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珠茶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2015-02-21任明兴沈若峰王岳飞李雪岷黄陆兴

茶叶 2015年3期
关键词:原料茶叶出口

郝 跃 任明兴 沈若峰 王岳飞 李雪岷 任 捷 黄陆兴

(1.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 杭州310020;2.绍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绍兴312000;3.湖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湖州313000;4.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58)

珠茶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出口历史悠久,享誉世界。历史上,珠茶因起源于浙江绍兴、并以平水镇为集散地而称为“平水珠茶”,曾因其独特的品质和形如珍珠的外形,在国际市场上售价高昂而被誉为“绿色珍珠”。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口珠茶多次荣获国家质量奖,并获得1984年马德里23届世界食品优质奖金奖[1]。近几年来,全国珠茶的年出口总量保持在1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的二分之一,珠茶产业对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2014年我国珠茶的出口量高达10万多吨,出口创汇约3亿美元,远销西北非、南亚、中亚及欧盟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大茶叶消费国可以说已离不开珠茶这一传统茶叶品种。珠茶尤如我国出口茶叶中的一枝独秀,历经三百多年而不凋谢,这是珠茶产业人的骄傲。我们在珍惜和承传的同时,必须要正视目前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问题,珠茶产业如何脱胎换骨、华丽转型,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惠泽更多的茶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1 珠茶产业的现状

1.1 原料状况

历史上,出口珠茶的集散地在浙江绍兴。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末,珠茶原料的产地也仅集中在浙江的绍兴、宁波、东阳、金华等地,浙江周边的省份全都不生产珠茶原料,出口珠茶品质原汁原味由上述地区的茶叶拼配而成。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珠茶出口量的增加,珠茶原料的生产区域开始逐渐辐射到浙江周边的福建、江西、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近年来贵州、云南更是后来者居上,其珠茶原料源源不断地流向出口珠茶的产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珠茶原产地的原料供给量因各种原因却日益减少。

珠茶原料产区的不断扩展,给出口珠茶带来原料的多样性和质量互补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原料质量安全的诸多风险。随着原料加工成本的上升,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使珠茶原料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原料品质不纯,掺杂使假现象也偶有发生。众多产区鲜叶质量的差异、加工技术的不同、生产能力的大小及监管工作的缺失等诸多因素,导致珠茶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品质不纯。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商人为了增加毛茶的重量、提高毛茶的等级,在加工过程中添加茶灰、茶末、白糖,甚至滑石粉等,更加重了原料质量风险。二是茶园基地化管理水平还很低。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茶园绝大多数已分包到户,全部由茶农自营种植管理,肥培管理、农药使用管理等全由农民自主决定,以致我国法律法规及进口国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农药也偶有检出,不符合目前茶叶种植基地农药必须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保管、统一使用”的要求,原料中农药残留风险也十益显现。

1.2 加工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叶生产加工的分工越来越细,茶叶的产业链也不断拉长,按生产的前后顺序可分为四个环节:农民种茶并采摘鲜叶——茶叶初制加工——茶叶精制加工——茶叶拼配包装出口。从生产加工的源头到出口的终端,从业人员和加工企业数量呈倒金字塔排列。

“茶叶拼配包装出口”环节的企业即出口企业,按我国的行政法规要求,必须取得检验检验部门备案资格后才允许生产。这类出口企业在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之下从事出口茶叶的生产,其出口产品必须经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后才允许出口。截止2014年底,全国出口珠茶叶企业有100多家,这类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较强,卫生条件较好,员工素质也较高,设备设施及生产管理也较完善。

“茶叶精制加工”环节的企业,按我国的行政法规要求,要取得QS证书后方可从事茶叶加工,但仍有一些地方还存在无证生产的情况。这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基本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管,但其生产的茶叶则全部卖给出口企业作为原料而拼配出口,检验检疫部门无法监管这类企业。目前这类企业约400多家。这类企业的卫生条件较差,设备设施落后,管理不到位,员工缺乏卫生意识,茶叶落地摊放现象比比皆是。

“茶叶初制加工”环节的初制厂更多,全国有近万家,这类企业分布在茶叶产区的各个村落,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没有工商营业执照,更没有卫生许可证,也不要缴纳税收,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这类企业的卫生条件很差,极大多数还维持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茶叶都是落地摊放、开放式加工,没有任何隔离与防护措施。

由此可见,珠茶产业链越往前,从业人员越多,生产的卫生状况也越差,食品安全的风险也越大。

1.3 质量状况

1.3.1 茶号使用混乱 随着珠茶出口贸易的发展,国外客户对我出口珠茶的品质及等级需求不断增加,珠茶的传统茶号大多数已被国外客户淡化,而传统茶号3505(珠茶特级)则被不断延伸,后辍A、AA、AAA、B、C、D 的现象十分普遍,且同样是3505A,每个客户的要求和茶叶品质各不相同,茶号已不能充分体现珠茶的质量。

1.3.2 茶叶品质不纯 目前出口珠茶的质量,经过检验检疫部门多年的大力整治,已明显好于往年,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外形和汤色不够自然、沉淀物偏多、“固形茶”尚未完全杜绝等。进一步提高出口珠茶的质量还任重道远。

1.3.3 农药残留风险 出口珠茶由于原料来源地区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中农残含量存在一定风险。目前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对我国出口茶叶的农残限量要求极高,涉及400多项农残项目,且未规定具体限量的均按0.01 mg/kg的标准进行判定,同时欧盟茶叶农残限量标准的修订异常频繁,加大了我国出口珠茶的农药残留风险[2]。

2 存在问题

2.1 成本不断上升

珠茶产业普遍存在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用煤用电、用工用料成本持续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在无序竞争一直存在的,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企业间的无序竟争,使珠茶行业出现了出口价格与生产成本倒挂的不利局面,企业到了无利可图的境地。因此,“把量做大以摊薄成本”是目前企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一些国外客户单一、出口量下降明显的企业已感到“压力山大”,整个茶叶产业链前端、专为出口企业供应货源的精制茶厂也纷纷“关门歇业”。

2.2 没有自主品牌

我国珠茶产业发展到今天,最大的悲哀之一是没有自主品牌,早年曾经风光的“天坛”、“骆驼”等珠茶品牌,都被国外客户挤垮。目前国外的珠茶市场全由国外客户垄断,出口企业要生产什么茶叶、加工什么品牌都是客户说了算,贴牌加工出口珠茶,已成为我出口珠茶企业不二的选择。

3 振兴珠茶产业的对策

珠茶产业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茶农及商家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三农”问题。目前出口珠茶产业可以说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振兴出口珠茶产业已迫在眉睫,现提出一些对策予以应对。

3.1 建立强有力的产业协会,制约企业间的无序竟争

从国内外发展良好的产业来看,每个竞争有序、发展良好的产业背后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产业协会在协调行业的发展。浙江是出口珠茶大省,曾在2000年成立过浙江省珠茶协会,当时的“三界茶厂”是会长单位,至2002年三界茶厂解体后,协会也就没有了下文。目前,珠茶产业迫切需要重新建立强有力的珠茶产业协会,制定严密的协会章程来规范出口企业和原料生产企业的行为,规范出口市场秩序,切实加强产业自律,避免不正当的价格竞争,营造公平贸易竞争环境,保证出口珠茶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2 各部门多管齐下,合力监管整个产业链

珠茶从茶园到出口的整个产业链,除出口的质量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严密监管外,茶园种植、初制加工、精制加工等环节基本处于监管缺失或不严密的状态,检验检疫部门在产业链的最后环节的单一监管,难以控制出口珠茶的安全卫生质量。因此,只有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各监管部门统一思想、多管齐下、合力监管才能取得成效。

3.2.1 茶园种植基地化管理 各茶区的相关部门应鼓励并创导将茶园的分散经营变成集中经营,并设立农用物资管理或服务部门,负责对基地使用的种苗、农药、肥料统一购买,统一保管,统一使用(即“三统一”)。特别是农药管理,一定要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做好可选农药清单,指导农民在什么时候用药、用什么药、用多少药,真真从源头控制好茶叶的农药残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政府主导、企业主责、部门联合监管、产业协会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的总体要求,积极主动地抓好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创建工作。

3.2.2 茶叶初、精制加工管理 各茶区的相关部门对珠茶初制加工环节无人监管的状况要引起高度重视,应适时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以改变目前无人监管的乱相。市场监管部门对珠茶精制加工企业进行考核及颁发QS证书的同时,也要出台更加严密的措施对其生产过程实行全程监管、对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管,确保其出厂的珠茶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

3.3 抓好基地管理,拓展高端市场

出口珠茶的传统市场在非洲,品质优良、价格低廉的珠茶在非洲市场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随着国内珠茶产能的过剩及业内竞争的加剧,出口价格已出现与成本倒挂的现象,出口企业已无利可图,用业内的话来说是“跑跑量”而已。因此,珠茶行业应在如何提高茶叶的档次、如何开拓欧盟高端市场、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等课题上多做文章,使珠茶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目前出口茶叶中“低农残”的珠茶颇受欧盟消费者青睐,且价格高昂、利润可观,但其400多项农残及重金属的苛刻要求使许多企业望而却步。拓展高端市场、提升企业效益是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行业发展的需要。要确保输欧茶叶的产品质量,归根到底是要控制好茶叶原料的质量。这就要求出口企业必须加强茶叶原料的基地管理,切实抓好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农药的控制管理,科学制定可选农药清单并严格实施,真正从源头控制好茶叶原料的安全卫生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会赢得稳定的高端市场和消费者。

3.4 调整产品结构,注重内外兼营

目前出口珠茶行业中,企业单一从事出口业务、且国外客户也较单一的情况较多,若出口形势不好或国外客户情况生变,企业就会面临困境甚至破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出口珠茶企业应考虑走“内外兼营”的道路,在努力拓展国外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毕境我国的人均消费茶叶量在不断提升,茶叶深加工行业也在不断壮大。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内外销“两条腿”走路取得成功的典范,该公司在对日出口蒸青茶数量锐减的不利情况下,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茶叶原料基地,开发生产优质的抹茶、蒸青茶及日铸茶等产品供应国内消费者和“康师傅”、联合利华等茶饮料生产商,实现了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4年该公司的内销产值达5800多万元人民币,是外销茶叶的近十倍,该公司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

3.5 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机器换人”

茶叶生产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已严重影响出口珠茶行业的良性发展。随着茶叶自动包装机械的研发日新月异,一些珠茶行业的“先行者”,已投入大量资金,启动“机器换人”工程,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浙江昌祥茶叶有限公司是绍兴乃至全国最大的出口茶叶加工企业,2014年共投资390多万元,引进了3套全自动25克小包装流水线,相当于多招了120多名工人,而且相同产量节约了三分之二的成本,该企业已初尝“机器换人”的甜头。

1 俞燎远.浙江珠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茶叶,2005,31(4):214-216.

2 任捷,楼乒干,任明兴,等.中国出口欧盟茶叶质量及风险分析.茶叶,2014,40(2):65-68.

猜你喜欢

原料茶叶出口
《茶叶通讯》简介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三)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二)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一)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严把原料采购关,才是对养殖负责
香喷喷的茶叶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