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经济哲学意蕴

2015-02-20石建水

关键词: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资本

石建水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经济哲学意蕴

石建水

摘要:介绍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分析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马克思所说的三大社会形态,依次为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由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产品经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关键词:社会形态;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市场经济;资本;现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5)07-0001-04

作者简介:石建水(1980-),男,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9)人文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资本论》的唯物史观。

收稿日期:2015-05-07

基金项目:上海财经大学2014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理论前史探源”(CXJJ-2014-425)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没有写过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专著,他对社会形态的论述散见于其众多著作中。国内理论界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有诸多解读,存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五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论争。五大社会形态理论在我国理论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则长期被忽视甚至被遮蔽[1]。我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搞单一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的做法,与片面重视五大社会形态理论、忽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不无关系。对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的第二大社会形态,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2-3]。深入学习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探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经济哲学意蕴,有助于正确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初步形成时期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是马克思在1843年写成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的提出,表明此时的马克思已经确立了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的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这部手稿中,他的社会形态理论得到初步展开,第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问题。他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196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经过物质生产劳动改造过的自然,是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对象化劳动,是合乎人性的劳动。政治的、精神的生产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它们受到物质生产劳动的支配。只是到了阶级社会,对象化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关系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出现了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并发展到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要扬弃私有财产,就要扬弃异化劳动,才能彻底解放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达到共产主义状态。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根据,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劳动尚未异化的公有制阶段、劳动异化的私有制阶段和扬弃劳动异化的共产主义阶段。这3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前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三大社会形态的思想已见雏形。

(二)逐渐成熟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标志性文件。作为唯物史观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形态理论,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指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变迁的内在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和状况决定了分工和所有制的方式,进而决定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工具、分工和所有制的关系为根据,他们把人类社会分为三大社会形态。在第

一大社会形态中,生产力水平不发达,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占主导,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通过家庭的、部落的或者地区的联系而结合在一起,可以称其为自然形成的社会。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生产力水平比较发达,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占主导,个人受到劳动的支配与资本的统治,互不依赖,相互间的联系仅限于交换活动,可以称其为文明创造的社会。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随着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自发分工被消灭,异化劳动被扬弃,私有制被消灭,呈现自觉自愿的社会分工,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接着,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和资本》,明确提出了“社会”这一概念。他写道:“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4]602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形态随之更替。“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4]724马克思明确界定了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概念,这个“社会”既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对“社会”概念内涵的界定,标志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逐渐成熟。

(三)最终确立时期

马克思第一次提出“社会形态”概念,是在1851-1852年间写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他写道:“新的社会形态一形成,远古的巨人连同复活的罗马古董……就都消失不见了。”[5]471马克思使用“社会形态”概念,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形态。根据日本学者大野节夫的考证[6],“形态”(formation)一词是马克思从当时的地质学术语中借用过来的。在当时的地质学中,“形态”一词用来描述先后形成的不同岩层,一个形态就是不同的岩层单位。马克思把“社会”和“形态”两个概念组合在一块,形成“社会形态”概念,用来表述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社会形态”概念比“社会”概念更进一步,包含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阶段性特征。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一章中,马克思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三大社会形态。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7]107-108马克思不仅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而且还对各个社会形态及其特征作了明确的阐述。

二、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中的这段话,是对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经典表述。但是,人们对这段话的理解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大致有以下几种阐释:(1)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重心,将社会形态依次划分为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后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2)根据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3)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形式,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4)根据工具发展历史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手工工具时代、机器时代和社会基础设施时代。人们在阐述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内涵时,往往把多种视角结合起来。比如:认为前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自然经济社会、人的依赖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商品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产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准确理解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内涵,笔者以为,还应结合马克思其他作品中体现的相关思想和具体的社会经济现实。

马克思的这段话明确地提到了三大社会形态,把它们分别称为“最初的社会形式”、“第二大形式”(或“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马克思用序数词“最初”、“第二”、“第三”来表达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意味深长。它表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已经完全成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前的许多著作中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都提到了社会形态,但都没有用序数词来表达先后顺序,在之后的作品中也没有用序数词。

第一大社会形态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第一大社会形态是“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包括我们经常讲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东方的亚细亚社会。它的特征是“人的依赖关系”和“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人对人具有直接的依附关系,个体相对于共同体而言不是独立的。马克思说:“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8]造成人对人的依赖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比较落后,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任何人离开了群体就无法独立生活。人们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结成某种共同体,才能生存下去,才能有效地跟自然界作斗争。在这种社会形态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虽然逐渐萌芽发展,但是分工和交换还很不发达,一切以自给自足为主。“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也就是小商品经济逐渐向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过渡,第一大社会形态逐渐被第二大社会形态所代替。

第二大社会形态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起来”。“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只有当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转化为资本,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才真正发展起来,市场经济才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一切产品变成商品的基本前提,是第二大社会形态的真正起点,是现代社会的真正起点。离开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前提,就无所谓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马克思指出:“一旦劳动人口不再作为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不再出卖劳动产品,而是出卖劳动本身,或者更确切地说,出卖他们的劳动能力,那么,生产就会在整个范围内,在全部广度和深度上成为商品生产,一切产品都变成商品,每一个个别生产部门的对象条件本身都作为商品进入该部门。实际上,商品只有在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成为财富的一般的基本形式。”“只是在劳动能力本身对它的所有者来说已经成为商品,从而工人成为雇佣工人,货币成为资本的地方,产品才普遍采取商品形式。”[9]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的普遍交往发展起来,人的独立性也较自然经济社会有了相当的发展。

第三大社会形态是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突破了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物的依赖,整个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说“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成创造条件。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要以现代社会的发展为必要条件,人类社会不能跨越现代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产品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消失,国民经济实行计划调节管理,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经济哲学意蕴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丰富的经济哲学思想。马克思对第二大社会形态的经典概括,揭示了市场经济的重要历史地位,概括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因。《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三大社会形态的阐述,其中一句是“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这是很关键的一句话,过去忽略了这句话。这句话承上启下,连接着马克思对第一大社会形态和第三大社会形态的表述。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其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不发达,也就是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前资本主义社会没落下去,现代社会逐渐发展起来。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范畴。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促成了第二大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壮大,为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成创造条件。要实现工人阶级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要依次经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阶段、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阶段。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承前启后的必经阶段,任何试图超越市场经济的做法,都是违背历史规律的。马克思说“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讲的就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不可超越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592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

现实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任何否定市场经济作用的做法都将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本来应该生气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子。经济快速发展的雄辩事实让我们逐渐认识到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经济空前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这正是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改革开放前后正反两方面的事实都证明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其二,“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市场经济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兴起,人类开始步入现代社会。资本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概念,马克思首次揭示了资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伟大历史作用。资本是揭示现代社会秘密的一把钥匙,是现代社会的起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是第二大社会形态的起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与其他思想家的本质区别。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原因在于资本家的勤俭节约,在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推动,在于资本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在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等等。他们说的这些虽然也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但是他们都没有抓住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深层的本质关系——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跟马克思在经济哲学层面揭示的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源相比,理论深度根本就不在一个级别上[10]35-36。劳动力成为商品并被资本家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只有当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现代社会才真正开启。“最大的交换,不是商品的交换,而是劳动同商品的交换。”[7]105资本是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是导致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和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揭示资本、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关系,成为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因此,资本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一个哲学范畴,而且是一个影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经济哲学范畴,是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市场经济的真正起点,因而,资本构成市场经济的真正灵魂[10]。

其三,第二大社会形态是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解体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发展趋势是朝向个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围绕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这个中心,说明其产生、特点、本质和发展趋势,由此而论述前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我们既要看到三个社会形态之间的并列关系和存在时间先后的顺序关系,还要认识到第二大社会形态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抛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就无法理解前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关键所在[11]。《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为创作《资本论》而写的众多手稿之一,是写作《资本论》的理论准备。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目的,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来“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12]。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贯穿《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一条红线。

其四,将第二大社会形态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首先,《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讲到第二大社会形态时,用的“现代社会”这个词,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用的也是“现代社会”这个词。我们应当根据马克思的文本来解读马克思的原意。当然,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年代,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150多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不同了。如果把第二大社会形态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那么三大社会形态就是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理解的话,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算什么?第二大社会形态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笔者认为,这种理解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产品经济,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历史主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但是,不能在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之间作选择。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任何民族都无法跨越的阶段。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

其五,把三大社会形态表述为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是欠妥的,其中存在混

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概念的问题。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统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2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又称“市场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中,附属于居支配地位的自然经济。随着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发达商品经济阶段,价值规律逐步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大体也经历了2个阶段: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和现代市场经济阶段。自17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是自由市场经济阶段,社会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作用来调节,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20世纪30年代后是现代市场经济阶段,国家或政府机构开始逐步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制定经济计划或者经济政策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第二大社会形态应该是市场经济社会。三大社会形态的确切表述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资本论》三大手稿的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刘同舫.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8(3).

[3]于金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发展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14(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历史唯物主义论丛:第5辑[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292-29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4-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57、360.

[10]孙承叔.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1]赵家祥.资本逻辑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J].学习与探索,2013(3).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10.

(编辑:米盛)

猜你喜欢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资本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第一资本观
现代教育的缺失
现代教育的缺失
对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