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阐析

2015-02-20陆卫明

关键词:弘扬培育价值观

陆卫明,曹 芳,吕 菲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论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阐析

陆卫明,曹 芳,吕 菲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文化的核心与根本在于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核心的核心、根本的根本,是占主导地位的优秀价值观;弘扬与培育具有强大生命力与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地位、精神蕴涵、培育与践行途径等一系列新论述,发前人未所发,对实施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国家和民族精神

核心价值观是指占主导地位的优秀价值观,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思想,着重阐释了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地位,深入系统地阐释了它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实质,并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地位

所谓文化主要是指特定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思想观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模式等等,核心在于它的价值观。如果说文化的根本在于它的价值观,那么核心价值观则是文化的根本的根本,是文化中最深层次的心理结构,是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实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规范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行方向,并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所反重强调的那样,“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168“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1]163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培育和弘扬具有强大生命力与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价值就日益凸现了出来。

(一)发挥文化力量、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所谓文化的力量,指的是文化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2]695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肯定了“文化力量”这个提法。优秀的文化价值观是维系一个国家民族团结奋进的主要纽带与精神动力,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从根本上来说,就表现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美国的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也曾指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3]1。看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价值有多大,主要就取决于它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哪些独特的价值观。对此,习近平精辟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163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就是要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就是要培育出在全球视野中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价值观。从我国历史来看,中国开化甚早,其所以年稷久远,相承勿替,迄今犹存,无疑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蕴育于其中,这就是中华文明独有的价值体系。习近平热烈地肯定了这一点,认为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能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181因此,构建和培育在全球视野中具有竞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内部意义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为我国国民提供一种新的生活价值取向,一种新的认同感,并赋予国民新的、崇高的生活意义。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来源。它关乎国家的富强、人民的福祉。因此,习近平提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推进[1]163。外部意义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回答中国代表着一种怎样的价值、中国体现的是一种怎样的软实力。毕竟,在国际社会上,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不仅仅是外交政策的事情,也需要文化上的依托。这就需要通过提高文化软实力,来“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社会系统能否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能否得以有效维护,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关键的要素就在于能否达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因此,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1]1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为国民提供新的生活价值取向和认同感、赋予国民崇高生活意义的同时,也将为国民在社会行为方面提供软约束,构成社会的凝聚力。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社会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离开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失去科学合理的价值导向,社会成员就会失去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社会发展就会陷入混乱状态。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之所以四分五裂,停滞不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国家缺乏核心的主导价值取向,社会上各种价值多元并存、不能明辨,导致人们思想混乱、行为失范,社会涣散、灾难深重。在国际上,苏共的垮台、苏联的解体都深刻印证了这一点。党的十八大综合考虑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就是要凝聚共识,使我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进”,这是中华民族、社会主义中国繁荣昌盛“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1]168。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4]49因此,“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质的价值体系。”[4]49-50这是我们党在历史上首次将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联系起来论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习近平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5]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4]93。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治理体系是制度体系,是“国之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进行国家治理的能力,价值体系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国之魂”。只有二者高度契合、相得益彰,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与社会。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作为兴国之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导向,起着引领者的作用。在现实中,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制度体系还没有达到更加完善和定型的阶段。在推进其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中的具体制度安排,将发挥评价判断与协调规范的作用,确保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后者是前者的承载和保证。可以说,习近平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关系的论述,是对我国管理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贡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蕴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就迅速引起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11年以来,理论界围绕“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最大限度地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立足于历史、当代、国际等多个视角,从国家、社会、公民等不同层面,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构成要素。他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170这段话集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与内在要求。

(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以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为基础和灵魂。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性”。习近平指出: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1]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社会实践、社会制度,归根结底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最本质的内容。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和理想诉求主要体现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公平正义这两大核心价值之上,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核心价值理念在历史上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曾产生过巨大的实践效应,今后仍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致力于为社会主义中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一整套迥异于资本主义的全新的价值范式。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具体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不能丢”,还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从中汲取智慧与涵养,否则就会缺乏根基,割断精神命脉。习近平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64。同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积淀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价值体系,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理结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个倡导”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就是因为它“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1]169。因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则就不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曾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过巨大影响,时至今日,这种影响在亚洲国家依然随处可见。我们需要将这种影响力持续下去,经济上的崛起使得当今中国国富民强,但惟有完成文化和政治上的转型,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1]174。

(三)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吸收人类文明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尤其要批判性继承与吸收近代以来西方启蒙思潮的积极思想成果。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对此,习近平要求我们要加强宣传和报道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事物,各国涌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以有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1]156。他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批判性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加强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兼容并包、博采众长。“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171郑永年先生提出,一种文化要成为“软实力”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能够解释自己”,二是“必须能够让‘他人′信服、信任”,三是“‘他人′能够自愿接受这种文化,这三点是文化软力量的本质”[6]114。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对内要能够凝聚人心,吸引本国意识形态的人民,对外要能够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价值中争得国际话语权,吸引世界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在我国,但不应狭隘封闭,要面向全人类开放。而西方文明流传至今其中必定包含有有益人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中国不能因为与西方意识形态不同,而将其排斥在外,否则就是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自我束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为世界提供一种崭新的文化范式,就必须批判性地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以世界的眼光发展中国文化。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三个倡导”,明确将“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等理念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提了出来,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勇气和思想智慧,站在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上,敢于并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西方进步的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优秀价值理念赋予新内涵、新诠释,使之提升到更高层次的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理想。

(四)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这包括近代以来的中国精神思想,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具体而言,就是要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习近平明确强调这种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并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我们一定要弘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1]40。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意义非凡,尤其在民族遭受外敌入侵,政权易主的危难之时,总能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反对压迫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任重路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能最大程度地“凝心聚气”,是我们的“一大法宝”。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就是因为秉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这是我们民族前进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事业,需要我们将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这种优良的文化传统,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来,这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

习近平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81。为此,他还提出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164。这就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总体路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

我们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4]94。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是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因此,这个价值观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尤其对于少年儿童和青年更为重要。习近平特别强调:“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竖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1]181“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172这就需要我们将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生活实践、价值自信结合起来,养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信仰。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回忆新加坡建设时,曾讲到:我们之所以必须要传授给年轻的一代以共同价值观,是因为“这些准则、价值观以及教条将能塑造完整的未来新加坡人。”[7]395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是保持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是我们塑造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同时,每位教员更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者、弘扬者,追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175。

(二)高度重视道德建设

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习近平认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以此来推动全社会“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1]165。习近平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的过程。对此,还特别强调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道德性的特征,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德,它“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社会”的“大德”[1]168。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1]172。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在实践中做到尊重道德主体承继的价值观,重视在日常中深化价值观,重视宣传的重要性。尊重道德主体承继的价值观,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筑精神文明建设的信念基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代代流传,深入人心,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当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基。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1]164。中华传统美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不仅包含着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精髓,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也是一致的,具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永恒魅力。对历史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我们要有所扬弃和继承。重视在日常中深化价值观,就是要养成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自觉,构筑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165。因此,我们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其转化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将其融入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机关准则、企业规章、学生守则等等,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此外,习近平还十分强调宣传阵地的重要性。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仅仅局限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之间,也要使老百姓能够“听得到”,“听得懂”。同时,习近平强调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润物细无声”,这就要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必须反对和否定的”[1]165。当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领群众”[1]165。

(三)充分利用制度、政策、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社会管理全过程。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4]95。这就要求不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还必须要同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各种社会管理要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要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95。其次,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做到习近平所要求的“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1]165第三,通过法律来推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体系,用法律的形式来推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制度、政策、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各个领域,全面巩固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为全社会稳定、持续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四)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

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4]96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还在于在本国人民内部凝聚力量、形成共识,得到本民族广大人民的认可。而要想得到本民族广大人民的认同,就必须深入本民族认同价值形成的文化价值之中,即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泉源,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抛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就会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了其最具活力和最具特色的部分。 “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96。创造性地“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164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不失为培育与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与途径。这是我们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也是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十分关键的环节。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3-6.

[6] 郑永年.为中国辩护[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7] 李光耀.李光耀40年争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冯 蓉)

Xi Jinping′s Rec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LU Weiming,CAO Fang,LU Fe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Cultural values are the core and fundamental of a culture and core values are the central elements of the cultural values and are dominated by excellent values. Promoting and cultivating the core values of strong vitality and appe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resident Xi Jinping′s rec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ategic position and spiritual implication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on how to cultivate and fulfill these values is unprecedented and provides significant guidance for building China into a cultural power.

Xi Jinping; socialism core values; cultural soft power; state and national spirit

10.15896/j.xjtuskxb.201505015

2015-03-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K034);西安交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项目

陆卫明(1964- ),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D601

A

1008-245X(2015)05-0099-05

猜你喜欢

弘扬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