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与对策研究

2015-02-20王亚玲

关键词:经济带智慧建设

王亚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丝绸之路经济带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与对策研究

王亚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西部开放开发的重大战略措施,这一战略的实施必须借力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信息流整合物流、资金流、人员交流,加快丝绸之路“智慧带”建设。建设丝绸之路“智慧带”需要结合西部现有经济、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约束,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建设沿线智慧城镇群,以信息化建设提高西部开放开发水平。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西部开放与开发,目的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1]。西部开发开放要以城市(镇)为中心,要依托已经形成的优势互补并能有效协同的城市(镇)群[2]。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一带一路”的区域开放开发作用。报告中还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并首次将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纳入其中。当前全球面临一轮新的信息技术革命,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兴起,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国家战略以应对高科技领域的挑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以德国工业4.0战略和美国发起的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战略为主要代表。我国当前制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也必须借力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信息流整合物流、资金流、人员交流,加快丝绸之路“智慧带”建设。

一、智慧城市理念与丝绸之路“智慧带”概念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应对城市人口增长、破解城市化问题的战略举措,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被提出,并相继出现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和智能城市等概念。2007年10月,《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提出“智慧城市”构想。而智慧城市理念的广泛传播与快速发展得益于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及其成功的商业运作。中国自2009年开始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沿线城市也在积极行动。但是如何把这些智慧城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支点,建立“智慧带”,以“智慧带”推动西部开放与开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智慧城市概念形成及构成要素

IBM智慧地球理念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也引发了全球智慧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09年,IBM公司与迪比克市合作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新加坡提出2015年建成“智慧国”计划;丹麦制定建造“智慧城市哥本哈根”计划;2010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发“Smart Grid,Smart City”示范工程;2011年韩国发布了“Smart Seoul 2015”计划。

“智慧城市”被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系统的各类关键信息,对于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方面的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3]。而其他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进一步丰富了智慧城市的内涵,他们更加重视社会资本、教育、人力资本以及资源环境等因素在城市建设中的推动作用。2008年,Hollands在《真正的智慧城市,请起立》中,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及评价问题[4]。这引起了对智慧城市构成要素研究的深化。IBM确立了智慧城市7要素,即交通、通信、水、能源、城市服务、市民、商业,并针对每一要素给出了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智慧化三个维度上的具体目标。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把智慧城市分为11个构成要素,即能源、交通、水资源、绿色建筑、废物预防、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绿色空间、环境公平、生活水平、智慧增长[5]。欧盟确定的智慧城市要素包括6个方面,即智慧人口、智慧流动、智慧经济、智慧环境、智慧治理和智慧生活。上海浦东发布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包括了基础网络设施、公共管理和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市民人文科技素养、市民主观感知、软环境建设,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中包括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而住建部发布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等内容。

(二)丝绸之路“智慧带”概念界定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已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有学者基于以信息化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设想,提出建立网上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经济地理学范畴,因此应该表现为“经济带”上各城市(镇)协调统一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依托陆桥通道上的城市群和节点城市,推动形成与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大合作。《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再次明确提出了根据一带一路走向,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发展思路。所谓丝绸之路“智慧带”,是借力新一代移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智慧城市”建设,形成智慧城镇群,最终使整个经济区在交通能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全方位智慧化联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西部开放开发的目的。

丝绸之路“智慧带”是一个包含了网上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的内涵更为丰富的概念。它重视的是经济带城市系统的全面智慧化,重视的是经济带智慧城镇群的形成,是西部开放开发的重要支撑。这不仅仅涉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关键是人的全面智慧发展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创新问题,还涉及制度创新问题。

二、建设丝绸之路 “智慧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

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西部开放的重要机遇。《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其中,明确了西部省份的全面开放格局,即把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把广西打造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促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的贸易与合作。在西部内陆省份,以重要的城市节点为依托,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的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使成都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6]。借助这一理念,建设丝绸之路“智慧带”推动经济带的互联互动,助力西部开放。通过城市节点的智慧化,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上丝绸之路,推动沿线各国早日实现互联互通,并借助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打通合作通道。

首先,破除转型期城镇化难题。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两大战略共同推进,能够实现叠加效应。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与升级、人才培养等,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而智慧城市建设旨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诸多发展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其作用在于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其次,实现发展红利倍增。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发展新常态阶段,这就要求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更加重视教育和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地区,同时又是我国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承担着国家国防安全的重要职能。在这种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问题,只能通过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的智慧化,才能有效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才能满足新常态发展要求。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如果实施了智慧化管理,智慧红利将会增加 3 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智慧城市,必然会吸引高端资源和高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智慧红利。最后,以“智慧带”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在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地区总体上经济还是相对落后,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的发展是当务之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当属世界经济最繁华地区,而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却沦为欧亚大陆的经济洼地。通过“智慧带”建设,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产业建设,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协调运行,激发经济洼地的内在发展活力,以丝绸之路“智慧带”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丝绸之路“智慧带”建设的现状及困境

在世界各国和地区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态势下,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为了实施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住建部先后于2012年、2013年进行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2012年,西部地区主要在贵州、四川、陕西、新疆等地少数几个市县布局了试点城市,2013年在西部所有省份全面布局试点。但是,从现有的试点市县来看,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试点,呈散点状,没有考虑区域城镇群智慧化问题,没有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进行设计和建设。如果这些城市(镇)相对孤立建设,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或者是过度建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小城(镇)的建设问题,更需要通过城镇群的智慧化建设发挥整体协同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作为经济欠发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建设“智慧带”的基础条件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进一步缩小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大力发展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产业。但是与东部相比,与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要求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比如,2013年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为1745.37万公里,东部地区为766.31万公里,占到43.9%;西部地区为500.98万公里,只占到28.7%;西部地区上网人数1168万人,东部31506万人,东部是西部的27倍;互联网的普及率西部平均为40.34%,与东部58.48%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北京、上海已分别达到70%和75%;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目前在东部互联网已经普及的情况下,西部还有24.15%的行政村没有开通互联网[7]。

第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IBM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战略是基于电子信息企业转型的角度提出来的,而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能够率先试行建设智慧城市,是因为已经形成比较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深圳是比较早确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目前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一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并且在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达到了全国领先。这显然得益于雄厚的信息技术产业基础。深圳电子信息产业2014年的产值已经达到12431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的14.28%[8],在感知技术领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有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和交易中心。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结构呈现低度化特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陕西、四川、重庆,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而其他各省份信息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没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智慧城市以至智慧带建设很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增长点,也很难推进区域的四化融合发展。

第三社会创新能力提升尚需保持加力态势。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但是真正重要的是以现代技术为基础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9],因此,要特别重视创新在其中的作用。可以说,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的结合[10]。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同时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中指出,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等东部地区和城市,多年来一直稳居创新能力排名前几位,而西部地区整体的创新能力仍然偏弱,呈现周期性波动[11]。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还需增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经济洼地。2013年,西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13915亿元,占全国19.37%,东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占到54.55%。西部地方财政能力不足,2013年东部财政收入是西部的2.7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东部是西部的1.45倍,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东部是西部1.93倍[7]。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了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大量投入,在产业、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相关方面的应用体系也要适应智慧城市发展需要进行更新和完善。目前正在进行的智慧城市试点,国家没有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智慧城市资金不足。

第五政府需要适应信息化发展改进治理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建设问题,特别是“智慧带”的形成需要依靠政府之力。而智慧城市建设也包含了政府治理智慧化问题,要求建立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部分省份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市场化水平比较低,社会治理能力弱,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服务意识低于经济发达地区[12]。

四、丝绸之路“智慧带”建设路径及对策措施

(一)建设路径

IBM公司董事长、智慧地球理念的倡导者彭明盛认为,要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样也是构成丝绸之路“智慧带”的神经元。具体的建设路径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联通各智慧城市建立智慧城市(镇)群,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智慧带”。

一方面,构建智慧模块,形成智慧城市系统。

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本文按照以上思路,借鉴智慧城市要素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构建智慧城市五个智慧模块,即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民生、智慧社会治理、智慧产业和智慧生态环境。城市智慧化是通过将其各模块智慧化,最终实现将城市(镇)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网络联通便捷、人民生活和谐、生态环境友好、全民创新意识强、政府公共服务高效的智慧城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构智慧基础设施框架。构建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宽带泛在的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云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城市大数据中心。并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把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连接起来,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和运行。二是发展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智慧产业。结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建设云计算基地和研发中心;依托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信息传感装备制造、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装备制造、智能交通装备制造等;依托现有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和智慧能源产业。三是建立智慧治理模式。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升级和整合现有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形成全覆盖的、方便高效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提供以人为本的网络服务。四是打造智慧生态环境系统。通过系统仿真技术手段、数据挖掘、数学模型,对城市自然环境实时监测,有效防控污染事件的发生,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五是提供智慧民生服务。智慧民生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重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就需要对教育体系、医疗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智慧化建设。

另一方面,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丝绸之路“智慧带”,实现与欧亚大陆互联互通。

一是联通智慧城市,建设丝绸之路智慧城镇群。按照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的空间发展战略,有机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互相协调的智慧城镇群。二是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各城市(镇)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统一成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丝路”,推动区域通信网络一体化。并与沿线国家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海底光缆、空中卫星信息通道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建立我国通过欧亚大陆连接西亚和欧洲的信息网络通道。三是建立丝绸之路网上大物流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整合电商资源,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加快网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一个融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为一体的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大流通体系。四是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智慧产业集群。相关省份要合作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能源产业集群,打造智慧产业链。延伸国内外产业链条,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推动沿线国家加强在以上各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

(二)丝绸之路“智慧带”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组织协调机构。要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个区域来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智慧带”建设。处理好区域一体化中的各种关系,还要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就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力资源一体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智慧带”建设还涉及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问题,涉及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合作。协调各方面利益,保证互联互通,现有的体制机制还很难有效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和机制,才能保证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有序竞争又能合作共赢。

第二支持信息化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信息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成为国家战略的制高点。当大量互联网技术、智能应用融入到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城市各个领域,信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要尽快实现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和信息安全产品。应鼓励企业与西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性技术服务平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共同开发与共享。同时也要重视相关的政策与制度研究,成立专门的软科学智库。

第三出台倾斜性政策,实施项目联动推动机制。国家应象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一样,出台倾斜性政策。要创建一批以智慧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台,引进和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丝绸之路智慧带,要形成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意识,建立跨区域联动建设项目,以项目带动区域合作与联通。

第四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应对丝绸之路“智慧带”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投入。要发挥专项资金引导扶持作用,重点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和重大智慧应用项目建设。为提高投资效益,应根据智慧城市系统的公共性与基础性不同,按照基础平台类系统、业务应用类系统和市场主导类系统,采取不同投资运营模式。即基础平台类系统由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统一规划;业务应用类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各方投资和运营;市场主导类系统的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建设运营模式。

第五创新政府治理模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维治理模式,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企业在“智慧带”建设的主体作用。通过舆论宣传和引导,吸引和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加强与公众互动;特别是通过实施智慧保障民生项目,让全社会了解建设规划方案以至具体项目,使公众真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改善民生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整个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1] 胡鞍钢,马伟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10.

[2] 罗蓉,罗雪中.论区域经济一体化演进机制及城市主导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2009(9):91-96.

[3] 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http://www-900.ibm.com/innovation/cn/cities/pdf/white_paper_0924.pdf.

[4] Hollands R G..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J]. City, 2008,12(3):303-320.

[5]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What are smarter cities? [EB/OL]. http://smartercities.nrdc.org/about.

[6]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网,2015-3-28,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328/c1002-26764633.html.

[7] 中国统计年鉴2014[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91A91DE8C40EF637E26C1177BF597E15?m=fsnd.

[8]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12431亿[N].深圳特区报,2014-4-11.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4_04/11/35671152_0.shtml.

[9] Caragliu A, BoCD, NIukamp P. Smart cities in Europe [A] // The 3rd Central European Conference in Regional Science [C].Košice, Slovak Republic, 2009.

[10] Kanter R M, Litow S S. Informed and interconnected:A manifesto for smarter cities [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General Management Unit Working Paper, 09-141. 2009.

[11] 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出炉 江苏仍位列第一[N].中国科技网,2014-12-26. http://www.wokeji.com/qypd/qypdxwzbc/201412/t20141226_912534.shtml

[12] 刘晓燕,基于电子政务的西部地方政府核心竞争力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6):5-8.

(责任编辑:司国安)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 of Smarter Cities o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WANG Ya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126,China)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it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strategy must be implemented by means of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That is to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information, and to integrate the goods flow, people flow, capital flow with information flow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Smarter Belt. Considering the economic basis in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and its industry found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natural conditions,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put forwards to establish smarter town groups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us to promote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of China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new-type urbanization; smarter cities

10.15896/j.xjtuskxb.201505008

2015-03-30

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4KRM11-02), 陕西省哲社规划项目(12D0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王亚玲(1971- ),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F014.36

A

1008-245X(2015)05-0054-05

猜你喜欢

经济带智慧建设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有智慧的羊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