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的方法论意义*

2015-02-21倪志安杨志鹏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主体

倪志安,杨志鹏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当前学界主要是从伦理学、心理学、文化史和“马哲”传统教科书世界观的维度,对中国梦战略的“基本内涵、出场意义和实现途径”等进行探究。在这种探究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却存在着各自学科解读意义的局限性。本文认为,中国梦战略的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内在的必然性,要科学地解读中国梦战略,就必须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层面,以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倡导的实践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才能使中国梦战略的“基本内涵、出场意义和实现途径”具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意蕴。

一、应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去解读“中国梦战略”

从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方法是对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自觉地遵循主客体统一规律制定的,用以把握、改造客体的主体的行为的规则、程序、途径等活动方式的总称。人们通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统一(同一)意义的“方法论”是指广义的方法论,即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相对独立其世界观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一般规律性学说,或者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内在的、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正是这种内在的思考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性质和精神实质[1]。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的“抽象性、普遍性、一般性”的特性与人们所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的“抽象性和具体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性和个别性”统一的特性之矛盾,决定了人们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套用于去裁剪实际事物,就会犯恩格斯所批判的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由之又决定了:看待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状况怎样,最重要的不是他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多少范畴、记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多少原理,而应是看他们是否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由于这种独特的思维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如何思考问题的“道”和“理”,因而较之“思维逻辑”,“思维方式”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尤其重要的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创立的“新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2]54这就言简意赅地标明,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所倡导和主张的,就是一种“从实践理解相关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把它简称为:实践的思维方式或实践思维方式)[3]。正是凭借此独特的实践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对哲学史上一切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旧哲学理论的根本变革和历史超越。所以,在我们看来,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理解了实践思维方式,就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本质;把握了实践思维方式,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和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哲学思维的切入点、立足点,从实践去理解、思考相关哲学问题,并非是像旧哲学“从抽象性理解、思考相关哲学问题”那样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用思维去推论存在”,而是因为它从现实性看待问题,看到了“实践”在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中根基性的地位:(1)人产生发展于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把人理解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的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的统一,从而科学地揭示出了人的实践本质。(2)社会产生发展于实践。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并受实践制约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生产方式内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导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从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并不是以个体的、而是群体的形式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所以,人就必然要与其他主体发生关系,并在这一系列社会关系中形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3)人的意识也产生发展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2]72依赖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4)实践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和中介,是人类世界中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目的性和规律性、真善美等一系列矛盾对立统一的总根源,是人类世界生成发展的本质、根基与动力。所以,“从实践理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相关问题方法论的根本点和精髓。

从上述论理观之,相对于对“中国梦战略”的解读,我们认为,不应用“马哲”传统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理论去套用性地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高意义的方法论——实践思维方式去理解、解读中国梦战略的问题。

二、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的必要性与创新

(一)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

中国梦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发展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4]7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取得重大成就的马克思主义根源和指导思想的保障。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由之,我们应该说:(1)“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4]1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中重大问题的历史。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逻辑,不仅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方面,更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方面。(3)中国梦战略的提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不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逻辑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逻辑出发,还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出发、从中国梦战略的实际渊源出发,不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去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就不能理解中国梦战略的真实内涵和真正意蕴。

(二)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作为切入点和立足点

中国梦战略是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规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蓝图,所以,理解、解读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梦战略问题,必须要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去探寻合理地解读它的钥匙。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十分纷繁复杂,到底应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对中国梦战略作出合理的阐释和说明,笔者认为,这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思想和原理的问题,而是要洞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思考,即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去思考“中国梦战略问题”。由之,解读中国梦战略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去思考中国梦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囿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说了哪些话、提出了哪些观点、讲了哪些原理,而是透过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发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如何思考、怎样思考相关问题的,即所谓应“不注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层表现——形,而注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隐层表现——魂。”[5]按高清海先生的看法,哲学思维方式属于哲学理论的内在的逻辑规律,体现着人们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模式、处理事务的方法[6]。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发展者——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如何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入点和立足点。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去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生搬硬套于中国梦战略问题,而是按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去理解、思考中国梦战略问题。它所关注的不是中国梦战略问题的“形”,而是中国梦战略问题的“魂”。所以,要从深层意义上解读中国梦战略的问题,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作为思考中国梦战略问题的切入点和立足点。

(三)“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的创新

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从实践去理解、思考中国梦战略的问题,从而赋予中国梦战略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意蕴。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1)在这里的“中国”,就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和称谓,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属于实践范畴的概念。“中国”是基于一定区域(中国领土、领海)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华民族)作为实践的主体,在本民族发展中特定生产方式(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共同体。这样理解的“中国”,就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抽象同一的作为事物集合体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同一的作为事物发展的过程集合体的概念,它随着中国这个特定区域中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其不同的、具体的存在形式。(2)作为实践观念的表现形态的“梦”,与人的意识和理论观念一样,它是实践主体所具有的智力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一种构成,它是来自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由之,所谓“中国梦战略”,就可以解读为“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战略设计”[7]。这样理解的“中国梦战略”,就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或梦想,而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践观念。(3)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8]5。习近平对中国梦战略的这个精辟概括,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所谓“国家富强”,就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以中国现实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等为实践客体,实现了主体对客体的有目的性改造的积极成果。所谓“民族振兴”,就是既以中华民族为实践主体、又以中华民族为实践客体,既处理中华民族与自我的关系、又处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其他民族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的积极成果。所谓“人民幸福”,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通过尽责任、做贡献,所实现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种发展,不仅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而且这种发展的成果是由人民共享的,即实现了“人民幸福”这个根本目的的积极成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战略其实是“人民战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8]14。

三、“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一)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开拓了一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包括中国梦战略问题)研究的新路径

王干才教授认为,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理解、把握、评价客体的程式和方法[9]。从这个意义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借以认知、理解、把握、评价客体的一种根本性的程式和方法,其关键是从实践理解、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逻辑的内在必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场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用马克思主义思考中国实际中重大问题的客观要求,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逻辑的合理性。这就昭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研究它表层次的思想、原理(世界观),更要研究它隐层次的方法论,即它如何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要研究它的“形”(世界观),更要研究它的“魂”(方法论)。正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梦战略,就应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去研究它、解读它。因为,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思考,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立场与方法,并规定着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的理论性质与精神实质。所以,相对于以往人们往往是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世界观)层面的研究来说,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开拓了一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中国梦战略问题)研究的——从思考(方法论)层面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路径。

(二)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昭示人们应把“中国梦”看成是一个受具体实践规定而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们知道,受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具体的历史性实践的规定,以中华民族作为实践主体的“中国梦”,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基本内容。例如,自中国近代以来(鸦片战争后),代表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提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希望实现中国地主阶级的“自强梦”;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发动了维新运动,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君主立宪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发动了辛亥革命,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和梦”等。但是,上述历史性实践的代表者,都因其主张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不相符合而导致了具体实践的失败;其中,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梦”。在新世纪新时期,具有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提供的思想观念和物质条件的基础,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提出了切合中国当代实际的、宏大的、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战略”。显然,只有从实践理解问题,才能理解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是一个受具体实践规定而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而不同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也正表征着中国社会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上中华民族为之不懈奋斗的具体追求。因而,不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就不仅不能合理地说明具体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而且更不能合理地说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何提出“中国梦战略”的真实的出场意义。

(三)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应把实现中国梦战略看作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地协调处理一系列重要矛盾的历史过程

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则“中国梦战略”的问题就不仅是一个应从实践理解的“解释世界”的问题,而且还应是一个从实践理解的“改变世界”的问题。所谓从实践理解的“改变世界”的问题,就是从实践理解“中国梦战略”的实现途径问题:(1)实现“中国梦战略”,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处理实践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实践主体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实现中国梦战略,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处理当代中国内部“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使不同的实践主体在实现中国梦战略的实践中形成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和谐关系,以实现他们的一种共赢的利益诉求,才能顺利地推进中国梦战略的实施。实现中国梦战略,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处理“中华民族”这个实践主体同“世界各国其他民族”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协调处理好“中华民族”实践主体与“世界各国其他民族”实践主体的关系,才能为中国梦战略的实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2)实现“中国梦战略”,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处理实践主体同实践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实践客体除上述作为改造对象的实践主体外,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实现中国梦战略,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协调处理好当代中国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这就是要按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努力去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美丽中国”,努力去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和谐中国”。(3)实现“中国梦战略”,还要协调处理好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具体实践中,“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本然与应然、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善美”等一系列的矛盾关系。显然,中国梦战略的最可靠的实现途径是实践,但实现中国梦战略并不是要消除矛盾、否定矛盾,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协调处理好一系列的重要矛盾,使这些重要矛盾能够达到在实践中的对立面统一,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梦战略的实施。所以,以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中国梦战略问题,就应把实现“中国梦战略”看作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地协调处理一系列重要矛盾的历史过程。

[1]倪志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新论[J].探索,2013(2):152-15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倪志安.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5-10.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6]高清海. 哲学的创新[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48.

[7]张志勇.中国梦科学内涵的三个层次[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王干才.方法论哲学与实践思维[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