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农牧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重视“三性”

2015-02-20

关键词:三性牧区价值体系

王 健

(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通辽028043)

内蒙古地区尤其是在蒙古族集中分布的基层农牧区,由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的特殊性,新农(牧)村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关乎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政治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必须从系统化的视角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内蒙古农牧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内蒙古新农(牧)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和目标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更是内蒙古建设新农(牧)村的根本保证。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是包括自治民族蒙古族在内的49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牧区各民族群众的价值观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旧与新的一系列尖锐矛盾和冲突,正发生着新旧交替、多元并存的巨大变化。当人们的价值观处于如此矛盾、冲突和变化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会出现迷茫、动摇甚至失误,这种迷茫、动摇、误解必然导致思想的困惑和行动的盲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具有引领、统摄和导向功能,能够促进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认知,才能进一步外化为人们的行动。在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中,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与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精神风尚,保障新农(牧)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内蒙古新农(牧)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一个艰巨而伟大的系统工程。内蒙古自治区也和全国一样,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东、中、西部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还将长期存在,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发展不仅与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距,而且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相比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边远农牧区比城市附近的农村落后。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多。“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激励性因素、信仰性因素和政治引导性因素”[1],大力加强农村牧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和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有利于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把各民族群众的思想引导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的共识上来,形成一股新农(牧)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否则,新农村建设就会陷入梁漱溟讲的“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尴尬局面[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新农(牧)村建设的精神支柱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民族地区处于前列,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但是,内蒙古特别是广大的农村牧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发展中又出现一些的新的矛盾与问题,而且境外敌对势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渗透与颠覆活动时刻没有放松,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威胁。各民族之间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是新农(牧)村建设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一切都将化为泡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使各民族产生心灵的归属感、认同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意识,提供的是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也是内蒙古新农(牧)村建设中各民族人民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灵魂。

二、内蒙古农牧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性

内蒙古农牧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全国和全国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许多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区内有49个民族共同生活,而且有些民族又是跨境民族,因此,内蒙古自治区特别是农村牧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物质基础比较薄弱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受物质技术基础的制约,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抓住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经济发展速度不仅在民族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但是,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经济社会仍然比较落后,在广大的农村牧区特别是偏远的农牧区落后状态更加明显。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而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6 642元,相差335元,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更大,如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 071元,相差6 429元。即使在内蒙古自治区内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是巨大的,2011年全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两万元,达20 408元,相差13 766元。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牧民生活相对低下甚至贫困,这严重影响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知、认同和接受。而且,经济上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缺乏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比较混乱

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需要一定的文化、思想观念作为其生长的土壤。内蒙古自治区作为49个民族共同生活的民族自治地方,由于蒙古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使得当地文化原本就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中所沉淀下来的宝贵资源,形成了内蒙古社会千姿百态、精彩纷呈的文化生态环境。从宗教文化方面看,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部分朝鲜族信奉天主教和新教、少数鄂温克族则信仰东正教、俄罗斯族仍维持其传统的东正教信仰、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甚至同一民族内部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这种文化生态环境下,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开放和包容的特点,也为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和相互借鉴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提供了条件。然而,文化的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自然与历史等因素使得广大农村牧区特别是边远农村牧区仍然保留着许多非常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许多陈规陋习、宗教信仰有强大的影响力。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混乱,致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层次的人们思想基础不同,觉悟高低不同,“价值观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旧的与新的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4],从而妨碍了先进文化、主流意识的传播,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境外势力渗透比较严重

当今世界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全球和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国与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境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企图从来没有放弃,而且这种“西化”和分化的重点放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些负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搞“西化”和分化的可趁之机。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陲,又是民族地区,跨境民族比较多,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都是跨境民族,这更被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看成是可用的因素。他们大肆鼓吹泛民族主义,如“泛蒙古主义”就是将蒙古国、中国的内蒙古、俄罗斯的布里亚特“三蒙”民族跨界而居的格局统一成“大蒙古国”,目前以“三蒙统一”为政治目的的蒙独分裂组织有30多个;还有朝、韩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也打出“寻根归祖”的旗帜,提出“所有朝鲜族人是一个整体,不需要国家疆界”等口号,借此煽动中国朝鲜族的民族独立情绪。而这些少数民族又多居住在农村牧区,大多数农牧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比较混乱,分析和鉴别的能力较弱,所以,农村牧区意识形态领域自然也就日益成为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争夺的一个重要阵地。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缺乏系统化操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系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系统化推进才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和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此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就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工作,许多工作是具有创新性的。诸如利用“基层大讲堂”和“我们的节日”等平台,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月举办一次主题讲座、召开一次主题研讨会和开展一个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循环往复,常年推进,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这些创建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但是也存在系统化不够的问题。从地区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工作开展的不够平衡,城乡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牧区创建活动开展的还不够普遍,成效也不十分明显;从活动内容看,尽管每项活动都有其活动的主题,活动也很精彩,但内在联系还不够紧密;从活动载体看,有“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基层大讲堂”“我们的节日”“草原赞歌·群众大合唱”“道德模范评选”,等等。还需要搭建更多的平台,不断创新载体,更重要的是将载体与内容紧密结合,使各种载体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效应。

三、内蒙古农牧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系统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重点、分主次,而且要有系统化的视角,无论在区域、内容、载体还是工作思路上,都要各方面相互协调、系统推进,而不能搞单干、唱独角戏。

(一)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5]。这四个方面内容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向广大农牧民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但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又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观念,又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遵纪守法等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广泛性;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性,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只有从基础抓起,只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成为广大农牧民的日常行为准则和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二)载体多样协同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具有科学性、理论性、抽象性等特征。要使广大农牧民真正理解、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必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与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载体至关重要,要针对农村牧区和农牧民的特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和载体,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首先要发挥传统媒体基础好、受众广、获取便利、费用低廉等优势,打造精品,扩大影响。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新兴媒体的作用,特别是能够上网的地方要利用微博、博客等新型网络媒体,引导好农牧民正确、健康使用网络,增强网络媒体的教育引导作用,唱响网上主旋律。再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传统节日、纪念日、先进人物评选等有机结合起来,把这种创建活动、评选活动和纪念活动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品牌阵地。还要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革命历史传统、地方的民族文艺形式,以及“草原书屋”、基层大讲堂、村广播站、板报、宣传壁画等,特别是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蒙汉两种文字适合当地农牧民需要的理论通俗读物,使这一切都成为宣传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农村牧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工作。

(三)城乡协调共同发展

从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工作看,需要增强系统性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由于城乡之间条件不同,群众的自身条件、素质和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城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工作开展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农村牧区的工作开展起来则相对困难大得多。事实上城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工作上确实存在重大差距,城镇工作开展得比较普遍,群众的参与度相对较高,质量较好,在农村牧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牧区,就是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工作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对于一般农牧民来说就更难了。因此,要有一种系统化的眼光,统筹城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工作,以城带乡、以城助乡、城乡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工作才可能共同发展、整体推进,才能有效推进农牧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建工作。

(四)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设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认识的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所要完成的任务十分繁重,既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方面的任务,也有广泛开展“融入”“贯穿”和“创建”方面的任务,以及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方面的任务。因而政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责任,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导、组织与协调,把此项工作管起来;二是制定工作计划,使此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布局之中;三是确立并创新体制与机制,确保工作的效率与效益;四是确定重点、选准突破口,增强此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监督检查,表彰先进,促使政府各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还有其他单位、组织、团体等切实开展工作。然而,要建设一个由党和国家倡导并符合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核心价值体系,仅有“官方”的认同、主导和积极性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得到这个国家亿万民众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者”和“践行者”,也是“建设者”和“创造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他们的实践,更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和支持。把政府的主导、谋划和组织与民众的智慧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五)务虚务实效益为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新世纪我们党根据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提出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具有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内涵,可以说是有“虚”也有“实”,“虚”中又有“实”。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基本内容都属于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内容,属于务虚工作。然而,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实践之中,还要落实到务实中。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可以说都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用务实的态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联系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整个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只有将这些务虚的工作做实,特别是要根据广大农牧民需要,而不是进行原则性的说教,农村牧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才能做出成效。

[1]张理海.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6).

[2]梁漱溟全集(第2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57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4]王健.构建新农(牧)村中价值观建设问题探析[J].前沿,2013,(17).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猜你喜欢

三性牧区价值体系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巧用『三性』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把握欧姆定律“三性”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内蒙古牧区旗县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锡林郭勒盟牧区储水窖工程建设探究
以“三化”“三性”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