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

2015-02-2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五运六气历法天文学

苏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

论 著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

苏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

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强调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念,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时,充分运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成果,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所有生物一样,生命活动及疾病变化与自然阴阳寒暑变化同步,并具有与自然气候规律同步的节律。阐述《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从侧面反映了《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科学性,对深入探索《黄帝内经》的自然科学内涵及人体生命规律,以及指导临床防病治病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天文学

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强调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念,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时,运用了古代先进的天体结构思想及理论,将人体放在大自然的背景下,研究其与自然阴阳寒暑四时昼夜变化的相应关系,并以此研究了自然气候物候及疾病的六十年变化规律,从天文学角度揭示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科学性。本文仅从五运六气理论基于对自然气候的观察、运用古代天文学研究成果两方面阐述了五运六气理论的科学内涵。

1 基于对自然气候的观察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源于对自然气候的实际观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无论是生存健康繁衍还是农业生产都迫切需要对气象的观察与验证。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早在殷周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的关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如《诗经・国风》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咸角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彼南亩。”[1]指出根据星宿位置 ,确定时月,以知气候之寒暖、耕作以应时的情况。《左传・昭公元年》指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 ,晦淫惑疾,明淫心疾。”[2]把六气变化与四时五节及生物之五味、五色、六种疾病的发生等直接联系起来,并提示人们对六气变化要加以适应,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气象物候学进一步发展。如在《管子・幼官》中,除对五时(春、夏、中央、秋、冬)之正常情况有所论述外,还描述了时令反常变化,并据此以行人事之所宜。《吕氏春秋》中对天文、气象、物候、病候等都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如《孟春纪第一》云:“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是月也……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3]其内容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述有许多相似之处。东汉时期的易纬书《稽览图》《八卦验》等都对气象、物候、病候等有更为详细的论述,如《通卦验》以八卦结合八风、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八节为纲,通贯二十四气,阐明气候正常与反常变化及其与物候、病候的关系。虽然风名不同,但是其意义与《灵枢・九宫八风》篇所述相近。总之,从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不难看出,中国在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及其与医学的关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为五运六气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帝内经》天文历法理论及数据源于实际观测。《黄帝内经》的天文历法理论及数据,主要记载在研究六十年气候变化规律及疾病规律的《素问》运气七篇中。例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4]《素问・六微旨大论》也指出:“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4]“天气始于甲,地气治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4]《素问・八正神明论》又指出:“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4]《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4]均说明了《黄帝内经》的六十甲子周期历,以及六十年气候变化规律及疾病规律 ,是源于实际观察自然天象、物候变化及疾病变化的总结。

2 运用了古代天文学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在世界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医学五运六气理论形成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古代天文历法成就。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充分运用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天体结构理论。中国古代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主要有三家: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是较早时期对于天地观察的一种对天体结构认识的理论,该学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即“天圆地方”说,此学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浑天说是依靠理性推理,并制造仪器准确度量天体视运动而得出“天包地外,地居于中”理论的一个学派,该学派以张衡《浑天仪注》为代表,由于其数据相对精准,故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认识的正统学说,但是,它认为天球有天壳存在,天壳之外是无限的宇宙,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宣夜说是中国历史上先进的宇宙结构理论,在浑天说精准的计算数据基础上,认为天没有边际,宇宙是无限的,日月星辰靠气的推动运行于寥廓宇宙之中。

《黄帝内经》的天文学思想博取了上三说之长,尤其选择了宣夜说作为自己的宇宙理论来研究宇宙结构和天体运行规律,并且在其基础上又指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统一性,阐明了宇宙万物生化的原理,尤其指出了自然万物生存在生化不息的宇宙之中。

五运六气理论,充分运用了古代关于北斗星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灵枢・九宫八风》中“太一游宫”的记载,就是对北斗星围绕北极星旋转不息,斗柄一年旋指十二辰的具体描述和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运用了“太一游宫”确定一年的时节,推知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二十四节气,同时又用以研究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对人体的影响,它不仅将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而且又将空间、时间、气候与人体紧密结合。

五运六气理论运用了古代二十八星宿的研究成果,来观察行星运行规律及其对人体生命的影响。二十八星宿是天体中二十八个相对不动的恒星群 ,分阵四方,以拱北斗。按其构成的图形形象分为东方苍龙星座,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南方朱雀星座,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西方白虎星座,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北方玄武星座,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二十八星宿共周天365度,由于其相对稳定,故成为划分天体星空区域的标志,并以此为标志研究行星运行的规律,其内容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有较详尽的记载。

五运六气理论运用了古代日月运行规律制定历法的成果,重视日月运行规律对地球及生物的影响。在日地关系方面,利用浑天仪观测太阳在天体的位置变化,使用圭表测量地面日影方位和长短变化,建立了确定日地阴阳盛衰的标准及天地阴阳盛衰消长规律的理论,包括日、年和十二年周期。在研究月地关系时,认为月亮运动对地球的阴阳消长起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月亮运动规律主要有两个,即月相晦朔弦望变化规律和月亮在恒星背景中的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又强调了朔望月周期对地球及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在《素问・八正神明论》《灵枢・岁露论》等篇均有月廓满虚对人体气血影响的论述。

五运六气理论在研究人体生命与自然阴阳相应时,特别重视日月之行的天度和气数,重视将天度气数联系起来考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例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4]又指出:“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4]明代医家张介宾也有阐述 ,曰:“岁之日数,由天之度数而定;天之度数,实由日之行数而见也”[5]。可见,天度是指日行周天365.25度,即“日行”的黄道线上的度数。气数是指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常数,用以标记天地间万物生长化收藏规律。张介宾解释道:“气者,天地气候,数者天地之定数。天地之道,一阴一阳而尽之,升降有气而气候行,阴阳有数而次第立。次第既立,则先后因之而定,气候既行,则节序由之而成。节序之所以分者,由寒暑之再更;寒暑之所以更者 ,由日行之度异”[5]。天气变化影响生物生化,中医运气学运用气数研究气候变化,《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4]节令未到气候已来,为太过;节令已到而气候未来,为不及。

五运六气理论运用了古代先进的历法理论,研究日月运行、气之迁移。战国至汉初,普遍实行的历法是四分历。所谓四分历,是以一回归年约等于365.25日,一朔望月约为29.530 59日,十九个太阴年中插入七个闰月的历法。因岁余四分之一日,而被称为四分历。四分历用朔望月来定月,用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兼有阴历月和回归年的双重性质,属于阴阳合历。《黄帝内经》运用的历法也是古四分历。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4]因一回归年约365.25日,运气理论将其以六步分之,则每步为约60.875度,故曰“有奇”,每年余0.25度,经过四年积盈至百刻而为一日。这里明确提出一个回归年约365.25日。因此,古四分历是《内经》制定五运六气历的基础。在运气学中,没有采用闰年或闰月的方法来调整岁差,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谐调周期来编历,谐调周期的原则是“五六相合”,指出运气有“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4]的五年和六年周期,也有“五六相和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年岁”[4]的三十年周期,还有“千四百四十气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可见矣”[4]的六十年周期。

五运六气理论以古四分历为基础,据日、月、地三者运行规律,运用天干与地支的谐调编排,创立了独特的五运六气历法,从历法学角度来看,它属于阳历历法系统。五运六气历的全部历谱是运用干支五运阴阳系统推求出来的,它揭示了日月地三体运动的最小相似周期为六十年,其中还包含着五年、六年、十年、十二年、三十年多个调制周期;阐明了六十甲子年中天度、气数、气候、物候、疾病变化规律等,从时空角度研究了天地人的统一性。

3 结语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基于长期对自然气候物候病候的观察,运用了古代先进的天体结构理论及研究成果,五运六气理论的六十年气候变化规律、物候规律及人体生命规律发病规律、防治规律有着深刻的天体运动背景,从更广泛的时空角度揭示了自然界的周期运动规律,从天文学角度揭示了中医学天人相应观的科学性,对深入挖掘《黄帝内经》的自然科学内涵及生命规律,指导临床防病治病具有指导意义。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

[4]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张介宾 .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

Astronomy background for Wuyun Liuqi theory of The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SU Y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China)

Wuyun Liuqi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It emphasizes the overall concep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The research on the rules of human body life activities,us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The human and all creatures in nature,the activities of the life and change of the disease Synchronization with seasonal and climate changes of Yin and Yang.This article expounds Wuyun Liuqi theory background of astronomy.It proved that from the side the integration concept of The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is scientific.It has important meaning for exploring the natural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the laws of human body life activities,guiding clinical disease prevention.

The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Wuyun Liuqi;astronomy

R221.1

A

2095-6258(2015)05-0881-03

10.13463/j.cnki.cczyy.2015.05.001

2015-07-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1373768)。

苏 颖(1960-),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五运六气理论与运用研究。

猜你喜欢

五运六气历法天文学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圣斗士与古代天文学
发明新历法
百乐眠治疗“丙申之岁三之气”失眠的体会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现代天文学之传奇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十)——词义解奥(一)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二)——顾植山教授对五运六气学说的贡献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一)——五运六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