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肬”的本草名物简考
2015-02-20张秀平,王育林,李曌华
“蚀肬”的本草名物简考
张秀平,王育林*,李曌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古代文献中“蚀肬”既是桑螵蛸的异名,又是螳螂的异名,但桑螵蛸与螳螂是两种药品。文章根据《千金翼方》资料,结合古代辞书、文献及药物学著作中的内容,从本草名物训诂角度对“蚀肬”进行考释。结论为:“蚀肬”“食肬”“龁肬(疣)”三者义同,互为同物异名关系,均可指螳螂;“蚀肬”最初应仅为螳螂或桑螵蛸一方的异名, 后又混用为另一方的异名,至《本草纲目》始对二者有所区分;“蚀肬”得名于其能治疗恶疮疔肿一类的病症,对李时珍认为“‘蚀肬’,生者能蚀疣目”的说法提出质疑。
关键词:蚀肬;桑螵蛸;螳螂
DOI:10.13463/j.cnki.cczyy.2015.06.076
中图分类号:R2-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258(2015)06-1307-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汉语医学名物词研究”(11BYY068)。
作者简介:张秀平(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千金翼方》中药名词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0)
*通信作者:王育林,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电子信箱-zxpjiayou-2012@163.com
“Corrosion warts” materia medica meibutsu
ZHANG Xiuping, WANG Yulin, LI Zhaohu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Based on “Qian Jin Yi Fang”, this article gives an explanation of Shiyou(corrosion wart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exegetics with the reference of ancient dictionaries, articles and medical work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Shiyou(eroding warts), Shiyou(biting warts) and Heyou(swallowing warts) are synonyms and they three can all refer to mantis. Shiyou(corrosion warts) originally only referred to mantis or Sangpiaoxiao, but later it expanded to both mantis and Sangpiaoxiao. It is in the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that mantis and Sangpiaoxiao are clearly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The name Shiyou (corrosion warts) came from its function in treating symptoms like malignant sores, furuncles and lumps, and this article doesn’t agree with Li Shizhen’s saying about it “live mantis can erode warts”.
Keywords:corrosion warts; Mantis egg-case; mantis
《千金翼方》是唐以前医学资料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收载的药物有907种之多,记载了药物的产地、炮制、性味、主治、功用、异名等相关内容。笔者根据《千金翼方》中的资料,结合古代辞书、文献、药物学著作中相关的内容,对书中记载的桑螵蛸的异名“蚀肬”进行了考释。
1“蚀肬”之名与其所指
1.1“蚀肬”指桑螵蛸,是桑螵蛸的异名《千金翼方》卷四:“桑螵蛸,味咸甘,平,无毒。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又疗男子虚损,五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久服益气养神。一名蚀肬,生桑枝上,螳螂子也。 ”[1]依《千金翼方》:桑螵蛸即螳螂子,又名“蚀肬”。考查其他本草著作关于蚀肬的记述情况,发现早在《神农本草经》就已有记载,其卷一:“桑螵蛸,一名蚀肬,味咸平。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采蒸之”[2]。其后的《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绍兴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也都收入了“蚀肬”一名。1.2“蚀肬”指螳螂,是螳螂的异名桑螵蛸与螳螂的关系,古代文献对其亦多有记述,如《艺文类聚》卷九十七:“礼记曰郑注云,螳蜋,螵蛸母也”[3]1692,这与历代本草观点较为一致,亦与临床用药相符。现代本草认为“桑螵蛸”是螳螂产于桑树上的卵鞘,则桑螵蛸为古文献中所说的“螳螂子”,无疑。 那么,既然桑螵蛸是“螳螂子”,又与蚀肬互为异名,则蚀肬似乎也应该是“螳螂子”。然并没有找到蚀肬是“螳螂子”的其他例证,但却发现螳螂本身的几个异名“食肬”“龁肬”“龁疣”同“蚀肬”比较接近,这意味着蚀肬与螳螂的关系似乎更为紧密,更像是螳螂的异名。 考螳螂的异名“食肬”,《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瘿瘤疣痣》:“螳螂,食肬”[4]。“食肬”又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四六,引三国·魏郑小同《郑志·答王瓒问》:“今沛鲁以南谓之螳蜋,燕赵之际谓之食肬”[5]。而《艺文类聚》则引作“食耽”,其卷九十七:“《王瓒问》曰:《尔雅》云莫貉、螳蜋同类物也。沛鲁以南谓之螳蜋,燕赵之际谓之食耽”[3]1692。此处“耽”应为“肬”之讹字。 根据这些文献的记载,“食肬”应是昔时“燕赵之际”人们对螳螂的称呼。 再考螳螂的异名“龁肬”与“龁疣”。《广雅·释虫》:“龁肬,螗蜋也”[6];《吕氏春秋·仲夏纪》有:“小暑至,螳蜋生”,汉·高诱注:“螳蜋一曰天马,一曰龁疣”[7]。在此,“龁肬”与“龁疣”均指螳螂。考“肬”“疣”二字,《说文解字注·肉部》云:“肬,赘肬也。赘,缀属也,属于皮上,如地之有丘也”[8],而《广雅》则直接将肬解释为肿也。“疣”,《说文》无字,《庄子·大宗师》:“彼以生为附赘悬疣”[9],“疣”在此为“附赘”之义。《玄应音义》卷八《法镜经》下卷“肬赘”:“籀文作
黑尤,今亦作疣,同。”[10]可见,“疣”与“肬”意义相近,在此二字可通用,“龁肬”即是“龁疣”。另,“蚀肬”今亦多作“蚀疣”,亦是此意。
再考“龁”“食”“蚀”三字,均有侵蚀、吞蚀之义。其中,“食”可通“蚀”,指亏缺、消耗、日月蚀等义,如《逸周书·周祝》:“故日之中也仄,月之望也食”[11],此处“食”通“蚀”指亏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12],“食”亦通“蚀”指消耗。“龁”,《说文·齿部》:“龁,齧也”[13],指咬嚼,如《礼记·曲礼上》:“庶人龁之。”孔颖达疏:“龁,啮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14]:“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处,“龁”为侵蚀、吞蚀之义。
故,“食肬”“龁肬(疣)”“蚀肬”三者表意相同,在此相互可为同物异名的关系,均可指螳螂。
1.3“蚀肬”最初应仅为桑螵蛸或螳螂一方的异名《本草纲目》始对桑螵蛸与螳螂进行区分。中医类文献中多记载“蚀肬”为桑螵蛸的异名,而非医籍文献多将“蚀肬”记载为螳螂的异名。在古代,常有异名在关系较紧密的药物间混用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蚀肬”最初应仅为螳螂或桑螵蛸一方的异名,但因为桑螵蛸是“螳螂子”的关系,又将“蚀肬”作为另一方的异名,继而产生了混用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本草著作中并不少见,如“当道”“牛遗”“虾蟆衣”本为车前草的异名,本草著作则多将其记述为车前子的异名;“赤网”“菟缕”“蓎蒙”本为菟丝的异名,本草著作中又多将其记述为菟丝子的异名。但因目前资料所限,暂时还无法确定“食肬”这个异名,首属螳螂还是桑螵蛸。
人类认识本草的过程是渐进的,上述异名混用的问题在文献中多有存在,本草著作在编纂时也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如一些现代本草著作已将菟丝子与菟丝分为两条,并将“赤网”“菟缕”“蓎蒙”归列到了菟丝条目下。就“蚀肬”来说,宋以前文献对其实际所指的描述大多比较模糊,至《本草纲目》,虽将“螳螂”“桑螵蛸”合为一条,但其主治、发明、附方都是分开论述,可见李时珍认为二者不同。尤其在螳螂主治下记载:“小儿急惊风搐搦,又出箭镞。生者能食疣目。”根据《本草纲目》的描述,能治疗疣目的“生者”,应为螳螂。相较于前代本草已有所区分。
2“蚀肬”得名之由
2.1形态命名说关于“蚀肬”的得名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形态命名说,即有学者认为桑螵蛸在形态上“如溃烂的赘瘤,似脓血流注状”,故“蚀肬”作为桑螵蛸的异名,是根据形态命名的[15]。由此很容易根据其名称联想到其形态,如“白头翁”“牛膝”等。若认为“蚀肬”一名的得名由来是因为桑螵蛸在形态上如溃烂的赘瘤,似脓血流注状,将“桑螵蛸”与“溃烂的赘瘤”相联系,则似有牵强之感。 此外,前文已经探讨了“桑螵蛸”“蚀肬”“螳螂”之间的关系,“桑螵蛸”为“螳螂”产于桑树上的卵鞘,一些文献中将“蚀肬”作为桑螵蛸的异名,有可能是因为宋以前医籍对“桑螵蛸”与“螳螂”区分并不明显造成的,而“蚀肬”最初所指之物有可能是“螳螂”,非“桑螵蛸”。显然“螳螂”与“溃烂的赘瘤”在形态上相去更远。2.2功效命名说功效命名说,即认为“蚀肬”因其能吞食赘疣而得名。李时珍持此观点,认为“蚀肬”得名因其具有吞食赘疣的功效。《本草纲目》:“燕赵之间谓之蚀肬。肬即疣子,小肉赘也。今人病肬者,往往捕此食之,其来有自矣。”“螳螂主治小儿急惊风搐搦,又出箭镞。生者能食疣目。”[4]根据李氏所述, “蚀疣”所治为疣子,即皮肤上的小赘肉,治法是用“生者”即螳螂吞食赘肉。但这种方法未见其他文献记载,存疑。 考“肬(疣)”在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病症表现,见《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疣目候》:“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此亦是风邪搏于肌肉而变生也。”[16]163;《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六·疣目候》:“人有附皮肉生,与肉色无异,如麦豆大,谓之疣子,即疣目也。”[16]265依此描述,“疣”应为皮肤上的肿起,多由风邪搏于肌肉而生。 又见《备急千金要方·孩儿杂方第九》:“治小儿疣目方:以针及小刀子决目四面,令似血欲出,取患疮人汁黄脓敷之,莫近水,二日即脓溃根动,自脱落。”[17]另外“疣”又称“瘊子”[18]。《外科启玄》卷七:“千日疮,一名 疮,又名悔气疮。此疮如鱼鳞,生于人手足上。又名瘊子。生一千日自落,故名之。”[19]可见,在古代“疮”亦可称“疣”,疮内或有脓。 因此,假若蚀肬具有排脓、解毒、消肿的功用,能够治疗皮肤肿起、疔疮疖肿一类的病症,便可认为它是据药物功效命名的。因蚀肬是螳螂的异名,又经常作为桑螵蛸的异名,故螳螂与桑螵蛸的药物功用能够反应蚀肬的药物功用。 考查螳螂的药物功用,未发现宋代以前的医书中有螳螂药用的记载,至《圣济总录》的“中分散”,始见该药用于治疗小儿惊风。明代的药学专书《本草纲目》对螳螂进行了专门的记载,指其可治疗惊风、箭镞入肉、蚀疣目,并进一步进行描述:“肬即疣子,小赘肉也。今人病疣者,往往捕此食之,其来有自矣。”《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瘿瘤疣痣》下亦有“螳螂,食肬”的记载。此外,近现代药物学著作中也有关于螳螂治疗咽喉肿痛、痔疮、脚气的记载,如《中药大辞典》就记载了用晒干的螳螂、冰片、硼砂、绿萼梅研成细末,吹喉来治疗喉症;用螳螂体和饭粒,包裹腿脚患处来治疗脚气[20]。 历代本草典籍载桑螵蛸功效主要为固精缩尿,补肾助阳。如《千金翼方·卷第七·妇人三·淋渴第七》桑螵蛸汤,用桑螵蛸等七味中药入剂,治产后小便数;瓜蒌汤,用桑螵蛸等八味中药入剂,治产后小便数兼渴。考查《千金翼方》中桑螵蛸的使用,未见桑螵蛸用于排脓、解毒、消肿,而宋代以后则出现了桑螵蛸用于排脓、解毒、消肿的记载。《圣济总录》:用桑螵蛸十五枚剉炒,与他药组成“解毒地黄丸”来治疗“痈疽发背,时作寒热,疼痛不食”;用螵蛸散方来治疗目舌肿强。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桑螵蛸用于排脓、解毒、消肿方面的记载,如桑螵蛸内服可消肿,治疗咽喉肿痛(《本草纲目》《太平圣惠方》);桑螵蛸外用可治疗聤耳(即底耳,《本草纲目》《百一选方》《经验方》)、小儿软疖(《世医得效方》)、内臁(《万氏秘传外科心法》)等病证。 因此,螳螂和桑螵蛸都有排脓、解毒、消肿的功效,符合中医应用具有排脓、解毒、消肿类药物治疗外科疔、疮、肿、疣等病症的用药习惯,故“蚀肬”之名应为据药物功效命名。 此外,以上记载螳螂和桑螵蛸可排脓、解毒、消肿的医书皆成书于宋代或宋代以后,除了两部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之外,其余方书作者多为南方人,或与宋代政治中心的南迁,使得南方更多的药物、方剂得以广泛流传有关。
3小结
综上,可述者有四:1)“蚀肬”的命名应为据药物能治疗恶疮疔肿一类病症的功效命名,且该名的使用地区为古燕赵一带;2)“蚀肬”“食肬”“龁肬(疣)”三者义同,均可指螳螂,互相为异物同名的关系;3)“蚀肬”最初应仅为螳螂或桑螵蛸一方的异名,后又将“蚀肬”作为另一方的异名而产生了混用的现象,至《本草纲目》始对二者有所区分;4)李时珍认为“蚀肬”是因其“生者能蚀疣目”而得名,但此说未见其他文献记载,故对此说存疑。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千金翼方[M].沈澍农,钱婷婷,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46.
[2]森立之.神农本草经[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76.
[3]欧阳询.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65:1692.
[4]李时珍. 本草纲目[M].刘衡如,刘山永,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242.
[5]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4201.
[6]张揖.辞书集成·广雅[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561.
[7]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241.
[8]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71.
[9]王先谦.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6:85.
[10]释玄应,释慧琳.释希麟.《正续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徐时仪,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72.
[11]四部备要[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9:77.
[12]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3.
[13]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39.
[1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钟哲,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323.
[15]赵荣国,高士贤.桑螵蛸的本草考证[J].吉林中医药,1991(5):33-34.
[16]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宋白杨,校.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63,265.
[17]孙思邈.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42.
[18]李曌华.三种《一切经音义》医学名物词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35.
[19]胡晓峰.中医外科伤科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14.
[20]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