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相助”与边疆民族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2-20鑫,王

关键词:边疆民族内蒙古民族

金 鑫,王 泰

(内蒙古民族大学 发展规划处,内蒙古 通辽028043)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考察时提出了“守望相助”的重要思想。此后,2月12日《人民日报》正式明确发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式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期“高势位”①所谓“高势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与其他价值体系相比,不仅这种价值体系的知识层次高和范畴的位阶高,而且特别是它自身所内蕴的主体适应性、知识性、价值性、规律性和表现美等品质的含量也高,从而具有更大的势能和位能,表现出更强的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和征服力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系统。参见陈卓、陈秉公的《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势位”建设》,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建设的结果。边疆民族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势位”建设的要求,深入理解习总书记“守望相助”思想的内涵和意义,明确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以“守望相助”的高度和视野打造边疆民族地区亮丽风景线。

一、“守望相助”思想的深刻内涵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在长期的语义演变中,“守望相助”逐渐成为古代构建社会秩序的最基本遵循。习总书记对“守望相助”进行了新的诠释,强调“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习总书记关于“守望相助”的阐释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明确的实践要求,是对内蒙古也是对整个边疆民族地区的期望。

首先,“守”是基础和定位。习总书记强调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守”是守卫保护;“好”是强调效果;“家门”是指自身或本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事情;“祖国边疆”是对战略地位的指明;“精神家园”是指共同历史发展中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念、文明素养以及时代精神。三个“守好”指明了边疆民族地区是发展的前沿、稳定的前沿、安全的前沿,要求边疆民族地区要扎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社会稳定领域的平安建设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守卫建设。

其次,“望”是手段和期望。习总书记强调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登高望远”指明高度决定视野长远,强调发展要立足点高,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有开放意识;“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指明视野奠定高度,强调发展要有宽大胸怀、宽广眼光和创新精神;“大局意识”指明立场是高度和视野的根本,强调发展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自觉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谋划团结稳定发展的大局。习总书记的阐述既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又提出了期望,这就要求边疆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都要站稳立场、明确方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世情和国情的高度及视野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自觉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

再次,“相助”是保障和依靠。习总书记强调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指明了搞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保障;“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指明了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依靠;“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指明了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团结是相助的前提,习总书记的阐述深刻揭示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要求边疆民族地区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来构筑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力量的最大限度汇聚。

最后,要从整体性视角把握“守望相助”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联系。“守望相助”强调“守”是前提基础和使命担当,“守”好和平稳定的大环境,创造美好生活才有基础;“望”是手段方法和战略期望,有了“望”,才能打破封闭僵化,才能提升发展视野,才能持续发展动力;只有“望”得好才能“守”得更好。“相助”是保障和依靠,只有“相助”才能“守”的有依靠、“望”的有保障,“守望”才能更加有成效。

二、“守望相助”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守望相助”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理论来源,以毛泽东民族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邓小平民族理论及之后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为理论主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2]。“守望相助”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一脉相承,是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实践基本经验的体现和总结。同时,它又是对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新突破[3]。“守望相助”以更加通俗精练的语言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突出强调了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和权利义务统一的民族关系,在理论上将十八大提出的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念进一步具体化,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践行进一步具体化,充分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丰富和发展。

其次,“守望相助”思想凝练了内蒙古历史文化和实践经验,为现阶段内蒙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守望相助”思想从内蒙古草原文明变迁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实际出发,强调“守望相助”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草原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之中,与内蒙古长期形成的精神品格具有一致性,是对内蒙古和谐发展动力的凝练和深刻揭示;“守望相助”思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出发,强调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赋予内蒙古在国家能源与生态安全保障、对外开放与边疆繁荣稳定等方面的神圣职责,是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发展使命的深刻阐释;“守望相助”思想从内蒙古当下的发展目标、现状和路径出发,强调其在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中的统领性,指明了内蒙古科学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路径[4]。

最后,“守望相助”思想立足当前民族问题的表现和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特征,是对全国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深入引领。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是各种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因素、宗教因素、生态因素等大肆施加影响和破坏的集中地区。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5]。从当前实际看,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五个“并存”①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参见王正伟的《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载于《求是》2014年第20期。的新特征,而民族问题这种错综复杂形势也必将长期存在,民族工作的这种新的阶段性特征也必将越发明显,这就要求边疆民族地区要长期处理好团结稳定、改革开放和发展繁荣三者的关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目的,改革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动力,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稳定是繁荣发展的保障[6]。“守望相助”思想正是从这一要求出发,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搞好民族团结,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在“一带一路”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等国家发展战略中以宽广的视野和高度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守望相助”是边疆民族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对于什么是好的或者不好、对于某类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所特有的应该希望什么和应该避免什么的规范性见解”[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这种观念上的根本看法和规范性见解的深刻凝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然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本能到情感,从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到最终内化践行的变化过程”[8]。边疆民族地区有其历史、地理和文化上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边疆民族地区要更加注重践行的过程性。“守望相助”语言平实、内涵丰富,指明了边疆民族地区聚焦和着力的方向,可以说是边疆民族地区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照“守望相助“的要求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边疆民族地区作为资源富集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和贫困地区,其发展有非同一般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迫切性。边疆民族地区要充分认识到地区发展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目标”中的任务、角色和责任,自觉将自身的发展放到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论从国内发展要求看,还是从国际发展态势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是大势所趋,等不得、慢不得,早转早见效、早主动。慢转,积累的问题就会越多,后续发展会更加被动”。另一方面,要充分把握改革创新在快速、科学和跨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将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长资源型产业链、创新驱动发展、节能减排和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把转方式融入调结构、资源转化增值、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和改革开放之中。

发展的程度影响目标的高度。边疆民族地区践行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必须从世界视野和国家大局出发,以宽广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和坚定的立场谋划自身的发展,才能在价值目标上更加贴近国家的要求,实现国家的期待。

第二,按照“守望相助”的要求打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提供政治保障。边疆属性和民族属性决定了边疆民族地区在地缘关系上的敏感性和民族关系上波动性的特点。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通过周边国家不断地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渗透,以民族、宗教和人权为借口,利用“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等干涉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影响各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良好民族关系。尤其是利用“泛民族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潮煽动民族分裂,甚至与国际社会的“三股势力”相勾结,策划民族分裂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严重威胁我国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这就要求边疆民族地区要从反恐怖和反分裂斗争的高度打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一方面要坚决采取果断措施,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以健全、完善的反恐工作格局和体系实现反恐力量的最大限度凝聚;另一方面要坚决依靠和相信群众,在群众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把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政策、法律制度贯彻到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中,同时加强法治教育,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法治思维及时妥善解决影响群众关系的矛盾纠纷,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各族群众根本利益,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边疆民族地区践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必须从民族团结的根本出发,全力构筑少数民族内部、少数民族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体系,以各民族都有同等地位和同样权利的理念,以各民族都有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由精神,以各民族公正和平衡的发展为目标,以各民族互助的意识及各民族和谐的风气打造大团结的局面,才能在价值取向上更加符合各族群众整体的诉求,实现社会的进步。

第三,按照“守望相助”的要求,增强“四个认同”,为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营造价值遵循。千百年来,各民族之间沉浮跌宕但仍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我国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命运共同体。但改革开放以来,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不断侵蚀少数民族地区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意识,导致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缺乏对祖国、对家园的归属感和依存感,缺乏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尊严感,缺乏对工作、对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思想意识虽不是当前民族地区党员和群众思想的主流,但却是不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负能量的表现。因此,边疆民族地区要从塑造合格公民的高度增强民族地区党员和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不仅从思想意识上要清楚“我是谁、我属于谁和我为什么做”的问题,更要从行为上明确“我该如何做”的问题,而这些需要一个来自外界的正确行为指南,否则就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维护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9]。增强“四个认同”就是将立足点放在公民塑造的共同认识基础、理性价值导向和正确行为指南三个方面并加以强化,旨在把“四个认同”转化为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实现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对他人、对朋友、对家庭、对所有人乃至对生态环境讲热爱、讲平等、讲团结、讲和睦、讲互助、讲真诚、讲守信、讲和谐;实现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10]。增强“四个认同”就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就是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就是增强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认同的程度影响行为的限度。边疆民族地区践行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必须从“四个认同”出发,以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深刻理解,着力提高各族干部群众认清国家与个人、国家与民族、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能力,才能在价值准则上实现各族人民的严格恪守,实现有凝聚力公民的塑造。

[1][10]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2]金炳镐.民族理论前沿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2.

[3]朱朝晖.守望相助: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J].民族论坛,2014,(10).

[4]李为民.守望相助:构建内蒙古发展的时代新坐标[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4,(5).

[5]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28.

[6]许星杰,张时空,丁龙召.守望相助: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9).

[7]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79.

[8]孟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动因及障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9]巴玉玺.论“四个认同”对少数民族公民意识生成的价值作用[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内蒙古民族
我们的民族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可爱的内蒙古
多元民族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爱在内蒙古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