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科雷氏骨折58例临床分析
2015-02-21岳俊杰
岳俊杰
(北京顺义区空港医院外科,北京 101318)
手术治疗科雷氏骨折58例临床分析
岳俊杰
(北京顺义区空港医院外科,北京1013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科雷氏骨折(Colles'骨折,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9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58例科雷氏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皮闭合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3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48例、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7例。结果:58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随访3-12个月。治疗后优良率为100%,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明显改善。结论:对在门诊不能治疗的科雷氏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科雷氏骨折;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固定支架固定术
科雷氏(Colles')骨折又称为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一般粉碎性骨折所占比例较大,治疗原则是腕关节功能不受影响,大多数病例在门诊通过手法整复后进行外固定即可痊愈。但也有许多科雷氏骨折门诊治疗不能达到效果,必须住院手术治疗。科雷氏骨折时解剖学变化表现为掌倾角和尺偏角变小,如果治疗时不能恢复原来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就会导致畸形愈合,进而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由于桡骨远端特殊的解剖结构,往往不是较大损伤就会造成骨折,国内外有统计显示,科雷氏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6%左右[1]。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科雷氏骨折5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骨科2009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收治58例科雷氏骨折患者,其中男31例、女27例,平均年龄37.8岁,平均就医时间4.8h;平地跌倒31例,高处跌落27例;左侧23例,右侧35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型损伤。
1.2治疗方法住院后先拍摄X线片,了解骨折移位情况,必要时行CT扫描进行三维成像分析,然后制定手术治疗方案。58例手术中经皮闭合克氏针内固定术3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48例,外固定支架固定术7例。
1.2.1经皮闭合克氏针内固定术:选用无丝或有丝克氏针,直径0.039-0.109英寸,数量2-9枚。穿针部位有桡骨茎突处、尺骨茎突下进针横穿尺桡骨、经过下尺桡关节穿针和经过骨折间隙进针。进针前作一皮肤小切口以保护软组织,术后8周拔针。
1.2.2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的手术切口有三种:⑴掌侧切口:如果骨折部位粉碎不严重,经桡侧腕屈肌腱鞘进入,将桡侧腕屈肌腱牵向尺侧,暴露其深面的拇长屈肌腱,将拇长屈肌腱自桡侧向尺侧剥离暴露骨折部位。如果是复杂骨折,可采用尺侧神经血管束与指深屈肌之间的切口,最后应行腕管减压。⑵背侧切口:在二、三肌腱室之间切开,注意避开桡神经浅支,可将Lister结节切除,从背侧探查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⑶桡骨茎突切口:经第一、二肌腱室之间进入,注意保护桡神经浅支。解剖到骨折部位后,将骨折解剖复位,复位后安放金属内固定物,常用的有AO板钉、T型钢板、LCP钉板。
1.2.3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安装的外固定架平面应与手背冠状面和矢状面成45°角,远端两针应放在第二掌骨中部和基底部,经皮肤2-5mm的切口进入,近端两针放在距离骨折线8-10cm的桡骨干上,从肱桡肌与桡侧腕长伸肌之间穿过,注意两针尾要相反方向钻入,以达到有效固定强度。
1.3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可促进腕关节血液及淋巴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利于早日康复。叮嘱患者定期拍摄X线片,以了解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情况及掌倾角、尺偏角的变化情况,记录愈合时间、角度变化大小,跟踪患者病历,记录患者患肢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功能恢复情况等。
1.4疗效评定标准优:骨折解剖复位,愈合,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正常,无疼痛;良:骨折功能复位,愈合,外观无明显畸形,掌倾角3°-7°,尺偏角12°-18°,腕关节及前臂旋转功能正常,偶感疼痛;可:骨折远端轻度桡偏或背侧移位,愈合,腕关节功能轻度受限,局部轻度疼痛,劳累后重,掌倾角0°-2°,尺偏角9°-11°;差:外观畸形。
2 结果
58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随访3-12个月。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3.7±7.8)d,肿胀消退平均时间(6.1±1.3)d,疼痛缓解平均时间(5.9±1.8)d。58例中,优43例、良15例,优良率为100%。患者治疗后掌倾角和尺偏角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3 讨论
3.1科雷氏骨折的手术适应症科雷氏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门诊多采用传统的手法复位和固定方法。正常桡腕关节面掌倾角为10°-15°,尺偏角为20°-25°,桡骨远端骨折时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式,都会使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角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腕关节的功能。关节面背倾10°以上,腕关节掌屈、旋转运动范围缩小,舟骨和月骨的接触面积有显著变化。因此,对于通过关节面的骨折如复位固定对骨折处不能提供轴向的牵引力,就会导致骨折部位轴向压缩,从而不能保证骨折断端的稳定性,进一步可导致血液、淋巴循环障碍,就会发生骨折的畸形愈合,最终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和创伤性关节炎[2]。因此,对于科雷氏骨折移位较重、对腕关节功能预后要求较高、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桡骨缩短超过5mm、侧方倾斜超过20°、关节面台阶超过2mm以及粉碎超过骨干中轴线的患者都应考虑手术治疗[3]。
3.2三种手术方法选择要点
3.2.1经皮闭合克氏针内固定:经皮闭合克氏针内固定是手术治疗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且一般不会影响腕关节肌腱的功能,适用于局限在关节外的骨折,手法复位后早期发生再移位的骨折,以及手法复位后不能维持位置通过关节的骨折。该术式的缺点是适应症较局限,术后并发症是可能发生皮肤划伤和克氏针周围感染等。
3.2.2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于复杂和有移位的粉碎性关节内骨折,适用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该术式临床应用较多,本组占82.8%(48/58)。常用的内固定物有AO板钉、T型钢板、LCP钉板。对于粉碎性骨折,手术切开显露桡骨远端、解剖恢复关节面、安放钢板固定,有些小骨片钢板无法固定时可用克氏针固定。对于老年骨质疏松和粉碎严重的患者,注意腕关节功能锻炼应尽量晚些时候再进行。
3.2.3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应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4]。外固定支架在维持复位和防止再移位方面非常有效,其作用原理是通过牵拉骨折两侧的肌腱对外固定支架产生的牵引力达到牢固固定的目的,从而使得骨折移位恢复到正常位置。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的缺点是桡神经浅支损伤、针道感染、针道部骨折、护理繁琐等优点是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3.3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在手术前,我院外科详细分析患者的骨折情况,并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果58例患者手术优良率为100%。手术中注意解剖清楚,尽力达到完全解剖复位,对于桡骨远端压缩的部分骨质如不能在术中恢复原状,常需植骨处理[5]。本组5例患者术中发现桡骨不能恢复原来长度,果断进行了植骨。另外,术后康复训练也很重要,要求患者进行握拳、旋肩等功能锻炼,握拳锻炼手掌、指关节,可帮助患者消除骨折处的肿胀,旋肩运动可防止患肢肩关节发生僵硬。术后2周嘱患者主动加强腕关节及前臂的运动,以达到尽快恢复功能的目的。
[1]Geerts RW,Toonen HG,van Unen JM,et al.A new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the Micronail[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2011,45(2):85-93.
[2]Ono H,Furuta K,Fujitani R,et al.Distal radius fracture arthroscopic intraarticular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rom a volar approach [J].J Orthop Sci,2010,15(4):502-508.
[3]Das AK,Sundaram N,Prasad TG,et al.Percutaneous pinning for non-comminuted ex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distal radius[J].Indian J Orthop,2011,45(5):422-426.
[4]张华俊,王树金,周立健,等。外固定架治疗桡骨两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11,24(11):901-903.
[5]Ozer K,Chung KC.The use of bone grafts and substitute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Hand Clin,2012,28(2):217-223.
R683.4
A
1004-6879(2015)06-0482-03
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