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探析
2015-02-20张翠
张 翠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梦想是激励人们努力进取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时,这种梦想作为国家与民族的共同愿景就有了动员全民族的强大感召力。“中国梦”作为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与共同愿景,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确立和实现个人梦想的重要参照,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国梦”教育也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拟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角度,探讨将“中国梦”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具体事宜。
一
(一)“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必要性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有必要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其中。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之一是理想信念教育,而“中国梦”教育是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1]。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与国家的未来,必将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历史发展、当代内涵与实现路径等就成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必修内容[2]。
其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阐述“中国梦”,在海内外引起广泛热议。在这种热议氛围中,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容易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与讨论兴趣,从而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
最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国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干课程,内容丰富庞杂,以“中国梦”的历史发展与实现路径来统摄这些丰富庞杂的教学内容,更具有历史与现实的说服力,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从而可以真正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3]。
(二)“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可能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的内容同“中国梦”的提出与实现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中国梦”的铸就与圆梦过程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因此,二者在内容上的契合使“中国梦”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成为可能。
二
根据教育部社科司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的精神,将“中国梦”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进程,笔者建议两种教学方案:其一是融贯型教学,就是在讲授中国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将有关“中国梦”的内容分别融入其中进行讲授;其二是专题型教学,就是在教材体系之外,另辟一个专题来讲授“中国梦”,并且为了更具历史感与时代感,在讲完教材内容后,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来讲授“中国梦”[4]。
第一种方案的优点是不改变原有的教学进程,只需要在每次教学中增加“中国梦”的有关内容即可。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梦”的教育内容不成体系,难以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对“中国梦”的系统认识,从而使“中国梦”教育流于形式。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中国梦”教育的专题型教学,即在讲授完中国近现代史之后,以专题的方式、以“中国梦”为主线来梳理和巩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这样,既可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又能系统、深入地剖析“中国梦”,从而真正实现历史课教学与“中国梦”教育的目的。
三
以专题型教学为例,在讲授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后,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可以安排一个专题着重讲授“中国梦”的以下内容:
(一)“中国梦”概述
1.“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向学生明确指出,中国近代以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历程事实上就是“中国梦”的铸就与实现的历程,即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是“中国梦”的铸就历程,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是“中国梦”的实现历程,从而为后文的详述奠定基础[5]。
2.“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社会和谐,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二大历程任务的具体目标。因此可以说,实现“中国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和主线。
3.“中国梦”的具体目标
实现“中国梦”有两个具体目标。其一是指两个百年发展战略,也可概括为新世纪三步曲: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整个21世纪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二是指使衰落之后的中国再次兴盛起来。当然,这不是指恢复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而是恢复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份额,比如,中国在科技水平、经济总量等方面曾经达到世界的一半以上,今天已不现实,但可以努力做到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大体相当。
4.“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6]。其中,中国道路可以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侧重讲授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对于中国革命与中国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梦”与中国近现代历史
1.“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近代工业革命的展开,曾经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傲视诸“夷”的“天朝上国”在1840年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逼到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国梦”就铸就于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之际。多少仁人志士为之砥砺前行、舍命洒血,却未能救民族于危亡。“五四”运动以后,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找到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经过9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终于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使中华民族距离“中国梦”越来越近。因此,于此时提出“中国梦”,更能凝聚整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也更能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信念,突现出“中国梦”在当代的强大感召力。
2.“中国梦”的历史承载:1840—1949铸梦,1949至今圆梦
(1)饱受屈辱的铸梦历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华民族曾经兴盛过,只是在1840年前后衰落了,现在力求恢复以前的辉煌。
曾经的兴盛:秦朝兴盛时罗马帝国尚未崛起。汉朝因丝绸之路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心。三国时期,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开始摇摇欲坠,美洲的文明帝国也尚未建立。汉至南北朝中国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造纸术、地动仪、圆周率等)。隋唐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与音乐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封建时代的顶峰,元朝各方面仍处于领先。明清商品经济与封建制度开始没落,尤其清朝闭关锁国终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
近代的衰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两半”社会的深渊。
面对曾经的辉煌和当下的衰败,中华民族在屈辱与苦难中开始探索民族救亡与复兴的道路。农民阶级的具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方案、地主阶级的维护封建统治的方案、新兴资产阶级的改良方案和革命方案等,都未能拯救民族危亡,中华民族的铸梦历程遭受挫败。
(2)艰辛探索的圆梦历程:尽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铸梦进程均以失败告终,但这些探索为后来更为先进的阶级即中国工人阶级的铸梦和圆梦进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接受过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顽强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辛亥革命之后十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陆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这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并把它推进到了新的阶段。”[7]72
工人阶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经过30年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完成了铸就梦想的任务,为圆梦奠定了基础。这里需要向学生明确指出的是,尽管可以将实现“中国梦”的起点视为1840年,但1840—1949年的首要任务是救亡,并不具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因而只能算作中华民族铸梦的历史。换言之,没有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不可能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形成并奠基于探索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完成于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因此,1840—1949年是铸梦的历程,1949年之后才是圆梦的历程。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以及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即圆梦的开始。圆梦的历程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仍然充满艰辛与曲折,且任重而道远。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相关概念辨析
(1)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37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7]1这段话告诉我们三个信息: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谁的领导下开创和发展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创和发展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从来源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从内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一种社会主义,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如何?其地位体现于:这条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7]30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7]308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7]307-308。
2.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
在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长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八项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这八项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可以说,八项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坚定不移的坚持着八项基本要求,“中国梦”一定可以美梦成真。
“十八大”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以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在当代中国,中国精神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化、大众化,“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从而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与行为准则的统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追求,其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所以,要实现中国梦,每个人必须为倡导、维护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努力!
当然,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一定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宝贵的人生!
(五)当代大学生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些清楚地表明,实现“中国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自信来源于深入地学习、正确地理解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就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的历史来进行,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寻国家出路、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来展开。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梦”的探索和实现史。“作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我们大学生一定要牢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当前,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7]314这就是“中国梦”教育专题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
[1]熊晓燕,何润霞,申捷.推进"中国梦"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68-71.
[2]刘冠军.“中国梦”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9):14-16.
[3]高宜新,张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中国梦”的基本原则和目标[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279-280.
[4]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N].人民日报,2012-11-26(01).
[5]李捷.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N].光明日报,2013-1-4(3).
[6]张洲,张国镛.“中国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地位和时代意义[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12-14.
[7]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