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十项机制
2015-02-21李东晓
李东晓
论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十项机制
李东晓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着眼于整合资源、增强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实效性,需要科学合理的创建机制作保障。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政治理论学习、新闻宣传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文化建设、安全稳定工作、后勤管理服务、志愿服务活动、结对帮扶工作等十个方面论述了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高等学校;工作机制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邓小平把制度化建设视为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根本,反复倡导并身体力行,奠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也为做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源泉。厘清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制,有利于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为推动高校科学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构建创建工作领导机制,加强高校科学发展的统领工作
精神文明建设既是高校办学育人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高校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完善措施,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首先,做好制度安排,完善领导体制。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和党委、行政的年度工作要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设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主任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构建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协调指导、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员工人人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其次,搭建活动载体,强化“细胞”创建。高度重视活动载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争当文明学生、文明教师、文明职工,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学院、文明部处以及文明办公室、文明寝室、文明教室、文明食堂、文明楼道、文明家庭等群众性创建评比活动,进一步提升师生员工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养成文明习惯,培育文明风尚。落实师生文明守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广大师生的自律意识。结合办学主体和教育对象的实际,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师生文明习惯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增强师生员工的文明意识。制定创建文明单位系列行动方案,组织开展道德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加强文明修养,提高文明素质。
二、构建创建队伍建设机制,为高校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没有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搞好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强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队伍,既是做好创建工作的组织基础,也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首先,构建全员创建工作格局。要使精神文明建设全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人人头上有目标,个个肩上有担子,调动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为创建工作出谋划策,贡献聪明才智。要在广泛动员、全员参与的同时,注意发挥好领导和骨干的表率示范作用,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以及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师生员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应该做到和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共创文明单位,共享文明成果。其次,建立创建工作责任制。精神文明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不仅是校党委的职责,也是校行政的职责。按照“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力度要大”的创建工作要求,每年年初召开动员大会,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校内各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坚持党政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解任务,强化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再次,做好考核奖励工作。设立专项资金,每年由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综合各单项文明创建活动的年度考核结果进行评定发放。注重督查,定期编发创建工作简报,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工作经验,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三、构建政治理论学习机制,为高校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学习教育是高校师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提升素质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党在高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途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突出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积极推进学习型单位创建,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不断增强全体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首先,精选学习内容,突出学习重点,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理论成果的宣讲工作,着力在深化学习、深入研究、广泛普及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干部师生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其次,创新学习形式,区分学习层次,扩大政治理论学习的覆盖面。通过各级党组织中心组学习、党日活动、教职工集中学习,利用党校、团校、干部培训班等,分层次抓好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学习。认真做好上级组织的优秀中青年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员的选派与管理工作。再次,加强督促检查,营造学习氛围,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健全学习通报、日常学习检查和年度考学制度,推动理论学习“内容、时间、人员、效果”四落实,形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等宣传阵地的舆论引导作用,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力营造崇尚学习、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优良学习氛围。
四、构建新闻宣传引导机制,为高校科学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高校要把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将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对准师生”的要求,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能力,大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首先,预先策划,把握方向,巩固壮大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认真做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大学生资助体系等改革举措的宣传解读,做好我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就业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把师生员工的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其次,整合资源,校内外联动,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和层次。整合优化校内新闻宣传资源,加强媒体联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新闻宣传效率。定期邀请知名记者到学校实地采访,着力加强在社会主流媒体的新闻宣传,努力形成“深入持久、亮点突出”的新闻宣传工作格局。再次,锻造队伍,激励引导,着力提高新闻宣传能力和水平。着眼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岗位练兵和“走转改”活动,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新闻宣传考核与表彰奖励制度,把新闻宣传工作纳入目标任务考核范围,坚持定期考核,定期评选、表彰、奖励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充分调动师生员工投身新闻宣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为高校科学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2]。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立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切实转化为科学化、规范化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形成经常化、系统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首先,狠抓课堂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充分发挥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强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其次,坚持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实践育人,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切实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搭建网络平台,积极探索通过新媒体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再次,坚持为学生办实事解难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坚持把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贯穿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对大学生成长一点一滴的关心、关注和关爱上。建立师生沟通体系、助学帮扶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努力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和就业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坎里。
六、构建大学文化建设机制,为高校科学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大学的本质在文化,在于文化的启蒙、传承与创新。大学职能的实现,文化是根基,也是动力[3]。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科学统筹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活动层面等诸要素关系,着力建设特色鲜明、内容健康、功能优良的文化育人环境。首先,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营造优美宜人的学习乐园。制定并认真实施校园环境建设规划,按照“生态与人文相和谐、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原则,建造富有特色的人文园区、校园景点和文化活动阵地。开展教学、科研、办公场所和公共场地文化氛围营造工作,在广场、道路、草坪、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布置富有教育意义的雕塑、书画、名人格言、标语牌等,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人文氛围。其次,以优良校风建设为重点,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坚持把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结合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切实的措施,着力营造富有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优良校风。再次,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大学精神。坚持开展大学生运动会、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等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设立科研基金,通过基金资助引导他们开展科学研究。
七、构建安全稳定工作机制,为高校科学发展维护优良秩序
高校安全稳定是指高校师生对行为规范自觉认同,高校系统中各要素协调有序、良性运转、持续发展的状态[4]。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强化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和教育引导,着力建设应急机制,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首先,强化校园治安综合治理。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制,不断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对校内环境、房屋租借、车辆停放、校园施工、人员进出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定期对校园交通秩序进行专项治理。协同当地文化、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定期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拉网式检查整顿。其次,坚持开展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利用“3·15”、“6·26”、“11·9”、“12·4”等活动日,开展法律学习、法治宣传、模拟法庭、签名宣誓、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系列普法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做遵纪守法的好青年。坚持抓早抓小、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对消防、交通、食品及卫生防疫等安全情况进行排查,及时化解安全隐患。再次,构建矛盾化解体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解决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制定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预案,切实完善安全防范的预警机制,努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安全稳定的能力。
八、构建后勤管理服务机制,为高校科学发展提供后勤保障
后勤工作既是高校办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教学、科研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5]。积极推动后勤管理服务机制创新,致力构建平安后勤、民生后勤和质量后勤,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确立“以师生为本、为师生解难”的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思想,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后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服务无小事、服务“四深入”(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师生、深入服务对象)。其次,注重感情投入,提供优质服务。设立校领导接待日、后勤经理接待日,坚持辅导员进公寓,解决好广大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在维修校园公共设施时,实行不扰民的“零点工程”,尽量把维修项目安排在深夜或者正常上班时间以外。再次,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建设节约型校园。认真落实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在师生员工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坚持勤俭办后勤,在举办会议、开展活动和接待工作中杜绝重形式、讲排场、摆阔气的不文明行为。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大力推广节能产品、环保技术,在公共场所普遍使用节水器具、节能灯具。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教育引导全体师生从自身做起,从节约一粒粮、一滴水、一度电等小事做起,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争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良好风气的传播者、示范者和实践者。
九、构建志愿服务活动机制,为高校科学发展营造优良氛围
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6]。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文化优势,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传递正能量。首先,积极推动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和常态化。定期召开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全校干部大会,研究部署学雷锋活动。建立学雷锋岗位规范,健全体现雷锋精神的管理制度,将岗位学雷锋活动情况纳入各单位和教职工个人考核内容。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配备组织能力强、热心公益的队长,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指导。其次,立足校园,开展岗位学雷锋活动。紧密结合师德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教职工志愿服务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展示党员干部的先锋形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结合大学生劳动课教学,组织青年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的志愿服务活动。再次,关爱自然,开展环保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环保文化建设,充分利用“3·22”世界水资源日、“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积极开展“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会同当地环保、水利、质量监督等部门,联合开展“环保文化长廊”、环保进社区、定期播放环保电影等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培养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贡献力量。
十、构建结对帮扶工作机制,为高校科学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融入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提升水平的不竭动力。高校要坚持以文化帮扶为重点,发挥示范带动和文化引领作用,积极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首先,走进社区和农村,参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开展扶贫济困、爱心助学、关爱老人、义务植树、电器修理、清洁卫生、军民共建和拥军优属等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义务支教、法律援助、环保宣传、乡村规划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其次,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活动。把履行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与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成立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意见和帮扶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对结对帮扶活动进行布置和安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文化帮扶为重点,积极帮助结对帮扶村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制订村规民约、开展清洁家园和文明卫生村户创评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再次,积极投身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安排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需要,以主人翁姿态、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文明做出应有贡献。
[1]江泽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M]//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3-564.
[2]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访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0).
[3]孙宏典.建文化校园育创新人才:信阳师范学院建设文化校园的做法与探索[J].河南教育(中旬),2010(10).
[4]熊项斌.实现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科学化的路径探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5]张秦中,李东晓.管理服务共融硬件“软件”并举:信阳师院用高标准后勤构建育人保障体系[J].河南教育(中旬),2013(7).
[6]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EB/OL].[2014-08-10].http://news.xinhuanet.com/ 2014-02/26/c_119519212.htm.
(编辑:文汝)
G641
A
1673-1999(2015)01-0097-04
李东晓(1977-),男,硕士,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
2014-10-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红色教育研究”(11YJC710028);信阳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2013-Q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