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治理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2015-02-20李春林王一宁

关键词:相关者利益理念

李春林,王一宁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 陕西 西安 710072)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沉淀而逐渐形成的,以校园环境和大学制度为依托,体现大学主体精神风貌,代表大学形象和作风的各种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物质成果和行为成果的总和。大学治理是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框架,通过大学各利益相关方追求自身目标的活动,从而更加有效地达成大学目标,其特征是多元利益主体的互动、协调。大学作为独特的文化机构,汇聚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大学治理是选择、整合、传承、创新与传播这些文化资源的过程,其根本是一个推动整个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因此以大学治理利益相关者为视角研究大学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些学者首次明确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将其定义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怎样界定以及究竟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也逐渐被用在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诸多非盈利组织,如大卫·维勒、玛利亚·希兰帕等一些学者都在研究和分析社会组织的利益相关者问题,这样使得该理论的实用性与生命活力得到彰显[1]。大学属于公益性非盈利公共组织,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为大学治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学治理凸显了整合权力资源促进大学持久发展之意,一般指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过程,从而有别于囿于内部主体主导的行政和管理,它更强调协作、沟通。因此,“由谁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成了进行大学治理实际的关键问题。按照我国大学治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基本特征,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将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大学师生员工、政府和用人单位、校友等社会力量这三个方面。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在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关注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如大学文化建设概念的界定、内容的明确以及国外的经验和对策等。根据对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本文认为大学文化建设主要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基本要素构成。

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是大学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学风教风、人际关系以及大学的价值追求、大学理念、人才理念等内在精神的总和,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特殊本质、个性及精神风貌[2]。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大学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大学理念、校训、校风等方面:大学理念是对大学本质、宗旨、信念、理想的总体性构想,涉及大学的人才理念、办学理念以及教育理念等,它是大学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校训、校风则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一种形象描述,对大学人具有一种无形的控制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既铸造大学人的灵魂,又传承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建设的规范准则是大学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和习俗文化,是大学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形成并为大学人共同认同和遵守的制度理念、制度管理准则、制度执行方式等的总和,它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科研制度、分配制度、发展规划、行为规范制度等。制度文化反映了高校的文化准则,它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师生和管理人员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3]。从更深层上,制度文化还给大学内部人员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

大学文化建设的动态表现是大学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动态层面,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是各主体在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行为习惯、交往方式的总和,是大学文化底蕴和文化精髓在大学主体行为上的集中表现,包括教师与科研人员行为文化、学生行为文化、管理服务人员行为文化。

基于上述分析,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中,精神文化是内涵,制度文化是规范,行为文化是表现。此外,还有大学的物质文化,它包括教学教育设施、师生工作场所以及校园绿化和环境美化等,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和物质载体,体现着大学的理想和人文精神。这些基本要素的内涵不同,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系统。

三、大学治理与大学文化建设的耦合关系分析

大学治理是大学内部师生员工、外部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实施的大学制度安排,大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相互促进的整体系统。由于大学治理更强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和沟通,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系统的运行需要协调和平衡大学师生员工、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利益关系。因此,大学治理与大学文化建设是互为促进,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

(一)大学治理推动和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因为它不单是传播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养育文化、培育人文精神的地方。大学治理过程是实现权力和资源配置的过程,从大学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也是传承、选择、整合、创新与传播文化资源的过程[4]。从大学内部师生员工的利益相关者来看,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术传统、文化精神和基本理念,反映了历届师生对大学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因此大学的师生员工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从大学外部利益相关者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通过参与大学章程的制定等形式,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维护大学的利益,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法规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引导和物质保障;从社会力量的利益相关者来看,用人单位和校友等社会力量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用提供了价值评价。综上,大学治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大学文化建设反作用于大学治理,是大学治理发展的动因

大学作为一种文化机构,从中世纪开始,其诞生、发展均与文化息息相关,大学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时时刻刻影响大学治理。首先,大学文化的每一次变迁都对大学治理产生着深远影响。西欧中世纪大学诞生之初,意大利波隆那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文化具有世俗化倾向,重视医学、法律;而受到宗教和神学的影响,巴黎大学则重视宗教神学的研究和教学。柏林大学的文化发展之初,就受到了理性主义文化的影响,培养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哲学家,造就具有理性思辨能力的“精神贵族”[5]。其次,大学文化还可以提高大学组织成员对大学理念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隐性地作用于大学成员的精神风貌、行为模式上,从而提高大学治理的效率。因此,通过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人、用崇高的大学精神凝聚人,用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励人,用浓郁的人文气息感染人,可以使大学治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潜移默化的、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力可以使学生成为具有民族使命感的追求真、善、美的中华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治理发展的动因。

四、大学治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策略

大学治理与大学文化建设是互为促进,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因此,在大学治理的视角下,加强大学文化的建设,应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的文化语言、维护利益相关者共同的精神文化、构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同时要积极培育二级学院的特色文化,并以此有力支撑大学文化建设。

(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策略——维护利益相关者共同的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品格,是对大学办学理念、理想、信念的高度凝练与总结,体现其内在的特质与个性。大学精神蕴含在大学理念之中,是大学历史发展中沉淀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与文明成果,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大学精神文化既是一所大学历史积淀与传承的产物,又是大学人有意识地追求、凝练的结果。大学的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精神、校园价值观、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传统等,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大学的利益相关者要深刻理解并共同维护大学的精神文化,因为它是一个方向、目标,也是一种前行的力量。而这个理解和维护的过程,是一个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学在治理进程中,政府应尊重大学的精神,理解大学的个性,为大学的精神文化发展提供空间;大学内部人员作为大学精神的亲身感受者,应将理解和维护变成一种自觉,并不断付诸实践。就一所大学而言,对大学精神的理解与诠释常集中体现为对校训、校风的凝练,抽象意义的大学理念也正是通过大学历史积淀所形成的校训、校风而为师生所理解、感悟、认同和践行。因此,凝练和总结大学的校训、校风,把抽象意义的大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大学精神文化,是整合大学文化要素的首要任务。

(二)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策略——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的文化语言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共同的语言能够带来共识,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而共同语言的建立植根于利益相关者对大学发展和未来的关注中。对于大学未来的方向达成共识,能够促使大学走向共同治理,因为大学的未来属于每一个人。首先,大学的愿景越清晰,共同语言越有可能建立,对于我国大学来说,应根据不同的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结合校友等社会评价,建立起符合学校各利益相关者共同的愿景,使之成为共同的文化语言基础。其次,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共同的文化语言。大学制度建设应以教师为主导,让教师拥有制定制度的参与权和对重大事件的质询权。尊重教师的参与权和质询权,既是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体现,也是对学术和人才的尊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推进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同时,学生管理也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文化制度建设紧密联系。学生是被管理者,同时又是自我管理者。一方面,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受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制度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学生自我管理的执行水平,大学校园制度应为学生自我管理提供一定的空间。通过大学制度建设将价值观念、管理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内化为高校内部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行为准则,进而建立共同的文化语言。

(三)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策略——构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

大学文化是相互信任的文化,大学文化建设过程必须使各利益相关者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大学需要跟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建立起信任关系,只有为所有利益相关者代言,大学才能发展。信任不会自动生成,它是通过培育慢慢形成的。培育信任关系的核心是大学内部的教师、行政人员和管理层要彼此信任。目前,我国行政人员与教师之间的不信任现象非常明显。一方面,教学、科研人员对党政管理人员都颇有微词,认为他们专业水平不高、素质欠佳、官僚作风明显、办事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行政人员对于教师也存在消极、不友善的态度,认为他们不理解行政工作的繁杂,同时薪酬又普遍倾向于教学、科研。更为严重的一个问题是,行政领导者与普通教职工之间存在着一种疏离和敌意情绪[6]。因此,大学治理的提升,远不是厘清双方权限那么简单,一是以双方的真诚的沟通和充分的交流为前提条件,弥补双方的裂痕;二是促进行政人员与教师的人际价值相互认同,包括观念认同、工作认同、人际对待方式认同;三是寻求行政人员与教师的利益共同点,减少利益冲突,从而达到培育信任文化的目的。

(四)大学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培育二级学院的特色文化

二级学院是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教师、学生的具体所在单位。大学治理过程中的实现权力配置,落实二级学院的主体地位,形成“院办校”办学模式,是大学治理的重要方面。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包含于大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大学文化。目前,有关我国大学二级学院特色文化的研究文献较少,对大学里二级学院特色文化概念界定不清、建设认识不足,主要集中在二级学院的文化建设实践层面。比如: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把学院精神和文化凝练为“追求卓越”的文化理念,同时为实现这个文化理念,构筑了“传承与创新”、“竞争与合作”、“开放与沟通”、“引导与自主”、“责任与梦想”5 个实践平台。因此,一方面大学要充分认识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研究,通过资源配置等加强学院特色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学院要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学院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建设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文化,有力支撑大学文化建设。

五、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大学治理和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标志,本文对于大学治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对我国高校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1]吴俊清,朱红,朱敬,等.大学文化治理:概念、理念、环境与研究内涵[J].现代教育管理,2012(10).

[2]程样国,胡伯项.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8.

[3]李兴华.大学文化的要素结构及整合管理[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2).

[4]商筱辉,钟颖.大学治理的文化价值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5]高婞.利益相关者理论下大学治理的适用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6]顾建民.超越大学治理结构——关于大学实现有效治理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9).

猜你喜欢

相关者利益理念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