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干行》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解读

2015-02-20韩立钊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庞德英译本许渊冲

韩立钊

(西藏民族学院外语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长干行》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解读

韩立钊

(西藏民族学院外语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李白的《长干行》有多种英译本,本文拟从译本标题蕴含、人物意象刻画和文化信息传递等方面对庞德、许渊冲和王玉书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解读,以期探讨中文典籍英译的原则和策略。

《长干行》英译本;庞德;许渊冲;王玉书;对比解读

一、引 言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丰富,而由于读者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甚至心境的差异,对其理解难免各不相同,那么,不同的译者翻译同一首唐诗,也自然会各有千秋。

诗仙李白的《长干行》有多种英译本,其中美国诗人庞德译为The River-Merchant'sWife:A let⁃ter[1](P125-126),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译为Bal⁃lad of a Trader’sWife[2](P23-24),王玉书先生则译为A MerchantWife’s Complaint[3],这三个英译本分别用韵味深长的遣词和造句,传神地塑造了异彩纷呈的女主人公形象。

庞德译本曾经被西方评论家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诗歌”[4],近年来,围绕庞德译本展开了许多研究。谢辉从译本的模糊美学出发,认为《长干行》庞德英译本成功的关键在于再现了原文的整体模糊美,使得译文读者产生了相同的审美体验[5];就意象风格而言,庞德译本采用舍音取意、舍音取神的独特方法,从而更加突出诗中的意象[6];李莉从目的论的视角,探讨了庞德译本的翻译目的及其为实现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7];丁彦婷探讨了跨文化语境中庞德译本被读者接受并获得肯定的原因[4];此外,还有学者从互文性理论[8]、图式理论[9]、表情类文本的翻译方法[10]以及语篇连贯的建构[11]等视角分析了《长干行》庞德译本。但是,对于许渊冲译本和王玉书译本则鲜有研究,而将这三个译本进行对比更是空白。本文拟从译本标题蕴含、人物意象刻画和文化信息传递等入手对《长干行》三个译本进行对比解读。

二、三个英译本的语言对比

无论是其英语标题的选词,还是对纯情童趣的

翻译,抑或是对婚后誓言以及思念与感伤的英语传递,三个译本均紧扣各自标题的不同蕴意,解读和塑造了三个形象各异的女主人公。

(一)译本的基调句:韵味深长的标题

由于中国古诗的标题意蕴深厚,无法原汁原味地译成外语,因此,往往基本上是对原诗标题的改写,“译诗”即“易”诗。上述三个英译本的标题充分体现了译者对原诗的不同解读,译本标题蕴意各异,各有侧重,耐人寻味。

庞德译本的题目是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1],一方面沿用译者本人对李白诗歌中“水”的钟爱[12],增加了river一词,或许有河水承载着思念这样的独特解读,另一方面选用了一个中性名词letter,使得整首诗以家信的形式叙事抒怀,女主人公的口气清新、自然、温馨;许渊冲先生译本的题目是Ballad ofa Trader’sWife[2],其中ballad一词凸显了女主人公的浪漫情怀,虽然独守家园,仍然寄情于远方的丈夫,往事点滴历历在目,哼着浪漫的曲调娓娓道来,在回首往昔中展望团聚的那一天,好一个温柔女子!而王玉书先生译本的题目是AMerchantWife’s Complaint[3],其中complaint一词充分显示出女主人公的嗔怒之情,自古道“商人重利轻别离”!一去数载不复回,活脱脱一个怨妇形象跃然纸上。

三个英译本的标题在措辞上各领风骚,各自展现出了女主人公亦清新、亦温柔、亦嗔怒的形象,这种种新、馨和辛,怎一个思念了得!这亦舒亦柔、亦嗔亦怨的传神,怎一个妙字了得!

(二)译本的童趣句:异样的两小无猜

三译本对原诗中“两小无嫌猜”句的解读各异。庞德译本为“Two small people,withoutdislike or suspicion”,其中的“Two small people”遣词传神又出奇,使得两个可爱的小娃娃栩栩如生,而“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的措辞更是准确无误,对“嫌”与“猜”解读得绝不含糊。

许渊冲教授译本“Carefree and innocent,we children twain”强调的是情同手足、无忧无虑的童趣,那样的情真和意切,造就了金童玉女的绝配,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女主人公对其夫君的义切切、情深深。

王玉书先生译本“Two children,simple-mind⁃ed and carefree”解读的是纯真的童心,措辞在朴素中透着深意,在感怀昔日纯情和无忧无虑的同时,凸显出今朝的无奈与怨尤。

(三)译本的誓言句:风格各异的情怀

对原诗中“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这一誓言句,三个译本更是紧扣各自标题句的基调,旨在以各异的誓言塑造不同的新妇形象,其翻译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庞德译本“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ing,Ide⁃siredmy dust to bemingled with yours”解读的是女主人公作为纸婚一年的新妇经过一年的磨合,终于愁眉不再,誓与夫君相守终老,其中“desire”一词完全表述的是新妇的美好意愿和婚姻誓约,体现了女主人公抒发自己只愿做好自己,绝不不强求对方的立场,这个意愿乃清新自然的情怀抒发。

许渊冲教授译本“Iwas fifteen when I com⁃posed my brows,Tomimy dustwith yours weremy dear vows”对于原诗的忠实度更高,解读的是一个展眉“composemy brows”的、不再羞怯的新妇,发自肺腑的相守至老的婚姻誓言,其中的“dear vows”更是栩栩如生地展示出宛如窃窃私语般的呢喃和温柔,轻声细语胜过豪言壮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夫君的依恋、爱慕和思念。

王玉书先生译本“Ididn’t feelatease till Iwas fifteen,And swore:Alive or dead,we would ne’er part”解读的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新妇,经过一年的婚姻,新妇才克服了新婚时的忐忑,一句“And swore:Alive or dead,wewould ne’er part”表述的是“我们”夫妻二人共同的诅咒誓言,更是为下文的怨尤和嗔怪埋下了伏笔。

(四)译本的点睛句:别样的睹物伤情

三个译本对同一句“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译出了不同程度的别样伤情。庞德译本“They hurtme.Igrow older”解读的只是简单的最自然不过的感伤之情,面对蝴蝶双飞,结婚数年之后的女主人公忆起往昔,感慨岁月催人老,因感自己华年不再而伤心不已,没有责难,没有怪罪,只有平静面对。许渊冲教授译本“This sightwould break my heart and I’m afraid,Sitting alone,my rosy face

would fade.”则饱含温情,解读的是触“蝴蝶双飞”之景,而生“悲痛伤心”之情,之所以感伤的唯一原因是“夫君远行,自己独守家园”的sitting alone,表达了对远离家园的丈夫的思念,“戚戚然,独怆然而泪下”,因为思念,昔日的红颜逐渐失色,因为思念,日渐憔悴,多么凄美而动人的浪漫故事。王玉书先生译本“My heartacheswhen on them Isetmy eyes,To think I’ll get old soonmakesme sadden.”解读的是因思念而发的愠怒之气,看着“蝴蝶双飞”埋怨丈夫不重视夫妻情分,一去数载不回,忆往昔,触景伤怀,不由得一味抱怨自己将老,把这自然之道全怪到了丈夫外出经商长期未归这个因素上,思念之间夹杂幽怨,徒然增添了几许烦和愁。

三、英译本的文化剖析

原诗中文化韵味深长,由于译者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差异,难免会影响到诗歌翻译过程中文化的解读和传递。

(一)“青梅竹马”的解读与传递

“青梅竹马”的文化解读: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14]。

庞德显然没能解读出“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文化意蕴,翻译成“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playing horse,You walked about my seat,playingwith blue plums.”误认为是男主人公踩着高跷“on bamboo stilts”、追逐跑马“playing horse”,这一令我们中国读者感到可笑的误译,却让英语读者颇感惊奇与新鲜,感叹中国古代的少男少女竟如此的浪漫![1](P128)真可谓弄拙成巧,无意间成为妙笔。

许渊冲教授译本“On hobby horse you came up⁃on the scene,Around the wellwe played with plums stillgreen.”用旋转木马“hobby horse”这一常见的儿时游戏工具巧妙地替换了原诗中的“竹马”,使得英语读者能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轻松领略原诗中男女孩童天真游戏的真意,既保留了原诗的真正意图,同时也让英语读者易于理解,表面看似不忠实于原诗,实际上是以异化的手法,传神地解读了这一中国古典文化。此外,把原诗中的“绕床”译成“Around thewell”,更是出神入化,生动地描绘出男女孩童在庭院内、水井旁追逐嬉戏的快乐场景。

王玉书先生译本“You came riding bamboo in a horse’s steed.Round the bed we played green plums,quite elate.”直接译出竹马“bamboo in a horse’s steed”和绕床“Round the bed”,无论是语言措辞还是文化意蕴都完全忠实于原诗,使中国读者更为喜欢,但是对英语读者而言却稍显费解。而句尾增添快乐、得意的表述“quite elate”则为神来之笔,传神展现出男女孩童天真烂漫、快乐无忧的玩耍游戏。

(二)典故“抱柱信、望夫台”的解读与传递

诗句“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里有两个典故。成语“抱柱之信”,语出《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15]“望夫台”源自传说望夫石,其主人公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载的“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16]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

对于上述典故,庞德显然不懂得其奥妙之所在,译本中只好回避本句,将“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译成“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ing,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At six⁃teen you departed,Forever and forever,and forever.”年方十五,我已不再愁眉苦脸/我只希望把我的遗骨埋于你的身旁/永远、永远、永远/为什么我还要左顾右望?[1](P128)用西方的思维模式解读了相守百年的誓言,未必非得译出“约会未成,痴心而死”才能传神。另外,虽不解“望夫台”的典故,却也能解

读其文化韵味,译成瞭望台“the look-out”,同样传递了登高远眺、盼夫还家之意。

许渊冲教授译本“Rather than break faith,you declared you’d die,Who knew I’d live alone in tow⁃erhigh?”立足于方便英语读者理解,从西方的视角解读了“抱柱信”的典故意蕴,将其译成“Rather than break faith,you declared you’d die”,成功传递了“不背信到终老”的文化含义。而且深谙典故望夫台的文化意蕴,为了便于英语读者理解,巧妙地译成独居高塔“live alone in tower high”,既传递了夫君外出、自己独守家园的意图,又借用英语读者熟悉的高塔烘托出“塔高人易寂、独处更念夫”的意境,读来更加令人感怀。

王玉书先生译本“You were hoped to be faithful as you’d been.But,alas,a lonely wife Ihad soon to start”旨在传递上述两典故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述了对丈夫的思念和嗔怒之情。把“常存抱柱信”译作“Youwere hoped tobe faithfulas you’d been”充分展示出典故的原貌,传递了诚实守信、忠于爱情的朴素之情,而把“岂上望夫台”译作哀怨忧叹的“alas,a lonelywife Ihad soon to start”,虽然失了典故中“望夫还家、坚守恭候”的本意,却与前文浑然一体,一个怨妇跃然纸上,直接嗔怪道“夫君哪,本希望你能守信如初,岂料一转眼间,妾身独守空房!”不失惟妙惟肖。

四、结 论

《长干行》语言凝练而传神,文化意蕴深长,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不同的审美原则和表达方式对原作进行独特的解读,各种译本的文风自然独具特色、各领千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于原作,又不能完全忠实于原作,既要让读者明白,又不能过分迎合读者,既要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又不能使译文生硬牵强,既不能过分“欧化”,也不能过分“汉化”。分寸的掌握实际就是一种选择,是在源语言与目的语的语文习惯和文化习惯之间选择平衡点,选择适中的表达,从而使得译文达到“和谐”[13](P130-131)。

庞德、许渊冲教授、王玉书先生三个英译本中的语言措辞,无论是诗中纯情的童趣,还是婚后的誓言以及思念的感伤,译者都能紧扣各自标题的蕴意,对女主人公的解读颇具异曲同工之妙。而对于原诗中的文化韵味以及典故的深刻解读,也由于各自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差异,根据各译本对女主人公不同形象的刻画,在庞德的误译、许渊冲教授的妙译和王玉书先生的巧译中传递了原诗蕴含的文化意义,各自为英语读者展示了一个或清新自然、或温柔浪漫、或嗔怨撒娇的妇人形象。

[1]吴其尧.庞德与中国文化:兼论外国文学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玉书.王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4]丁彦婷.从庞德译《长干行》看译本的接受[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

[5]谢辉.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党明虎.从《长干行》看庞德英译汉诗的意象派风格[J].外语教学,2003(5).

[7]李莉.目的论视阈下庞德翻译观探讨——以《长干行》英译本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1(6).

[8]边立红,李捷.从互文性理论看庞德英译《长干行》[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5).

[9]陈琳.从图式理论看庞德英译《华夏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1).

[10]张灿伟.谈庞德对中国古诗《长干行》的翻译[J].华章,2013(8).

[11]陈水平,周维.中诗英译中语篇连贯的重构——以庞德之译《长干行》为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祝朝伟.构建与反思:庞德翻译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3]郑海凌.译理浅说[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

[14]http://chengyu.t086.com/cy7/7773.htm l

[15]http://baike.baidu.com/view/160146.htm

[16]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责任编辑 赵家红]

[校 对 康桂芳]

H315.9:I046

A

1003-8388(2015)03-0138-04

2014-05-26

韩立钊(1971-),女,陕西蓝田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翻译、专门用途英语。

本文系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目的论视域中的西藏主要旅游景点导游词英语翻译研究”(项目号:14XZZ01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庞德英译本许渊冲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元 日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折桂令·客窗清明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