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的适应性
2015-02-22陈智会
陈智会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于大学生而言,新媒体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受到影响。一方面,新媒体的信息共享与方便快捷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带来新的“正能量”;另一方面,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不得不深思以往单一、枯燥、落后的教学思想及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关键要体现以人为本,这种单一、枯燥、落后的教学思想及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显然是对新媒体不适应性的表现。如果不能够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学习、思维方式,必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展。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不适应性的分析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重影响,需要正确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有效规避其“潜危机”,并客观深入地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的不适应性。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这种不适应性集中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等方面对新媒体的不适应性,即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自身的优势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1.1 教育过程及方法滞后于新媒体的平等交互
新媒体的平等性、交互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交流和交往平台,大学生既是新媒体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新媒体激励着大学生去进一步追求创新性、自主性和个体发展性。然而,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单向的课堂和学校的灌输式教育,只注重知识和观念的灌输与宣讲,较少关注大学生发展、情感、生活等需求的多样化,这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个体成长的诉求。
一方面是在课堂上,一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大学生之间的眼神、肢体甚至语言的互动交流。教师单一灌输,学生单一接受,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与语言的沟通交流,更没有思想火花的碰撞,课堂气氛缺少生机与活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能调动,导致学生反映思想政治课是枯燥乏味的。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单一,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对平等互动、丰富多样性教学方式的心理追求和学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进行口头说教,只重视书本理论教育,而且采用的教学方法陈旧古老,这显然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没有适应新媒体时代教育大背景的变化,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新媒体的平等互动,造成教育工作发展的相对滞后。
1.2 教育内容落后于新媒体的丰富快捷
新媒体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创新,其传播形式之新、信息内容之丰富,以及更新速度之快,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睐于新媒体信息知识而远离课堂教学。具体而言,新媒体信息内容更新快,紧跟社会生活,内容新颖又时尚的优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脱离现实,理论极为枯燥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这愈发凸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封闭、滞后。
其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虚空的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偏重于晦涩的理论而忽视具有启发性的现实内容,令大学生“望而生厌”,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新媒体所引发的热点问题进行判断与思考的需要。“我们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美国教育家路易斯·拉思斯极力反对教师晦涩的道德说教、布道或置学生于窘境的问题[1]。其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创新。课程教材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教育内容缺少对新媒体更新发展的主动适应,更缺少从现实的、具体的学生个体出发来转变教育内容的灵敏嗅觉。如果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从新媒体的快捷更新中受到启示,及时更新教育内容,那么,思想政治工作者就不能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变化的真实状况,这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性。
1.3 教育目的未能充分挖掘新媒体的价值潜能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仅要体现在利用新媒体工具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和知识,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潜在价值,使新媒体充分“为我所用”,并担负着开阔大学生的思维视野、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启迪大学生的智慧的教育目的,使新时代的大学生能更好生活并适应生存[2]。
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中没有准确定位,还不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做教育工作,不能充分挖掘新媒体技术本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价值潜能。新媒体具有资源高度共享、内容多样、传播面广等特点,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还没有学会趋利避害地利用其优势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集中表现在,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疑虑,价值观表现为多变、不成熟时,思想政治工作者未能真正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辟出科学系统的咨询专栏,比如就业信息、心理健康、时政热点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切合大学生实际的思想与行为的服务和管理,未能充分挖掘新媒体传递“正能量”的潜能,没有真正将“占据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的号召切实做到位,缺少利用新媒体优势平台与大学生面对面、心对心的全方位沟通交流,只是流于形式。
2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适应性的路径设计
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化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进行教育工作的调整与重塑,尤其要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的等方面加强整合再造。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将新媒体的时尚元素注入到青年工作中,以期实现以教育新策略应对新环境、新问题,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2.1 开放化、人文化的教育理念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理念问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教育为本,着力体现开放化和人文化,主动适应新媒体的特点。
首先,新媒体是开放的,信息多元,高度共享。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树立开放理念,坚持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教育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也对新媒体多元、丰富的思想兼收并蓄;同时,要注意警惕霸权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极端思想,履行“把关人”的职责。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主动发布相关信息或者转发微博,并适时加入积极正确的评论信息,及时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正面思考,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信息的加工、评价和导向作用。
其次,新媒体是“人的延伸”,它本身并没有好与坏的概念,但我们可以赋予新媒体人文关怀,发挥新媒体优势特点来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坚持新媒体为我所用并体现人文关怀,最主要的就是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工具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和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2.2 精细化、信息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新媒体打破了时空地域的界限,方便思想政治工作者随时随地进行工作,为了更好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更加体现精细化和生活化。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逐渐以“大锅饭”的群体教育为主转向注重分层分类的教育和强调个体适应性的个别教育发展,逐渐由软约束的随意性教育转向注重目标和规划制定的精细化教育方式方法上来[3]。具体来看,就是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利用新媒体依据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及问题而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转变简单灌输理论知识的传统教育方法,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晦涩、枯燥乏味、空洞说教的显性方法,更加重视隐性教育方法的作用,努力契合青年熟悉而又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的方式方法,充分满足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丰富的情感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对新媒体交互特点的适应性。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新媒体技术使自身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体现信息化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化平台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具和载体,分析、研判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预测性。比如,利用新媒体开展校园网络专栏,将过去发生的不良思想品德行为和人物的典型案例进行专栏分析和教育,起警示作用;将道德模范和榜样人物的事迹利用博客、QQ群、论坛等新媒体工具积极宣扬,使身边鲜活的榜样力量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直接的熏陶作用。
2.3 生活化、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内容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悄然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在新媒体时代,必须学会适应它、掌握它,与新媒体充分融合。尤其是在教育内容上要集中体现生活化、现代化,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联、与大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诉求相适应,与开放灵活的新媒体特征相适应。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采用“理想世界”向“现实世界”回归的教育方式方法,要从大学生现实生活出发,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问题,体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将时尚性和趣味性兼具的新媒体工具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中,以“意见和话题主持人”的身份利用微博、微信中碎片化的信息来分享生活故事,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4]。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进入校园官网、BBS及校园公众微信网,走进大学生的头脑、进入大学生的心灵,并能及时回答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化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整合创新,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在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媒体中创新并拓展教育内容,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并突出新颖性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积极创设师生互动、共同研讨的教育题材或话题。比如,在课前对国内国外的社会现象、文化思潮、社会热点进行资源整合,并运用PPT、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展现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思考。总之要充分实现新媒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新媒体丰富快捷的适应性。
2.4 素质化、全面化的教育目的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拥有创新发展的机遇,又面临创新发展的挑战。因此,更加需要精准定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平台,着力落实素质化、全面化的教育目的。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素质化教育。“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充分挖掘新媒体的价值潜能,利用新媒体受众范围广、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育人功能。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网络环境的认知。并通过新媒体工具对大学生的道德倾向、伦理价值、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全面化教育,善于挖掘新媒体价值潜能,引导大学生科学利用新媒体,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生存和社会领域拓展,帮助大学生学会认识新媒体的本质、功能、社会属性,学习、鉴别、选择信息,优化生存与发展方式[5]。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道德文明、世界发展领域拓展,引导大学生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努力上进;帮助大学生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与时俱进,要善于抓住时代机遇,客观反思落后、单一、枯燥、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积极适应时代与新媒体的发展需求;主动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科学调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坚持以更有效的方式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具体、更扎实、更富有成效。
[1] 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占良.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6):132-133.
[3] 叶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创新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4,(1):131-134.
[4] 赵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5] 苏运生,卢远.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传播[J].教育评论,2012,(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