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间藏戏队经营模式调研报告
2015-12-13辛雷乾
李 宜,辛雷乾
(1.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2.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民间藏戏队经营模式调研报告
李 宜1,辛雷乾2
(1.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2.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民间藏戏队的经营模式可分为职业性商业化、职业性半商业化、业余性半商业化和业余性非商业化四种。其中业余性非商业化是西藏民间藏戏队当下普遍采取的经营模式,其面临的生存危机最严重。各藏戏队要走出生存困境,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拨款,应改变传统藏戏非商业性演出习俗,谋求自身发展。其次,西藏自治区政府需尽快制定各种政策,鼓励企业慷慨解囊,扶持藏戏艺术。最后,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迅速完善区、地、县“三级”非遗保护藏戏队的申报工作,帮助民间藏戏队早日摆脱资金困境,确保藏戏艺术世代传承下去。
西藏;民间藏戏队;经营模式;生存困境
一、本次调研的目的
本次调研目的是对西藏自治区民间藏戏队经营模式做客观实际的考察,并对其当下的生存现状进行探讨。
藏戏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独具魅力的一种少数民族戏剧,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行于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及国外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藏民族聚居区域。藏戏是藏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结晶,研究藏戏是我们进一步了解藏民族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宗教信仰的一把钥匙,可以增加藏民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又因藏戏至今仍保留的广场戏、面具戏、仪式戏等诸多表演形态和演出过程中戏师说雄及所穿插与剧情无关的歌舞、杂技等技艺对我们研究中国戏剧脱胎于说唱、歌舞艺术,仪式戏与中国戏曲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中国戏剧由叙述体向代言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了活化石般的学术研究价值。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藏戏属于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非物质形态存在,是一种与社区民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006年,藏戏被列入国务院、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藏戏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藏戏的现状再一次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藏戏表演团体进行客观、全面的调研,有利于藏戏的传承和保护,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西藏藏戏是藏戏的母体剧种,它对青海、四川和甘肃等地藏戏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西藏藏戏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产生了白面具和蓝面具两大剧种,由于这两大剧种“各戏班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习俗、民间艺术传统等不尽相同,各戏班世代相传的戏师均有各自的特长,因此形成了以戏班为中心,不同唱腔和表演风格的艺术流派。”[1](P57)白面具的扎西宾顿、扎西雪巴以及蓝面具中的迥巴、江嘎尔、湘巴和觉木隆这六支著名藏戏班分别代表了六个不同的藏戏流派,几百年来,在藏区一直受到广泛的尊重和欢迎。每年雪顿节期间,这些戏班都要到罗布林卡向达赖及其僧俗官员、广大民众献演藏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各地也成立了许多民间业余藏戏班。1962年,西藏专业表演团体——西藏藏剧团正式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藏戏表演团体全部停止演出。20世纪80年代后,西藏藏剧团和民间戏班恢复藏戏演出,构成专业和业余演出团体并存的演出形态。
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藏剧团和民间藏戏队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民间藏戏队甚至面临传承危机。虽然国家和西藏各级政府部门逐年加大资金对民间藏戏队进行全面抢救和保护,其生存状况改善较大,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调查和探讨。
迄今为止,笔者发现尚未有专人或专门机构对西藏民间藏戏队采取何种经营模式来应对目前的市场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为弥补此方面研究缺失,2014年8月,笔者一行三人再次进藏对民间藏戏队分布较集中的拉萨市、山南地区和日喀则地区的16支戏队以及阿里、昌都地区的两支著名藏戏队的经营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考察,拍摄、录制其表演剧目,访问各戏队负责人并取得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调研报告采用实际调研资料、文献资料和人物访谈互相佐证的“三重证据法”,力求对这些藏戏队目前的经营模式做客观实际地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西藏民间藏戏队经营模式类别
为适应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藏民间藏戏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来应对。下面笔者根据对西藏全区18支民间藏戏队当下经营状况的田野调查资料拟分为职业性商业化、职业性半商业化、业余性半商业化和业余性非商业化四种形式对其经营模式进行论述。
1、职业性商业化经营模式
拉萨市城关区的雪拉姆民间藏戏艺术团是西藏民间藏戏班最早走上职业性、商业化管理模式的典范。
(1)雪拉姆民间藏戏艺术团现状
“雪”汉语意为“宫殿之下”。1960年,居住在布达拉宫下面曾支应布达拉宫各种差事的农奴成立了雪业余藏戏班。该戏班邀请原功德林戏班演员珠琼担任戏师,主要学习蓝面具藏戏觉木隆流派表演艺术。1962年,原功德林戏师玛益拉加入并和珠琼一起经营戏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雪业余藏戏班停止演出。1979年,在雪居委会支持下,雪业余藏戏班重新组建并恢复演出。
2004年4月,雪拉姆藏戏班并入了西藏圣地股份有限公司,每天晚上为来拉萨旅游的中外国游客做专场演出。同年8月10日,雪拉姆藏戏演出公司正式成立,成为西藏第一个职业化、商业化的民间藏戏演出团体,每年演出两百多场次。现有演职人员42名,其中女演员23名。团长边巴斯暖,1971年出生,12岁开始学艺,师承著名戏师玛益拉和甲央洛旦。副团长,边巴次仁,1978年出生,10岁开始学艺,师承甲央洛旦。现任戏师是次旺,出生于1936年,1990年担任戏师至今。雪拉姆藏戏艺术团主要演出八大传统藏戏中的《卓娃桑姆》、《苏吉尼玛》、《朗萨雯蚌》、《白玛文巴》和《诺桑王子》等五大剧目。雪拉姆民间藏戏艺术团的表演深受拉萨市及周围地区观众的喜爱,并在参加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藏戏汇演和比赛中多次获奖。2012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第一届全区藏戏大赛中,该剧团荣获大赛表演一等奖,获得30000元奖金。
(2)雪拉姆民间藏戏艺术团经营模式
西藏圣地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雪拉姆藏戏班后,
该公司为藏戏团专门订制新的藏戏服饰、道具,并在拉萨东郊喜马拉雅饭店为其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和排练场所——“雪拉姆”藏戏演出厅。演员白天在演出厅排练,晚上在此给中外游客做专场演出。为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所演剧目内容,在表演的同时,演出厅内设有屏幕同步显示汉语、英语字幕。藏戏团虽然在室内的小剧场演出藏戏,但他们仍然保留传统藏戏“原生态”的广场演出形态。通过简单的布景、绚丽的面具、华美的服饰和悠扬的唱腔使中外国游客能观赏到原汁原味的藏戏表演。2010年,笔者去雪拉姆藏戏团调研时得知当时的演出门票是180元一张。2013年3月,因喜马拉雅饭店装修,雪拉姆藏戏艺术团搬迁到拉萨民族文化艺术宫与西藏圣地天创艺术团合作演出大型历史史诗《喜马拉雅》,其中穿插有藏戏片段。门票有280元、380元和580元三种。
图1:雪巴拉姆藏戏团现演出地点
图2:演出前进门大厅内表演的藏戏片段
传统藏戏演出习俗不收取戏金,在演出即将结束时接受观众馈赠,所得报酬很少。过去为了生存,雪拉姆戏班的演员白天演出后,晚上到游客常去的餐厅或酒吧兼职表演,以获得微薄且不固定的收入。戏班并入西藏圣地公司后,藏戏团的演员根据自身条件每月从圣地公司领取固定的工资,最高的每月可领取三四千元,最低每月两千多元,较之以前的待遇提高很多。演员有固定的收入后,不用兼职打工,白天排练,晚上演出,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藏戏这种古老的艺术,表演技艺提高很快。雪拉姆藏戏团这种职业化、商业化的演出模式对促进藏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将会有重大作用。正如西藏圣地有限公司总经理单绍和在雪拉姆藏戏团演出公司成立挂牌仪式上所言:“保护藏戏的途径有很多种,国家拨款只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保护藏戏必须要把它‘做活’,而产业经营有利于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延续下去。”圣地公司帮助雪巴拉姆藏戏团走出生存困境,雪拉姆藏戏团在日常演出和参加比赛中也为圣地公司扩大了宣传,提高了企业知名度,这种互惠双赢的做法有利于藏戏艺术的保护。
2、职业性半商业化经营模式
雪拉姆藏戏团被企业并购后,一直在实施和探索职业性、商业化的经营模式。拉萨市城关区的娘热民间艺术团则呈现出职业性、半商业化的特征。
(1)娘热民间艺术团现状
娘热民间艺术团现位于拉萨市北郊城关区,距离市中心3公里,属于蓝面具觉木隆派。1979年成立的娘热藏戏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拉萨市第一家恢复藏戏演出的团队,由他青担任戏师,成员有18人,一年排练一个月左右,主要在望果节表演两场。1982年他青去世,格龙接管娘热藏戏队并任戏师,演员白天劳动,晚上排练节目或到一些宾馆、饭店演出歌舞或蓝面具戏剧目片断,一场演出大约收取250元左右戏金。1998年,娘热民间艺术团在原娘热藏戏队基础上成立,成员有24人,格龙担任团长。他先后从西藏大学和自治区藏剧团聘请了专业老师对演员进行形体、唱腔、表演动作和鼓钵伴奏等指导,演员的表演水平提高很快。2004年,娘热藏剧团人数已发展到69人,其中专职演员64名,18名具有民间音乐和藏戏基础的年轻演员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该艺术团的演出水平。2008年9月27日格龙团长因病去世,他的儿子米玛继承父志,担任艺术团团长至今。
娘热民间艺术团现有57名演职人员,女演员有31名,洛桑担任戏师,主要演出八大传统藏戏和现代歌舞。一般在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以及拉萨市附近一些寺院宗教活动时间演出,同时也为来西藏旅游的中外游客演出藏戏,每年大约演出200多场藏戏,大多数场次为旅游演出。在拉萨北郊的老袁招待所设有团长办公室、排练厅、服饰道具保管室及食堂等配套设施。从2013年7月开始在朵森格路南段的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二楼演艺厅内晚上给中外游客进行文艺表演,其中穿插演出藏戏片断。
近年来,娘热民间艺术团在参加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藏戏汇演和比赛中多次获奖,受到党和国
家领导人多次接见,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了藏戏歌舞《吉祥奥运》。2013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第二届全区藏戏大赛中,该剧团获得大赛表演一等奖,获得30000元奖金;戏师洛桑获得个人表演一等奖,获取2000元奖金。
图3:2007年娘热格龙获戏师二等奖
图4:2013年雪顿节娘热获全区藏戏大赛一等奖
(2)娘热民间艺术团管理模式
娘热民间艺术团管理模式如下:团长1人,对外联系演出等事宜;副团长1人,主要带队演出;组织委员1名,在艺术团成员中发展党员、团员并定期主持组织生活。该团现有党员20名,团员6名。党员每人每月捐10元给本团中贫困家庭;文艺委员1名,负责演员平时排练及演出前准备工作;宣传委员1名,接待来访者及对外宣传;生活委员1名,管理艺术团食堂饮食卫生;卫生委员1名,负责团内及个人卫生。特聘觉木隆国家级流派传承人大次旦多吉老师和藏戏表演家群培老师当指导教师。除此之外,该团专门配备两名管理服饰道具人员和两名炊事员。
娘热艺术团在排练和演出方面都有严格的纪律规定,每天上午9:30在排练厅考勤点名,每位演员无特殊情况必须按时到岗,没有例行请假手续无故迟到者将要接受经济处罚。9:50-1:30,在排练厅训练,要求每个演员必须认真排练。1:30-2:00演员午餐,午餐后出外演出;如果没有演出,3:00-6:00,继续排练。艺术团每3个月举行1次汇报演出,考查演员技艺进步情况。
娘热艺术团出外演出时禁止喝酒,若出现演出事故等违反团规行为都要接受经济处罚。演出节目内容一般根据邀请方要求来决定。如邀请方希望一天内全演藏戏,他们则用七八个小时演出一个传统剧目;若邀请方要求藏戏和歌舞内容兼备,他们上午用四五个小时表演一出藏戏剧目;下午再表演两三个小时的歌舞。
(3)娘热艺术团经费来源及支出
娘热艺术团经费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其一,大部分来源于各种演出收入。演出一天,2011年大约收取3000元左右戏金,2013年收取5000元左右戏金。每年望果节演出时,没有具体的戏金规定,邀请的村庄根据自己本村经济情况随便给戏金。经济情况特别差的村子有时也免费演出。其二,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等文化部门每年给予一定数目的补助。米玛团长告诉笔者,从2013年开始,政府各级文化部门每年补助该团20万元①;其三,另一部分经费来自企业赞助。
经费支出情况:首先,绝大部分支付演员和管理服饰等人每月固定的工资,演员每月最高工资3000元,最低1500元。艺术团给13名年龄较大不能上场演出的演员每人每月支付300元生活费;其次,一部分经费用来添置、更新服饰、面具、道具和音响设备等;最后,还有部分经费支付饮食和演员医疗费用。演员生病住院后,农村医保报销70%后剩余的住院费用全部由艺术团支付。
3、业余性半商业化经营模式
笔者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山南地区和日喀则等地田野调研时,发现除上述两个已经完全职业化藏戏艺术团之外,有些民间藏戏队虽沿袭过去业余演出习俗,但在受邀演出时,向邀请方收取一定戏金,此种业余性、半商业化经营模式主要以堆龙德庆县的觉木隆藏戏队和措麦藏戏队为代表。
(1)觉木隆藏戏队现状
觉木隆藏戏是目前藏区最有影响、传播最广的蓝面具藏戏流派。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的觉木隆戏班成立于19世纪末,由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布达拉宫内务机构“孜恰列空”管理,是唯一带有官办色彩的戏班,演员没有薪俸,每年只能在雪顿节献演时得到一些赏银和粮食。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
原觉木隆四十多位老艺人成立了拉萨市藏剧团(现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前身),自治区藏剧团藏戏表演家74岁的大次旦多吉是觉木隆派国家级藏戏传承人。2001年堆龙德庆县乃琼镇的琼达重组觉木隆藏戏队,现有演员35人,68岁的旦达为国家级流派传承人。该戏队演出剧目主要有《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和《智美更登》。
(2)觉木隆藏戏队经营模式
觉木隆藏戏队演出时间主要在元旦、国庆节、雪顿节、望果节、寺院节日佛事活动和藏历新年等,一年演出60多场,每场演出大约收取3000元左右戏金。其中望果节受邀演出时,如果邀请村庄经济困难,演出结束时接受观众馈赠,而不收取戏金。除戏金收入之外,觉木隆藏戏队收入来源还有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拨款。笔者从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阿旺旦增处了解到,从2009年起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给宾顿巴、扎西雪巴、迥巴、江嘎尔、湘巴和觉木隆这6个国家级藏戏流派传承戏队每年下拨一定经费用于服装更新和误工补助:2009年下拨4万元;2010年下拨7万元;2011、2012和2013年给这6个藏戏队分别下拨8万元。②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逐年加大的专项资金投入大大改善了藏戏队的生存现状,2010年8月,笔者第一次到琼达团长家田野调查,发现他们的演出服装等全部杂乱地堆放在琼达团长家一间低矮黑暗的房间内,房间小,东西多,显得拥挤不堪。今年8月再去采访时,琼达团长带领笔者参观新建的觉木隆藏戏展演传承中心,服饰等已被分门别类地悬挂在宽敞明亮的专用房间。琼达团长高兴地说:“国家拨款给我们建造了藏戏传承中心,我们现在可以随时利用空闲时间在室内排练,再也不像过去露天排练那样害怕日晒雨淋啦。排练时间增多,我们戏队表演水平现在提高很快。”③
觉木隆藏戏队每年支出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方面,更新演出服饰、面具和道具需要2万元左右;另一方面,藏戏队支付演员排练和演出的误工补助大约8万元。觉木隆藏戏队演员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农民,他们平时忙于农活,闲时出外打工,有演出则回来参加演出。排练时每人一天平均拿到50元左右的误工补助(2012年前每人30元,笔者注)。正式演出时,每人一天补助约80元(2012年前每人约50元,笔者注),戏队每年排练和演出费用至少在8万元以上。藏戏队维持正常运转一年的费用支出最低在10万元以上。
觉木隆藏戏队每年演出戏金收入和国家补助资金总数超过10万,除去服饰、面具等更新费用和演员的排练和演出补助之后,年底还可以根据资金结余给演员发一些年终奖,刺激了演员积极性,藏戏表演水平提高很快。
(3)措麦藏戏队经营模式
笔者在堆龙德庆县调研时发现除觉木隆藏戏队之外还有马乡的措麦藏戏队在演出时收取一定戏金。措麦藏戏队建立于1979年,现有演员27人,主要来自堆龙德庆县马乡措麦村,每年主要在雪顿节和望果节演出,一年大约演出12场左右。措麦藏戏队戏师拉巴次仁告诉笔者:“我们戏队演出时一般收取2000元戏金。其他收入经费主要来源于区上和县上的拨款,去年区文化厅和县上总共给我们3万元,我们用2万元更新了一些服装和面具,其他1万元和演出收入支付排练、演出时的补助。待遇提高后,演员排练热情较高,技艺提高很快。”④
4、业余性非商业化经营模式
笔者在本次调研的18支西藏自治区民间藏戏队中发现有14支戏队至今依然保留空闲时间义务演出、不收取戏金的传统习俗,此种经营方式可归其为业余性、非商业化经营模式。
(1)14支业余性非商业化藏戏队基本情况
为行文方便,笔者对本次调研的14支业余非商业化藏戏队情况进行了整理(见表1)。
(2)业余性非商业化经营模式特征
表1:各藏戏队基本情况列表
从表中所列内容可以看出,这些民间藏戏队目前仍沿袭过去藏戏班业余性、非商业化的经营模式,藏戏队演员全都来源于当地农民,并不是以此谋生的专业演员,平时忙于农活,闲时出外打工,望果节前半个月和藏历年前一个月回乡参加排练演出。笔者在调研中得知这些业余藏戏队因为所得资助经费有限,排练时大多数戏队没有补贴,有的戏队每人一天只能补助1 0元,而且一日三餐必须自备。正式演出时,每人每天一般补助8 0元左右。这1 4支藏戏队至今仍保留过去不收戏金、义务性演出习俗。日本僧人青木文教在《西藏游记》中记载“剧团由政府指定有五六派,平常住居各乡里,私领地的税,可以不纳,以演剧为代,每年一次。到观剧季节,前藏就到拉萨,后藏就来日喀则,先为法王和政府演剧,以尽义务。观剧人一盖不出钱,他们除得政府贵族和一般看客的赏赐以外,没有征收戏资的。”[2](P213)另一位到西藏实地考察过的日本僧人多田等观也在书中指出“这些剧团可以从早到晚演一出戏。演员仅限于两、三个部落的人员,政府对这些部落实行免税。”[3](P33)可见,传统藏戏演出都是以演戏代替税收的支差戏,属于不收取戏钱、在演出结束时接受西藏地方政府或者观众馈赠的非营利性演出活动。西藏地方政府送给演员的“礼物大部分是一袋袋的青稞,这是西藏的主要粮食。”[4](P33)观众一般都会“朝舞台抛上一条白色丝绸哈达(里面包着钱币),作为送给演员的礼物。哈达像雨一样大约下了半分钟……演员这时并不打开哈达,而是将它们收集起来带走。几天之后,我举办了一个持续三天的戏剧表演会……当每场戏结束或快结束时,我的礼物(几袋青稞,还有裹银币的丝绸哈达)就摆到了演员们的面前。帐篷里的客人和其他人,大约共有五六十人,也抛出了外面包着哈达的礼物。”[4](P323-324)传统藏戏演出结束后,观众给演员赠送青稞或包着钱币的哈达表达谢意的馈赠习俗沿袭至今。
2014年8月23日上午,笔者一行三人到堆龙德庆县乃琼镇觉木隆藏戏队琼达团长家田野调查,发现她家院子里有十多袋青稞麦,房间地面上堆放着好多缠绕成一团的白色哈达。琼达团长告诉笔者院子里的青稞麦和房间里那些缠绕的哈达都是她们22号在尼木县一个村子望果节表演藏戏后观众赠送的礼物。笔者感到好奇,随手打开二十多个哈达,发现其中全包着钱币,面值大小不等,最少的里面包着1元,最多的裹着10元,其中包裹着5元的哈达最多。笔者猜想此种演出馈赠方式可能是汤东杰布当年为建造铁索桥进行募捐集资习俗的沿袭。
图5:望果节觉木隆演出邀请方馈赠的青稞麦
图6:望果节觉木隆演出观众馈赠包裹着钱币的哈达
但是观众演出结束馈赠的青稞和钱币相对于藏戏队每年10万元以上的费用支出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藏戏队正常运转所需一切费用。2006年藏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每年投入一定资金保护藏戏。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这些藏戏队主要依靠此经费来维持现状。据笔者了解,2013年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给6支国家级流派藏戏队分别下拨8万元,其他民间藏戏队各拨款2万元。这些专项拨款改善了藏戏队的现状,对藏戏的传承和保护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国家下拨这些资金依然不能满足各藏戏队一年10万元以上的经费需求。目前资金缺乏已成为业余非商业化民间藏戏队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西藏民间藏戏队经营模式思考
在当下西藏民间藏戏表演团体的经营模式中,拉萨市城关区雪拉姆民间藏戏艺术团和娘热民间艺术团代表着古老的藏戏艺术已经逐渐走向职业性、市场化道路。笔者多次到这两个艺术团考察,发现他们管理制度规范、奖罚分明;服饰色泽鲜艳、丰富多彩;面具质地优良、做工精细;服饰分门别类存放,专人保管;演员构成合理,表演水平较高。这两个艺术团精彩的藏戏表演深受拉萨、山南、日喀则和林芝等地区观众的欢迎,他们在藏戏民间演出团体如何适应市场化、商业化需求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但是,一些有识之士也对藏戏商业化、产业化提出了担忧,原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格曲博士认为“因为市场化、产业化对于藏戏保护来说意味着一定的风险,盲目迎合市场需要可能会导致藏戏
艺术特色的丢失。”此种忧虑并非全无道理。笔者今年8月去拉萨民族文化艺术宫观看雪拉姆藏戏艺术团的《喜马拉雅》演出时,发现表演内容中歌舞等所占比例较多,藏戏片段演出内容成分则较少。如何保留传统藏戏艺术精髓,避免一味迎合市场经济需求、观众心理喜好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目前民间藏戏艺术走向职业化、商业化之路急需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觉木隆和措麦这两支业余性半商业化民间藏戏队的演员都来自本村附近农民,平时忙于农活,闲时出外打工,主要在雪顿节、望果节、藏历年时表演藏戏。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没有完全依靠国家拨款,而是勇于改变传统藏戏自娱自乐演出习俗,在藏戏演出中收取一定戏金来增加收入,大大改善了戏队资金严重缺乏状况。但是,近年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出外打工,每天平均收入80-100元。藏戏队的误工补助远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难吸引村中年轻人来学习藏戏,演员队伍中没有新鲜血液补充,这是业余性半商业化民间藏戏队继续传承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4支业余性、非商业化藏戏队在本次所调研的全区18支藏戏队中比例高达78%,涵盖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和昌都等地藏戏队,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业余性非商业化是西藏民间藏戏队当下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戏队没有经济收入,完全依赖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拨款来维持现状。由于拨款数目有限,这些藏戏队面临运转资金严重不足,生存状况非常艰辛,有的戏队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除扎西宾顿巴、扎西雪巴、迥巴、江嘎尔、湘巴和觉木隆这6支藏戏队有国家拨专项经费建造的流派传承所供日常排练和储存演出服饰外,其他业余民间藏戏队大都没有固定的室内排练场地,只能在村委会大院、林卡、打麦场等露天场所练习,冬天农闲在室外排练时,要经历凛冽的寒风和零度以下低温的严峻考验,条件非常艰苦。演出所用服装面具比较破旧,无专门储存场所。许多民间藏戏队能坚持这么多年,主要依靠演员对藏戏艺术的满腔热爱之情来支撑。笔者到堆龙德庆县马乡马村藏戏队调研时看到他们的演出服装、面具等都已经使用多年,比较破旧。这些服饰杂乱无序地存放在村居委会一间旧房里,房间小,服装多,特别拥挤,而且房屋四面墙壁上漏雨的痕迹到处清晰看见,很不利于服装、面具和道具的保管。琼结县雪阿佳拉姆藏戏队则因为原来服装、面具破旧不能演出。而现在购买一个传统藏戏剧目中所需服饰、面具和道具大约需要8万元左右。雪阿佳拉姆没有这么多钱购买新的,所以已经有近十年没有演出,生存现状特别令人担忧。笔者采访琼结县雪阿佳拉姆藏戏队负责人卓嘎老师时,她说:“我们藏戏队1989年曾经到自治区参加雪顿节汇演时获过奖,可近十年却因为没有演出服装、面具和道具停止了演出。这两年国家总共给了4万,我们用这些钱买了一些服装、面具,但是还差一些,现在还不能上台演出。”⑤老人在谈到戏队被迫中断演出时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位68岁老人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尽快重建藏戏队,把自己会的唱腔等传授给年轻演员,让藏戏队继续发展,否则死后将无颜面对戏队的前辈老师。
业余性、非商业化经营模式的藏戏队因经费严重缺乏而导致戏队的演出服装、面具和道具破旧,排练时间较少,演员年龄较大,表演水平低下等生存困境。要解决这些危机,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首先,业余藏戏队要转变思想,谋求自身发展。笔者认为这些业余、非商业化的藏戏队要改变目前资金缺乏现状,不能完全依靠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拨款,存有“等、靠、要”思想,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谋求自身发展,必须改变藏戏班自娱自乐、非营利性演出习俗,学习娘热和觉木隆的经营模式,改变义务演出习俗,收取一定戏金,从1000元开始起步,逐渐增加戏金,提高藏戏队收入,同时采取藏戏和歌舞杂陈的演出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群体。每次演出以藏戏为主,同时兼演西藏民间舞蹈、现代歌舞等,多种多样的演出形式既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又可以增加演出戏码,提高藏戏队收入。同时藏戏队可以和旅游业互相联姻,依托蒸蒸日上的当地旅游业,建立藏戏文化生态园,给中外游客表演藏戏,增加商业演出的机会,缓解运转经费严重缺乏状况。
其次,自治区政府鼓励企业慷慨解囊,扶持藏
戏艺术。笔者调研中发现这些业余藏戏队虽有各级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其生存问题。西藏自治区政府在制定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时可以圣地公司资助雪巴拉姆藏戏团走出生存困境这一成功案例为借鉴,通过各种渠道来鼓励企业赞助、扶持藏戏团体。例如制定文化艺术奖励与补助的相关法律文件,或明文规定赞助藏戏团体的企业可以减免一定租税等。企业在赞助中能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就会出现更多企业愿意出资来扶持藏戏团体。这样既可减轻自治区各级文化部门的压力,又能改善各民间藏戏表演团体的经济危机状况,有一举两得之功效。
最后,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尽快完善区、地、县“三级”非遗保护藏戏队申报工作。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应尽快完善区、地和县三种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队申报工作,每年给不同层次业余民间藏戏队专项拨款,帮助其正常运转。各级政府部门每年也应当拨专款扶持本地的业余藏戏队,改善其生存状况。笔者调研时发现县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每年资助藏戏队经费多少也与其经济收入关系密切。堆龙德庆县临近拉萨市,县经济发展较快,近三年特别重视藏戏队情况,每年给本县的藏戏队都有专项资助,该县业余藏戏队不但数目多,而且演员表演水平提高较快。乃东县泽当镇的经济状况较好,每年给泽当镇藏戏队的资助经费很大,这个藏戏队服装和面具新,演员演出水平高,深受当地观众喜爱。完善藏戏区、地、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后,每年的专项资助可以改善业余性、非商业化藏戏队生存危机,增加演员的积极性,有利于藏戏的传承和发展。
本次调研的西藏18支民间藏戏班中呈现出职业性商业化、职业性半商业化、业余性商业化、业余性非商业化等4种经营模式,其中第4种业余性非商业化的经营模式是西藏民间藏戏队当下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其面临的生存危机也是最严重。西藏非商业化民间藏戏队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学习雪民间藏戏艺术团的商业化经营模式、娘热民间艺术团和觉木隆半商业化管理模式,迅速探索自身如何走出生存困境的途径,早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认为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在实施保护藏戏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每年给各藏戏队拨一些专项资金改善生存状况层面上,还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借鉴雪民间藏戏艺术团、娘热民间艺术团和觉木隆藏戏队经营模式,通过多种渠道促使各业余藏戏队转变传统观念,谋求自身发展;同时鼓励大型企业投资藏戏队,帮助这些民间藏戏队早日摆脱资金困境,确保藏戏艺术世代传承下去。
[注 释]
①采访对象:米玛,娘热民间艺术团团长,时间:2014年8月16日上午;地点:拉萨北郊老袁招待所二楼团长办公室。
②采访对象:阿旺旦增,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时间:2014年8月15日上午;地点:西藏自治区群艺馆阿旺办公室。
③采访对象:琼达,觉木隆藏戏团团长,采访时间:2014年8月23日,地点:觉木隆传承中心。
④采访对象:拉巴次仁,措麦藏戏队戏师,采访时间:2014年8月24日,地点:措麦村委会。
⑤采访对象:卓嘎,雪阿佳拉姆藏戏队队长,采访时间:2014年8月28日上午,地点:山南地区琼结县琼结镇雪村卓嘎老人家。
[1]刘志群主编.中国戏曲志·西藏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2](日)青木文教著,唐开斌译.西藏游记[M].商务印书馆,1931.
[3](日)多田等观著,钟美珠译.西藏纪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4](英)查尔斯·贝尔著,冯其友,何盛秋等译.十三世达赖喇嘛传[M].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印,内部资料,1985.
[责任编辑 陈立明]
[校 对 梁成秀]
J892.4
A
1003-8388(2015)03-0064-09
2015-02-15
李宜(1970-),女,陕西高陵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西藏工作站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和少数民族戏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藏藏戏形态研究”(项目号:11AZW 0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