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艺术价值研究

2015-02-20马琳燕

关键词:会馆壁画绘制

马琳燕



陕西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艺术价值研究

马琳燕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 710075)

陕西紫阳北五省会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壁画整体构图合理,画面绚丽多彩,人物鲜活灵动,技法精致纯熟,为目前陕西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建筑壁画。本文结合图像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壁画的主题、构图、绘制风格与技法、历史信息等多方面内容,对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艺术价值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科学认知壁画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及其进一步探讨陕西汉水流域“会馆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壁画主题;艺术价值;社会价值;象征

一、引言

紫阳北五省会馆位于陕西安康市紫阳县瓦房店,始建于乾隆末年,坐北面南,依山势营构,俯瞰任河,气势宏伟。整个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沿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观戏楼、钟鼓楼、过殿、大殿,形成三进封闭院落,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现存壁画总面积达110平方米,是目前陕西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建筑壁画,其规模和艺术水平在全国同时期壁画中也较为少见,对研究商贸会馆史、建筑史、美术绘画史、民俗文化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中,明清时壁画艺术日渐衰微,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沿袭了殿堂壁画的制作工艺,对其绘画艺术特点的研究,是研究清中晚期民间壁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本文结合图像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对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艺术价值进行初步研究,通过分析壁画的主题、构图、绘制技法、历史信息等多方面内容,进而研究该壁画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以期从艺术史研究的角度对其价值给予准确定位。

二、壁画图像学分析

帕诺夫斯基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应分三个层次: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图像志分析);解释作品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这称为图像学分析即帕氏所谓象征意义[1]。壁画艺术通过绘画的主题、形式和技法给人们带来视觉、情感、情绪等综合的、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壁画艺术价值的认知和研究,是实现科学保护的重要研究之一,在充分重视对壁画艺术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认知其艺术价值,能够在对文物有效保护的同时,实现历史真实性、艺术原真性、绘画审美性三者的完美统一。

1、壁画内容认知

紫阳北五省会馆建筑格局沿中轴线分布,壁画位于过殿及正殿内墙墙面,共有9幅。其中,正殿北墙有壁画3幅,绘制内容为天官赐福给人间。中部壁画面积约12平方米,画面为通景六折围屏,第一、六屏绘制花鸟,中间四屏,第二至第五屏为山水人物,并有天官赐财、寿星赐福等图案。东侧壁画面积约12平方米,绘制了翻腾云间、水中的戏珠双龙。正殿北墙的三幅壁画下部约1/3的部位有神台的痕迹,据走访调查当地老人得知,此处原先供奉有神像三尊,中间主神为关羽。

在正殿东西两侧内墙各有壁画2幅。云气图位于东墙和西墙面北侧,单幅面积约3.5平方米,图案及手法单纯。紧邻云气图的南面各绘有大型壁画两幅,单幅面积各约20平方米,画面内容为三国故事,运用了中国古代壁画的传统表现手法对画面内容进行展示,以众多的人物形象分别组合,将数十个广为人知的三国故事连贯有序的逐层连环排列,以绘画静态的形式表现出了刘备、关羽、张飞的生平经历。画面以山水、宫殿为背景及场景,多种内容合理组合,尽管人物形象众多,但通过着装、坐骑、旗帜、所处位置等可辨人物的身份;绘画采用工笔技法,赋彩描金,画面色彩鲜活浓郁又不失沉稳。

过殿的2幅壁画面积各约13平方米,均以通景八折围屏为表现形式,绘制了山水、文人雅士松下对弈、屋木舟车、楼台界画等内容,画面均有诗文题记。每一折围屏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画面,在其内绘制山水人物等内容,下部区域绘制内容取自二十四孝图,表现了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展示至孝的含义。八扇屏组成了总体画面,布局规律齐整,山水树木繁盛、亭台楼榭现于林间、水波凌动,色彩清淡,画面意境悠远、人物灵动,绘制技法纯熟细腻。

2、壁画构图解析

壁画在建筑艺术中是一种完善建筑空间功能的必要艺术形式,也是提高建筑空间艺术层次的必要措施。北五省会馆壁画整体构图合理,绘制内容与题材广泛,人物、花鸟、山水等绘制技法纯熟细腻,形象生动传神,起到了非常好的装饰效果。

南北朝时期谢赫曾总结出绘画的“六法论”①,其中“经营位置”就是说绘画的布置构图。唐代张彦远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②,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中国画构图讲“疏密聚散”、“三叠两段”、“藏景露景”、“开合争让”③、即中国画的“三远法”④,仰视称高远、俯视称平远、平视称深远等,花鸟中不外上挺、下垂、横斜之势,也就是说山水画中要有近中远三个层次,要有照应。

会馆过殿壁画采用通景八折围屏的构图形式,画面布满整个墙面,为避免僵化呆板,八折围屏上下边缘轮廓线避免使用直线,形成了连续的W形轮廓线。每折围屏描绘了上边下脚的雕花牙子形成相对独立的绘画框架,框架中分了上、中、下三个区域,分割整齐,每屏中的上部占据绘制框架内多于1/2的区域,为绘画的主要内容,布局上主次分明,采用平远、开合争让、疏密聚散、藏景露景、势如勾股等中国画传统布局的手法。在中国古代的卷轴画中,屏风曾是画家用来表现思想或者画意的形式之一,在民间绘画中通常会出现在戏曲题材中,过殿在会馆的建筑中具有议事及休息的功能,八折围屏的构图形式对过殿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山水画的应用也起到了扩展视觉景深的效果,视觉上阔深了室内空间,也反映出会馆建筑壁画的民俗化、装饰性的特点。

会馆的正殿东西两壁的三国故事壁画,构图采用了述事性的全景构图方式,使用浓郁鲜活的色彩,描绘出金碧光鲜的效果,根据三国时期不同的故事内容以及时间顺序团块状安排画面,场面宏大,动态及静态结合,将山水、树木、动物、亭台宫阙等相间布局,合理安排,相互借景。北墙通景六折围屏与过殿的壁画相呼应,基本构图形式与过殿八折围屏的构图手法相同,天官赐福及双龙构图采用全屏形式,主题明确。

3、壁画题材研究

建筑是壁画存在的基础,壁画的装饰性其实就是对建筑的适应性,建筑的功能、风格甚至所使用的材料,都左右着壁画的内容和形式,并始终与建筑相适应。

在清朝中叶,当时商贸的货物往来主要是靠水运,商贸会馆有着“崇忠义、重信义、通商情、叙乡情”的功能和作用,其壁画的题材不仅要起到装饰的作用,还要与会馆功能息息相关。通过对北五省会馆壁画的题材进行分析可知,画师在构思和创作壁画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会馆的使用功能和作用,并结合当时社会的审美,选取民间绘画常用的素材与形式,精心设计了画面的内容与题材。会馆正殿的壁画,寄托了游居客乡的商贾希望龙神庇护水上平安,风调雨顺,天神赐给人间福禄寿,使往来商人可以享有衣食无忧的生活;会馆正殿“三国故事”壁画表达出商贸会馆的“崇忠义、重信义”的主题思想;过殿内容取材了文人雅士、山水游于山水之间,体现出清代文人画的兴起,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与生命力。观其内容可以感受到,北五省会馆的壁画不仅起到了应有的装饰作用,也寄托了游居客乡的商贾祈福平安富贵,风调雨顺之情。同时,通过“三国故事”、“二十四孝图”形象地表达出“崇尚忠义”、“首孝悌,次谨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教化人心,并借由清代文人画风格的山水小景陶怡心智,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正所谓“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

4、壁画风格技法认知

北五省的壁画创作与绘制,运用了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亦称“移动视点”,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因为不受固定一个视点的限制,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运用能够表现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在会馆壁画的画面上把高峻的山峰、淙淙的流泉、曲折的山路、栉比的屋宇、幽岩、深谷、平坡、水村、人物等都画在一幅画上,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意象。

在壁画的绘制技法上,主要采用毛笔工笔画法,使用勾勒法,勾勒填色,在过殿的屏风中着色淡雅,在正殿三国中着色浓重,勾勒平涂天色,色彩浓郁。随类赋彩,色彩相和,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不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而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以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

对比民间画诀,民间画师创作小说故事题材时,常根据描写的马匹做依据,并以颜色区别品种,以增强人物善恶之性格,大凡文官、武小生、元帅或女将多骑一色青马,大将骑带色马,猛将骑乌马、枣红色,番将则用蓝青、梭罗灰及黄骠马,副将可参杂用些杂花斑纹者,马色无定则,根据画面中需要的颜色加以变化,白马多可画红色的,但不能和主人坐骑颜色相同,不分主次[2]。此画诀可从三国故事壁画得以印证,如张飞性莽撞,骑黑马,关羽为猛将骑红马。

题款、印章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五省会馆的壁画中,有多处题记,这些题记主要出现在过殿东西两侧的屏风壁画及正殿三国故事的壁画上,题记内容选自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苏东坡等名家的诗篇及作品,如《前赤壁赋》、《李白清平调三首》、《滕王阁序》、《饮中八仙歌》、《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等作品,这种诗文题记的形式通常是卷轴画采用的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中,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和宗教绘画占有绝大篇幅,它们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正宗和主流。民间绘画是相对于这三种绘画而言的,画工多出于劳动人民阶层,它的创作和使用主体都是下层民众。但是长期以来,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之间的沟通一直存在,在绘画理论和画理、画法中,民间画工和文人、士大夫画家遵循的画论原则也常有共同参用之处,文人画的题画诗、榜书、题款等形式被民间绘画艺术吸收[3]。这种典型风格体现在会馆过殿东西墙面的山水人物素材及壁画题记及绘制的仿印章,反映了对清代文人画对当时民间绘画的影响。

5、壁画绘制时代考证

会馆是中国明清以降工商业活动的产物。随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工商业会馆在全国各地出现,紫阳北五省会馆所在地瓦房店以其独有的地理和交通优势,成为陕南重要的货物集散码头,该地商贸活动繁荣,自清代中叶开始,全国南北客商为了保持乡土联系,增强商业竞争力,纷纷在瓦房店修建会馆,北五省会馆则是目前在该地域保存最为完整的商业会馆。据当地县志等相关史料记载⑤,北五省会馆的建筑构筑于清乾隆年间,但关于壁画的绘制年代却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壁画上的多处画师题记,可为我们研究会馆建成的时间提供佐证。

如在正殿东侧的“三国故事”壁画中所发现的隐款为:“岁在戊申年写于端月望后三日”,农历十四,古曰“望”,据此题记可知,该幅壁画绘制完成于1848年端月十七日(即农历正月十七日)。又如,在过殿西壁所发现的题款为:“岁在戊申年写于桂月”,据此可知该幅壁画完成于1848年农历八月。由此可以明确壁画绘制的年代,北五省会馆壁画的绘制时间在1848年,即清代道光年间。

此外,在壁画中发现了多处画师的名号。如镐京居士、培兹、培兹桑生春、混池居士、镐京生春等。镐京即西周时都城,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该地现在仍因地处西周镐京都城遗址而设有镐京乡。由此可以推断壁画画师来源于现今的西安。根据名号和壁画的绘画风格、技法等特点,应当至少有三名画师带着徒弟历经至少八个月的时间,绘制完成了这组壁画。

三、壁画艺术价值研究

1、综合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内容、用笔,以及绘制技法与风格推断,该处壁画的创作与绘制主要是由来自陕西关中西安地区的民间画师,以师傅带徒弟形成作坊式团队的方式完成的。在会馆建成之后,画师们根据会馆的功能,顺应会馆组织方的要求对壁画进行创作并绘制,其主题紧扣商贸会馆“崇忠义、重信义、通商情、叙乡情”的主旨,在绘制中使用金等贵金属材料,同时建筑彩画也使用了沥粉贴金,足见该会馆当时的捐资者注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该壁画对于明清会馆的研究,尤其是具有浓郁陕南地方特点的会馆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2、从壁画绘画用色的规律分析,正殿的“三国故事”壁画采用工笔线描,人物、坐骑、殿宇等设色使用多种矿物颜料,根据不同的人物对象采用了大绿、大红、大黄、沉香色等赋彩设色,用色浓郁华丽而不失稳重,使得画面色彩鲜活,配色鲜明,同时避免了大红、大绿、深蓝、黑色等所谓的硬色相撞,借助粉绿、淡黄、粉红、天蓝等软色进行合理搭配,可见画师的配色能力比较高超。正殿北墙花鸟、人物等图像的绘画技法则稍显呆板。过殿屏风形式中所绘山水、雅士、博古等题材总体表现色彩较为淡雅,线描较淡,表现出了清幽深远的意境。壁画中所有绘画人物的比例协调,勾线流畅,根据塑造对象身份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勾线技法,设色熟练。可见画师熟练掌握画诀,绘画经验丰富,绘画技法纯熟、艺术表现高超,掌控壁画构图与绘画技法的能力娴熟高超,绚丽多彩、鲜活灵动的壁画与古朴端庄的建筑相得益彰,迸发出了更加绚丽的光彩,从壁画内容、风格、技法等方面看,均不失为清中晚期民间绘画的上乘之作。

3、民间艺术的主题和内涵都是围绕趋利避害、求吉纳祥的心理需求展开的,这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在没有现代传媒形式的古代社会,人们往往只能依靠各种渠道得来的民间故事和文学内容来教化民众。民间故事是中国重要的口传文化内容,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它教化人们从良向善,爱国爱家,给人们真善美的启迪和教育,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内容所取村的“二十四孝”及“三国故事”等即反映了这种传统观念的浸染与影响。

[注释]

① (南朝·梁)谢赫:《画品》。原文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②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③ 清代郑绩在《论景》一则中提出“凡布景起处直平淡,至中幅乃局面”“有分有合,一幅之布局固然,一笔之运用亦然。

④ 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

⑤ 陕西省地情网《紫阳县志》2014年11月。

[1] 帕诺夫斯基.造型艺术的意义[M].李元春,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33-36.

[2] 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M].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32-35.

[3]王逊.中国美术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515-516.

Research on the artistic value of Murals in The Five Northern Provinces’ Assembly Hall in Ziyang, Shaanxi

MA LINYAN

The Five Northern Provinces’ Assembly Hall in Ziyang belongs to the seventh batch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The murals found in it are the largest and the most well-preserved temple mural of Qing dynasty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murals reflect reasonable composition, colorful tableau, vivid characters and exquisite techniques. This paper uses theories and analytical methods of iconography to analyze the murals’ theme, composition, drawing style and techniques,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Based on those studies, the paper has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ose murals. Therefore, the paper is of value for the studying of the social value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those murals and the discussing of assembly halls culture in Hanjiang river.

Murals; artistic value; social value; representation

J218.605

A

1008-472X(2015)03-0095-05

2015-04-14

紫阳县北五省会馆会馆壁画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陕文物函【2010】201号,陕西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项目

马琳燕(1972-),女,陕西西安人,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推荐专家:

赵西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

杨军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三秦学者,研究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

猜你喜欢

会馆壁画绘制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一岩九饮会馆
壁画上的数学
超萌小鹿课程表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北朝、隋唐壁画
放学后
帮壁画“治病”
镇远·两湖会馆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