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为今用之流行语摭拾

2015-02-20崔晓娜

关键词:饕餮流行语

陈 烁,崔晓娜

(1.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30;2.临淄区虎山小学 政教处,山东 淄博255400)

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流行语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受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传媒或其他途径被迅速传播,在一段时间内使用人口多、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持续一段时间后部分消亡,部分流传下来成为一般语汇。很多人以为流行语都是新兴的,其实不然,在诸多流行语中,有一些其实是古汉语词。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古汉语词在较长时间内极少使用或不使用,现在又被人们在原来语义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并被频繁使用。这种现象,即“古为今用”或“旧词新用”。由于这些古汉语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人们使用,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其语源,所以再次启用后很容易被人们误以为“新词语”。“古为今用”是词汇系统在不增加新词语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语言材料表达潜力的一种词汇现象。为了更好地说明古为今用之流行语不是新词语,我们将通过四个典型的此类流行语进行词义探源,来考察它们新旧义之间的演变过程。(古为今用之流行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为了便于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仅将研究对象限定为古为今用之流行词。)

一、古为今用之流行语的词义探源

(一)达人

2004年台湾歌手罗志祥的一首《恋爱达人》将“达人”一词传遍大江南北,随后“城市达人”“英语达人”“游戏达人”等一系列“达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平台上,一时间“达人”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语。例如:

(1)美食达人康涅狄格太阳队的林德塞·瓦伦对美食情有独钟:“我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出去,到不同风格的餐馆尝鲜。”(人民网,2005年8月8日)

(2)在某知名国际化妆品品牌公关部工作的偶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在收到同事转发来的邮件时,才发现自己竟然进入了“外企英语达人名单”,成了许多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前练习商务英语的“最佳人选”。(《上海青年报》,2006年7月10日)

(3)全新的健身达人之旅——一位市民在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的一天。(《济南时报》,2009年10月12日)

(4)合肥女孩王可馨……于不久前被世界著名高校——昆士兰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录取,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学达人”。(凤凰网,2011年2月14日)

(5)东光派出所警员范竣自去年起至今协助寻获失踪人口81人,获基隆市警局表扬为“协寻达人”。(东南网,2012年7月18日)

由此可见,“达人”作为流行语,一般表示对某行业或技能比较精通,有所研究,在某领域比较专业、出类拔萃或经验丰富的人。那么“达人”语出何处?有人认为“达人”一词来源于日语,意思是高手、名手、能手,在学问、技艺等方面精通的人。大陆的“达人”一词引自台湾,而台湾受日本文化影响较大,所以说“达人”一词来自日语。也有人认为“达人”源自英文“talent”,引申为“有才能的人”“高人”。从发音来看,ta可音译“达”,len可音译“人”。我国早期外文发音由于方言因素的存在,r与l不分,这么看这种情况也有道理,但熟悉英文的人读一读就会发现,“talent”与“达人”发音之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所以这种说法有些牵强附会。

其实“达人”一词古已有之。《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大辞典》《古汉语大词典》都收录了“达人”一词。“达人”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七年》,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唐·孔颖达疏:“谓知能通达之人。”之后在《论语·雍也》中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列子·杨朱》中有:“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段干生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文选·贾谊·鵩鸟赋》中有:“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晋·葛洪《抱朴子·行品》中有:“顺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滞者,达人也。”唐·杨炯《<王勃集>序》中有:“晋室南迁,家声布于淮海;宋臣北徙,门德胜于河汾。宏材继出,达人间峙。”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莪州公诗》中有:“造物忌阴谋,达人务远职。”可见“达人”在古汉语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而且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时期。综合其用义,主要有五种:①通达事理的人。如明代徐渭《自浦城进延平》诗:“循理称达人,险难亦何戚。”②豁达豪放的人。如金·孟宗献《张仲山枝巢》诗:“达人孤高与世踈,百年直寄犹须臾。”③显贵的人。如清·侯方域《蹇千里传》:“千里凡驽,其先世亦无达人,而能自缘饰,以诗赋显,致位卿相,呜呼,亦异矣!”④指鞑靼。如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一:“正统初,吏部主事李贤言:‘窃见京师达人不下万馀,较之畿民,三分之一。’”

由以上例文可知,“达人”一词由来已久。在《春秋左传词典》和《左传详解词典》中都解释为“通达事理的人”,可以说,“达人”最早的意思应该为“通达事理之人”。将上述总结的古义与今义对比我们发现“达人”在今天“对某行业精通,懂得透彻”的用义与古代“通达事理的人”这一义项一脉相承,两者都有“通达、精通”的意思。所以,今天所使用的“达人”一词应该是从古代“达人”一词延伸而来的,并不是一个新词语。日本一直是汉语文化圈的成员之一,日语的形成本身就受到汉语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达人”一词源自于日本。按照时间推算,“达人”在古汉语中出现的时间要早于日本,所以我们认为“达人”这一流行语词应来源于古汉语。

(二)饕餮

何为“饕餮”?《辞海》中记载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近几年,这个作为怪兽名称的书写繁复的词语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被普遍的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成为流行语之一,比如:

(1)今年从1月到12月,我们头顶的天空“好戏”不断,精彩纷呈,其中,火星大冲、木星冲日以及3场大规模的流行雨,对于天文迷们来说,都无异是饕餮大餐。(人民网,2003年1月7日)

(2)苏宁打造05年底最后一场家电饕餮盛宴,百万黄金巨奖千万份礼赠送,千万爱心捐赠。(青岛新闻网,2005年12月21日)

(3)虽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不过世界各地的饕餮美食总是能够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比如甜点就属于全球通吃的美味食品。(新浪网,2007年12月27日)

(4)电视也饕餮,现在我们也推荐一些端午电视给众多宅男宅女们回味端午。(《春城晚报》,2009年5月28日)

(5)2012年6月30日,半山半岛饕餮生活季之“舌尖上的世界”系列品鉴会——定制咖啡文化沙龙在北京日坛公园半山半岛北京会所召开。(搜狐网,2012年7月9日)

“饕餮”何以东山再起呢?在《说文解字》中“饕”“餮”是这样解释的:“饕,贪也,从食號声。餮,贪也,从食,飻省声,《春秋传》曰:‘谓之饕餮。’”《辞海》在解释“饕”字时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饕餮”一词在古文中频繁出现,除了作为怪兽名称之外,还有多种其他的义项,如:①比喻贪婪,《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居上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无忠诚之节,而有奸欺之罪。”②比喻贪婪地吞食,唐·杜甫《麂》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清·李渔《奈何天·伙醋》:“终不然闯席的任情饕餮,先来客反忍空枵。”由此可见,“饕餮”一词,与贪心、贪婪是分不开的,是个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对“饕餮”的解释为:“①传说中的一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②比喻凶恶贪婪的人。③比喻贪吃的人。”从这几个义项可见,在感情色彩上,“饕餮”并没有变化。伴随着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的扩大,必然会带来词性的扩展和感情色彩的变化。如今的“饕餮”已经逐步变得中性化了,“饕”的本义是贪吃,在现代餐饮业中,“饕”被引申为“会吃”,例如在广州周记茗点居(茶楼)的月刊《老饕美食》中,“饕民”一词便是那些爱吃、会吃的食客的专属美称,而不少美食者也欣然自称“饕民”。“饕餮”一词“甚至成了对美食家的一种称谓”。“饕餮”能够东山再起,是由于人在酒足饭饱之后欲望得以极大的满足,所以许多的商家在做广告时都喜欢用“饕餮”一词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取其“能给人满足感”的新寓意。因此在今天,“饕餮”一词不仅仅用于美食领域,在科技、文化、经济等多种领域中,都可以用“饕餮”一词来极尽奢华满足之意。

(三)纠结

2004年,一个动画字幕组将动画人物的一句话翻译为“纠结啊!”伴随着动画片的热播,从此宅男宅女们过上了“纠结”的生活。随后,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一元素扩散开来,“纠结”也成为一个适用范围极广的词语。它可以当动词,“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也可以当形容词,如“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甚至可以当作名词,如“竟不知心中的纠结如何排遣”。一段时间以来,“纠结”一词倍受青睐,不仅见诸主流媒体报道,还成为观察当下社会、经济动态的一大关键词,如新华社发的一篇201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稿,标题即是《复杂内外形势下中国力破经济发展“两难”纠结》;《新周刊》在2010年5月推出封面报道,总题为《100年来,那些纠结于中国的人和事》。2010年8月,《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由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词汇,“纠结”榜上有名,这自然离不开公众对其使用的频繁程度。例如:

(1)我不再想那些从前在我心里纠结在一起的各种事。(《健康时报》,2004年6月3日)

(2)解晓东坦言自己已经不再纠结于“晚会歌手”这个称呼,期待能以新人的身份再战歌坛。(《京华时报》,2007年6月29日)

(3)因主权争议激起的巴以冲突,持续多年,纠结难解。《新闻晨报》,2009年1月17日)

(4)看得出,对第三次迎来奥运的伦敦来说,普通百姓的态度,多少还是纠结的。(新民网,2012年4月20日)

由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纠结”一词可以形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瓜葛,也可以指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矛盾困境,更多的则是指陷入某种境地而产生的心烦意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纠结”作为动词,被解释为“互相缠绕:藤蔓纠结”。从字形上看,纠结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它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一团团物体相交纠缠、枝杈重叠的模样。“纠”与“结”有相同的偏旁部首,“纠”字意为缠绕,“结”字代表着一种凝聚的趋势,当“纠”遇到“结”,既缠绕又聚集。

“纠结”一词亦是古已有之,亦作“糺结”。《说文解字》:“纠,绳三合也”,“结,缔也”。意思是说拧在一起的三股绳子就叫“纠”,用这三股绳子绾成的疙瘩就叫“结”。在《中文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中都收入了“纠结”一词,并且从古至今,“纠结”一词一直都被使用。如《后汉书·皇甫张段传赞》:“戎骖纠结,尘斥河潼。”《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苦其暴虐,逐相纠结。”唐·李白《古意》诗:“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明·刘基《述志赋》:“思纠结而不抽兮,意恍惚以震悼。”鲁迅《集外集·<穷人>小引》:“相传陀思妥夫斯基不喜欢对人述说自己,尤不喜欢述说自己的困苦;但和他一生相纠结的却正是困难和贫穷。”叶圣陶《倪焕之》:“两条乌亮的发辫这回是象征她的心绪似的纠结在一起了。”综前所述,“纠结”一词的义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纠集、纠合。如《后汉书·段熲传》:“戎骖纠结。”②互相缠绕。如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绵绵相纠结,状似环城陴。”③难以解开或理清的纠缠。如上文所引鲁迅例。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纠结”一词最初的意义应为“纠集、联合”,随后出现了“相互缠绕”之意,并被保留至今。后来随着词义的不断扩大,“纠结”延伸的新义越来越多样化,开始指代“难以解开或理清的纠缠”。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当今作为流行语使用的“纠结”一词,也是按照其本身的词义扩大规律发展而来的。无论是关系的混乱还是内心的烦躁、处境的困窘,都是从“相互缠绕”的含义抽象延伸而来。比如当今的80后,就业难、买房难,爱情、婚姻、家庭的重担不断压上来,各种烦心事儿“相互缠绕”在一起,这种状态用“纠结”来形容,再准确不过了。小到出门穿错鞋,大到经济萎靡,都可以用“纠结”来概括,正是这种词义上的模糊性,让“纠结”获取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成了人们难以言说之时的最恰当的表露心境的词语。

(四)崩溃

网上流传这么一句话:“崩溃是一种境界,教你也不会,不如自己去体会。”我们也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今天彻底崩溃了”诸如此类的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崩溃”也悄悄的进入了人们的语料库,成为口头禅、流行语之一。例如:

(1)11年后,萨莫拉死于一场空难,马谢尔当时差点崩溃,这时曼德拉给马谢尔发过好几封吊唁函,马谢尔逐封回信。(人民网,2001年7月25日)

(2)另外,《科学》杂志将韩国科学家黄禹锡的论文造假骗局列为“年度崩溃事件”。干细胞研究人员黄禹锡及其合作者曾在《科学》杂志发表两篇有关干细胞研究突破的重要论文,但他们制造的骗局在2006年被彻底揭穿。(生物通网,2006年12月25日)

(3)女儿在济南查出患有白血病,父亲徐某精神崩溃,随后走失,至今一个月没有消息。(《都市女报》,2008年7月11日)

(4)面对又一次解散危机,粉丝们在微博崩溃留言,“我们喜欢4个人的飞轮海。不是三轮海,不是双轮车,更不是独轮车!”(凤凰网,2012年7月4日)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崩溃”一词解释为动词,意为“完全破坏;垮台(多指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但我们发现,如果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上述举例中的“崩溃”含义并不能够恰当地表示出来。从上述举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里的“崩溃”含义更贴近于指人因过度的刺激或悲伤,超过了本人的心理承受极限而彻底的情绪失控,绝望,无法自制。那么“崩溃”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它的流行用义又是从何而来呢?

在《说文解字》中,“溃”为“漏也。”而“崩”指“山坏也。”《辞源》《中文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古今汉语词典》中都收录了“崩溃”这一词。综合起来,“崩溃”一词有以下几个义项:①倒塌毁坏。如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孝文帝》:“关东二十九山,同日崩溃。”《宋书·刘怀素传》:“灾水之初,馀杭高堤崩溃,洪流迅激,势不可量。”宋·苏辙《过韩许州石淙庄》诗:“倾流势摧毁,泥土久崩溃。”②溃散、瓦解。如《后汉书·东夷传》:“陈涉起兵,天下崩溃。”《资治通鉴·晋纪》:“孝武帝太元八年,秦步骑崩溃,征赴淮水。”③破裂。如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羌虏无厌,乘此多难,虔刘我南国,荡覆我西京,奉闻惊号,肝胆崩溃。”

不难看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也是由“崩溃”的本义“倒塌毁坏”延伸而来的。“崩溃”的本义在古代流传最广,使用也最频繁,渐渐地由山石水土的崩毁延伸到军队、形势的溃败以及人精神状态的失常。可见,我们今天所用的“崩溃”的流行义是在“破裂”这一义项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把人的精神状态情感思想比作是山石水土的话,那么“崩溃”一词即指外力使人的精神、意志等搓垮或坍塌的状态。

“崩溃”一词除了它的流行义,其它义项在现在也被频繁使用,但其词义却有明显扩大的趋势,例如作“溃散、瓦解、破坏、垮台”之义讲时,其使用范围已经超越了政治、经济、军事的范畴,在生态环保、科技系统、形象塑造等领域也被频繁使用,呈现出日益流行的趋势。例如:

(1)一篇名为《2008年是中国企业家集体形象崩溃的一年》的帖子在天涯论坛迅速被顶上首页,发贴人“梦回徽商”在文中呼吁中国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企业公民意识。(搜狐网,2008年12月6日)

(2)据《旧金山纪事报》报道,来自五个国家的22位科学家日前警告,如果气候变化尚不足以对地球构成危险,那么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和破坏栖息地等因素正加速全球的生态崩溃,世界各国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人民网,2012年6月14日)

二、古为今用之流行语产生的文化背景

流行的词,将来可能死亡;已经死亡的词,将来也有可能复生。使这些词“寿终正寝”或“起死回生”的“判官”,就是文化。

首先,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益最大化成为普遍的原则,语言也不例外。越来越多新词的产生无疑会加重人们语言学习的负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人们无暇顾及更多的新词,给旧词赋予新义既能准确表达人们的所思所想,又符合经济性的原则,因此很多固有的古语词被今天的新新人类们不断发掘并赋予它们新时代语境下的新特征,再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流行语。

其次,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文化环境越来越宽松,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现在,观念更新快、交际日益频繁,在出现新词语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激发了许多古代的旧词并赋予它们新的合乎潮流的含义。这些带有时代特点的“旧词”以其贴切的内涵倍受人们青睐。例如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达人秀”节目一夜之间在全国各地兴起,与此相对的便是“达人”一词的复兴。“美容达人”“书画达人”“旅游达人”走进了千家万户,被称为“达人”,首先便有了一种享受古代状元待遇的成就感。

第三,在文化纷呈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出现了审美疲劳的态势,若非是能够使人神经一震的事物,很难刺激人们的神经。于是无论是商品推销广告还是服务宣传,都在追求标新立异。可以说,在宣传语中人们煞费苦心。“饕餮”一词便以它的新奇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首先这两个陌生的字刺激了人们认识的需求,等认识后,又会受到“饕餮”一词能够使人获得欲望满足的诱惑。

第四,萨丕尔认为,在每一种语言的表面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背后,有一个稳定的无意识的心理模式,表面的语音实质和语法手段可以发生变化,但总的来说,内在的模式长期不变,而正是这种内在的模式决定语言的类型和演变方向。这种内在的模式在流行语中包含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都有其产生、流传的原因和动力[1]。同样,处于转型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人,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突然间背负了更多无形的压力,于是寻求新词语来表达当下的心境成为越来越多现代人的共同追求,因为古文中大多是单音节的词语,因此变为双音节之后,这类词语表达的意义范围更为广泛,也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因此“悲催”“纠结”“崩溃”等一系列词语应运“复活”。

第五,在这样一个求新求变、求真求实的文化背景下,图像文化也成为了一种交流的简洁方式,“有图有真相”成为人们交流的基础,而发源于象形文字的中国的汉字因其独特的结构,给予大众特殊的审美体验。因此,诸如“囧”这样一个酷似哭脸的汉字也从“复活”过来,抛弃了其表示“明亮”的本义,成为当下人心情窘迫的形象写照。

另外,“复古”成为当下时兴的潮流,服装复古、建筑复古,甚至语言也不例外。在复古文化的驱动下,古为今用也成为了流行的趋势。使用古语,成为附庸风雅的现代人的最爱,尽管有些词语的使用仅仅是望文生义,但正是这种错误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旧词新义的发展,例如仿照“望洋兴叹”一词,出现了“望房兴叹”“望车兴叹”等一系列表达可望而不可即心态的流行词语。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大陆文化和港台文化交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港台地区作为大陆与外界沟通的第一门户,一度成为大陆的流行风向标,直到今天,大陆的流行风仍大多是从港台地区吹进来的,与此相伴,许多古汉语词也以流行语的身份返回大陆。

[1]鲁柯颖,杨文全.当代汉语流行语再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2]劲松.流行语新探[J].语文建设,1999,(3).

[3]曾丹.流行语中旧词新义的认知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7,(3).

[4]廖继彦.旧词新义探微[J].文学界,2010,(4).

[5]吴春玉.你是“达人”吗?[J].语文建设,2006,(3).

[6]龙江莉.“饕餮”探源[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7]王美兰.从“纠结”看校园流行语[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

猜你喜欢

饕餮流行语
山海经之凶兽狍鸮
饕餮吃掉了春天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它就是饕餮
大学流行语考察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巧借 流行语
用古诗文翻译2017年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