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次区域合作与中国改革开放
——康学芹《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介评

2015-02-22郭晓合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区域合作粤港澳效应

郭晓合

在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合作过程中小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迅速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极,产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从微观角度看这是“后厂”地区在次区域合作中的成功。其实际意义远非如此。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排头兵,是整个中国大地与世界交融,从封闭经济体系向开放经济体系发展对外交流的通道。201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康学芹所著《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一书,该研究不仅对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提供了借鉴参考,同时对中国第一轮改革效应传导路径进行了探讨和经验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实行“苏联模式”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公有制、平均分配,短期内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与赶超。但从长期来看,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封闭性,对经济发展中潜在问题的反应迟钝,滞后,使资源配置与经济激励存在深层次问题导致举国低效率运行,内部熵值加大;而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中,除了自我增长之外,体系内部与外部的自然资源、信息、技术、思想可以充分自由交流,开放体系与世界形成一个良性正反馈循环系统,从而促进体系内部资源有效利用,节约体系资源,激发技术进步,开拓思想,导致体系内部结构不断完善、升级跃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中国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经济体系转变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产物之一。在中国大陆内部熵值增加,呈现衰败之时,通过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合作,从大陆外部引进要素与内部要素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耗散结构,使整个中国大陆从思想观念、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市场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释放出生产潜能。《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没有秉承以往的微观研究视角,而是在世界经济发展演变的时代背景下,以是否促进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整体跃迁为判断标准,分析论证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某种意义上,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合作发展历程中形成与完善的。毫无疑问,对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实质上是着眼于更具体实际的现实问题去解读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基于更深远的战略目标探寻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本书在国际生产关系演变的视野下,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出发研究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具有一定新意。

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主张一个国家不可能平衡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出现区域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涓滴扩散效应达到整体的发展。这就涉及到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有效投资顺序问题。打破常规的按部就班的发展顺序,会催生一些环节或一些地区出现跳跃式的、更高效的发展。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经济、文化、生活、民族都呈现多元性,可以清晰的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呈“东—中—西”阶梯状分布,而且层次间落差较大,如果全国采取平衡发展最终结果只能是“不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只有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才有可能发展起来。《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实证研究实质上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道路的实践证明。该书以大陆开放政策制定、边界效应的转变为线索来研究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的作用。作者认为,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与中国内地改革开放进度密切相关,而改革开放政策的具体体现就是边界效应的转变,促使边界以前的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移。该书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证明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绩效。同时回答了而为何增长三角次区域合作会对小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模式影响如此之大,原因在于: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生产制造企业根据空间经济学原理进行生产区域选择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会解放、创造生产力,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经济效应,动态经济效应往往比静态经济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更大、影响更长远;产业转移调整、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一切都源于在区域合作过程中区域间空间相互作用、协调;制度在区域 (次区域)经济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甚至是合作前提。本书对合作中相关制度变迁对边界转化的效应所做的计量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布局进行了进一步部署,指出当前要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五中全会还指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展开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深化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实施自贸区的战略方针。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合作经济效应产生机理的研究紧扣时代发展现实需要,《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以开放是一个经济体系发展的自身需要为切入点,充分论述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增长三角次区域合作模式促进经济发展的运行机理和成功合作必备的制度保障,论证了在区域合作中制度的至关重要性:制度可以消除边界屏蔽效应,协调合作中出现的、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矛盾问题。本书对制度的边界效应转变效应、增长三角次区域合作经济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和经验启示总结,不仅对粤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合作自身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中国内部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次区域经济合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具有类似历史经历的,正在寻找经济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如何突破复杂国际关系制约获得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区域合作粤港澳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懒马效应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研究——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为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