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部网络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影响研究——基于长江三角区313家中小企业调查数据

2015-02-18吴利华王立永

关键词:节能减排中小企业

吴利华,胡 艺,2,王立永

(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2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32)

外部网络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影响研究——基于长江三角区313家中小企业调查数据

吴利华1,胡艺1,2,王立永1

(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2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32)

[摘要]本文按照外部网络关系、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与经济绩效分析框架,将外部网络关系分为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和外部支持关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小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外部网络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较弱,但企业从合作关系中获得的支持高于外部支持关系,在外部支持关系中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支持最少,外部支持关系对合作关系影响不显著;支持关系能促进企业环保行为,企业的环保行为能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但对企业经济绩效影响不显著;企业间合作关系,无论是副产品共享还是设备技术合作,都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产生影响显著。因此,我国环境政策应更强调从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促进企业间合作。

[关键词]外部网络;中小企业;外部支持关系;合作关系;企业环保行为;节能减排;环境与经济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5)04-0084-07

[收稿日期]2015-03-25

[作者简介]吴利华(1962—),女,安徽黄山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2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GL061);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4SZB02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4ZDAXM002);东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242015S32003)成果之一。

一、引 言

网络资源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其拥有的稀缺的、难以模仿、有价值的和难以替代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可以是企业内部拥有的,也可以存在于企业外部网络[1]。外部网络是企业取得难以被模仿、替代资源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也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2]。企业可以突破内部资源限制,整合和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形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3]。中小企业内部资源贫乏,网络对中小企业与大规模企业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4],中小企业可以从外部网络获取价值链不发达环节的互补性资源,通过资源共享获得规模经济,通过知识共享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5]。

灵活性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层次少,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生产经营活动[6]。灵活性使得中小企业更加关注管理外部关系,中小企业比拥有更多内部资源的大公司更加依赖外部资源,外部关系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资源。这些外部关系包括企业间的关系(尤其当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零配件和服务的供应商、分包商时)、提供新市场机会的个人关系[7],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技术援助的政府关系等[8]。资源匮乏是中小企业的另一主要特点,中小企业内部人力、技术、资金等资源少。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环境技术人才,无法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技术升级与设备更新,技术的垄断性又使中小企业难以从外部机构获取技术资源[9];中小企业的污染排放的规模与处理设施的经济运行规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废弃物再生利用与直接排放相比,中小企业缺乏规模经济,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10]。外部网络通过专业信息的传递、联合投资专用设备和提供相关指导可以降低企业减排成本,提高中小企业环境保护的积极性[11],一些研究者认为企业环境保护的外部网络应该包括贸易协会、行业环境保护机构、地方政府和工会组织,这样的网络能克服中小企业实施环境保护遇到的各种障碍[12]。Fredrik[13]认为政府在网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政府扮演“教师”或“导师”角色的网络中,政府部门都处

在网络的核心位置,为提升环境管理能力的公司直接或间接提供知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灵活应对市场改变,产品多样等优势,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其污染排放总量也快速增长,80%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中生产过程存在污染问题,中小企业的环境污染总量占全国污染源的60%以上,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14]。网络使企业能够从外部环境中获得资源,从学习效应、范围经济、规模经济中收益,以维持与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15]。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组织,其节能减排的目的是获得竞争优势,如果节能减排不能改善自身利益,企业环境保护的动机就会下降。本文按照外部网络关系、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与经济绩效框架,分析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因,在对长江三角区313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制约因素。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企业外部网络是企业绩效的主要贡献者[16],Lee等将外部网络关系分为合作关系(Partnership-based linkages)和外部支持关系(Sponsorship-based linkages)[17]620,合作关系是企业间(如与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公司)的双边互利关系,企业从合作关系中获取信息、知识和互补性资源。外部支持关系是企业与政府、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等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资助关系。本文借鉴Lee等外部网络关系的分类和界定,合作关系是指中小企业间基于环保专用设备共享、技术合作及副产品共享而形成的网络关系,外部支持关系是指政府、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的各项支持而形成的网络关系。

(一)环保专用设备共享、技术合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与其他企业甚至是其竞争对手开展合作,通过外部资源的获取,新知识的创造、获取及整合,可以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18]。企业间合作关系网络的物质资源包括生产车间、库房和设备等专用性设备,大型化、专业化设备的合作共享,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促进技术的合作与交流[19]。环保设备共享有利于降低企业减排成本,提升企业环境及经济绩效。

与单个企业相比,网络使各种专业知识、技术得以聚集,组织成员间彼此信任,各种技术知识能够得到充分沟通交流,通过不断地吸取对方的知识与技术,尤其是默会知识[20,21],并在不同优势资源相互叠加的基础上,使中小企业获得比其本身等级组织更为广阔的学习界面,可以使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在多个层面上、多个环节中产生、交流和应用。网络主体间合作共享技术资源,共担技术和专利研发风险和成本,可以提高研发能力和效率,降低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成本[22]。因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设备、技术合作对企业环境绩效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2:设备、技术合作对企业经济绩效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二)副产品共享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地理上临近的企业可以相互分享和利用各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如废水、废热、废渣等(即一家企业的废弃品可能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料供给)[23],通过再生利用资源替代原生资源,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污染,降低废弃物处理费用,提升经济竞争力[24],基于合作管理,网络能创造出超越常规的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25]。Gertler[26]指出企业间副产品共享可以减少原生物质的资源投入,提高能源的使用率,提高有市场价值产出的数量与种类,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企业间副产品共享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原生资源作用量,提高资源使用率,降低企业成本,因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副产品共享对企业环境绩效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4:副产品共享对企业经济绩效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三)外部支持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的减排技术通常需要大量资金,中小企业资金匮乏会影响企业采用这些技术[27],若企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不具备生产性的污染防治设备而减少投资于企业的生产设备,会导致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下降[28]。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会弥补企业的资金不足及损失[29],激励企业的减排行为。行业协会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以此来促使企业参与环保[30]。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可以帮助企业克服其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企业采取积极的环保策略[31]。企业从政府、行业协会协会获得的技术信息与技术支持,可能降低企

业创新风险和经营成本[17]622。Hart[32]认为企业采取积极的环保行为如采用新环保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获得市场声誉和通过影响未来的环境标准来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从政府、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等部门获取技术、资金和信息支持,可以促进企业的环保行为,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因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外部支持体系通过企业环保行为对企业环境绩效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6:外部支持体系通过企业环保行为对企业经济绩效产生直接正向促进作用。

(四)企业环境绩效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环境污染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投入没有完全利用而产生有害物质,采用新的资源回收和重复使用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率,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以及污染的排放,降低了生产和消费中的环境外部性损失,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33];企业还可以通过向其他公司出售其环境问题解决的技术方案和相关创新技术获得先发优势;当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环保标准日益提高时,企业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时,可以形成良好的声誉优势,增强投资者的信任,从而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资源和市场机会,为企业创造提高经济绩效的机会[34,35];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客户服务时,企业利用环境创新作为产品差异化战略以提高企业效率及产品质量,并在消费市场中树立起环保形象[36],这又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边际利润和市场份额。因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企业环境绩效对于经济绩效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和研究假设,建立如图1的外部网络与企业运营绩效模型。该模型包括6个潜变量指标,分别是外部支持关系,专用环保设备、技术合作,副产品,企业行为、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外部支持关系、设备、技术合作、副产品共享对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产生影响。

图1 外部网络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影响的假说模型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数据采集自长三角地区企业,数据收集过程是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完成的。为了调查方便,我们设计了三版调查问卷:网络版、EXCEL版和WORD纸质版,调查者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版式。问卷填完后,填答者需将问卷封入信封并密封后直接寄给研究者或电子邮箱直接发给研究者。通过这三种途径,于2013年1月共收回325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13份,问卷有效率为96.3%。

在所调查的样本企业中,农副食品企业仅有9家,比重仅占3%左右,而机械制造(31.31%)、医药化工(8.31%)、电子元件(12.14%)企业占比较大,而且这些企业大部分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因此选取这些企业为样本来研究企业节能减排活动具有较大的代表意义。从企业营业收入和雇佣人员数量方面来看,所抽取企业均为中小企业,样本符合本论文研究要求。最后,从企业年龄方面来看,各年龄阶段企业占比比较平均,符合样本分层抽样的特点,所抽取企业更能代表企业运行状况,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更能令人信服。

(二)变量度量及信度、效度检验

我们借鉴了Lee外部网络分类方法,将企业的外部网络分为企业间合作网络和外部支持网络。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结合研究需要,尽量采用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在问卷正式定稿与调查之前,先对调查企业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并根据预试者提供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订,由被调查者基于likert-5点评分方法进行评价。潜变量度量基于观测变量,参考Lee的做法,用政府税收、财政支持、政府采购、金融支持、行业协会支持指标来度量外部支持网络,潜变量度量的具体情况见表1。为保证调查问

卷题项设置的有效性,我们综合参考了Andrews S K T,Shi H调查问卷的题项设置[37,38]。

表1 结构方程模型变量说明及均值(n=313)

采用Cronbacha作为测试信度的标准,Cronbacha值0.7,属于高信度[39]79。问卷整体可靠性系数Cronbacha=0.832>0.7,说明样本企业数据稳定性较高。外部支持关系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 a=0.782。设备、技术合作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 a=0.768。副产品共享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 a=0.867。对于企业环保行为,企业第五分项—领导重视对总项相关系数为0.157<0.4,不符合最低要求,我们把领导重视(cb5)因素去除,企业环保行为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 a=0.828。环境绩效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 a= 0.848,经济绩效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 a=0. 797,说明以上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采用因素分析的负荷量来判断变量的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39]84。6个潜变量由17个题项构成,其KMO=0.833>0.7,Bartlett统计指标显著性小于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使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进行正交旋转处理。结果显示:17个指标在所属因子下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6且在非所属因子下的因子负荷均小于0.35(具体的所属因子载荷系数,可见图2),因此,各潜变量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得到较好验证。

(三)外部网络统计特征分析

从问卷调查各题项的均值(见表1)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的外部网络对于企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较弱(5为很高,4为较高,3为一般,2为较少,1为很少),从基于企业间利益出发的合作关系中获得的支持大于从政府、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支持关系中获得的支持;在合作关系中材料和副产品再利用高于设备和技术合作。在外部支持关系中行业协会支持、金融机构融资支持、政府财税支持、政府采购倾斜样本数据均值分别为2.05、2.03、1.67、1.75,金融机构融资支持均值最低,只有1.67分,金融支持的力度最弱,在调查问卷中,被调查企业只有10%左右的企业认为从政府税收、财政、采购上获得很高支持,仅有5.4%的企业认为从行业协会在节能减排项目上获得很高支持,同样,仅有5%左右的企业认为从金融机构在节能减排项目上获得很高支持。

企业间合作关系与外部支持关系最大的差异是,在外部支持关系中,企业是单方面从支持关系中获取资源,双方没有涉及报酬和利益往来;而合作关系是企业间的合作联盟,是企业与供应商、与下游客户和同行基于资源互补、信息共享下形成的利益联盟[17]620-621,合作者之间有报酬和利益往来。企业从外部支持关系中获取资源的多少,取决于企业资源获取能力,更取决于政府和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实施策略导向,如果政府采取的是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而不是命令控制型政策,企业能从外部支持关系中获取更多资源,如源于政府的环保补贴,源于银行的环境保护项目低息贷款和其他资金优惠,源于行业协会的技术支持,这些都有助于企业降低节能减排成本。

四、模型修正及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利用Amos17.0对6个主要潜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时,发现各观测指标的误差项均大于0,而且标准化系数都没有超过0.9这个临界值,因此模型符合估计,在模型共变关系上,外部支持关系与副产品共享(p=0.477>0.05),外部支持关系和设备、技术合作(p=0.065>0.05)共变关系得不到满足,而且其相关系数绝对值都不大于0.1,因此外部支持关系与资源再利用,外部支持关系和设备、技术合作不存在共变关系,再根据M.I值按相关原则对模型修正(篇幅有限,过程略),从表2可以看出,整体模型增值拟合度都大于0.9,各项拟合指标均满足检验指标,最终模型的拟合度较好。结构方程最终影响路径图即各潜变量路径系数、各可测变量的载荷系数如图2所示。从样本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可知:

表2 整体模型拟合度的评价指标

图2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

设备共享、技术合作对环境绩效(β=0.48,p<0.01)和经济绩效(β=0.18,p=0.08<0.1)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环境绩效的影响要大于经济绩效,副产品共享对环境绩效(β=0.47,p<0.01)和经济绩效(β=0.39,p<0.01)亦能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企业间设备共享、技术合作既能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亦能提高其环境绩效。副产品共享使企业在环境绩效提高的同时,经济绩效也得到提升。如果企业间网络关系得到改善,专业环保设备、副产品共享、技术合作加强,就能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同时,企业也能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

支持网络关系中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组织对企业的环保努力(β=0.76,p<0.01)正向影响较大,而企业的环保努力对环境绩效(β=0.23,p<0.01)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支持网络关系对环境绩效产生正向作用。而企业环保行为对经济绩效(β=0.06,p=0.147)的影响是正向的,但并不显著性。支持网络关系影响企业环保行为,企业环保行为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但并不能显著地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如果企业从支持网络关系获得的支持越多,越能促进企业环境保护,企业的环境绩效也越高。同时,我们注意到,外部支持关系与副产品共享以及外部支持关系与设备共享、技术合作的共变性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外部支持关系对于企业间进行资源回收和重复使用,设备共享、技术合作,缺乏沟通互动性,实践上支持力度不足。

表3 标准化后的各潜变量总效应一览表

从表3我们可以得知,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对于中小企业环境绩效影响总效应而言:最大的是副产品共享及技术合作、设备共享网络,影响最小的是外部支持关系网络,其对于中小企业的环境绩效的影响很弱,只有上述单个影响因素的三分之一左右。对中小企业的经济绩效影响总效应而言:最大的是副产品共享网络,最小的是外部支持关系网络,它没有直接影响效应,只有间接影响效应,且是前者总效应影响因素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人员、设备与技术共享对于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也远远大于外部支持关系,是副产品共享影响的六成左右。

五、结 语

本文基于长江三角区313家中小企业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外部网络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企业外部网络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较弱,但企业从基于企业间合作互利为基础的合作关系中获得的支持高于从政府、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外部支持关系中获得的支持。同时支持网络关系与合作网络关系之间相互影响不显著,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外部支持关系没有增强企业间合作关系。政府应改变环境政策导向,从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转向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通过搭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合作平台,促进企业间合作,同时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增强外部支持网络关系对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

(2)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强度与交易成本高低有关,在合作关系中企业从副产品共享中获得的支持高于设备和技术合作共享。与设备和技术共享相比,企业间废弃资源与副产品更容易通过交易形成,实现互利互惠。企业间合作关系,无论是副产品共享还是设备技术合作,都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影响显著,企业从外部合作关系获得的支持越多,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越好。

(3)外部支持关系能促进企业环保行为,企业的环保行为能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但并不能显著地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在外部支持关系中,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从金融机构获得的支持最少。中小企业融资难,生产资金短缺,企业内部用于环境治理资金匮乏,又无法从外部网络获得相关金融资源。

(4)从效应角度来说,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远大于外部支持关系;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废弃资源与副产品共享最大,设备与技术共享次之,外部支持关系最小,企业的环保行为和环境绩效影响企业经济绩效,但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对经济绩效影响较小且是间接效应,企业环保行为通过环境绩效影响企业经济绩效。

[参考文献]

[1]Copp C B,Ivy R L. Networking Trends of Small Tourism Businesses in Post-Socialist Slovakia[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1,39(4):345-353.

[2]Gulati R. 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20(5):397-420.

[3]Perrigot R,Cliquet G. Survival of Franchising Networks in France from 1992 to 2002[C].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Franchising,2004.

[4]Meiseberg B,Ehrmann T. Tendency to Network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Combining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and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s[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13,34(3-5):283-300.

[5]Reuer J J,Ariño A. Strategic alliance contracts:Dimensions and determinants of contractual complex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3):313-330.

[6]Chen M,Hambrick D C. Speed,stealth,and selective attack:How small firms differ from large firms in competitive behavio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38(2):453-482.

[7]Conner K R,Prahalad C K.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Knowledge versus opportunism[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 (5):477-501.

[8]Darnall N. Motivations for participating in a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the multi-state working group and EPA's EMS pilot program [M].Edward Elgar Publishing,Boston. 2003:123-154.

[9]Revell A,Rutherfoord R. UK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the small firm:broadening the focu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3,12(1):26-35.

[10]Fernández-Viñé M B,Gómez-Navarro T,Capuz-Rizo S F. Eco-efficiency in the SMEs of Venezuela.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0,18(8):736-746.

[11]Collins E,Lawrence S,Pavlovich K,et al. Business networks and the uptake of sustainability practices:the case of New Zealand[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8):729-740.

[12]Shearlock C,Hooper P,Steve M.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2000,2000(30):50-60.

[13]von Malmborg F. Stimulat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in networks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role of local authorit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17):1730-1741.

[14]陈军.基于个体的中小企业污染治理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1(12):130-132.

[15]Zaheer A,Gulati R,Nohria N. 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203.

[16]Leenders R T A,Gabbay S M. 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and liability[M].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1999.

[17]Lee C,Lee K,Pennings J M. Internal capabilities,external networks,and performance:a study on technology-based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

[18]Wynarczyk P,Piperopoulos P,Mcadam M. Open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An overview[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13,31(3):240-255。

[19]Tolstoy D,Agndal H. Network resource combin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venturing of small biotech firms[J].Technovation,2010,30(1):24-36.

[20]Koschatzky K. Networks in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licy—an introduction[M].Innovation Networks,Springer,2001,3-23.

[21]Koschatzky K. Innovation networks of industry and business-related services—relations between innovation intensity of firms and regional in⁃ter-firm cooperat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9,7(6):737-757.

[22]Brusoni S,Prencipe A,Pavitt K. Knowledge specialization,organizational coupling,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why do firms know more than they mak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46(4):597-621.

[23]Chertow M,Ehrenfeld J. Organizing Self-Organizing System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12,16(1):13-27.

[24]Zhu J,Ruth M.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llaboration for resource efficiency:A network perspective on industrial symbiosis[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14,44:37-46.

[25]Chertow M,Miyata Y. Assessing collective firm behavior:comparing industrial symbiosis with possible alternatives for individual compa⁃nies in Oahu,HI[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1,20(4):266-280.

[26]Gertler N. Industry ecosystems:developing sustai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s[D].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5.

[27]Earnhart D H,Khanna M,Lyon T P.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J].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2014,8(2):164-185.

[28]Conrad K,Morrison C J. The impact of pollution abatement investment on productivity change: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the US,Germa⁃ny,and Canada[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89:684-698.

[29]Bluffstone R,Larson B A. Controlling pollu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Theories and methods。[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1997.

[30]Bianchi R,Noci G.“Greening”SMEs' Competitivenes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8,11(3):269-281.

[31]Uzzi B,Gillespie J J. Knowledge spillover in corporate financing networks:embeddedness and the firm's debt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7):595-618.

[32]Hart S L. 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4):986-1014.

[33]Eckelman M J,Chertow M R. Life cyc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a US industrial symbiosi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13,18(8):1524-1532.

[34]Dyer J H,Singh H. 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35]Delmas M,Hoffmann V H,Kuss M. Under the tip of the iceberg:Absorptive capacity,environmental strategy,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Business & Society,2011,50(1):116-154.

[36]Bernauer T,Engels S,Kammerer D,et al. Explaining green innovation[J].Ten years after Porter’s,2006.

[37]Andrews S K T,Stearne J,Orbell J D. Awareness and adop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in small to medium-sized businesses in the Geelong re⁃gion,Victoria,Australi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2,10(4):373-380.

[38]Shi H,Peng S Z,Liu Y,et al. Barrier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in Chinese SMEs:government,industry and expert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8,16(7):842-852.

[39]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节能减排中小企业
低碳能源技术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欧美航空业节能减排创新管理研究
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综述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火电厂节能减排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