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的作用

2015-02-22陶小军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话语权社会科学话语

陶小军

(1.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2.常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 常州 213164)

论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的作用

陶小军1,2

(1.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2.常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 常州 213164)

学界对于传统文化的概念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学者们对其内涵越来越明晰,对于其本身所蕴藏的巨大能动作用也逐渐了解。由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正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常常能以内在浸润与外在辐射两种方式同时参与到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体系的构筑任务中,而其形式亦具有代表中国特色的意义,因此发扬传统文化对于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有重要作用。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看,只有借助媒体的力量,重新树立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应有地位,注意形式的作用,提高宣传工作的社会亲和力,开拓创新思路,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推动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文化的持续繁荣,才能使传统文化对构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

一、对传统文化内涵及价值认识的演变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目标的实现,怎样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使之不断将国民的精神世界打造充实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这其中,如何提升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作用无疑成为了讨论的焦点。一方面,学者们大都努力地寻找学界在研究、解读以及理论结合实践领域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其他能够从社会角度对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帮助的因素也在不断地被挖掘出来,而伴随着这种讨论的深入,传统文化对于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地位的积极作用正在越来越多地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

201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召开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座谈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在座谈会上强调,要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善于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2],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捷在座谈会上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髓”[2]。传统文化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对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发挥传统文化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推动作用,仅仅依靠表面上的关注显然是不够的,要想将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潜力彻底激发,首先需要对传统文化本身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升温,但对其概念的明晰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目前流行的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解释大致有三种看法。传统文化是指历代相传下来的文化成果,其时间范围在人类进入文明之后,而其对象限于在历史长河中能够得以流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人创造的并可以供我们继承的文化成果,有价值继承的古代文化成果才属于传统文化范畴;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遗产均是其一部分。其时代定位自人类诞生即始,其对象除了包括古人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外,还涵盖了人类所有的生活痕迹,内涵最为宽泛。

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并流传下去,是在流传中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化积淀。人们今天的创造活动,明天就会积淀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在形成新的文化遗存的同时,又以自己的历史存在影响了未来的文明。[3]101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4],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与 “现代”的关系问题讨论更趋激烈,从侧重与甄别角度来看: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 “基因”与 “人体”的关系。“基因”与 “人体”是一种机率关系,而不是一种等价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经济、社会方面的背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促进现代化的一面,也有延缓或阻碍现代化的一面……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合理扬弃。[3]103

通过对这看似冲突的概念的不断研讨,传统文化的内涵边界变得更加清晰起来。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视角使得停留于当代人利益,多少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价值判断更加客观鲜活,充分解释了那些退出历史舞台的文化内容在历史过程中的意义,从而从前人矛盾的思维中脱身。这一认识反映了学者们对于传统文化能动作用的理解正在逐步深化,这种深化对于在当今社会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大有裨益。

简单而言,传统文化也就是指由人类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在历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且世代相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主要在于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向心性和发展性,包括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是民族凝聚力和自我认同感的体现。

二、全面认识发扬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重要作用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再此特别强调了 “中国”的自身特色,而传统文化无疑正是中国特色的象征和代表。自2004年起至2014年9月,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短短十年间已在全球123国合作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文化正在以飞快地速度直接进入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直接的宣传方式并不是发挥传统文化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建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和国际认同的全部方式。尽管西方人与我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对于异域文化的好奇和热爱却是相同的,当一些并不涉及原则,却又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观念上的差异同样有可能会逐渐平复。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奖牌、火炬、吉祥物等各类设计无不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因素,使得国际社会充分感受到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魅力。这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传播,对塑造中国的优良国际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同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可以使外国人更加贴近地理解中国特色的思维模式,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在国际上的树立,无疑是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发扬传统文化,并不等于迷信、臣服于传统文化。在积极发挥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哲学话语权建设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以科学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之。要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2],这清晰地定位了传统文化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传统文化是根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才能增加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的地位。我们还需对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甄别和适度的现代化改造,使其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他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鲜明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5]。

当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得到提炼、使用范围得到拓展之后,它巨大的能动作用将更少地受到阻力的影响,并且更加全面地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体系的建构工作。

传统文化本身包含着中华民族先民们大量优秀的经验和思想,它的部分内容本身就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其中的大多数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相当社会认同,承担道德判断标准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化相融合的内容有很多,如儒家文化中重 “公利”的社会道德原则;注重 “诚”、“信”、“勤俭”的社会美德;“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 “自强不息”的人格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积极进取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社会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没有历史时代的局限性的,它们不仅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和将来。[6]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素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多,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内容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大家所关注,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内容常常能在各种形式的传播过程中同时以内在浸润与外在辐射两种方式参与到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体系的构筑任务中,这种双向模式无疑更加适合中国目前国情的需要。

比如,中国书画艺术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和价值标准,这种体系和标准正是在由中国经典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艺术化、意象化之后建立的。如山水画不求对景致的细致描绘,讲究恬淡闲雅的整体氛围,是文人士大夫所仰慕的清静脱俗的隐逸情怀的真实写照,而花鸟、人物画则不以刻画对象的形体结构为意,追求在似与不似之间生动传神,体现了古人对于生命的形神关系的独特理解,一个艺术家想要使自己的艺术造诣达到一定的境界,必须在磨练具体的绘画技术之外阅读大量的传统文化典籍,理解和吃透古代贤哲们的人生哲学、处世理念。清末民国著名书法家李瑞清曾论书称:“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7],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其实,随着艺术家自身艺术境界的提高,他的作品中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也在不断提升。随着艺术家自身艺术境界的提高,其作品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从表面看,艺术家是在将自己凭借个人技艺营造的意象场景展现给世人,其实是艺术家将自身修炼成了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一个有力辐射点,将自己对于自然、社会、国家、人生、命运的理解通过隐喻的艺术形式传达给世人。王羲之的行草,飘逸秀润,似乎在高歌自由洒脱的人生观;颜真卿的楷书庄重肃穆,仿佛在沉吟忠臣义士的价值观;八大山人的花鸟落寞而冷峻,无时不在释放着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徐悲鸿的奔马清癯而奔放,象征着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中奋而崛起,这些作品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重要的,而且是持续的。一个艺术家的书画生涯,对个体而言是不断内向充实的过程,对社会而言则是不断辐射的过程,将宣传的深度和广度都作到了极致,这正是传统文化双向模式的优势之所在。

三、对全面发挥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建设作用的构想

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已经不是单单涉及国人精神面貌的意识形态工程。它还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中国获得国际认同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世界,西方的价值观念客观上已取得主导地位,如何在此基础上使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得到更多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早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全球化进程中。在这一进程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逐渐强大,我们必须以开放的自信的胸襟和世界眼光,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当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借鉴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及中国文化中的合理因素。这是全球化进程中西方 “统一性”的一面,即话语交融……在全球化进程中,还不能忽视中西方也具有“对立性”的一面,即 “话语冲突”和 “话语交锋”。[8]

而在这种对立与统一并存的局面下,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就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提升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价值亦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了解了发扬传统文化对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建设工作的积极作用后,关于如何使传统文化的能动作用得到全面的发挥,笔者主要有三点构想:

第一,积极发挥媒体的力量,重新树立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应有地位。建国以后,由于政策侧重的需要,传统文化与价值体系一度被社会忽视,甚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和限制。文革结束以后,中国随即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发展社会经济成为了国家第一要务,西方的理念和思想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而传统文化原本丢失的关注,却尚未来得及在这一阶段被寻回。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社会关注,媒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今天,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手机应用端及各种社交工具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借鉴此前成功的经验,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寻求新的途径,应是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注意形式的作用,提高宣传工作的社会亲和力。关于传统文化中形式信息的作用,雒树刚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这一判断可谓灼见,传统文化的重点在于代代相传的承接关系,当一种形式成为某种习惯或习俗的时候,他的传承便在潜意识领域即可完成,没有多少逻辑上的原因可循。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针对党内部分干部作宣传工作时语言空洞无味、泛学术化的问题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过题为《反对党八股》的演讲,可见合理的形式对于宣传工作的效果影响巨大,而近几年来,政府亦开始关注在宣传形式中加入传统文化因素,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第三,开拓创新思路,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推动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文化的持续繁荣。“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革命,以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掀起了 “白话文运动”的浪潮,白话文在社会中逐渐流行的同时,中国传统的古诗词艺术却随着古汉语的没落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自然是十分可惜的损失。中央电视台自2008年起,每年录制数期大型诗词吟诵活动,在清明、端午、中秋的传统节日期间播出,使古诗词艺术的魅力重新引起社会的关注,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诗词、读诗词、品诗词的热潮,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手段结合的尝试,对中国经典文化的复兴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传统文化的内容极为广泛,每一个具体的文化形式也会因地域、民族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拥有一个固定的受众面,而那些受众面最广的,内容最具包容性,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形式,诸如武术、书法、制瓷、民乐、水墨画、古诗词等,往往包含着最为精深的哲学内涵,其发展对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地位有着直接的作用。然而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许多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传统文化内容,正在逐步走向衰落,这对于民族文化的重振和民族自信的树立无疑是不利的。而在近几年,古诗词艺术的复兴就是我们在经典文化的创新形式研究上取得成果的例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就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意识习俗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总体表征,包含流传下来的风俗、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主要精神内核,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传承,集中体现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建国以来,对于传统文化的概念经历了一个愈辩愈明的过程,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也越来越明晰,对于其本身所蕴藏的巨大能动作用也逐渐有了重新的认识,传统文化是中国在全球文化中的一个特色,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在国际总体的提高,也就离不开传统文化对国际的传播。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播是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的重要途径。

由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本身就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播常常能以内在浸润与外在辐射两种方式同时参与到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体系的构筑任务中,而其形式亦具有代表中国特色的意义,因此发扬传统文化对于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有重要作用。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看,只有借助媒体的力量,重新树立传统文化应有的地位,注意形式的作用,提高宣传工作的社会亲和力,开拓创新思路,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推动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文化的持续繁荣,才能使传统文化对构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01).

[2]邓之湄.努力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18(A01).

[3]夏振坤,唐龙.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5(2):101.

[4]郭建宁.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正确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05(A08).

[5]邓纯东.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6):9.

[6]韦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1(2):42.

[7]李瑞清.清道人遗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1:156.

[8]韩庆祥.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 “中国话语权”[J].中央党校学报,2014(5):47.

On the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TAO Xiao-jun
(1.College of Cultural Industry,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Nanjing 210013,China;
2.Journal Editorial office,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The academia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ulture:the scholars have had better and better knowledge of its connotation,and have gradually got to know its huge initiative.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ne other than th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social science,and can participat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ourse power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social science in ways of both interior infiltration and exterior radiation,with a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develop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romoting the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social sci⁃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the largest rol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establis⁃h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social science can be brought into play only by means of the media,and through building the proper pos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ideology,paying attention to form,im⁃proving the social affinity of publicity,opening up innovative thinking,and,in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promoting the ever-lasting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ic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culture;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discourse power

G12

A

2095-042X(2015)05-0019-05

10.3969/j.issn.2095-042X.2015.05.004

2015-09-10

陶小军(1976—),江苏南京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A011);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4DH49);江苏省2014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ZZ14_075);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项目(XJ2014003);江苏省文艺产业研究基地成果。

猜你喜欢

话语权社会科学话语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