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武术教学的武术套路的自我分析

2015-02-20金晓明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套路武术体育

金晓明

(营口理工学院体育教研室,辽宁营口115000)

学校武术是在学校开展的具有教育目的的武术项目,通常选取适合学校教育特点的武术知识和武术技术,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多种运动形式,如学校体育课、课外武术训练、课外武术活动以及武术比赛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1 概述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很长一段时期采取国家统一设置课程的方式,全国中小学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缺少灵活性与多样性。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并于1999年起正式确立新课程教育体系,尝试推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2000年,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成立,成为推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而始于2001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

学校武术以武术套路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搞好学校武术教学需要深入研究武术套路的知识特点,了解武术套路中所凝聚的民族特性,对学校武术教学进行探讨与思索。唯有进行深入的“自识”和“自省”,才能深切感知当下学校武术教学面临的困境,才能真正看清学校武术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避免出现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的现象,在尊重学校武术教学的特性和优势同时,也实现对学校武术教学的完善和内化,对武术套路中缺少时代特性和不符合人们需求的东西实现“创造性转化”或“转换性创造”。

2 对武术套路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批判

关于武术套路的认识与批判。现阶段,人们关于武术套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层面:

(1)同情的理解。“认知性知识”指表现出鲜明思维特点的知识,而“操作性知识”指表现出鲜明外部运动特点的认知成果。综合上述两类知识看,运动技术是人们长期认识和感知人体运动方式和技巧的成果,属于操作性知识的范畴。后人更乐于学习训练现成的运动技术,这能够帮助练习者少走弯路,甚至规避了练习者误入歧途的可能。运动技术不是通过听、看、说就能掌握的,更需要练习者进行适当的、反复的练习。任何人掌握运动技术,都需要有正确方法指导下的反复练习,武术套路也是这样的一种运动技术。武术套路是前人传承下来的有效的“程式”,是一种具有多维价值的综合实用技术。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掌握动作要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性环节,武术动作要领贯穿于武术套路中,而武术套路又由武术基本功和武术基本动作构成,为此,武术教学从展开伊始就颇为重视武术基本功与基本动作,而且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始终。重复练习法是有效规范武术动作和提高武术基本功的常用方法,能够为习得武术套路奠定坚实基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武术套路是一种注重操作性的知识,武术套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技能传习,唯有展开循序渐进的技能传习活动,并达到熟能生巧的练习效果,才能够彰显武术套路的目标指向和功能价值。武术套路教学具有审美化的特点。对于具有良好资质禀赋和明师指点的武术练习者而言,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武术练习来提高自身的身心气质、技击能力以及人格修养。

(2)“他者”眼中的武术套路。近代以来,中国武术被纳入了现代学校体育的范畴,学校武术能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立足,“民族性”是其中的一个很大原因。中国武术有着“国粹”的美誉,但现阶段,学校教育和学校武术两者间尚未形成深层的、默契的关系。对此,有教授指出:“以往几千年中,中国武术承受着“民族”和“传统”的重压,现行体育体制能否接纳备受关注的中国武术活动,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过程,有些学者站在“他者”立场来批判和反思武术套路问题。

认为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是传授体育技能,提高受教育者身体素质的部分学者提出,学校武术教学的实效性很差,这是它的弱势。张洪潭教授赞同“技术健身论”观点,他认为体育教学的宗旨是传授增强受教育者体质的操作性知识,因而体育教学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与体育教师为主体的体育操作知识和技能的传习活动。因此,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能违背两项基本原则,一是突出运动技术;二是突出可测类技术。田径和体操属于两项具有鲜明可测性的运动技术,它们的特点是具有高度规范的技术标准,并且需要大量的艰苦练习,因此可以作为教材基本内容出现。球类运动灵活性和自由性比较强,舞蹈符合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需求以及审美追求,因此可以成为教材中的辅助教学内容。武术教学既不属于基本教学内容,也不属于辅助教学内容,而是应该划入其他内容的范畴,另外,尽管武术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已经出现了三十多年,但是武术的实效性并没有从根本得到解决。

3 学校体育中的武术套路如何自立

部分持有改革观点的学者认为,首先要保证武术套路的合法性,然后才可以在遵循学校体育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对其进行调整。尽管这些学者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普遍认为武术套路应该体现“少而精”的特点,即武术应该突出它的实用性,而不是简单对动作进行模仿。笔者比较赞同这种观点,但是更倾向于“激活套路”这一观点。通过分析学校武术发展当前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发现,武术套路是传统还是创新,以及是特殊还是统一,都不是关键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武术套路“由死变活”。因此,应该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武术套路,而不是简单停留在身心体验,为了实现这一点,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从武术套路的民族性和知识性特点出发,必须要将技能传习放在突出位置。首先应遵循学校体育武术套路教学大纲,同时还要展现当地教师的技能以及武术类别的特色,设计武术套路时应坚持短小而精悍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套路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养”、“练”、“用”三结合,使学生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本文所论述的“用”不仅指技术展现,还包括健身、养生以及审美等内容。当前相对比较流行的武术段位制教材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就充分体现出武术民族性、知识性与体育教育的有效结合。《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材》是武术界内学者、教练以及武术民间传人共同编写而成,具有规范化、标准化的特征,方便学校教育。除此之外,该教材在内容上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拳种意识,要求根据不同拳种的具体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武术学习中的“打练结合”与现代化的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采用创新教育模式,使学生不断掌握更深的知识要领以及动作技能。

第二,设法使学生获得更为灵活的武术套路体验,同时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武术套路尽管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但它绝对不是僵化的、死板的,不同的生命个体由于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他们所获得的身心体验也绝不相同,每一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理解武术套路,并获得与众不同的身心体验,突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武术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与是否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仅如此,它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够艰苦操练。

第三,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在武术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小游戏,但是小游戏绝对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而存在,以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教学现象。新的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如“快乐体育”、“学生为主体”等,由此,广大体育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以满腔热情投身于体育活动中。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体育意识不够强烈的国家,但是教师设计游戏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绝对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孤立设置过多的游戏,而是应该使游戏围绕教学内容来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完成学习任务。

4 结论及建议

(1)学校武术教学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形成了以套路为核心的教育格局,而武术套路也因为其特殊的地位而备受关注。

(2)武术套路属于操作性知识,需要大量的艰苦练习,练习者需要有时间和精力。武术套路有利于帮助人们提高自身修养,塑造“全人格”,它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技能,基于此,很多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并构建出学校武术教学基本框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倾向于武术教学的文化内涵,全面复兴武术技能。

(3)当前的武术套路缺乏游戏性、实效性和经济性,且存在一定的落后性,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与学校体育相适应,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武术套路的有效策略,如进一步优化武术套路,强化契合体育教育的武术套路等。

(4)部分研究者提出的“激活有关套路的身心体验”的观点有效解决了学校体育的独立发展问题,并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套路内容、强调技能传习、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综上,对于当代体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尤其是学校体育专业学科体系日渐完善的现况下,如何上好武术教学课,提升武术教学水平对推动我国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此进行论述,也旨在通过对目前武术教学现况进行反思的同时,其最终目的是如何提升武术教学的自立,推动武术项目在学校教学中的健康发展,传承我国武术项目运动的精髓则将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1]王智慧.传统学武程序与现实教武现象悖论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4):17-18.

[2]刘惠英.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78-79.

[3]邱丕相、杨建营.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学刊,2007(7):187-188.

[4]赵学功.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教学的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5):25-27.

[5]陈炜.浅议武术文化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1):36-37.

[6]杨波,周和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武术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7(2):221-223.

[7]沈建华,张家喜.建国60年我国学校体育观的审视与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88-89.

[8]郭玉成、郭玉亭.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42-43.

[9]《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67-69.

[10]蔡纲,丁丽萍.中国武术的分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56-57.

[11]郭新斌,史俊梅.阻碍武术发展的因素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2013(6):132-135.

猜你喜欢

套路武术体育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眼下有套路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