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25例

2015-02-20叶利黄新锐雷明志罗田县人民医院CT室湖北罗田4386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36期
关键词:病理特征螺旋CT

叶利,黄新锐,雷明志 (罗田县人民医院CT室,湖北 罗田 438600)



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25例

叶利,黄新锐,雷明志(罗田县人民医院CT室,湖北 罗田 438600)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平扫与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及与其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提高CT对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5例患者CT平扫与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资料。结果:25例患者26个肝内胆管细胞癌病灶中,平扫显示或可疑显示病灶21个,仅发现肝叶萎陷2个,仅显示胆管局部扩张3个;肿块密度平扫多为稍低密度和等密度,多位于肝左叶,增强扫描肿块动脉期和门脉期出现轻度环形边缘强化,延迟期肿瘤中心部分明显强化。结论:平扫与多期增强螺旋CT扫描能全面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理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关键词]肝脏肿瘤;螺旋CT;多期扫描;病理特征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指起源于肝段胆管到赫令管的胆管上皮腺癌,属原发性肝癌,一般无肝硬化背景[1]。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率约为肝细胞癌的5%,其比率各国报告有所不同,如我国报告为5.5%,日本统计为8%~10%,欧美报道较高,约占18%~25%[2]。好发于肝左外叶,少血供、肿块型多见,纤维间质丰富,呈浸润性生长。常表现为外生型,生长入肝实质,形成大的局灶性肿块。病理切面观,边缘部癌细胞明显多而隆起,周围与肝组织之界限稍显凹凸状改变;肿瘤内因纤维组织生长,而使肿块内部组织坚韧硬化;肿瘤如果靠近肝脏边缘部分,在肝脏表面的被膜和组织多呈轻微凹陷征象。多见于左叶,肉眼成灰白色、纤维性肿块、坚硬或实性,可见致密纤维束。典型病理表现:中心为大的纤维条索样组织,周围为肿瘤细胞,组织缺乏血管,坏死不常见到。为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平扫与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分析与其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提高CT对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性,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5例患者CT平扫与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25例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范围28~75岁,平均46岁。临床症状主要有:上腹部不适13例,B超发现肿块7例,轻度黄疸2例,无症状体检偶然发现2例,上腹部肿块1例。其中有1例显示有2个肿瘤病灶,25例中23例位于肝左叶,2例位于肝右叶。全部25例均由手术病理证实。

25例患者均采用GE. Bright Specd Elite Select型16排螺旋CT机,CT9000 ADV型高压自动注射器。检查方法:先平扫再行静脉团注增强扫描,对比剂为65%碘海醇80~100mL,注射流速3~3.5mL/s,经肘静脉给药。扫描模式:Helical(螺旋模式)。旋转时间:0.8s。扫描层厚为5mm、层距为5mm。螺距:1.375∶1。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300mA。常规行肝脏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扫描时间:注药后18~23s扫描为动脉期;门脉期约60s左右;所有病例均做延迟扫描,延迟时间约4~12min;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脏右下缘。重建模式:2.5mm,标准重建。

2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边缘不清楚的分叶状低密度实性病灶,中心可因缺血坏死而呈相对低密度,肿瘤内或肿瘤周围可以有受肿瘤阻塞的肝内胆管扩张,可并有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易侵犯邻近门静脉分支,主病灶周围可以有小的子病灶或卫星病灶,呈多中心分布。部分病灶间可以有不规则的斑点状钙化。肿瘤内纤维成分可致肿瘤体积缩小,呈肝边缘部的包膜凹陷征。

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出现轻度、不完全的、薄层的环形边缘强化,低密度的肿块内可见不定型的稍微强化。肿瘤主体常在此期仍呈相对低密度。部分病例动脉期可出现无明显强化的表现,特别是高分化胆管细胞癌,肿瘤病灶中发生坏死,水分非常少,表现为纤维间质,可以少血供或无血供。延迟期对比剂向病灶中心充填逐渐增多,因为胆管细胞癌有很强的促纤维生成作用,而在肿瘤内产生丰富的纤维组织成分,最终纤维组织可至延迟期肿瘤中心部分明显强化,特别是较大的肿瘤常在延迟期出现很明显的强化。

其他CT表现:25例中仅1例有肝硬化表现,5例出现肝门区、腹膜后及腹腔淋巴结肿大,25例均未见门脉及腔静脉癌栓,仅有1例出现肝脏左叶两个结节状肿瘤病灶。

3讨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率较高,于肝内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肝细胞癌。从其临床过程及相关文献看,具有长期的胆道系统的基础病变[3]。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肝内胆管结石,轻度黄疸和消瘦等,部分病人有肝功能损害与肿瘤标志物CA199升高等。因为肝内胆管细胞癌以慢性肝内胆管炎症等临床表现为主,所以,病程较长,单凭临床症状表现难以诊断恶性肿瘤,故影像学检查非常重要。US易发现扩张的肝内胆管,但特异性较差;CT、MRI可显示肝内病变及周围胆管情况,更有利于病变检出与定性诊断。CT诊断的特异性较强[2]。

CT平扫检查如果显示肝内胆管结石、肝叶萎缩,一定要加做增强检查,笔者认为延迟期的扫描因为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所以必不可少。肿瘤常合并病变远侧的肝内胆管扩张,而近侧肝内胆管扩张为相对特异性表现,有作者认为代表胆管内瘤栓[2]。增强扫描延迟期,中心进行性的对比剂强化,周边显示为低信号,其病理基础是肿瘤中心部分所含的癌细胞少而伴有丰富的纤维组织,对比剂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渗入肿瘤中心所致[4],提示周边的大量纤维组织、新生血管和肿瘤细胞,如果伴有腹腔淋巴结组织肿大、转移高度提示肝脏恶性肿瘤,肝内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

鉴别诊断:肝细胞癌多有慢性肝硬化病史,AFP常升高,肿瘤也无肝包膜回缩征象,有明显占位效应,CT增强后呈“快进快出”的特点,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慢进慢出”的特征不同,也没有延迟强化的特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延迟强化和强化方式从肿瘤周围向中心延伸的特点需与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血管瘤CT增强动脉早期肿块边缘出现岛屿样强化,后逐渐填充整个病灶,呈等密度。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多期螺旋CT动态扫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如果结合实验室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文献介绍肝内胆管细胞癌AFP检查为多为阴性,肿瘤CA199、CA125及CA242均多有明显升高,本组病例仅少部分做上述肿瘤标志物检测,所以无法评价,有待我们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相关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其诊断的正确率。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患者,诊断困难,需肝穿刺活检定性。

[参考文献]

[1]陈宏伟,方向明,鲍健.疑难影像病例精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6.

[2]唐光健,秦乃姗.现代全身CT诊断学[M].3版(上卷).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13:805~806.

[3]彭可语,梁汗欢,邹亚毅,等. 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6):34~36.

[4]沈比先,成果,黎刚,等.动态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探讨[J].放射学实践,2002,17(2):139~140.

[编辑]方多

[引著格式]叶利 ,黄新锐,雷明志. 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研究分析25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36):58~59.

[中图分类号]R445.3;R7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5)36-0058-02

[作者简介]叶利(1977-),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CT、MRI临床诊断工作, 648416625@qq.com。

[收稿日期]2015-07-22 2015-09-26

猜你喜欢

病理特征螺旋CT
新疆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脑垂体瘤中的应用探究
螺旋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作用探讨
肾损伤严重程度的螺旋CT诊断分级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5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和病理分析
T1期外周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分析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阑尾粪石征象对儿童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炎症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分析
原发性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病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