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政治教育“三步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
2015-02-20邹再金黄东桂
邹再金,黄东桂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 佛山528041;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南宁530004)
1 大学生法治观念存在的问题透视
法治观念是人们对什么是法治精神,为什么要实行法治,如何实行法治等问题的认识、评价以及期待。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受过不同程度的法律基本常识教育,他们的法治观念相对普通民众来说要强,但现实中大部分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1)法律知识相对匮乏,依法治国理念不强。法律知识是法治观念的基础与前提,法治观念是在法律知识上的思想提升。从非法学大类专业的大学生课程设置来看,涉及法律知识教育的必修课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程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单一。加上部分学校及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容及教育方式存在排斥心理,因此,通过思政课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效果不是太显著。另外,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依法治国理念不强的现象。邓小平曾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2]332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时间维度尚短,要一时半刻改变传统的轻法观念相当困难。而社会上存在以权压法、以权违法,解决实际问题绕法等负面现象。本来大学生法律知识相对来说就较缺乏,加上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当问及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认知程度时,几乎有一半的同学回答说‘知道一点’。”[3]
(2)用法维权意识不强,人本公正理念尚缺。邓小平曾指出,“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2]254法律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核心内容是权利,正是因为对权利的争取使得人们对法的需要及渴望愈加强烈。法律维护公民权利,确保公民的公正、平等、人权等基本权利。大部分学生用法维权意识不强,面对侵权的行为一般采用人情的方式处理甚至忍气吞声。当然,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法治观念就是依照法律办事,不违反法律便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这是被动守法的行为。法治观念还包括公平、正义、民主、人本等重要范畴,而且这些范畴是法治的价值追求。同时,公平、正义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观念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3)服从大局意识不够,党领导法治观念不牢固。“90 后”是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一般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成长,敢于并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他们具有时代烙印的同时却常表现出自我为中心、大局观念淡薄的倾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坚持宪法的权威、科学立法、公正司法、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这些举措的立足点便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1]部分大学生对党领导法治的观念不太牢固,时而探讨“党大于法”还是“法大于党”这个伪命题,时而对党领导法治建设持有成见。
2 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观念培育的内在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观念的培育有着内在的关联,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培育法治观念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4]思想政治教育与培育法治观念在育人目标、内容属性以及方法方式上有其内在关联。
(1)育人目标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邓小平认为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引导人民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其中有理想、有纪律最为关键[5]。邓小平所指的有纪律包括遵守道德以及法律规范。法治观念的培育着眼于使大学生知法、守法,树立起权利意识,追求公平正义,从内心确立起法治的信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全面发展人才培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从育人目标的侧重点来看,可以看出两者在培育方向上具有相辅性。法治理念的培育侧重于使大学生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这是育人目标的基本层次;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是育人目标的更高层次。
(2)内容属性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包含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法治理念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6]法纪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人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忠实崇尚者和坚定捍卫者。“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12。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包括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法治观念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观念的培育在内容属性上具有关联性。
(3)方式方法的互补性。在方式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趋向柔性,体现着主体的自律性、惩罚的无形性,它主要是通过道德舆论的力量和社会的精神褒贬而约束人们的行为,它的适应领域具有广泛性,容易受到不同价值取向的冲击;而法治理念的培育则体现着刚性,表现为普遍性的规范约束,强调法律责任承担的处罚性及其严厉性,它适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1]316只有两者刚柔并济,互相补充,才能走在实现全面素质人才培育的要求。
3 以思想政治教育“三步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路径
针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存在的问题,在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以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以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三步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
3.1 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促使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
(1)重视法律修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这门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的重任,这门课程的第五、六、七章涉及法律知识。要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必须重视对非法学大类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唯一公共必修课,摒弃对思政课的“偏见”。《思修》这门课程的第五章是“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这一章节的教学应侧重讲授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使大学生树立宪法的权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1]115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母法,必须树立起宪法的威信。而在《思修》第六章则直接是“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在这一章节中应该重点讲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及基本内容,使大学生内化法律知识并提升法治观念。
(2)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思修》这门课程外,其他的思政课也不同程度地涉及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中,就直接涉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章节。“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7]又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中,“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的章节中就涉及到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9]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综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涉及法治理念的内容不仅多而且可以形成系统地教学。因此,必须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促使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
3.2 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促使大学生大局意识的形成
(1)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1]党全局统筹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大局意识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者影响教育客体最为直接,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因受我国现阶段法治进程及法治出现的问题所影响,有些思政工作者对于法治观念不够坚定。有些思政工作者在进行法治教育的时候,把自己“不信任”的法治观念结合社会上的负面因素进行说教,对学生进行误导。甚至有些教师在上课时根据个人偏见,对党领导进行文过饰非、一孔之见的有意无意地“否定”,这严重影响学生大局观念的形成,使大学生理解问题片面化,思想容易“剑走偏锋”,不利于他们法治观念的形成。
(2)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管理。对大学生而言,法治观念所要求的大局意识要从日常大学生管理做起,使大学生明白按规则办事的原则,以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保证,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章可循的原则。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管理要有意识地体现着法治的观念,使法治贯彻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另外,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更为科学。应该采用“学校党委、学院(系)党委、辅导员、思政课”专任教师四位一体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优势互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科学、长效培育,特别是大学生通过这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形成了规范意识、大局观念。
3.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使大学生人本公正意识生成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法治教育“软环境”。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形态,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过滤器”、“筛选器”、“制动器”。特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报纸、橱窗等校园媒体广泛宣传,加强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以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这种“软环境”的形成,使大学生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氛围,他们就是学校的主人,他们处于一个和谐、公平、正义的良好法治环境中。[8]
(2)开发新载体,自由地领悟法治真谛。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除了利用好传统的载体方式外,还必须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载体,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网络作为新型的交流工具,它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自由、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因此,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必须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开发已经较为成熟且有相当的经验,完全可以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开发的资源,为培育法治观念所用。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上,加入法治专栏,在法治专栏这个分栏上加入贴吧或交流平台这个环节,与大学生进行法治观念的互动,使大学生成为法治观念培育的“主体”,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另外,实践活动也是容易吸引大学生参与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弘扬法治观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法治观念。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杨冠声,尚绪芝.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一般调查与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6):254-332.
[3]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1.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闵辉.论法治理念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2(2):209-210.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 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35.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 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26.
[8] 邹亚男.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