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届国际信息科学峰会(IS4IS)暨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ICPI 2015)综述*

2015-02-21

关键词:信息科学哲学教授

王 亮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

一、会议背景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业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不同的学科背景使得学者们对于信息问题各抒己见,因此,为了促进各学科的信息研究能够有效沟通与合作,首届国际信息科学峰会(IS4IS)应运而生。2015 年6 月3 ~7日由国际信息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tudies)和多国机构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国际信息科学峰会在维也纳技术大学举行,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是举办单位之一,此次峰会的总主题是:“处于十字路口的信息社会——信息科学的回应与责任。”此次峰会包括了三个分会: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ICPI 2015)、第六届国际信息科学基础大会(FIS 2015)和第五届国际信息通信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ICTS 2015)。该峰会吸引了全球300多名信息领域的研究学者参加,我国有涵盖两岸三地的30 多名学者参会,其中邬焜教授所带领的信息哲学团队阵容庞大,由邬焜本人及其十多名博士生组成。不仅如此,由邬焜教授担任主席的“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收获颇丰,共收录论文33 篇,内容横跨科学、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每一场讨论都十分热烈。邬焜教授作为首届国际信息科学峰会主席团成员在峰会开幕式上致辞,并作为“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主席在分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

邬焜教授在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在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国际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态势。中国的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研究正在走向世界,而世界的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研究也正在走向中国。人类信息社会的发展正在打通世界各国的壁垒,同时,也把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更为广泛地联合了起来。当今世界的哲学、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信息范式的转换过程,信息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组织模式。正是信息范式在哲学、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不同层面所呈现出的这种统一性,决定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发展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人类的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正面临着在信息范式基础上的重新融合与统一。

在此次峰会闭幕前夕,相关组织机构还召开了国际信息科学联合会的执委会,邬焜教授全票当选为国际信息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同时,执委会公布成立了国际信息科学联合会的第一个分支机构——中国分会,并决定下一届国际信息科学峰会(2017 年)由瑞典哥德堡大学承办,届时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仍将是会议承办方之一,第三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也将成为峰会的分会议之一。

二、信息本质与信息转向

邬焜教授作了题为《信息哲学与信息科学的互动与融合》的大会特邀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关于存在的哲学是哲学的元理论,哲学的根本性变革应当基于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的变革,并依此对哲学的几次重大转向予以了总结。邬焜教授认为,最开始存在被分割为三大领域:上帝(客观理念)、物质、个体精神,随着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上帝的存在被证明是虚设的,于是上帝便被剔除在存在领域之外,最终,存在领域的范式被归结为:“存在=物质+精神”。更进一步,邬焜教授基于信息科学的最新成果,将存在领域进行了重新划分,并提出了“存在=物质+信息”的新的存在论范式,在此,邬焜教授从最抽象的哲学范畴上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信息,信息包括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精神)两大领域,并认为“存在=物质+信息”这一新的存在论范式还在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的意义上重新规定了精神的本质。同时,邬焜教授认为,哲学的这一信息转向是在哲学最高范式的层面发生的变革,是根本性的转向,而所谓的认识论、语言学、现象学转向、生存论转向、价值论转向、实践论转向、身体哲学转向等都是非根本性转向,并由此断定,信息哲学给人类哲学带来了第一次根本性的转向。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教授也通过一个公式定义了信息:I = Q + A。他认为,信息就像回答问题一样:人们所知道的东西就是信息(知道问题并知道回答),人们不十分确信他是否知道的东西就是不确定(知道问题但不知道回答),人们甚至连他不知道本身都不知道就是无知(既不知道问题也不知道回答)。他还将信息和权利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将人类的历史分为史前阶段(没有信息与通信技术)、历史阶段(个人与社会福利与信息与通信技术有关)和超历史阶段(个人与社会福利依赖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并认为,人类在超历史阶段就进入了成熟的信息社会,成熟信息社会的权利不仅仅是与事物有关或者与关于事物的信息有关,也和不确定性有关,在成熟信息社会谁制造不确定性控制问题并塑造答案,谁就能控制现实的人。

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在《量子信息的追问》一文中首先梳理了经典信息概念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条件:一是可以用概率表示的可能事件集;二是信息是不确定的消除。进而对量子信息进行了考察,认为量子信息满足类似如经典信息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量子信息描述微观事物的可能,并且量子信息是波函数的表达;二是量子信息也是通过编码、传递、解码来处理信息,量子信息是量子不确定的消除(量子信息Ⅰ)。他认为,量子信息与经典信息之间的这种家族类似性,使得量子信息可以归属于信息概念。最后,吴国林教授通过一系列的推导得出结论:量子信息是量子状态的显示(量子信息Ⅱ)。

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罗伯特· K·洛根(Robert K. Logan)教授立足于系统生物学的观点对信息进行了定义。他在《什么是信息?为什么它是相对的?它和物质、意义以及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一文中首先分析了申农信息理论的局限性,认为依据申农的信息定义,一组结构化的数据比一组随机数据包含的信息要少,并以此推出,随机有机化学物质原汤比结构化生物组织包含更多的信息;活体随着越来越结构化和组织化,所包含的申农信息也就越少;但是,这是违反生物学家直觉的。因此,罗伯特·K·洛根教授认为用申农信息理论来描述生物系统是失效的。他认为,从生物信息的角度来看,机体中的信息等同于约束性组织,它有助于机体从环境中获得能量来促进自身的增长和复制。生物体进行约束性组织的增殖,就是在进行信息构建。约束就是信息,信息就是约束,而这种约束就是生物组织,所以生物组织也是信息,反之亦然。生物信息不是象征性的,不像抽象性的符号信息,它不能和实在之物相分离,是实体化的,内嵌于生物体,作用于生物体。并认为,人类主要处理三种信息:遗传信息、认知信息和概念信息(符号)。

三、信息理论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苗东升教授在《信息研究的中国路径在开拓中》一文中对信息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首先,他对申农、维纳、惠勒以及邬焜的信息理论进行了评价,认为申农的信息理论回避了语义信息,为通信技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是申农信息论的优点也造就了他理论的局限性,认为申农信息论有待突破。苗教授认为维纳信息理论突破了申农信息论的框架,并指出了突破方向:抛弃机械唯物论,承认宇宙存在既非物质、亦非精神的信息,建立信息时代的唯物论。认为惠勒的信息观也有助于突破机械主义论,但是惠勒信息论是唯信息主义,是唯心论在信息时代的反映。苗教授对邬焜教授的信息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邬焜教授既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又对传统存在领域发出挑战,将存在领域重新划分为物质和信息,并认为邬焜教授以这种本体论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是对信息时代的哲学回应。此外,苗教授还在文章中以信息概念为核心对辩证法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构建信息时代唯物辩证法的重大课题。文章最后,苗教授对信息研究的中国路径也进行了梳理,指出中国的信息研究起步于1960 年代,在1980 年代出现研究高潮,并认为此次研究高潮得益于钱学森的推动,即“三论热”中的信息论热。苗教授还认为,钟义信教授、邬焜教授、闫学杉教授三人的工作大体代表了当前中国信息研究的学术水平,并认为,在中国只有邬焜教授形成了一支信息研究队伍。苗教授也肯定了中国其他一些信息理论研究学者的贡献,认为信息研究的中国路径正在开拓中。

还有一些学者从信息这一词的构词以及词义的流变来研究信息,来自于德国国际信息伦理学中心的拉斐尔·卡普罗(Rafael Capurro)教授从亚里士多德作品中的希腊语νóησιζ 到阿拉伯语taawwur,再到希伯来语iyyur,再到拉丁语(in-)formatio,讨论了一系列信息构词以及词义的复杂历史流变过程。卡普罗教授还认为,拉丁语的信息概念已经接近我们现代意义的信息概念,Informatio 和informo 在整个中世纪被普遍用于认识论、本体论和教育学等相关文献之中,其中信息概念在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卡普罗教授还认为,在拉丁语中(in)formatio 第一个含义代表着“不可分之物”,第二个含义被用来对名字或符号构成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现代英语所用的information 更多地保留了信息这一词的认识论上的含义,信息主要用来表示“告知”、“沟通”、“思想的形成”,20 世纪随着信息理论的发展,信息概念开始紧密地和知识、科技等联系在一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肖峰教授在《许多信息“主义”》一文中梳理了众多的信息“主义”。肖峰教授认为,信息主义主要是通过“information + ism”的形式来形成的,包括四种:informationalism,informatism,informationism,informatilism。肖教授认为,informationalism 最早可以追溯到加拿大学者大卫·莱昂的著作之中,被用来描述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新的社会结构的出现,后来被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尔泛化了,在他的著作中直接用“information”代替“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认为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此时“informationizationism”等同于信息时代,周理乾和索伦在文章中用“Pan-informationalism”(泛信息主义)来表示一种哲学命题。肖峰教授还认为,“informatism”比“informationalism”一词出现得更早,被用于文艺领域,包括信息艺术、数据艺术、电子艺术等,主要用来描述那些借由电脑、新媒体、网络、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的艺术形式,“informatism”也应用于哲学,拉斐尔·卡普罗用“dialectical informatism”(辩证信息主义)来评价沃尔夫冈的信息进化论方法,用以区别“dialectical materialism”(辩证唯物主义)。Informationism 被理查德·普莱斯用于表述一种新的哲学趋势。中国学者沈新曦单独把“informatilism”当作一种哲学范畴来使用。

四、信息科学探索

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在《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的定律》一文中深入分析了阻碍信息科学发展的原因,钟教授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信息科学研究者学术背景的差异,这些背景包括了图书馆科学界、计算机科学界、通信科学界、信息哲学界、社会信息学界、生物信息学界、艺术学界等,这些不同的学术背景使得相关研究人员对信息科学的理解不甚相同;二是信息科学研究者视角的差异,不同的视角使得研究者对于相同的信息产生了不同看法;三是信息科学研究者的方法论的差异。钟教授认为,方法论上的差异是这些原因中最重要的,传统的“分而治之”的方法论已经不适应于信息科学的研究,而应当将“转而创之”的方法应用于信息科学的研究。钟教授认为,“转而创之”就是“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信息手段来实现智能创生。文章通过一系列的模型和公式推导,研究了“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定律”,并认为这一定律是信息科学的核心定律,几乎适用于所有领域,包括人、生物、非生物和人造机器等。

中国科学院大学颜基义教授深入挖掘了申农信息理论中的关键理念,使得申农信息理论的价值重新得到了突显。颜教授认为,从信息去意义化方面来看,正是由于申农信息理论没有考虑信息的意义才使得他的理论和“communication”紧密相联,由此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不确定性方面来看,由于“不确定性”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不确定性”又是申农信息的基本属性,这就使得信息能够和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纷繁现象建立起联系;从冗余度方面看,申农的冗余度概念有利于当今的通信实践和“大数据”工作的发展;从点对点的关系方面来看,申农通信理论中的点对点关系抽象为当今的通信应用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从逆向推断过程方面来看,申农信息论中的解码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逆向推断过程,对于许多技术都有所启发,比如机器翻译;从communication方面来看,尽管申农的信息论去意义化了,但是毕竟是一种通信理论,人类社会离不开communication,所以申农信息论从一开始就同时踏入了科技和社会领域。此外,颜教授还认为莫比乌斯带应当是我们的时代图标,在信息时代,人们自由地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转换着,他还发现此次国际信息科学峰会的图标正是莫比乌斯带。

北京大学闫学杉副教授在《统一信息科学的三种实现方法与三种可能的前景》一文中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直接统一法、级进统一法和特别统一法等方法来建立统一信息科学,并认为无论采取哪种方法,统一信息科学的前景都不超过三种:大信息科学、小信息科学、类信息科学。紧接着,闫学杉副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三种方法和可能的三种前景:直接统一法就是将各种信息学科的共同信息特性和问题进行直接统一;级进统一法就是首先将性质相近的信息学科进行统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统一,一步步最终达到统一的目的;特别统一法就是采取一套特别的方法对信息学科进行一步到位的统一;大信息科学是指有常规科学性质的科学,包含许多子学科;小信息科学是指有交叉科学和跨科学特点的科学;类信息科学是指包含有若干类的信息学科群。

五、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的互动融合

西安交通大学邬焜教授认为,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是互动融合的。首先,人类的普遍理性认识方式是哲学和科学内在融合的根据。哲学是追求普遍理性的活动,但是科学并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也应当包含普遍理性,哲学和科学在普遍理性的认识方式基础上可以融合。其次,普遍理性的层次性导致了哲学和科学划界的相对性和相互规定性。普遍理性是有层次的,不同学科之间只有普遍理性层次差异,而无有无的区别,并且高层次普遍理性和低层次普遍理性之间存在着双向作用,是彼此规范、融合的,所以哲学离不开科学,哲学也应是一种科学,科学也离不开哲学,科学也应是某种意义上的哲学。此外,哲学和科学之间不仅能够融合,还能实现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哲学的自我批判。邬焜教授将科学对哲学的改造看成是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将哲学对科学的批判看成是低层普遍理性局限性的剔除,哲学的自我批判看成是高层普遍理性结构的改变。邬焜教授通过信息维度的引入,改变了传统哲学和科学的范式,并提出了“科学的信息科学化”的看法。

来自法国国际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布伦纳(Joseph E. Brenner)教授在《信息哲学与信息科学的融合》一文中,首先对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理论以及邬焜教授所做的努力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认为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思想对科学和哲学都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对于信息哲学与信息科学相互融合的相关看法,认为信息对科学的影响不应当只被认为是影响到了单一的“科学”学科,而应当有更广范围的影响。他认为科学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硬件”和“软件”的方向上,大约可以分为实验性的科学和概念性的科学;第二,两种不同科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内在的结合是依据于它们的信息特性。由于信息的多种二重性(物理性和非物理性,动态性和系统性),使得信息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哲学上都难以定义,但是信息的特性是科学和哲学都共有的。信息的认识论性质体现了它的科学性,信息作为一种意义的载体体现了它的哲学性。布伦纳教授还指出,跨学科是一种新的理论,这一理论将不同的学科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同的学科之间的“交织”有利于更进一步地理解信息和巩固信息科学的基础。并认为,信息哲学作为科学和哲学融合的成果也应当加入到跨学科的进程当中。

来自日本国际教养大学的麻生(Marcin J.Schroeder)教授采用新的范畴来定义信息,将信息看作是哲学和科学的融合点。麻生教授首先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弗朗西斯·培根等人关于科学和哲学的划分依据,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学科划分方法无法解决现代科学中的相关问题。并认为,信息既不能用具体的科学理论,也不能用具体的哲学体系对它进行定义,它是超越科学与哲学的。麻生教授指出,信息的概念涉及到东方哲学中的“一”和“多”这一对范畴,这对范畴超越了一般的科学和哲学的划分原则,通过“一”和“多”来定义信息才能彰显出信息的独特地位:信息是哲学和科学的融合点。麻生教授认为,“多”中选“一”就是信息的选择表现,生成许多的“一”就是给“多”一个限定结构,是信息的结构表现。选择的程度能用作信息的数量特征,结构的程度能被用来描述信息的集成水平,这两种表现可以共存,是信息不同的载体。

六、信息社会

奥地利贝塔朗菲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的沃尔夫冈(Wolfgang Hofkirchner)教授在《全球可持续信息社会的信息——大分岔势在必行》一文中提出,信息科学将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兴旺,并用自己创立的信息理论分析了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性挑战中所形成的危机,且提出了相关对策。他首先探讨了进化的路径模型,然后指明了全球可持续信息社会(GSIS)的进化方向,接着分析了全球性、可持续性、信息化等概念及其对于实现全球可持续信息社会的作用,并指出信息是影响全球可持续信息社会实现的重点。沃尔夫冈教授接着借助于自组织系统给出了信息的3C 模型,即:认知(cognition)、沟 通(communication)、合 作(co-operation),并将这一模型用于分析全球可持续信息社会的社会特征,同时指明了人类最终会实现世界主义大同社会。

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在《知识民主中的信息》一文中探讨了信息与知识民主的关系。尚教授认为,知识民主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有平等的权利去访问、传输和使用相关的信息,信息在此对于每个参与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因此,民主是信息的本质要求。并认为,通过完美的制度设计来消除在信息获取、传播和利用过程中的技术和社会特权,是促进知识民主的有力保证。此外,尚教授还深入探讨了公共知识生产问题,认为公共知识生产是一种高度制度化的社会行为,在公共知识生产过程中至少有五种因素来塑造民主:第一,参与者和其作用。参与者包括科学家、社会学家、技术专家、人类学者、商人、媒体人、政府官员、普通市民等。其中政府官员发挥核心作用,是公共知识的主要需求者和生产者,其他参与者能够影响政府官员的决策。第二,生产过程。公共知识生产一般包括四个生产步骤:识别知识诉求、表达知识见解、讨论和使其合法化。第三,生产空间。公共知识生产主要是在公共领域中进行,例如国会、法院和行政机关、广场、街道、公民论坛、公共媒体、网络等。第四,生产机构。它主要包括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工业组织、公民社会和公众媒体等。第五,公共责任。这主要指政府的道德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等。最后,尚教授认为,信息在公共知识生产的这五大因素中必须对每个参与者都保持开放,没有特权和限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知识民主。

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教授在《信息文明对哲学的挑战》中提到,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信息文明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文明形态,并认为,这一新兴的文明形态对哲学构成了挑战:第一,本体论的挑战。存在不是它自身,而是适时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存在之物是一种变化着的动态的存在。因此,当数据变成信息,信息变成知识,知识变成政策的基础时,本体论的领域从自性存在扩展到了动态存在,从真实空间扩展到了虚拟空间,从对确定性的追求扩展到了对不确定性的探索。第二,认识论的挑战。随着云计算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基于关系的认知变得也有认识论的意味了。对认识论有关问题的讨论也发生了转变,从讨论理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变为了讨论数据和认知之间的关系。第三,伦理挑战。在信息时代,由于各种网站和社交网络的广泛存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从个性化走向了团体化。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共享,有创造力的、有专业知识的新时代。这些都会引起许多道德问题。

七、信息与时空、量子测量、符号、音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查有梁教授在《时空与信息》一文中探讨了时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认为时空暗含着信息。信息的传播需要时间,信息的储存占据着空间,信息不是物质但是离不开物质,信息不是能量但需要能量。数据、文字、图像、声音属于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总是在一起。信息显示着物质的交换过程和能量的交换过程,显示着物质和能量的存在状态。过程对应于时间段,状态对应于空间结构,因此,过程、状态和转化就是信息,结构、功能和波动也是信息。离开时空信息无法存在,没有信息时空也将无法存在。并认为,哪里有物质和能量,哪里就有信息,有暗物质、暗能量就应当有暗信息。最后,查教授发人深省地追问,科学家发现了暗物质和暗能量,那么谁带领我们去发现暗信息呢?

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阿比尔(Abir U.Igamberdiev)教授在《内部量子测量和信息增长》一文中研究了量子测量和信息增长问题,他首先站在系统学的角度定义了信息增长,认为生物系统在调整、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编译,既改变了系统本身,也改变了它所处的环境,这一过程经由内部时间尺度改变(异时性)以及随后的形态空间重构(异位性)导致了信息增长,信息增长是基于变化着的世界中的事物编译中的永恒变化。接着,阿比尔教授又指出了量子测量的特性,认为在现代社会,量子测量代表着测量系统中的一种测量工具,量子测量作为一种矢势场的还原是不可逆现象。最后,阿比尔教授阐明了量子测量对于信息增长的重要作用,认为信息增长是进化系统的基本特性,并且遵从在内部量子测量过程中非局域和局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内部测量导致了迭代递归过程,它表现为包含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的复合系统的进化,系统经由这一测量获得了扩张的性质,这一性质在生物进化、社会发展和宇宙膨胀中都能得到体现。

来自匈牙利布达佩斯罗兰大学的拉兹洛·罗泊利(László Ropolyi)教授阐明了符号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认为信息的存在条件就是两种不同层次的存在的共存:第一种层次包括事件/存在,它相当于事件/存在的“第一层次”;第二种层次是第一种层次事件/存在的符号。拉兹洛·罗泊利教授据此认为,符号有一种重要的本体论特征:它们必定包含有一种关系,关系就存在于上述的两种不同层次的存在之间,符号就是一种存在关系或者是一种关系着的存在,不用符号就无法呈现,换句话说,没有两种不同层级的存在就没有呈现,符号有二重性: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潜在。并认为,符号本身没有意义,信息是有意义的符号,符号只是一种所指,而信息是一种被解释的存在。拉兹洛·罗泊利教授由此断定,符号和信息的关系可以被描述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符号是信息的形式,意义是它的内容,信息是一种意义化的符号或者是一种意义指向。

西安交通大学曹耿献教授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音乐学意义和信息理论研究》一文中探讨了信息和音乐传承之间的关系,认为音乐的意义缘于时间上预期的不确定性,晚些时候的音乐特征是由对早些时候的音乐传承方法的估计和评价引起的,意义和信息都和不确定性紧密相关。并认为,在通信理论中,后发事件的概率越低,就有越多的不确定性(和信息)被包含在前件-后件关系之中。而中国传统乐谱的口授和死记硬背的传承方法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曹教授认为,可以将这一信息理论应用于中国传统乐谱传承的研究上。

此次峰会已经完满地落下帷幕,无论是国际上的信息研究者还是中国的信息研究者,都收获了丰盛的科研圣果。更为重要的是,此次会议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力地促进了信息科学的进一步融合。正如邬焜教授在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的闭幕词中指出的那样:当代人类知识的发展正面临着一种全方位的信息转向,这一信息转向必将打破近代以来人类精心制造的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导致哲学和科学、科学和科学、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再次融合与统一。

猜你喜欢

信息科学哲学教授
山西大同大学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简介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三元重要不等式的推广及应用
菱的哲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设计探究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基于文献类型矫正影响因子在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中的实证分析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