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5-02-20刘成立陈雪莹
刘 忠,刘成立,陈雪莹
(长春财经学院 院办,长春130122)
民办高校根据学校生源特点,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应是凭借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强项在人才市场展开竞争。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的前身已有十余年的办学历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学科专业格局和办学的软硬件条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育人环节凸显薄弱等问题。对于刚刚转型的新兴民办高校来讲,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对学校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民办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 国内外目前实践育人的状况分析
欧美国家有关实践育人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发展的且是内在构建的,知识、技能不是被动积累的,而是个体积极组织和实践的结果。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互动性,强调以社会活动中真实的任务或环境来构建学习情境。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指出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提出在课程中占中心位置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在教学方法上最根本的要求是在活动中进行教学。
国外实践育人的实践形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北美的“CBE”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一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双元制’培养模式被德国人自称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1];“‘三明治’模式的教育体制,即开设工、读交替的课程教学计划,实行在校学生到工厂实践的教育体例,并由工厂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教师合作讲授有关课程使工厂企业与学校的教学紧密联系,并以此更新专业的教学内容”[2];“CBE”(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模式“职业教育体系十分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并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的需求而开发课程”[3]。
国内学者对于实践育人的理论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4]。认为实践是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人和世界的关系首先不是认识的关系,而是实践的关系;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前提、本质和动力;马克思实践观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本体论基础,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对国外相关理论的广泛引用和借鉴,推动了我国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经多年实践,我国高校现行的实践育人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通识教育培养模式,培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二是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多层次、个性化培养模式,要求构建和完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拓展体系;三是素质、知识、能力有机融合的培养模式,全方位搭建知识培养体系、综合素质拓展体系、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整合体系;四是“二二三”培养模式,即“二个目的,二个途径、三个过程”,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民办高校经独立学院转设后,面临着转型的全面升级和考验,受到自身办学实际、生源特点、生存环境的特殊性限制,直接套用现有的实践育人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但可以在借鉴和参考这些模式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和条件,融入自身的办学特色,建设适合校情的实践育人体系。
2 民办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法规的客观要求。从教高[2005]1 号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到教高[2007]1 号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到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近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实践意识的培养、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一直颇为关注,从未放松过指导。2012 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和人才培养目标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作为一支重要的办学力量,认真贯彻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向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毕业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2)就业市场的内在需要。学生在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后,满腹信心地奔向就业市场,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换回一份职业;用人单位急切地想在人山人海的简历中,寻得一位“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毕业生也是异想天开。双方都有需求却又无法相互满足,是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职业工作内容的体验,面临实际问题时常感到束手无策,缺乏主见与创意,甚至感觉到学无所用。通过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更好进入工作角色。
(3)学校生源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充分利用。民办高校教部、省属重点高校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制力差,但思维敏捷、善于交际、动手能力强。根据该生源特点,发挥其自身优势,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育人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的现状。
(4)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民办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与市场“零距离”对接。只有通过实践育人这一有效平台的搭建才能得以实现这一目标,由此可见,科学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性。
3 民办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原则
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进行统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而调整人才培养重点;用系统论的观点设计体系结构框架,从系统功能合力的角度探索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坚持依法规范管理为主、文化管理为辅,加强“统”、“分”结合的二级领导管理体制的规范性,为实践育人体系的运行提供标准和依据。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和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以人才发展需要确定教育目标。高校通过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实践育人体系,搭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是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趋势。
4 民办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4.1 民办高校实践目标体系建设
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是实践育人工作开展的“灯塔”和“航标”,是实践育人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也是实践育人功能的最终体现。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的目标体系具体包括品质、知识和能力三大目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下,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担任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4.2 民办高校实践内容体系建设
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按照实践教学总时数文科专业达到15﹪,理科专业达到25﹪的要求,于学期初填写《实验(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由任课教师、院(部)、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分别存档,为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
加强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建设。在已有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以市场对应用性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实践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处理好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关系,与实践教学方法的关系,与产学研的关系,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建立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利用模拟实验室,结合具体案例,利用多媒体实验室、习题等进行全方位模拟操作,实习演练,使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有效解决理论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实际问题。
编写与实践教学大纲相配套的系列实践教材。学校鼓励各院部根据各自的学科专业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招收学源特点等编写适合于本校教学使用的系列实践教材,将实践教学内容尽量做到最优。避免直接采用市面有售的现成实践教材而产生的“排斥”效果,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制定职业资格认定培训计划。通过学校干预,外聘和自我培养培训教师的方式,开展专业职业资格认定培训,积极推动在校学生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增加未来就业的砝码,使学生毕业时至少取得“三证”,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遵循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多媒体有机地结合,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为龙头,在硬件设施、软件配套和技术保证三个方面,整体推进实验室建设,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有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显著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密切学校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的关系,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加快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必要条件。
4.3 民办高校实践考核管理体系建设
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并存的考核管理体系,为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提供保证。
(1)制定实践育人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总结分析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把实践育人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实践育人的目标方向、方法和路径,合理增加实践课时和学分,注重知行统一,制定全方位的专业实践育人实施方案,深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5]。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适当加大实验类课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深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专业类能力比赛,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素质能力提高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基础性训练、启发性训练、创新性训练。本着边教学、边摸索、边实践的原则,针对各门课程有限的授课时间,制定先理论后实践,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课后模拟演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结构,赋予整个教学环节具有验证、综合、探索和创新四大功能。
(3)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经过探索用人单位所需人才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差距,研究制定切合实际需求,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及实验(实训)指导书,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4)建立实践育人组织领导制度,成立各级实践育人工作组,开展部门协同合作,各司其职以确保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5)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技能熟练、综合素质过硬的实践教学队伍是实践育人取得成效的关键。学校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要求各教学单位制定具体的年度培养计划,激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验。学校对优秀教师给予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
4.4 民办高校实践监控体系建设
实践监控体系建设包括考核评估制度、长效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该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避免了实践育人体系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确保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把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对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学时学分、成绩考评等做明确规定。建立学生有激励作用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分级分等考评;实践育人的开展绝不是仅仅存在于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课程之中,而是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这就决定了实践育人工作的长期性、持续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特征[6];设立实践育人专项经费,并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规范审批程序,追踪经费的后续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确保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
5 民办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特色
(1)通过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考核评估标准等文件,建立一套能够打破横纵向制约、全方位、全口径、涵盖内容、目标、管理和监控的实践育人体系。
(2)编著一批与实践教学大纲相匹配的系列优秀实践教材并用于实践教学,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通过内容体系、目标体系、管理体系和监控体系的建立、改革和完善,构建适合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和发展实际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力求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输送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希望该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其他同类高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蔡炎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6(5):99-102.
[2] 张苹迦.英国高等学校“三明治”教学模式简介[J].上海高教研究,1990(7):38.
[3] 汪洋,肖晗予.CBE 模式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0(3):112-113.
[4] 刘铁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育人使命:立德树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5-108.
[5] 于书敏,刘广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2012(6):81-83.
[6] 陈卓然,郑月锋.独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2013(3):86-88.
[7] 于书敏,刘广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2012(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