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探析

2015-02-20骆方金

关键词:生产力文明绿色

骆方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探析

骆方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生产力、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制度和法治是保护生态环境最可靠保障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内涵丰富深邃,对当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资源环境;绿色发展;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生态文明观和毛泽东绿色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所蕴涵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科学论断,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了战略方向和实践引领。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文明赖以兴盛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没有人类,就无所谓文明。然而,人类本身就是自然长期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恩格斯所说,“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没有适合于人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就不会有人类及人类社会,也就谈不上人类在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

生态环境深刻影响和制约文明的特征、类型、进程和水平。不同的生态环境状态、特点和类型等对国家和民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文明类型;另一方面影响和制约文明的进程和发展水平。这一点,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古代文明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其一,资源环境、地理位置优劣状况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劳动分工、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活动效率效益以及竞争态势。从静态时点来看,不同的资源环境和区位条件下形成的国家和民族在上述各方面的差异性,使得各种文明因各具特色而呈现多样性。从动态时序来看,不同的资源环境和区位条件下形成的国家和民族在上述各方面的差异,影响和制约各种文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果和水平。当然,在现代文明发展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效应趋于弱化,但它仍然对现当代文明产生不可小视的影响。因为在其它影响因素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优越的资源环境和地理区位,会使国家和民族在发展中拥有比较优势,其文明发展的速度更快、质量和水平更高。其二,生态环境影响国民体格、体质、心理和民族性格。一方面对民族特性和文明类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影响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因为文明是人创造的,国民和民族在生理、心理、性格和精神状态上的差异会影响教育方式、方法,从而影响国民素质和民族精神。而国民素质和民族精神的差异,既是文明差异性形成的重要条件,又是文明差异性和多样性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更是影响文明进程和发展水平的终极因素。

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文明的衰落,已经被人类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古代文明无不因林茂、水丰、生态良好的大川沃野而兴,也无不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衰。诚如恩格斯所言:“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蓄中心和贮藏库。”[2]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P123)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创新和发展,它所体现的生态文明观可以概括为: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生态文明成果由人民共享。

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成果由人民共享。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实现绿色发展,而只有实现了绿色发展,人民才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人民才能共享绿色福祉。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不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是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底线。如果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是生态危机,是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和破坏,那么,人民身心健康必然受到严重威胁,民生福祉必然受到严重损害。因为生态环境是最普遍的公共资源,是生命之源,生命所依。因此,要使人民共同享有绿色福祉,就必须要促进和实现绿色发展。而要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依靠人民去共建和维护。因为人民不仅是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主体,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主体。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福祉,必须实行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和绿色消费。人民群众是生产、流通和消费主体,离开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将成为空谈。既然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必须依靠人民,那么,人民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理念的确立,人民绿色生产技能的形成,人民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成为关键。因此,必须对人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唤醒和提升其生态意识,培育和确立其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和形成其绿色生产技能和绿色消费观,养成绿色消费方式和绿色行为习惯。

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首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保持和提升自然生产力的客观需要。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自然生产力是生物的生长力和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力以及生物生长条件环境的总和。社会生产力是人类永续利用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自然生产力的增强为基础和前提,这一点在农业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即便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生态文明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现代农业,还是现代工业,其生产资料无不来源于自然,尽管科学技术能够极大地增强生物的自然生产力,但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得到休养生息,使自然生产力得以保持和增强。

其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要素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在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作为物的要素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原材料”来源于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所凭借的工具和原料由自然界提供,其体力智力、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科学文化活动的载体——人的生命的维持、提升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均来源于自然。

最后,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形成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协调统一。既然自然生产力及自然环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那么,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使两者协调统一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而绝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习近平反复生动形象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步与协调。

四、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习近平基于对我国资源环境现状、资源利用现状及成因的准确把握而提出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各种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各种资源的数量、品种、品质和分布不均衡,能源生产、消费和管理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且浪费严重等。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化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这种产业结构状况必然造成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率低效益差,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居民消费结构来看,我国居民消费仍以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为主,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及消费虽发展势头强劲,但所占的比重不大,居民消费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种消费结构必然造成物质资源大量消耗。从能源消费和生产结构来看,支撑我国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的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而清洁安全的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严重不足,这必然引起资源过量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从技术结构来看,一般技术和成熟技术占有优势,而高新技术尤其是可用于生态环保的先进技术发展不足。这种技术结构使得我国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的能力不足,引发资源环境问题。正是基于对我国资源环境现状、资源利用现状及成因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提出将节约资源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主张“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4]

五、制度和法治是保护生态环境最可靠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3](P129)习总书记提出以制度和法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抓住了促进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需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和绿色发展理念;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需要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促进科学生产和理性消费;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需要正确处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等等。但最根本最可靠的途径是实行制度和法治,因为制度和法治具有根本性、权威性和硬约束性。习总书记之所以指出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因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还不够严格,环保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环保执法还不够严。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最严格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并不断提高环保执法的执行力。

首先,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政绩考评指标体系是引导发展及发展方式的指南针。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必须设置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把体现和反映发展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指标纳入政绩考评体系,并置这些指标于政绩考评体系的最重要地位,以此引导实现绿色发展。

其次,建立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对盲目决策、错误决策而造成严重生态环境损害的官员必须追责,并且实行终身追究制。“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坏责任终身追究制。”[3](P130)

最后,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和污染防治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3](P130)。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他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等科学论断和战略思想,对于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发展模式需要加快转型升级的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

Probe of Xi Jinping's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UOFang-jin

(MarxistInstitute,Guilin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Guilin,Guangxi51004,China)

Xi Jinping's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eneral Secretary Xi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scientific arguments with rich connotations that the rise of ecology causes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that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common and beneficial well-being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 productive force, that the saving of resource is the fundamental strategy of protec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at system and legal governance is the most reliable guarantee for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is propositions are of importan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nd deep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reen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2015-01-10

骆方金(1963—),男,安徽无为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61

A

1672-934X(2015)02-0064-04

猜你喜欢

生产力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文明歌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