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英译中审美距离的再创造
——评孟浩然《岁暮终南山》六种英译本

2015-02-20卢颖

关键词:译诗原诗视野

卢颖

古诗英译中审美距离的再创造
——评孟浩然《岁暮终南山》六种英译本

卢颖

由于原语和译语的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诗歌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常为译者设置藩篱。诗歌的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形式美会因译者重视意象意境方面的特点而忽视。从接受美学出发,通过分析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及期待视野变化所带来的审美距离——影响读者审美体验的重要指标,结合孟浩然《岁暮终南山》的六种译本,揭示审美距离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古诗英译;审美;接受美学;《岁暮终南山》

接受美学翻译观认为翻译应该重视接受者的审美体悟,因为每一次阅读都是一种审美体验。它把读者提升到中心位置,认为文学翻译应体现原作者在作品中所创作的审美价值,译作也应该能够使译作读者获得类似的审美体验。中国古诗语言凝练、意象鲜明、寓意丰富。将古诗翻译为英文,同时使外国读者获得类似原诗读者的审美体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接受美学强调艺术作品与接受者间的审美沟通,把“接受”置于研究的重点,从接受交流的角度提出了在审美过程中的“期待视野”及“审美距离”等概念。这对古诗英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译者重视原诗作品中所存在的审美距离,从而更好的在译诗过程中进行艺术再创造。

一、接受美学

20世纪中期以来,接受美学是世界上文学方法论研究中被讨论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它赋予读者以中心地位,强调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接受过程,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经验[1]。德国文艺理论家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是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1967年姚斯在其题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的就职演说中,全面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构架,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姚斯借用阐释学“视野”的概念,以“期待视野”为中介,以“视野融合”为途径,将文学史转化为一种阅读者的积淀,在文学与社会、美学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接通了文学与现实、过去与未来[2]。姚斯所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更加强调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动态互动,使文学成为一种阐释的艺术,其阐释的过程就是审美经验融入到作品中产生审美价值的过程。因而文学作品更具开放性,审美活动不再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接受者也从被动的地位转为主动。

二、审美距离——期待视野的变化

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期待视野”,即读者面对本文时,调动自己的经验并产生的思维定向及其所希望的本文对他的满足。“视野融合”则是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2]。这里,“期待系统”实际上是指读者所具有的对于文学体裁、形式、主题及语言的理解之综合[3]。读者的期待视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阐释文学作品时的美学价值是否能够体现。如果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者意图或文本意图达到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对话就可以实现美学价值在一定意义上的被阐释。而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审美距离”继而产生,审美距离的出现为审美价值的提炼和值域提供了尺度。因为“新作品的接受就可以通过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野的变化……新作品的接受需要一种视野的变化,这之间的距离谓之审美距离”[3]。

姚斯认为,审美距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一首诗歌,如果作品本身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完全重合,并未使读者产生各种审美经验的体会,或该审美经验并不能引起读者的满足,那就意味着这首诗歌和读者之间没有审美距离,因而审美价值的值域即为零。在很多情况下,期待系统的变化如诗歌的形式、主题等变化都会产生一定的审美距离,从美学层面鉴赏诗歌的时候,审美距离从阐释学意义上实现了将作品的艺术符号从静态环境中释放出来,使诗歌和读者之间实现了审美沟通与审美传递,从而赋予诗歌更为鲜活的生命。如美国意象派创始人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译文为:人群中脸庞的出现;犹如潮湿黑暗的树枝上的花瓣。

在庞德创立意象派诗歌之前,美国的诗歌延续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浪漫主义诗风特点。其艺术手法主要是通过浪漫主义的幻想直接抒发诗人的各种情怀,诗风出现颓靡的趋势。《地铁车站》是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可以看到,地铁站一反浪漫主义诗风,内容简洁,寓意深刻,语言凝练,形成了鲜明的意象:“潮湿黝黑的树枝”及“花瓣”。分别代表着人群及人的脸庞,意象派的写作手法使地铁站的描绘给人一种鲜明的画面感。庞德的意象派之所以受读者的欢迎,是因为:第一,庞德的诗歌在诗歌的形式上突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复杂华丽的语言转变为简洁朴实的语言,形成了审美距离;第二,表现手法上,庞德的诗歌采用寓意深刻的意象代替浪漫主义诗歌的直抒情怀,影响了读者的期待系统,审美距离跨度较大,因而使诗歌的艺术性在读者接受中表现得非常显性。因而,在诗歌鉴赏及创作中,审美距离是非常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

三、古诗英译中审美距离的再创作

在古诗英译中,译者扮演着双重身份,即原诗读者和译诗创作者。在阐释原诗的过程中,作为读者的译者要首先发现原诗与读者间的审美距离,原诗可能与译诗读者之间的审美距离,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这种审美距离作用于译诗读者的期待视野,形成视野变化,从而完成审美距离在译诗中的再创造。审美距离是否能够在译诗中再现会直接影响译诗作为艺术作品其艺术价值的体现,直接影响译诗读者对译诗的接受度,从而影响译诗在译语国的传播和文化交流。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译文1

Returning to the South Mountain at the Year’s End

As no more memorial to the throne I’ll submit,

I come back to the South Mount hut I Inhabit.

His Majesty discards me for I’m talentless;

My friends leave me alone,as I suffer from illness.

My grey hair urges me to get older day by day;

The coming new spring will drive the old year away.

Ever-trying worries bring me a sleepless night;

The moon o’er pines sheds through the window its pale light[4].(Tr.王玉书)

译文2

To the Zhongnan Mountains I Should Return at the Year’s End

I shall make no more submissions to the Palace in the north,

I should return south to the Zhongnan Mountains to my humble retreat.

Forsaken by out wise emperor is my mediocrity,

Mysickliness has acquaintances their distance keep.

My graying hair hastens the onset of old age,

Just as spring comes along to edge away the wintry remains of a year.

Forever holding a regret makes a good night’s sleep hard to acquire,

Moonlight filters through pines and windows dispersing feeble gleams.(Tr.曾培慈)

译文3

Returning to the South Mountain at the Year’s End

Nomorepetitionswillsubmitatthenorthpalacegate,

Because on South Mountain my humble hut for me does wait.

AsI’mtalentless,Hismajestybears me not in mind;

And sickly too,my old friends leave me alone and behind.

My hoary hair urges me on to my declining years;

New Years’s Eve is compelled to flee as the green spring nears.

I can’t fall asleep,for my heart turns ever with sorrow;

Through the pine needles the pale moon shines on the window hollow[5].(Tr.吴钧陶)

译文4

Year’s End,Returning to My Southern Mountains

I’ve cease my petitions to palace gates,

I go back to a poor cottage in southern hills.

No talent——my wise prince has cast me from him,

Often sick now,old friends growing fewer.

This whitening hair hurries on old age,

As spring’s green force presses in a new year.

In constant depression I cannot sleep……

Pines and moonlight in the empty window at night[6].(Tr.Stephen Owen)

译文5

Year’s-End,On Returning to Southern Mountains

No more hope of advising high ministers,

I return to my hut in southern mountains,

Talent unworthy of bright rule,cast away

And tangled in sickness,old friends rare.

Spring’s green is crowding last year out,

But white hair’s hurrying me into old age,

Memories endless.No sleep in this remorse.

A pine moon empties a late-night window[7].(Tr. David Hinton)

译文6

I petition mo more at the north palace-gate.

……to this tumble-down hut on Zhongnan Mountain

I was banished for my blunders,by a wise ruler.

I have been sick so long I see none of my friends.

My white hairs hasten my decline,

Like pale beams ending the old year.

Therefore I lie awake and ponder,

On the pine-shadowed moonlight in my empty window.(Tr.Witter Bynner)

诗歌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译介关注的焦点问题。诗歌的翻译应重形式还是内容,或是二者并重,一直未得定论。诗歌翻译难,甚至不可译,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种可能的并置:(1)诗之所以被译为诗,是因为它本身是诗;(2)诗歌具有难于理解、寓意丰富、朦胧模糊的特征,诗歌所呈现的是形式和意义的一种特殊关系[8]194。(poetry translation is difficult or even impossible-arising form the coincidence two assumptions:(i)translated poetry should be poetry in its own right(ii)poetry is difficult,cryptic,ambiguous and exhibit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meaning)。另一方面,形式对诗歌如同镜子,映射着诗人精神情感的形成 (Forms as mirror as shaping spirit)[9]。因而形式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是译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以上六个译文均为国内外知名翻译家所译。形式上六位译者都以八句来翻译,尽量接近原文形式上的对等。在韵律方面,只有译文1和译文3选择了相同押韵的方式(即aabb,ccdd)。从姚斯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译诗选用韵体比自由体更容易产生审美距离。英语诗歌的发展经历了由韵体诗到自由体诗歌的过程,目前英语诗歌的整体审美趋势是免韵的自由体诗歌,即英语诗歌读者的期待视野在诗歌的形式上会倾向于免韵的自由体诗。而当译者有意识地利用这一期待视野有助于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审美距离的再创造。译文1和译文3就通过诗歌的形式的期待视野变化创造了新的审美距离,虽然这一新的审美距离是原诗读者和原诗之间不曾发生的,但译诗的艺术性却更进一步的体现出来。

对于诗歌的翻译,目的论和功能学派主张翻译时应将原语的功能延续到译语中去[8]195(to carry over the source text function into the target text)。这意味着不能仅仅重视诗歌的形式,还应将原诗所表达的含义和意象意境等都加载在译诗中。如何让译诗读者产生原诗读者“最大近似”的审美体验和感悟,取决于译者在审美价值上的判断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岁暮终南山》是孟浩然归隐之作,通过叙述诗人决定放弃仕途隐居南山,表达才不为用、壮志不酬的怨气。诗人最后通过写景,用“白发”“松月”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怨愤苦闷的心境。其中“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诗句,诗人通过缕缕白发和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来暗示时不待我,怀才不遇的怨愤。“白发”是中国古诗中常被用来表达怨仇悲哀,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运用,可能实际诗人未必指的是满头白发。在六个译文中,前三个译文全部由中国译者翻译,都用的“gray hair”(花白),后三个译文全部由外国译者翻译,三者用的“white hair”或“whitening hair”。中国译者对中国古诗的意象及意象所承载的意义非常熟悉,所以译者理解诗人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并未必指的是头发全白。可正因为如此,译诗1—3将原诗与原诗读者间的审美距离在译诗中抹杀。夸张的手法本身就是通过对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行冲击,造成强烈的反差效果,因而产生审美距离。而译诗4—6保留了原文的夸张手法,因而在译诗中维持了原诗作者创作的审美距离,使原诗的艺术美学价值在译诗中得以延续和传递。

诗歌的最后一句“松月夜窗虚”是全诗的高潮,点明诗人落寞惆怅,心绪空虚。其中“松月”的意象是诗人的独具匠心所在。按照常理,此处应为“月松”,因为“月照松林”更符合常规逻辑。其实,诗人用“松月”有其特定意图。首先从空间视角出发,按照“松月”的顺序,诗人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松”之后才是“月”。“松”在中国古诗中有着独特的意象特点,它不仅代表高尚的人格,比喻栋梁之才及不群的杰出人物。因而诗人在此暗指自己。“月”此处衬托夜的寂静空洞,诗人用来比拟此刻的心境,即“虚”。诗人此处用“松月”二字,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仕途渺茫,内心空虚的心绪。诗人是通过视角的由近及远来抒发内心的情绪变化。所以诗人通过“松月”一词打破了读者对“月松”的期待,形成了审美距离,读者通过对这一独特意象的理解,而获得审美体悟,达到审美体验的目的。因而在译诗中,译者应该将审美距离延续于译诗中。笔者提供的六个译文分别运用的是“the moon o’er pines”,“Moonlight filters through pines”“Through the pine needles the pale moon shines”“Pines and moonlight”“A pine moon”“On the pineshadowed moonlight”,译文3,4,5,6基本都保留了松月的顺序,都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诗所创作的审美距离。但是,从意义上看,译文5“A pine moon emp ties a late-night window”(Tr.David Hinton)最佳,更符合原诗所表达的意境,表面上看“A pine moon”是一个错误的使用,因为不存在一个“松树月亮”,但从意象角度思考,译者这里表达的是一个更立体的意象和画面,即透过松树看到的月亮,“a pine moon”与“松月”达到了审美距离的等效,是对原诗“松月”的完美阐释。

四、结语

接受美学强调审美交流,因而准确意义上讲,接受美学可以被称为“接受交流美学”。它将阅读放在本体论的高度研究,认为文学接受包含着多个交流循环[10]。这为古诗英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提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要重视审美期待、审美距离在诗歌艺术价值体现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更有效地使译文接受者欣赏译文,实现原诗审美价值再现的美学目标。

[1]方维规.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J].社会科学研究,2012(2).

[2]方建中.论姚斯的接受美学思想[J].求索,2004(5).

[3]王鍾陵.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12(3).

[4]王玉书.王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199.

[5]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16.

[6]Stephen Owen.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1:85.

[7]David Hinton.The Mountain Poems of Meng Hao-jan[M].New York:Archipelago Books,2004:33.

[8]Mona Baker,Gabriela Saldanh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Studies(secondediton)[M].Taylor&Francis Group,2009.

[9]Michael D.Hurley,Michael O’Neill.Poetic Form:An Introducti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6.

[10]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32.

(编辑:张齐)

H315.9

A

1673-1999(2015)12-0105-03

卢颖(1978-),女,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典籍翻译。

2015-09-22

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孟浩然诗歌英译研究”(14G334);湖北文理学院省级重点学科立项学科建设成果。

猜你喜欢

译诗原诗视野
峨眉山月歌
居· 视野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听他吟她的《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
视野
真相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