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信息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5-02-20卢黎歌兰美荣
卢黎歌,兰美荣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大信息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卢黎歌,兰美荣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大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的世界观、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安全观、人际观及科研观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必然会给人的思想观念带来的深刻变化,把握大信息时代的内涵,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大信息时代对教育变革的需求,以积极探索其科学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大信息时代;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
大信息时代需要从世界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的时代,除了要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外,需要把握大信息时代的具体内涵,更需要认真思考它到底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哪些变化?理清这些问题,将大信息时代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大背景加以理解,才能有意识地推动人的思想观念朝着正确健康的时代进程发展,重塑人的灵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急剧变化中的“时代”概念
时代的概念在较短的时间经历了急剧的变化。仅从由科学技术引发社会变化的维度看,自从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后工业时代、后现代化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及大数据时代。为什么“时代”概念会发生如此之快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工具发生了巨大改变,以至于人们不得不用新的概念去对其进行定义,以便更好地认识和解释世界。这些不同的时代概念,一方面积极引导人们深化了对社会变化和特点的认识,但另一方面它在表述上并不一定准确揭示了时代的本质。从网络出现以来,就出现了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和大信息时代等概念。 “网络时代”概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网络的技术及其设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但是,网络只是连接与交流的工具而已,用以给时代冠名,似乎并不贴切。其实,网络是血管,数据是血液,在网络中流淌的是数据。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但是,数据只是对原始客观事实的记载,只是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它具有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复杂、数据隐含的无用信息与有用信息混杂等特点。数据是枯燥的、海量的、没有经过“提纯”和分析的数据对人们的意义会大打折扣。数据是形,信息是魂。只有将“大数据”转化为“大信息”,才能让人们获取对世界的深刻认识。
如何界定大信息时代?根据James Murray的观点(IT Week,17 Jan 2007),1995-2005年为小信息时代,2006年以后,信息产业进入大信息时代[1]。中国工程院邬贺铨副院长指出,电信运营商要转变观念,调整定位,自觉实现由传统网络提供商向大信息服务商的转变。只有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树立大信息服务商的观念,才能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业务,才能满足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大信息时代”是以网络为平台,以大数据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用巨大规模的信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更为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在社会发展中起主要和关键性作用的时代。与“大数据时代”的不同处在于它不只是强调数据的展现,而是强调通过对数据整理、加工和分析,从而揭示其背后的实质信息内容。随着网络的工具从固定终端变成了固定与移动终端并存后,中国数亿计手机用户获取信息更加便利,人们对信息的依赖度更高,信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度更大。我们在公共场所(高铁、汽车、教室、会场等)和家庭客厅,看到的是大多数人都是“低头族”、“拇指族”,近几年出现的这一社会现象,可以看到人们对通过网络获取或者发布信息的依赖与热衷。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主渠道之一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大信息带来的信息风暴使人类社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一是社会生活信息化。信息对人的生活影响形象地说“客户端是小区大门”、“微博是公告栏”、“微信是塞进门缝的广告单”。整个社会生活体系,通过建立各种信息网络设施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各种信息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知天下事”。二是国家经济信息化。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国家经济发展的领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生产环节通过信息联成有机整体,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信息化发展。三是社会治理信息化。有了各种媒介的发布平台,政府和社会组织治理社会的决策、执行过程更加透明,便于人民监督,也便于服务人民;民间基层的意见反馈也更为顺畅和迅速,“信息栓”的梗阻作用明显下降。四是产业产品信息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通过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从而实现产业内的信息化,那么相关产品所含各类信息比重也日益增大。五是人际交往信息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与沟通更加便易化、自由化、直接化,消除了传统交往方式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六是科学研究信息化。大量的科研资料文献被储存于数据库中,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提取与加工以及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加速了科技创新的周期,从而改变人们从事科研活动的渠道、方法及手段。
二、大信息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变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信息时代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必然引发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
(一)世界观的变化
大信息时代,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对“世界是什么”的看法,甚至会对“世界是物质的”这一世界本源性问题的质疑。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它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还是很深入人心并有广泛认同度的,即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但如今事置身于大信息时代的浪潮,面对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全方位的信息化发展态势,人们不禁要问除了认识世界所表现出的物质形态外,又该如何认识它的信息形态?以信息为主要构成的虚拟世界与以物质为主要构成的实在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信息哲学界有的学者提出了“新的物质与信息双重存在的世界观”[4]。
(二)政治观的变化
网络文化的信息结构具有无中心、碎片化的特点,它使人们的民主政治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因为网络舆论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以至于有人就认为网络带来的信息通畅会加速政治民主化进程。所以一般的观点认为,在高度离散化的网络信息文化世界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正如当下流行的观点“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借助网络这个大平台,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的某些束缚,通过微博、微信、网上论坛等发表大量的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网络公平地给每个人超出预期的自由空间。网络信息的话语权平民化、大众化、扁平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的民主政治民主观念的形成与培养,民主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民主决策的制定,民主制度的实施,从而促进公民民主权利的最大程度的实现。但是,在国内,除了官方 “网军”占有一定的阵地外,非官方主要活跃着一批以传播观点、赢得民意为目的“意见领袖”“网络大V”以及主要以获利为目的的“网络水军”,而大多数网民还是潜水、围观,偶而点赞或评论。这种少数人占有发言资源、民主意愿没有激发、民主参与能力不高的格局并没有改变。所以,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政治民主提供了可能性,推进政治民主也将是发展趋势,但是人们的政治观的变化并不是显著的。
(三)经济观的变化
大信息时代的全面发展,对人的经济观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财富观念的变化。“信息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这已成了当今迅速深入人心的观念。随着Google、百度、腾讯、支付宝、余额宝等网络公司的迅速崛起,信息成了新的致富神话。山西煤老板、王石等房地产商、拥有数百万一线工人的富士康公司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取得的财富,却被一些网络信息商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迅速超越。人们现在才如梦方醒,明白网络信息中蕴含的商业价值几乎不可估量,信息成了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经济资产和资源。因此,人们表现出对信息致富神话的强烈羡慕,但同时又对自己如何利用大信息时代的优势、抓住其机遇创造更多的财富感到茫然与无策。
(四)文化观的变化
大信息时代人的文化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网络信息文化的依附、崇尚观念的增强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信息文化,并在今天的大信息时代成为一种最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例如,像新闻产品、媒体产品、广告、软件产品、网站产品这类信息文化产品的迅猛增加,它们具有不易破坏性、可改变性、可复制性、充分共享性的特点,可以及时有效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人们在享用这些丰富的信息文化产品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网络信息文化良莠不齐,存在着快餐化、碎片化、以及庸俗化等问题。文化作为精神财富的结晶,作为“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人文,以化天下”的功能,在网络信息的文化中,正在淡化。
(五)安全观的变化
大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着眼于传统的军事和政治领域的安全观转变为新的网络信息安全观上来。一是,由于网络信息交流的虚拟性,有的网民以为随意在网上发表新闻和言论,可以无须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网络谣言既造成社会伤害,也降低了人们对网络的信任感。二是,人们对信息的发布缺乏安全意识,任意申请一些网站的登陆,登陆密码过于简单 ,硬盘默认为完全共享,共享盘上有密级文件等等这些无形中就泄露了很多不该公布的秘密信息。国家安全信息、企业商业信息、科技成果信息、个人隐私信息,在鼠标轻轻一击的不经意间就流失了。三是,网络信息的“无所不漏”,一方面使一些人的言行谨慎起来了,一方面也让一些人出现了安全恐慌症,美国窃取国外政要甚至民众大量日常信息的丑闻曝光后,不仅引起了对美国不道德行为的愤慨,同时也引发了不安全感。面对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网络监控、信息采集等,有的人感到生活在一种个人信息随时可能被泄露的恐惧中,认为社会毫无隐私可言。
(六)人际观的变化
大信息时代所带来人际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网络信息对人际信任观念的影响方面。当人类社会进入“大信息的虚拟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扩大交往圈的手段和途径, 通过QQ、MSN、电子邮件、BBS、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结识新朋友,倾诉在熟人中不便谈吐的心声,寻找情感支持与共鸣。这一方面既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度增加,尊重感增强。但又由于网络信息交流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又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任基础。因此,人的浅层次交往面在增大,但是深度交往却难以在网络中发展。网络人际交往安全观是新时代正在培育的观念。
(七)科研观的变化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便捷性、交互性及极大丰富性使科研用户在信息的获取、文献资料利用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高校科研信息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科研用户将互联网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网上资料数据库的检索和查询成为他们的首选。通过科学实验、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等获得第一手的信息的科研传统在淡化,对文献数据资料等信息的证实或者证伪的积极性在下降,“拿来主义”的抄袭现象有所发展,这就使得现在的科研成果原创性创新降低,更多的是一种集成性创新。
三、大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思考
面对大信息时代给人的思想观念带来的深刻变化,站在时代前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原则,自觉地适应大信息时代对教育变革的需求,积极探索其科学的对策。
(一)坚持物质第一性与正确认识信息属性的世界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不能对其僵化,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解释新的时代现象,破解时代难题,揭示时代发展新规律,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5]大信息时代下,人们在感受到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同时,也进入了信息世界。要正确面对时代所产生的世界观困惑,才能真正达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效果。
(二)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共同提升的政治观教育
大信息时代由于网上信息交流的自由度和方便性的增大,使人的民主意识也有所提高。然而,公民即使具有了较高的民主意识,但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民主能力。实践中,一些人的民主参与能力确实不高,这就要求在以后的政治观教育中,不仅只是进行民主意识的培养,还要在民主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因为民主能力的提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民主意识、民主欲望最终要落实到民主实践能力上来,进而在通过民主实践能力的提高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欲望。那么,在大信息时代就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创建网络环境下政府与民众信息交流模式,通过发帖、跟帖、定期上网对话的机制,让民意充分表达,并及时有效地分析处理民众的意见,给予必要的回应。通过网络空间这种场所,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让民众积极表达政治意愿、参与政治事务、锻炼民主参与的能力。要努力破解当前在网络平台上精英主导、大众围观的格局,通过依法治网的思路,解决多数人存在的“不屑于”*很多学者长期受到“期刊等级”的评价政策指挥棒影响,只重视在正规的纸质媒体期刊发表学术见解和主张,认为在网络上发表一般都是低层次难以入流的东西,为保持身份地位的“高雅”性质,所以“不屑于”在网络发声。“不敢于”*因为网上信息鱼目混珠,网民构成十分复杂。如果发表一些不合某些网民群体胃口的信息言论,可能“引火烧身”,招致围攻、谩骂等人身侵权,受到伤害却不知对手是谁。所以很多人在没有政府作为背景、或者庞大“粉丝群”作为舆论后盾的情况下,一般只愿意当观众。“不值于”*很多人认为网络平台都是闲暇时间充裕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那里消磨时光的场所,与其在那里“高谈阔论”,不如在现实中干点实事。把时间精力花在网络上“空谈”是没有价值的。的观点,最终引导公民将民主能力转化到现实中来,做到“想参与”、“愿参与”、“会参与”,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向深层次发展。
(三)正确处理信息与财富关系的经济观教育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认识到不能仅仅将网络平台作为抒情或发表议论的工具,还要挖掘互联网上的“信息财富”。但仅看到信息即财富的观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正确处理信息和财富的关系。因为信息虽是财富,但有了信息不一定就有财富。因此,要引导人们分析大信息时代哪些特征可能带来新的商机,自身是否具备利用这些信息创业致富的优势,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哪些地方入手来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创造财富。通过引导青年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借助信息技术预判市场走势,更好地在产品设计、产品销售、市场定位、客户细分、盈利模式、用户需求等方面下功夫,真正让“信息”变成“财富”。培养“实干致富”的经济财富观,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切忌想入非非,眼高手低,甚至存有利用网络漏洞一夜暴富的不当幻想。
(四)增强判断与选择能力的网络文化观教育
大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的某些方面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 “网络文化信息垃圾”,反动、恐怖的网络文化等等污染了网络文化信息环境。当前一些网民的网络文化判断力与选择力不强,对各种网络文化都兼容并蓄,这样就极易受不良文化的侵袭,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增强人的判断与选择能力的网络文化观教育就极其重要。对此要引导网民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提高网络文化欣赏品位和鉴赏能力,认识网络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对人的影响功能,加强网络文化修养,提高防范和抵御不良网络文化的能力及网络先进文化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安全意识与正确危机感的信息安全观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传统安全观的内容与应对措施,已经无法适应网络环境及其运行规则,需要采取措施增强信息安全观教育。在大信息时代,要加强人们的国家、民族信息安全意识。在网络上开展个人聊天、发表见解、发表论文、网民辩论等活动时,要保持清醒的“保密意识”,防止因为“不慎”,造成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核心数据、核心信息的泄露,进而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利益造成损害。同样,还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教育。现在人们个人的信息安全意识严重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网络安全问题发生后,人们又生活在过分恐惧、焦虑的网络生活中,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对人们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与正确危机感教育。具体就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向网络用户讲解网络信息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数据恢复软件、常用的加解密软件、反病毒软件及防火墙的选择与使用,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正确认识和分析网络信息中所存在的安全漏洞,可以提前预防信息安全风险、规避信息安全风险。同时也要积极引导网民善于发现并抓住网络信息所带来的机遇,更好的发展自己。
(六)正确处理信任不足与信任过度的人际观教育
当前大信息时代,网络人际交往存在着信任危机的问题,表现为信任不足和过度信任的两个极端,而且网络信任问题正在蔓延到现实生活中,严重影响到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所以,正确认识网络交往中存在的信任问题是人际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虚拟化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很多网民抱着漫不经心的态度在网上交往,造成了人们对交往对象的真实情绪的认知困境。同时网络信息交流的便利性又使人更多得沉溺于虚拟世界中,不愿直面现实世界,这就加剧了人际信任的危机。因此,需要提高网络人际信任度以调解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对网民进行网络伦理教育,对网络信息给予更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关怀。同时,还要进行网络人际交往规范教育,使人们的网络交往能够有章可循;要利用网络信息的资源,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虚拟情境,使网民们获得不同的角色情感和态度体验,从而能更好的换位思考,从他人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建立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
(七)培养利用信息资源与参与科研实践并重的科研观教育
大信息时代,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既为科学研究带来了历史机遇,但也对其带来了冲击,甚至影响到一些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发展。为此,合理的利用信息资源与亲自参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并重的科研观教育就变的极为重要。随着科研信息化的发展,查找文献、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传统的科研方法因其周期长、成本高、局限性大,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大信息时代的信息共享性和信息流通便捷性,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库提供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大大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因此,利用共享性信息资源库进行科学研究是必要的。但是,信息库取得的信息,不能替代科研工作者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或者通过实践验证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因为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才能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证实其真伪,这是提高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创新的必要方法。在对信息资源采取“拿来主义”取巧态度,造成大批低质和虚假科研成果的问题,我们更要旗帜鲜明地反对。
[1] 葛敏,季一木,崔梅.大信息时代信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6-89.
[2] 姚春鸽.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电信运营商要成大信息服务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5-27(7).
[3] 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3.
[4] 李国武,邬焜.信息哲学是信息时代的科学的世界观[EB/OL].[2014-04-28].http://www.niubb.net/article/913587-1/1/).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292.
(责任编辑:司国安)
The Change of Mindset of People in Great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Contempl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U Lige, LAN Meir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China)
With the coming of great information age, people have changed a lot in terms of their value and attitude towards the world,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ecur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research, which, undoubtedly, will result in the profound change of people′s mindsets. It is significant to comprehend the connotation of great information age, analyze the nee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dapting to great information age and exploring counter scientific strategies.
great information age; minds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0.15896/j.xjtuskxb.201505019
2015-01-25
卢黎歌(1953- ),男,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D648
A
1008-245X(2015)05-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