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I系统在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2015-02-21曾庆亮龚元园

关键词:成员物质班级

曾庆亮,龚元园

VI系统在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曾庆亮,龚元园

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借鉴企业经验,运用VI系统建立物质文化形象。VI系统可以树立班级风格、通过建立系统文化对班级成员产生深远影响,但在实践中面临着个性与共性的冲突、缺乏稳定统一的空间载体和支持系统等问题。在VI系统运用中,要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实用和审美相统一和与时俱进原则,从而建设好高校班级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班级文化;VI系统;高校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校班级物质文化是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如何建设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创造春风化雨的育人环境,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建设高校班级物质文化过程中,运用VI系统可以起到推动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班级识别系统概述

20世纪50年代,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S)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它由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体系所构成的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全体员工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法所构成的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以及企业所独有的一套识别标志所构成的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个要素组成。到了70年代,日本以VI为中心,将CI思想提升到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VI系统的运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改革,部分专家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引入高校,从而产生了高校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VI设计在高校随之运用开来,校徽、校服、学校环境设计等形成了各高校个性化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形象。高校班集体是高校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形象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形象管理过程中,班级形象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从而产生了班级视觉识别系统(Class Visual Identity system)。

CVI由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发展而来,借鉴了其中的相关理念。VI系统主要包含两个要素系统:一是基本要素系统,包括标准图形、标准字体和标准色彩三个部分;二是应用要素系统,是基本要素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和具体运用。就CVI而言,基本要素系统主要指高校班级内部设计的代表班级的图形标志以及所采用的色彩和字体;应用要素系统则指将设计好的形象制成班徽、班服、班级网站主页以及其它供班级成员共同使用的物品等。VI系统在图形、色彩、字体的设计上建立别具一格的班级标志性文化,这些标志和物品是班级外在的物质文化建设部分。

Edgar H.Schein将组织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处于顶层的是人为饰物层次(Artifacts),是能够看得见的外显的物质文化产品。他指出,这些人工环境与创造是一个组织文化的象征物,而且组织的一些精神文化也常常通过组织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1]。VI系统所要建立的正是高校班集体作为组织所共建的外显物质文化,是高校班级成员共建的可观察到的班级形象。王邦虎指出,校园物理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性载体,是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的物理环境建设[2]。同理,作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也离不开班级物理环境的设计和建造,VI系统的运用可以建立特色的班级物理环境,形成与众不同的高校班级物质文化。

二、VI系统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在班际之间,建立独树一帜的班级风格

在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VI系统通过对班级物质设施和用品等在图案、颜色、字体上的精心设计,可以建立独具特色的高校班级形象,进而形成别具一格的班级风格。不同的高校班集体存在不同的班级设计理念,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建立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班级视觉识别系统,树立起班级自身对外的物质文化形象。班级风格反应了高校班级内部的一致性,无风格则高校班级成员离散程度大,不利于心理趋向和一致性的建立[3]。所以,VI系统对促进班级风格的形成,加强高校班级成员的群体认同,增强内部凝聚力和一致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在班级内部,形成整体形象和系统文化

VI系统将学校的文化进行信息概括、提炼、抽象,并将其转换为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使形象更规范、更系统,形成一种整体的形象和系统的文化[4]。高校班集体通过对班级形象设计认可后,在班级内部将物质文化元素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如设计班徽、穿班服、使用具有班级特色的物品等,建立起高校班级整体形象,并为班级成员所接受。在高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班级物质文化元素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班级物质文化形象逐步获得班级成员的心理认同,物质文化日益巩固,班级整体的特色形象也与其他班级区分开来。不仅如此,物质文化是系统文化的外显文化层,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能推动班级系统文化建设。VI系统建立的物质形象,是班级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物质文化形象的形成和完善意味着高校班级系统文化建设的推进。

(三)在班级发展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物理环境是影响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个体与物理环境之间能够进行相互的作用[5]。高校物质文化折射了文化底蕴和理想追求,是精神文化的内核,物质文化会转化为精神文化[6]。班级视觉识别系统是在高校文化环境影响下结合高校班级文化理念产生的外显物质文化,它集合了高校文化和班级文化两个层面的文化理念,班级成员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接触蕴含这些理念的班级物质,将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巩固。另外,班级物质文化设计可以激发班级成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随着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班级成员有了自主管理的需求,对班级形象进行自主设计也不例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可以对人产生激励作用。从长远来看,班级形象设计可以增强班级管理动力,调动班级成员的管理积极性,激发对班级管理的活力和创造力。

三、VI系统在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个性化需求与一致性要求的冲突

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外显的物质只有在时间的沉淀和班级成员的有效吸纳下才能成为班级物质文化。蕴含班级物质文化的VI系统应当是稳定巩固的外显文化形象,而非朝令夕改的简单物质装饰品。因此,高校班级形象如班徽、班服等作为班级文化的载体,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倘若随意更改外显物质就不能达到物质文化理念的影响效果。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求新求异心理,虽然建立VI系统将个别班级与其他班级区别开来,有着班级独具一格的形象,但从班级内部来看,班级成员内部物质形象的一致性与存在求新求异心理成员的意志是相悖的。尽管VI系统建立是集合班级成员的创意建立的,但是并不是完全能够得到所有人的支持,高校物质文化建立之初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在后期的潜移默化使所有人接受。在班级物质文化设定之初,难以得到班级成员的普遍心理认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物质文化建设面临困境。

(二)物质文化建设缺乏稳定统一的空间载体

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需要依托一定的物理环境,在环境中对成员施加班级物质文化影响。外显的物质文化层与班级成员接触面越广、接触时间越长,对成员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力就越大。然而,高校自身环境限定了物质文化建设空间。一方面没有班级专属的教室,物质文化建设在空间上受到了限制。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不能像中小学那样有专用教室,黑板报、班级标语、挂画等蕴含班级文化元素的装饰物不能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流动性大,难以聚合在一起发展更广泛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在时间上受到限制。由于高校大学生课程少、课余时间相对自由,班级成员集合在一起共同建设物质文化的时间也就相应减少。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使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同样面临困难。

(三)缺乏内外支持系统

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离不开班级内外的支持。目前,运用VI系统建立支撑文化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内部技术支持力量薄弱。VI系统建立不仅缺乏稳定统一的载体,而且在技术突破上也存在问题。VI系统的成功建立是建立在班级形象设计和巧妙运用的基础之上的,虽然班级成员有着对班级形象的独特见解,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就难以成功设计出一个符合班级文化特色的外显物质形象。从VI系统运用来看,当前网络发展速度快,网络是物质文化发展的新平台,非网络专业的班集体难以高效运用网络来树立班级形象。第二,缺乏外部引导支持。当前高校文化建设虽然引起了重视,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大多数学校仅出台了指引性文件,并没有进行具体性指导。如何将VI系统灵活而巧妙地运用到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还难以取得突破。

四、班级VI系统建立应遵循的原则

(一)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原则

在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原则,既是满足班级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需要[7]。当前高校文化呈现出一种功利性和庸俗化倾向,这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日益突出的问题,不容忽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趋利避害,坚持正确的文化建设方针政策的指引,VI系统建立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高校内部形成正确价值观导向的“共性”。同时,共性还要体现在班级VI系统的一致性上,要体现出班级独树一帜的风格,在班级内部建立统一的物质文化形象,从而促使班级文化渗透到个体层面。在“个性”层面,要满足班级成员个性化需求,采取民主参与设计的原则,吸纳班级成员多数赞同的物质形象设计,调动成员的管理积极性。要尊重个性,不搞整齐划一,在VI系统运用上不作强制性的要求,并在班级文化活动中,积极运用班级VI系统激活物质文化元素。

(二)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原则

VI系统的建立是以服务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为目的,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应当是实用而具审美价值。在实用性方面,VI系统应建立在高校班级成员可具体运用的基础上,如具有班级特色形象的班服、带有班级标志的文具及生活用品等。班级物质文化的实用性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可具体运用,而不是设立某一特殊标志后束之高阁。在高校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带有班级文化特色的物质产品,能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和班级文化认同,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就审美性而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VI系统所建立的物质文化外形不仅要代表班级形象,而且要美观大方,给人以美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体制转型,非主流文化涌进高校校园,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片面追求自我设计[8]。在高校班级形象设计和运用上难免受到部分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因而VI系统建立更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坚持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原则,避免盲目跟风和异端化。

(三)坚持与时俱进原则

VI系统的建立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一方面要紧跟当前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发展潮流,另一方面要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运用互联网发展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杜绝闭门造车,既要符合班级特色,又要与时下班级文化发展主流相匹配,借鉴各种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此外,目前网络文化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班级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空间来扩大班级文化影响力。VI系统设计范围可以扩展到微博、微信图标等,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建立具有班级文化特色的班级网页,利用网络弥补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便,提高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效率。

[1]Schein E H.组织文化与领导[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17-19.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5.

[3]魏国良.学校班级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2-43.

[4]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33.

[5]吴庆麟,胡谊.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

[6]余清臣,卢元凯.学校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

[7]王萍.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8]高芳放.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8).

(编辑:文汝)

G641

A

1673-1999(2015)01-0124-03

曾庆亮(1970-),男,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政治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龚元园(1990-),女,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2014-10-19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SC12E014)。

猜你喜欢

成员物质班级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班级“四小怪”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班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