦等脾胃湿热之象者,选用蒲公英、芙蓉叶、黄连、藿香、砂仁、肉豆蔻等。总之,吴师认为慢性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之症,邪实以痰、瘀多见,正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本病病程长,缠绵难愈,多因正虚邪恋,邪正交争,治疗时应治虚不忘实,祛邪当顾虚,祛邪扶正同时兼顾,补泻比例按邪正走势而定。

4 验案举隅

患者,女,37岁。初诊日期:2012年8月21日。患者2012年5月因感冒诱发咳嗽,至今已有三月余,曾在外院就诊,予以口服抗生素、止咳糖浆及中药治疗,症状未有缓解。刻下时有咳嗽,痰清稀,夜间咳嗽尤甚,咳甚气喘,自觉左胸部痒,胸骨柄下异物感。平时怕冷,受凉即而咳嗽,有慢性鼻炎史,左鼻部阻塞感,喜欢叹气或深吸气,夜寐不安,胃纳差,二便尚调,舌红,苔薄白,脉细涩。血常规:正常。嗜酸性细胞计数:正常。胸片:两肺纹理增粗。肺功能测定:正常。辨证:阳虚感邪,瘀痰阻络;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处方:炙麻黄6 g,细辛6 g,附片15 g,乌梅9 g,五味子9 g,山海螺30 g,蜈蚣3 g,全蝎3 g,紫草30 g,紫地丁30 g,紫菀15 g,胡颓叶15 g,野荞麦根30 g,黄荆子30 g(包),甘草9 g,连用7剂。二诊:2012年8月28日。舌脉:苔薄白,脉细缓。投上方后咳嗽缓解,痰易咳,量少,容易疲乏、气短,平时血压偏低,容易低血糖。处方:党参15 g,黄芪24 g,仙灵脾15 g,巴戟天15 g,菟丝子30 g,桂枝15 g,炙麻黄6 g,细辛6 g,附片15 g,麦冬15 g,茯苓30 g,苦参9 g,徐长卿15 g,地肤子30 g,甘草9 g,连用7剂。三诊:2012年9月4日。舌脉:苔薄白,脉细缓。患者无明显咳嗽咳痰不适,左鼻部阻塞感减轻,怕冷以胸前区明显,较前有所缓解,胃纳一般,二便调。处方:党参15 g,黄芪24 g,仙灵脾15 g,菟丝子30 g,炙麻黄6 g,细辛6 g,附片15 g,苦参9 g,徐长卿15 g,地肤子30 g,桂枝15 g,麦冬15 g,熟地24 g,白芥子15 g,甘草9 g,连用7剂。1个月后随访,患者咳嗽痊愈。

[按] 本案患者因感冒而诱发咳嗽,平素怕冷,受凉咳嗽加重,痰清稀,且有鼻炎病史,迁延不愈,演变为慢性咳嗽。至今仍寒邪未净、寒体为本,咳痰已3个月,寒邪必化热,此谓六淫皆可热化。胸部痒,胸骨柄下异物感,此为风为患,病久必虚,病久入络,病机复杂,体寒证热,本虚标实,风邪留络,痰瘀相挟。首诊时予炙麻黄、细辛、附片、五味子、乌梅温阳祛寒,化痰平喘。金代刘完素云:“治咳嗽者治痰为先。”选用紫草、紫菀、紫地丁清肺化痰;胡颓叶、野荞麦根、黄荆子止咳化痰;山海螺化痰软坚散结;全蝎、蜈蚣祛风止咳、活血通络,搜剔肺络痰瘀之邪。吴老师久咳治疗分三步,即“止咳、澄源、复旧。”二、三诊时,患者咳嗽症状明显缓解,治疗以复旧为主,善后固本,补其所耗,复其所亏。党参、黄芪健脾补肺固表,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温补肾阳;加入麦冬以养肺阴以复元。三诊时,加入白芥子温肺豁痰,散结通络,兼清余邪。《本草分经》云:“白芥子,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利气,豁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行。”吴老师对于该患者的慢性咳嗽,重视从“痰、瘀、虚”三方面治疗,标本兼治,药证相符,疗效显著。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2] 刘学芬. 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8):1028-1031

[3] 金兰.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487-488

[4] 喻晓,方泓,唐斌擎. 吴银根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9):11-12;21

[5] 程方平,梅国强. 《临证指南医案》虫类用药特点探析[J]. 光明中医,2008,23(8):1060-1061

[6] 杨红莲,刘梅. 土鳖虫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2):48-50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培养项目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3.036

R249.8

B

1008-8849(2015)33-3739-03

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