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西藏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
2015-02-20高峰
高峰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试论老西藏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
高峰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中国革命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精神特质,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复杂的西藏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集中体现。本文阐述了老西藏精神的科学内涵,并从几个方面对老西藏精神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挖掘。
老西藏精神;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老西藏精神产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是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艰苦岁月中,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雪域高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而形成的精神形态。老西藏精神首先表现为热爱祖国,热爱西藏,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行动;其次表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老西藏精神的实质是党的光荣传统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展现,它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老西藏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复杂的西藏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集中体现。正是靠这种精神,无数革命烈士把生命献给了西藏这片高天厚土。
一、精神不灭是中国革命创造辉煌的根本
人类历史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衰、现代政党的沉浮,无一不在证明着一个道理:艰苦奋斗精神是支撑人类社会繁衍生息、民族国家自立自强、现代政党兴旺发达的根本。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接续奋斗的历史;就是在不同历史阶段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一个个精神高地成就伟业、铸造辉煌的历史。
中国革命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精神特质。在井冈山时期,我们坚信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那就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主要是以高举旗帜、探索新路为精神特质。在长征时期,我们坚信革命的高潮一定会到来,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境界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那就是: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核心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为其精神特质。在延安时期,我们党更加成熟,增强了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认识,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中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精神特质。可以看出,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相统一的精神历程。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文学作品与民族精神时说,托尔斯泰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能吸引他,说他更喜欢《战争与和平》。这是因为几百年来,托尔斯泰代表了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结合所能达到的一种精神高度,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的则是个人内心世界的焦灼不安。显然,托尔斯泰更契合中国现实本身和对人精神完善的期待。托尔斯泰的“道德自我完善”更看重人的道德戒律和价值观的彰显,其意义在于他提出了关于人的精神思考。著名词作家闫肃在座谈会上用“铁马清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概括了艰苦岁月革命人的“风花雪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精神境界。“一个有着高远精神追求的人,必然有一种超越的信念,必然相信世界上有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一种神圣的价值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神圣的价值,并且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分享这种神圣性。正是这种信念和追求,使他们生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创造力,生发出对宇宙人生无限的爱。”[1]
金一南将军在他史诗性作品《苦难辉煌》中深情地写道:“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经苦难,我们获得辉煌。”[2](P002)“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消失之后,历史便成为一笔巨大的遗产,完整无缺地留给了我们。”[2](P694)毫无疑问,老西藏精神完全具备这些精神特质,它留给今天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是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给行进在“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历史进程中的西藏人民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它将以丰厚而辉煌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上。
二、老西藏精神的科学内涵
党的每段历史都有它的具体条件、目标和任务,特定时期释放出的精神现象,就会有与时代背景相契合的特定内涵。那么,发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老西藏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西藏特殊的革命历史时期,创造的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实践成果和精神财富。今天,它以后人提炼和总结的理论形态,与中国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和道德高地。老西藏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精神价值,它充分表现了一种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怀;它体现了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它彰显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品质。它是我们党在经营西藏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精神财富。
老西藏精神的科学内涵的核心表现为:
首先,认识和把握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解放军进军西藏时,西藏社会还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现代社会文明气息未曾拂面,三大领主垄断社会资源,根本不愿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乌云已经散去,锁链已被砸碎,新中国已经建立。西藏与祖国大家庭一道走入社会主义,已是历史的必然。老西藏精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它本身就具有共产党人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和浩然之气。这种胸怀和认知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不可抗拒、不可逆转大趋势的把握之上。因此,我们推进西藏工作可以循序渐进、慎重稳进,但这些都是为了达到改造西藏社会大目标的路径选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老西藏人做到了把握规律、坚定信念、顺势而为。
其次,认识和应对西藏工作的特殊性;西藏是一个藏传佛教文化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和平解放西藏,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一特殊性。而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宗教问题解决不好,民族问题就会陷入困境。老西藏人在解决西藏这些特殊问题时,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西藏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结合,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民族理论,准确把握党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进军西藏、经营西藏、治理西藏过程中,很好的解决了宗教、民族两大难题,应对了西藏叛乱、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反分裂斗争、维护社会稳定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老西藏人做到了理性应对、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再次,认识和克服西藏工作的艰巨性;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世界屋脊高寒缺氧,这一地理特点,对进军西藏的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和干部,在体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克服物质匮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等困难,老西藏人遇到的是前所未有的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革命传统,充分展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貌。涌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先遣连”,自力更生的“八一农场”,战天斗地的“两路精神”等老西藏精神典型事迹。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老西藏人做到了顶天立地、攻坚克难、坚忍不拔。
最后,认识和实现西藏工作的目的性;党在西藏开展的一切工作目的,就是以社会主义理念改造旧西藏,全力推进西藏社会文明进步和和现代化进程,确立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这一目的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高宗旨使然。老西藏人在进军西藏、经营西藏中践行着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西藏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们在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地实现着党的崇高目的即人民性。因此,才有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实现了西藏社会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今天的西藏人民豪迈的行进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老西藏人做到了牢记使命、践行宗旨、大爱无疆。
总之,老西藏精神是一座品位高、品质好的精神富矿,可供后辈们不断地开采、挖掘、提炼、享用;老西藏精神又是一座惊天地泣鬼神的道德高地,使人们不断地敬仰、膜拜、崇尚、攀登;老西藏精神还是一座世代传颂的民族团结丰碑,被人们永远铭记、珍藏、传承、弘扬。同时,老西藏精神又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坐标,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西藏的精神向导,更是边疆巩固、边防安全的思想基石和精神基石。
白族将军陈永柱在他的纪实文学《走到西藏》中说:“我写这本书,是想告诉人们,曾经有过这么一些人,为了西藏人民的翻身解放,为了西藏不被国内外的反动分子破坏和分裂,他们历尽千难万险,向大自然的禁区挑战,向生命的禁区挑战,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走到西藏,有许许多多的同志在进藏途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是个幸存者,我的生命是他们给的,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我永远要像他们那样做人,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爱,在新的征途中延伸!”[3](P262-263)
三、老西藏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以老西藏精神培育新时期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期西藏高校要实现将西藏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应该将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作为西藏大学生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长成才,肩负起历史使命,为西藏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老西藏精神能够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精神品质:第一,使大学生了解和感知先辈们以鲜血和生命热爱西藏、热爱西藏人民的高尚情怀。要教育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继承这笔精神财富,像老西藏人那样,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爱护社会主义新西藏、爱护西藏人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增强自觉性和使命感,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建功立业。第二,使大学生了解和感知先辈们在雪域高原用鲜血和生命抒写的感人业绩。要教育当代大学生,以老西藏精神勉励自己,坚定理想信念,秉持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洪流中。第三,使大学生了解和感知到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挑战极限的钢铁意志。要教育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要像老西藏人那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决心,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要克服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的情绪,要有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的精神品质,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
新时期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面对西方反华势力妄图以西藏为突破口,频繁打西藏牌,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面对达赖集团与西方反华势力遥相呼应的分裂和渗透活动;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西藏高校要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新西藏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不动摇,坚持以老西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为新西藏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教育。挖掘老西藏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精神内涵,使其成为西藏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标杆和生动教材。
将老西藏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并转化成为爱国、爱藏教育,使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一要对西藏大学生的爱国、爱藏教育,要从最基础的情感教育入手,教育他们爱文明、爱家庭、爱同学、爱老师,进而引导他们爱党、爱西藏、爱国家、爱社会。二要使西藏大学生感受到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西藏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新旧西藏的对比,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展示,让西藏大学生明白和懂得今天的成就是巨大的和来之不易的。三要使西藏大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在全力以赴地进行西藏和谐社会的构建,强化理想意识,对中国的前途和西藏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我们只有坚持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爱国爱藏教育,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增强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秉持老西藏精神的革命传统,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二)以老西藏精神培养“四有”军人
老西藏精神发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军魂的具体体现。而在今天我党注重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的新形势下,从老西藏精神中汲取营养、挖掘价值是很有必要的。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召开,会议强调“以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的红色文化,是提升民族精神的动力。理直气壮唱响,理想信念,红色元素是人民军队的胎记。”总政治部印发的《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指出,要扎实抓好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抓好军魂教育,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大力培养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4]
首先,老西藏精神为新时期军人培育军人之魂;透视当前我军一些中高级干部腐化堕落、异化为国家、人民的对立面的严重现象,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精神之“钙”。铸造军魂必须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抓起,使我军广大官兵将士的精神家园崇高起来。老西藏人能在艰难困苦、高寒缺氧的条件下,创建一代伟业,其原因在于他们有理想信念之魂,有军人钢铁意志血性之钙,老西藏精神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之“钙”。
其次,老西藏精神为新时期军人培育忠诚之心;“所谓忠诚是指对国家、人民、军队,对事业忠贞不贰,尽心尽力。为将者的忠诚不仅要经受严峻的战争环境的考验,尤其是危难时刻、生死关头的考验,而且也要经受平时复杂政治环境的考验。”[5]习近平指出,我们一定要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但当前在军队乃至社会存在着“忠诚基因”淡化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思考和重视。忠诚基因是我党我军的根和魂,老西藏精神就是老西藏人用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铸就的精神丰碑,现代军人要从中汲取营养,始终坚信忠诚基因的永恒价值,承担起传承忠诚基因的历史重任。
再次,老西藏精神为新时期军人树立为民情怀;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人民军队爱人民,这是我军的一贯光荣传统,也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老西藏人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功立业、屡建奇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西藏,广大翻身农奴永远记着那些把自己视为亲人、胜似亲人的“菩萨兵”,人民把自己的幸福托付给他们,建立起了水乳交融、不离不弃的军民关系。在新时期,军人们应该从老西藏精神中汲取养分,树立起中国军人特有的为民情怀。
最后,老西藏精神为新时期军人守好气节操守;当前军队不良气节操守主要表现在:一是军人党性意识淡化,宗旨意识、法治意识、规矩意识不强;二是军人的模范作用弱化,在实践中不能对仕途与理想、个性与党性等关键问题作出正确选择,锤炼党性修养不够,同错误现象开展严肃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够;三是军人担当精神消退,面对重大问题、复杂问题绕着走,面对歪风邪气不敢亮剑,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当前,在军内开展学习老西藏精神很有现实意义,可以使老西藏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精神落地生根,为新时期军人铸就军魂。
在“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驻藏部队广大官兵学习弘扬老西藏精神更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在那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的岁月,老西藏们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老西藏精神,是新时期军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只有将老西藏精神发扬光大,才能真正使我军的军魂回归,筑起坚如磐石的大西南边防线。
(三)以老西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6](P93)实践证明,一个社会系统的健康、和谐、有序的运行,就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精神向导,即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这个社会的内在精神之魂。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往往会陷入多元价值观念冲突、没有精神向导的无序状态,这种无序性导致社会情绪浮躁、社会文化庸俗、社会精神萎缩,最终使社会陷入没有正道、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沼泽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引领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有力的价值支撑,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鼓舞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向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引领当代中国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航标,毫无疑问,老西藏精神完全具备这一特质。
老西藏精神具备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普遍的价值认同:一方面,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先进的社会主义理念,以大无畏革命精神,结束人类社会最后一个黑暗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全力推进西藏社会跨越式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宏大叙事中,迸发和彰显出的人类最美好的精神形态;另一方面,老西藏精神又展现了共产党人秉持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理性精神,创造性地解决好了诸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西藏社会特殊矛盾和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西藏的成功实践。因此,老西藏精神的本质所传导出的价值观,既具备人文精神时代特征的引领性,又具备价值普遍认同的感召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证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建构有了新的要求,也证明了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文化价值软实力的打造,这种文化自信和精神自信,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崭新形象走向国际舞台,为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形势下,满怀信心地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树立了精神旗帜。老西藏精神无疑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之路,要秉持的精神特质和要高擎的精神旗帜。
总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老西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老西藏精神所产生的时代已远离我们几十年了,也尽管它赖以产生的地域空间的社会条件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西藏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永恒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老西藏精神都不能丢。老西藏精神的精神价值和人文情怀正是今天社会所缺失,而又是众望所归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顺利完成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部署,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完成党在西藏执政的历史使命,必须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让老西藏精神在雪域高原上永放光芒。老西藏精神正是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它将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讲述好西藏故事、书写好西藏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知难而进、崇尚奋斗、坚忍不拔的民族,一定会自立于强大的民族之林。
[1]叶朗.美指向高远的精神境界[N].人民日报.2014-11-21. [2]金一南.苦难辉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
[3]陈永柱.走到西藏[M].北京:长征出版社,2011.
[4]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EB/OL].人民网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4/1106/c172467-259829 16.html
[5]彭光谦.中国需要新时代的铁血将军[N].光明日报.2015-01-14.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曹水群]
[校对赵海静]
D64
A
1003-8388(2015)06-0096-05
2015-09-25
高峰(1958-),男,陕西乾县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藏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项目号:14BKS099);国家民委科研项目“优势视角下民族高校德育研究”(项目号:12XZZ00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