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东垣重视脾胃对燕赵高氏调和脾胃针法的影响

2015-02-22王志栋谢素春王艳君李艳红张丽华吕占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33期
关键词:高氏脾胃论李东垣

王志栋,谢素春,王艳君,李艳红,张丽华,吕占强

(1. 河北省邢台市中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1;2.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1;3.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4.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1)

名医经验

李东垣重视脾胃对燕赵高氏调和脾胃针法的影响

王志栋1,谢素春2,王艳君3,李艳红3,张丽华4,吕占强1

(1. 河北省邢台市中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1;2.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1;3.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4.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1)

李东垣;高玉瑃;调和脾胃针法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内伤脾胃学说的大师,堪称“补土派”的鼻祖。他重视和强调元气的作用,指出元气之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提出了“内伤脾胃学说”和“甘温除热法”等著名的观点和方法,同时他在针灸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在他的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中,有很多关于针法的记载。东垣的学术思想和针法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当代燕赵高氏调和脾胃针法究其学术渊源应本于东垣。本文从东垣学术思想和针法特色入手,探究高氏调和脾胃针法的理论基础和针法特点,对进一步理清学术脉络,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将大有裨益。

1 东垣的脾胃立论

李东垣内伤学说的核心是从脾胃着眼,从其著作《脾胃论》的命名就可以看出。中医认为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离开了元气,人体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健康。东垣认为脾胃是滋养元气的源泉,脾胃虚则元气衰,元气衰则诸病生。如《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东垣还认为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如《内外伤辨惑论》云:“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2]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东垣认为主要是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七情所伤。他在《脾胃论》中指出:“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又说:“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此所以病也。”从以上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东垣的学术思想是离不开脾胃的,脾胃学说贯穿于他理、法、方、药、针灸等整个学术体系之中。

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是重视阳气的升发。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清升浊降,脾胃斡旋其中,以顺应天地阴阳升降浮沉之理。如《脾胃论》中说: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在升降问题上,东垣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的一面。他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活跃,阴火才能潜藏。与此相反,若谷气不升,脾气下流,元气即将匮乏和消沉,生机就会受到影响,阴火即可因之上冲而引起各种病症。因此,东垣在理论上非常重视升发脾之阳气,在治疗时喜用质地空疏、气轻味薄的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蔓荆、葛根之类的风药来完成升阳的任务。他创制的很多名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汤等都充分体现了他的重视升阳的学术思想。

2 东垣的特色针法[3]

2.1用药虽精,针灸不弃 李东垣在他独特理论指导下,非常擅长用药,并创制了很多名方,疗效显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他的贡献不仅于此,在针灸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并非是抛弃针灸而不用,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针法的记载。明代高武在撰著《针灸聚英》时,就从《脾胃论》中摘录出很多有关“针法”的理论内容,而立为专篇,命名为“东垣针法”。高氏指出:“东垣针法,深得《素问》之旨,人多忽之,各书亦不能载,今于《脾胃论》中表章于此。”而对“东垣针法”的学术渊源及其评价时指出:“东垣针法,悉本《素》、《难》,近世医者,止读《玉龙》、《金针》、《标幽》等歌赋,而于先生之所以重教育,废而不讲,宜其针者不古若,而病之不瘳也,兹故表而出之,引申触类,应用不穷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中,则全文转录了这篇文章,使之流传古今中外。“东垣针法”的学术思想,本于内、难经旨,博采众家之长,善用针法于临床,别具一格。

2.2针法遵经,不离阴阳 在东垣针法中,以阴阳学说为纲,贯穿到他的整个学术内容各方面。如《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说:“阴阳应象大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又说:“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阳病在阴者,病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1]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东垣针法的理论渊源出于《内经》,他非常重视阴阳思想,以阴阳学说为纲,对针法作了十分精辟的理论性地阐述,构成了他针法理论的核心内容。东垣运用《内经》理论,深入地探讨了阴阳辨证与针刺治疗方法的应用。阐明了病从足下起而向躯干延伸者,须因势利导,循经取穴,引清气上行而去病邪;上焦心肺清气不足者,就用推而扬之的方法,使上焦元气充足;对阴胜阳病者,行以阴中引阳的方法,使邪气从腠理皮毛外泻,运用了刺络泻血法。因气虚而不帅血之凝滞,所以要从阴血中引发阳气,疏导经络之气,使气血畅通。

2.3重视脾胃,补调结合 东垣的学术思想以脾胃、内伤元气学说为核心,所以他的针刺方法均具有从元气、从脾胃论治的特点。如“针法”中说:“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腑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这是东垣“内伤元气”学术思想在“针法”上的体现。东垣以“内伤元气”之说立论,以脾胃为中心,在三焦元气中尤以后天脾胃中焦元气所伤为核心,以“胃为六腑之长”,在募穴中当以中脘为主。病因涉及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所伤,致使五脏六腑、气血虚实等病机逆乱,东垣调之以针。治以调理脾胃,升举中阳为中心,而兼及五脏气乱之症。如《脾胃论·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说:“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使复其本位。”“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并足少阴输(鱼际、太溪)。”“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三里)。”“因足太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血中。有一说,腹输,去腹病也。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胃募穴中引导之。如气逆上而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上述原文出于东垣之篇。其中引用的经文多系《灵枢·五乱》篇之语,其在针法上多选用五腧穴及俞募穴,注重调理脾胃气机,升降出入之畅通,用其“导气同精”以达到治疗五脏气乱之症。

2.4针灸药物,因证而施

2.4.1针灸为主 东垣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又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能不用药者,尽量不用药。如《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援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嗝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兰室秘藏》载:“妇人漏下恶血,或崩漏不止,可灸足太阴脾经中的血海穴,灸二七壮,或三七壮。”

2.4.2针药并施 东垣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既用药物,必要时也配合针刺,这叫针药并用。如《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云:“如汗大泻者,津脱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六枚、炒黄柏五分、炒知母三分,不令妨其食,当以意斟酌;若妨食则止,候食进,则再服。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湿面。”

2.4.3以药代针 若患者不愿意接受针刺时,亦可以药代针。如中风,风中经络之症,口渴,颊腮紧急。并有冲脉之火上冲,乘于胃上,胃中火盛,见汗出不止,小便频数等症。此证本宜用燔针(即火针)治疗,劫刺破血,去其经络之凝结,并泄其冲脉之火则愈。若病家不愿意燔针者,即以清阳汤代之。此方益气升阳,活血通络,兼以泻火,与燔针有同样作用。又如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这是湿热伤于足厥阴经脉。《兰室秘藏·阴痿阴汗门》指出,当于足厥阴肝经中之行间穴泻之,以治其本;后于手少阴心经中之少冲穴泻之,以治其标。假如病人畏针,也可以药代之,用龙胆泻肝汤,与针刺同样有效[4]。

2.4.4针灸宜忌 针与灸各有宜忌,用之得当方能有效。如《内外伤辨惑论》云:“内伤病致阴阳形气不足者,虑其更泄其气,禁用针刺,宜用甘药,培补中气。倘不能尽愈其病,必须加用灸法,补其气海,采取先后天同调之法。”

3 对高氏调和脾胃针法的影响

高玉瑃(1930—)教授是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流派的主要继承人[5],今年已经85岁,至今仍然坚持针灸门诊工作,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燕赵高氏针法,核心学术思想为重视督脉,调和脾胃并举,其调和脾胃针法学术思想传承东垣脾胃立论和针法特色,对于面瘫、头痛、失眠、中风、眩晕等优势病种的治疗,时时不忘调和脾胃之功,每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3.1选穴组方,传承东垣 燕赵高氏调和脾胃针法,临床选穴常用足三里为主穴,中脘、天枢等为配穴,并针对不同疾病,辨证配伍诸穴,其组方配伍均体现内伤脾胃学说的宗旨,传承东垣针法的特色配伍。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说:“……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曰从阴引阳。”这段论述阐述了足三里穴的治疗作用和针法特点,燕赵高氏针法,临床操作中,一般先用左手拇指尖揣摩按压足三里穴确定进针之处, 然后右手持针, 手法轻缓刺入,以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 使气至病所, 以针感上行越膝过髀至腹部为度[6]。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经穴,又为大肠募穴,中脘为任脉经穴,又是胃之募穴,二穴配合使用,形成燕赵高氏调和脾胃针法的特色配穴,《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又说“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腑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 胸腹属阴, 脏腑之募穴位于胸腹, 刺脏腑之募穴, 乃从阴引阳。因此临床治疗时,天枢和中脘的配伍应用体现东垣针法重视募穴,调和脾胃的特色针法[7]。

3.2不同病证, 治病求本 燕赵高氏调和脾胃针法选穴组方传承东垣,临床应用中体现健脾和胃,治病之本宗旨。如治疗不寐时,非常注重对脾胃功能的调节,不论是脾胃不和引起的不寐,还是经久不愈的不寐,常选用中脘、天枢、阴陵泉、足三里等,同时注重调整督脉,选择百会、神庭等,治疗不寐诸穴,既是从辨证论治角度的思考,更包含治病求本之意。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生命活动能量的源泉,经脉中气血的生成依赖脾胃的正常运转。针灸是通过影响人体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来调节脏腑、九窍、四肢、百骸的,特别是一些对于长期不寐患者,更要注意调节脾胃功能。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为调和脾胃是治疗不寐的“治病治本”的重要手段。如治疗面瘫时,除选择面部局部腧穴外,每次均针刺足三里、天枢、中脘等,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经穴,又为大肠募穴,中脘为任脉经穴,又是胃之募穴,诸穴配合使用,共同疏调手足阳明经气血,也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病治阴”的借鉴应用。又是东垣针法重视募穴,调理脾胃的具体体现[8]。如治疗头痛时,在依据疼痛部位进行经络辨证,分经论治的同时,每每选用足三里、天枢、中脘等,急性头痛发作时,不可忽略对脾胃的调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患者急性头痛发作时需要迅速止痛以治标;一旦症状缓解,则当整体调节以治本。慢性顽固性头痛选穴组方必须包含调节脾胃功能的要穴。急性病治愈后的巩固期也要注意顾护脾胃之功。这些都是调和脾胃、治病求本治疗头痛的关键所在。

4 典型病案

4.1从健脾和胃论治失眠 患者,女,49岁,于2015年1月20日初诊。主诉:失眠2年余加重伴头痛10余天。2年余前患者因与家人生气导致心情抑郁,继而发生失眠,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1 h,甚至4~5 h难以入眠,同时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每日睡眠时间平均4 h左右。曾服用艾司唑仑片1片,1次/d(疗程不详),效果不好,又曾服用中医煎剂月余(药方不详),病情一度好转,能入睡,但仍有早醒,每晚睡眠时间5 h左右,此后病情不稳定,时好时坏。近10余天又出现睡眠障碍,但此次入睡时间不长,仅半小时左右,但入睡后恶梦连连,伴头痛,焦虑,醒后疲劳,白天明显精力不足,头昏倦怠,胸胁满闷,心境抑郁,腹胀便溏,面色少华,遂来诊。查体:神情焦虑,疲惫,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弱微弦。诊断:失眠。证属脾虚肝郁。治则:调督安神,健脾益气。针灸处方: 百会、神庭、四神聪、安眠、神门、太冲、太溪、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针刺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后,左手轻触揉按所针刺部位,揣摩深浅,选取针刺的腧穴,右手持针轻入皮下。首先针刺百会、神庭、四神聪、安眠,然后针刺天枢、中脘、三里、三阴交,最后针刺神门、太冲、太溪等原穴。针刺以得气为度。采用补益出针法出针。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治疗2次后,患者夜间噩梦时间减少,白天精力好转,但病情不稳定。治疗2周后,总睡眠时间延至6 h,不再做噩梦,白天无明显疲倦,食欲好转。处方不变,但改为每周3次,再巩固治疗1周痊愈,1个月后随诊未复发。

[按] 肝藏血,主疏泄,调节人体气机和情志变化。该患者怒气伤肝,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肝气乘脾,肝脾不和,致土壅木郁,故而失眠多梦。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故胸胁满闷,腹胀便溏。肝脾不调,则倦怠乏力。脾虚则面色少华,舌淡苔白。高玉瑃教授认为失眠总的病机为阴阳失衡,阳不入阴,故而首先针刺督脉穴位百会、神庭,以调理督脉,总督诸阳,条畅全身气机。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与百会联用能协同增效,安眠穴为治失眠效穴,取之进一步增加镇静安神的效果。其次高教授非常重视对脾胃功能的调节,因而针刺天枢、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以激发阳明之气,健脾和胃,壮气血生化之源。另外失眠多与脏腑失和有关,取心经、肝经及心经原穴神门、太冲与太溪,能滋水涵木,宁心安神。该患者脾虚明显,采用补益出针法出针。总体取穴精当,故而总疗程3周获效。高玉瑃教授不仅治疗脾胃虚弱失眠时常针刺中脘、足三里、天枢,而在失眠的不同阶段也不忘顾护脾胃之功,体现从脾胃论治失眠的学术思想精华所在。

4.2从补益脾胃论治面瘫 患者,男,65岁,退休职工。2014年3月21好初诊。主诉:右口眼歪斜1个月。现病史:1个月前患者在进食时发现食物停滞在颊部,饮水和漱口时右口角流涎,同时伴耳后疼痛,就诊于外院,间断给予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并联合理疗等,共治疗近1个月,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自觉两目干涩,怕冷,失眠,食欲减退,情绪低落。经人介绍来诊。查体:右额纹消失,右眼不能闭合,右鼻唇沟消失,右侧面部张力减退,口角向左侧歪斜,不能完成鼓腮动作,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Ⅵ级。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弱。证属:脾虚肝郁,肝肾不足。治则:调督养胃,补脾益肾。针灸处方: 百会、神庭、大椎;四白(患侧)、颧髎(患侧)、地仓(患侧)、迎香(患侧);中脘、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合谷(双侧)、太溪、太冲、神门。针刺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后,左手轻触揉按所针刺部位,揣摩深浅,选取针刺的腧穴,右手持针轻入皮下,针刺三里、太溪用补法,太冲用泻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每次留针20 min,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休息1 d。治疗2周后,患者右面部出现额纹,右侧面部肌力有所改善,右侧鼻唇沟较左侧浅,仍不能做鼓腮动作,右眼闭合不全,耳后疼痛缓解,睡眠改善。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Ⅳ级。治疗4周后,右侧额纹较左侧浅,静止时两侧面部基本对称,右侧闭眼仍存有一线状缝隙,食欲好,睡眠可,情绪好转。 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Ⅲ级。再依前法治疗2周,右侧面部睁眼及张嘴时有牵掣感,右眼闭合力略弱(闭合完全),余症状基本消失,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

[按]该面瘫患者,辨证为脾虚肝郁,肝肾不足,因此选择调督养胃针法进行治疗,即针刺督脉大椎、百会、神庭,发挥调和督脉,激发阳气的功能;针刺天枢、中脘、足三里、合谷及头面部腧穴(阳明经为主),是从阳明经论治,激发并疏通阳明经气,健脾和胃,扶正祛邪;针刺太溪、神门、太冲,是用原穴,以滋水涵木,交通心肾,缓解失眠焦虑等。本案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切中老年人阳气虚衰的病机,采用调整督脉激发一身之阳气,同时注重调和脾胃,滋补肝肾,体现调督针法脾(胃)肾同治的治疗宗旨。由于患者证属脾虚肝郁,肝肾不足,采用燕赵高氏的补益出针法出针,即留针时间宜短(不超过20min),针刺和出针手法皆宜轻柔,最主要的是出针时尽量让患者局部产生“后遗感”。所谓“后遗感”即指出针时重新施以手法,使针感复现,随即出针,出针后的一定时间内患者仍留有针感,以增加疗效。出针后即以棉球按压,闭合针孔并防止出血。因此,高玉瑃教授治疗面瘫时,在局部取穴基础上,常选远端腧穴天枢、中脘、足三里等穴,体现从补益脾胃论治面瘫的学术思想,同时不忘辨证论治,注重出针手法,体现调督针法的治疗特色,临床治疗各种类型、不同时期的面瘫常获良效。

本文从传承李东垣脾胃理论学术思想出发,理清了燕赵高氏调和脾胃针法的理论渊源,在借鉴东垣针法的基础上,分析了调和脾胃针法的选穴组方,治疗病症的特色针法,同时列举了从脾胃论治失眠和补益脾胃治疗面瘫的典型病案,其治疗原则选穴处方凸显“东垣针法”对高氏调和脾胃针法的影响,今后在传承东垣学术思想,完善燕赵高氏特色针法,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1] 李东垣. 脾胃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5-56

[2] 李东垣. 内外伤辨惑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31

[3] 胡荫奇,赵佐仁. 脾胃学说大师李东垣[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3-36

[4] 李东垣. 兰室秘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0

[5] 王艳君,薛维华,张振伟,等. 针灸从阳明论治面瘫68例临床总结[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958-960

[6] 蔡三金,杨松柏. 李东垣针灸补脾法应用举隅[J]. 中医药学刊,2001,19(4):389

[7] 郭永洁. 李东垣针灸疗法拾遗[J]. 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5):9-10

[8] 李乃杰,李磊,李文慧. 脾胃学说指导针灸辨治急性期青年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630-1632

王艳君,E-mail:wangyj@sina.com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2014038)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3.035

R249.8

B

1008-8849(2015)33-3736-04

2015-05-04

猜你喜欢

高氏脾胃论李东垣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略论辽金时期东京渤海遗民高氏家族——以高模翰家族为中心
高氏押花葫芦
吐峪沟新出写经题记残片考释
寻根之旅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