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方案研究

2015-02-22俐,何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分计算机院校

谢 俐,何 勇

(1.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2.重庆市实验中学,重庆 401320)

目前,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认可度逐渐提升。但是,高职高专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所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有所欠缺,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质量有待提高。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这十年中我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并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还需要重点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便为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 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特点

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特点:文化基础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科学,甚至学习态度不端正。由于学生的入学成绩存在差距,导致同一专业或同一班级内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明显,同时也导致一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还有一些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是在高考录取时调配到此,这并不是他们喜欢的专业,这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担心不能利用所学专业在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应用的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随着计算机类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计算机类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加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对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方案的探讨

3.1 以专业熏陶为目标,技术思维训练为核心,抓好专业基础能力培养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可持续职业发展。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通过专业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同时,通过技术思维训练构建科学思维模式,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打好专业学习基础和职业能力基础。

3.1.1 深化“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重视人文熏陶,引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负责引导学生认识并渐悉专业、行业领域,引领并实施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学生专业熏陶和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应当通过“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从企业选拔和聘请悉知专业、行业发展动态的优秀专业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任课教师;另一方面,通过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先企业实践后上岗教学等方式,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养,从而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此外,还要鼓励教师加入行业协会,掌握专业、行业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以及积极推进教师专业技能比武和技术技能认证,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此,保障教师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熏陶作用和引领作用的正常发挥。

3.1.2 做好破冰教育,开展专业环境熏陶,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信心

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多数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觉得比较困难,产生畏惧心理。一些学生在学习程序编写、数据库构建、网络工程等课程时常常感到茫然。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配而被录取的,本来就不喜欢计算机类专业,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学习积极性不高。要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和认知问题,上好“开学第一课”,做好破冰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学生一进校,学校就要通过企业认知实习,以实地考察与实岗感受,来开拓学生视野,进行专业环境熏陶,增加学生知识量,促进其对行业、专业的认同,打破学生对专业认知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3.1.3 狠抓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训练技术思维,施行项目答辩、教考分离,打牢专业理论基础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高考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其文化基础较薄弱,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类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应通过C语言、数据库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深入剖析和思维方式引导,着力解决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思维问题,形成良好的技术思维模式。也就是说,一旦学生遇到问题,就应当本能地产生相应的反应:应该“做什么”、“用什么做”和“怎样做”,形成由目标到方案再到问题解决的“求实”思维模式。同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要明确技术目标、制订技术方案,还要进行技术试验和反馈评价。然而,对于是否达到在基础课程教学阶段解决思维问题这一教学目标,则需要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统一编制试题库,施行教考分离与项目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模式,进行科学、客观的检验和评价,从而鞭策教、学双方共同努力,提高专业理论基础学习的实效。

3.1.4 强化专业基础能力实训,夯实动手能力、实施技能项目答辩,打牢专业实践基础

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应用和实践操作方面。因此,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对于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OFFICE等常用办公软件应用、小型网络组建等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形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并树立实践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分专题进行项目教学。同时,采用讲练结合、少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最后,采用分组考核与个人答辩相结合的项目答辩方式,检验学生专业学习实践效果。

3.2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专业核心技能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岗位能力,强化专业技能,打造核心职业能力。

3.2.1 以典型案例、经典项目为蓝本,编制校本教材,建立理论模型,重组知识结构

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打破先理论再应用的传统理论教学方法,将项目教学作为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典型案例、经典项目为蓝本,编制校本教材,建立理论模型,重组知识结构,推行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的改革。引导学生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自主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学案例或项目所涉及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构建知识体系。通过案例分析启发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2.2 施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注重过程培养,塑造能力结构

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以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的机制,施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从而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有机结合、相互转化。通过工作过程导向,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或是虚拟的工程项目中进行任务分配、角色模拟和知识应用,注重在过程培养中塑造能力结构,树立专业学习的及时成就感与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探究兴趣。

3.2.3 设置多元专业选项,成立专业兴趣小组,配备项目导师,开放课余实验室,分方向强化专业核心技能

设置多元专业选项,分方向成立兴趣小组,以及开放课余实验室,为小组成员提供开展实验的空间及相应的硬件资源,创建学生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同时,鼓励专业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项目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师徒形式的技术应用、开发团队,从而使学生有序地在导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实践、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挖掘自身潜能,促进能力转化,强化专业核心技能培养。

3.2.4 建立专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健全学生专 业核心能力培养激励机制

将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以学分制进行专业能力考查。将专业能力学分划分为专业学习学分、专业竞赛学分和专业技能认证学分三个方面。其中,专业学习学分由专业基础能力考核和专业核心能力考核两部分组成,是学生必修专业学分,主要由通过课堂教学效果考查方式计入;专业竞赛学分则通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并可转换为专业学习学分;专业技能认证学分也是学生必修专业学分,通过学生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学生除完成其他教学目标,还需获得一定的专业学分方可毕业。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3.2.5 健全专业能力单项考核与综合考评相结合的职业能力综合考评体系,促进学生能力渗透与相互转化

健全专业能力单项考核与综合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形成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专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能力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客观、科学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促进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相互渗透与转化。

3.2.6 加强校企合作,将工学结合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将校内外实训基地有机联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兼顾学生专业学习计划和企业生产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将工学结合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实践动手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实现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联动,分阶段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或是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通过多层次、多阶段的实习方式,形成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的分阶段、循序渐进、贯穿全程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并与制造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保持同步,从而适应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对计算机类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高专院校应当本着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发展方向,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动态调整的发展态度,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李红叶.关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探讨[J] .教育时空,2014,(2):24.

[2] 杜朝晖.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岗位能力培养探索[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97-99.

[3] 姜桦,马艳芳.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刍议[J] .科技信息,2009,(13):106,155.

[4] 董雁.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J] .科技资讯,2009,(18):182.

猜你喜欢

学分计算机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计算机操作系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学分美食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